太行山规章制度
① 石家庄市农用地分等
国土资源部要求河北省在2003年内要完成全省农用地分等,河北省为了完成该项工作,由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成立了由大专院校和研究单位专家组成的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组,负责全省的技术指导,经过省、市、县各级国土部门及技术单位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工作,汇总出了河北省农用地分等结果。
7.2.4.1 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分等依据
(1)《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
(2)《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实施方案》(国土资源部);
(3)《农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办公室);
(4)《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补充规定》。
7.2.4.2 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分等过程及分等技术方法
(1)外业调查。外业调查以乡(镇)村为单位,农用地分等课题组成员深入每个村,根据预先选择的调查样点进行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农用地利用状况和农用地经营状况3部分内容的调查,并同时选择标准样地、设置标准样地。外业调查是为室内计算、确定参数、量化处理工作获取第一手调研资料,校核单元边界,为等别划分奠定基础的重要步骤。调查方法是:深入各乡村的课题成员与村干部、单元户主及有经验的农民一起座谈,并到样点所在地块边走边看边调查,修改落实室内预判的单元边界,并把调查到的单元土地特性(地形地貌、灌溉状况、表土质地、土层厚度、土体构型等)和单元农户的投入产出情况(近3年作物平均单产及各种投入的数据)等填入调查表中。调查同时,从各乡(镇)中选择出一个生态环境条件最好、农业生产条件最优、平均产量最高的、且在永久保护的基本农田内的地块作为县级标准样地。
(2)采用的分等参数及评价体系。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因素法分等首先就是确定各县(市)的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及评价体系。
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河北省依热量、水分、土壤条件等地域差异和多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种植方式,全省可分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玉米、小麦—棉花一年两熟;玉米、谷子一年一熟;春小麦、马铃薯一年一熟等4种标准耕作制度,其中,石家庄市属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制度。
2)确定分等因素指标区。遵循《农用地分等规程》和河北省地貌分区、种植区划、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特点,在国家一、二级指标控制区基础上,将河北省划分为3个省一级指标控制区,8个省二级区,23个省三级指标区。河北省23个三级指标区覆盖了全省173个县级单位的各种生态类型和标准耕作制度。
根据石家庄各县(市)的自然条件、标准耕作制度,石家庄各县(市)分属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因素三级指标区的“太行山南段冀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太行山西部低山冬小麦夏玉米套种一年两熟区”及“太行山东部低山丘陵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详见表7.1。
表7.1 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
注:*表示该县(市)的部分区域。
3)确定基准作物。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国家规定全国有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旱稻和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为基准作物。河北省的基准作物为冬小麦。
4)确定指定作物。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规定和河北省实际,河北省指定作物为春小麦(坝上高原)、春玉米、谷子(山区一年一熟区)、夏玉米、水稻(平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区)。石家庄市所属的分等因素三级指标区指定作物为夏玉米。
5)指标区内分等因素及其权重确定。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C中推荐的分等因素与权重值,结合河北省实际,在遵循主导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生产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初步选择了9个分等因素,然后邀请了熟悉河北省情况的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评价、土壤、农业、水利、地理等方面专家25人分两轮打分确定了8个分等因素,其中,石家庄市所属指标区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涉及表土质地、灌溉保证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体剖面构型、有效土层厚度和坡度6个因素。
6)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根据确定的农用地分等因素及其分级、分值和权重,与河北省23个三级因素指标区的实际情况相对应,逐一将指标区各个因素对指定作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逐项进行调整后,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其中,石家庄市所属的分等因素三级指标区“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见表7.2,表7.3,表7.4。
表7.2 石家庄市“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注:本计分规则表指定作物为夏玉米,指标区为太行山南段冀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
表7.3 石家庄市“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注:本记分规则表指定作物为夏玉米,指标区为太行山东部低山丘陵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
表7.4 石家庄市“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注:本记分规则表指定作物为夏玉米,指标区为太行山西部低山冬小麦夏玉米套种一年两熟区。
7)绘制分等因素作用分值图。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将同比例尺的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土壤质地类型图、地形图、灌溉保证率及灌排情况相关的图件,矢量化后叠加到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注出等值区和分值,以及其他图名、图例、图号等制图要素,即可编成分等因素作用分值图。
(3)单元属性计算。
1)单元划分。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分等单元采用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叠加土壤图、地形图的三图叠加法生成农用地分等单元图,单元编号用行政代码—单元号连续编定。
2)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获取。
①将分等因素作用分值图与同比例尺分等单元图叠加,逐单元套合各分值图便可得出各单元的各因素的分值。单元的各分等因素分值取得后采用加权平均法求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公式见公式73。
石家庄市土地资源
式中:CLij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fijk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等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Wk为第k个分等因素权重。
②根据公式7.4,公式7.5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石家庄市土地资源
式中:R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R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αij为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查表);CLij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β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冬小麦为1.00,夏玉米为0.70。
计算所得的结果储存于数据库之中。
3)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
①按《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求算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公式见公式7.6。
石家庄市土地资源
式中:Kij为样点土地利用系数;Yj为样点指定作物单产,由外业调查时获得;Yjmax为指标区冬小麦最大产量,为9090千克/公顷。
以行政村为单位,求算出各样点的土地利用系数后,用面积加权法求出该村的土地利用系数,然后将各样点的土地利用系数和各村的土地利用系数标注于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先找出土地利用系数有变更的边界,并参照自然、社会经济的状况予以订正勾出等值区,然后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出等值区的土地利用系数平均值,并进行方差检验,各村的土地利用系数在 间的划入同一等值区,并勾绘出正式的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各等值区内的土地利用系数标注于等值线上,各分等单元的土地利用系数在等值区图上直接读取。
②利用外业调查时各调查样点调查得来的资料,用产量—成本指数求算石家庄各县(市)土地经济系数。首先计算样地产量—成本指数,计算公式见公式7.7、公式7.8、公式7.9。
石家庄市土地资源
式中:a为样点的产量—成本指数;Y为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C为标准粮实际成本;Cj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成本。
然后按照河北省二级指标区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A)计算出各样点的综合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公式见公式7.10。
石家庄市土地资源
式中:Kcj为样点土地经济系数。
求出各样点综合土地经济系数后,用面积加权法求出该村的土地经济系数,接着按编制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相似的办法,编制出石家庄各县(市)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各等值区内的土地经济系数标注于等值线上,各分等单元的土地经济系数在等值区图上直接读取。
最终确定的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见表7.5。
表7.5 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表
4)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农用地等指数的计算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见公式7.11和公式7.12。
石家庄市土地资源
式中:Y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指数;Y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KLj为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按该公式通过计算机计算得出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土地利用等指数存于数据库中。
农用地等指数的计算公式见公式7.13和公式7.14。
石家庄市土地资源
式中:Gij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等指数;G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等指数;KCj为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通过计算机计算得出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等指数储存于数据库中。
(4)等别划分。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用等间距法对石家庄各县(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用200等别分,对农用地等指数用100等别分划分等别。
7.2.4.3 石家庄市农用地等别划分结果分析
(1)自然质量等分析。石家庄市农用地共划分为11个自然质量等,其中,自然质量等为4等农用地面积为4.18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0.001%,全部集中在元氏县;自然质量等为6等农用地面积为116.55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0.02%,全部集中在新乐市;自然质量等为7等农用地面积为5287.99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0.92%,分布在正定县、行唐县、灵寿县、无极县、元氏县、新乐市、鹿泉县7个县,其中,灵寿县面积最大为3032.05公顷;自然质量等为8等农用地的面积为5287.99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1.44%,分布在正定县、行唐县、灵寿县、赞皇县、平山县、无极县、赵县、元氏县、藁城市、新乐市10个县(市),其中,行唐县面积最大为4463.49公顷;自然质量等为9等农用地面积为17621.05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3.08%,分布在井陉县、正定县、行唐县、灵寿县、无极县、平山县、赞皇县、赵县、元氏县、新乐市、鹿泉县11个县(市),其中,元氏县面积最大为5208.13公顷;自然质量等为10等农用地面积为31660.51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5.53%,除高邑县、辛集市、晋州市3县(市)没有分布外,其他各县(市)都有,其中,元氏县面积最大为4941.81公顷;自然质量等为11等农用地面积为57737.15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10.08%,除栾城县、赵县、晋州市3县(市)没有分布外,其他各县(市)都有,其中,新乐市面积最大为10478.85公顷;自然质量等为12等农用地面积为81623.38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14.25%,除深泽县没有分布外,其他各县(市)都有,其中无极县面积最大为10478.85公顷;自然质量等为13等农用地面积为81623.38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22.08%,石家庄市下属各县(市)都有分布,其中正定县面积最大为19056.20公顷;自然质量等为14等农用地面积为232471.81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40.59%,除正定县、深泽县和鹿泉市没有分布外,其他各县(市)都有,其中藁城市面积最大为49490.53公顷;自然质量等为15等农用地面积为11558.80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2.02%,仅高邑县和赞皇县两县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高邑县面积为10821.87公顷,占15等农用地面积的93.62%;总的来说,石家庄市农用地自然质量总体较好,10等以上的高质量农用地占到农用地总量94.54%。
石家庄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及分布状况详见表7.6。
表7.6 石家庄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续表
注:上述分等不包含石家庄市区及井陉矿区。
(2)利用等分析。石家庄市农用地共划分为12个利用等,其中,利用等为1等农用地面积为2276.05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0.40%,主要集中在灵寿县、元氏县和鹿泉市3个县(市),其中灵寿县面积最大为1445.41公顷,占1等农用地的63.51%;利用等为2等农用地面积为49768.12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8.69%,主要集中在井陉县,行唐县,灵寿县,赞皇县,平山县,元氏县,新乐市和鹿泉市8个县(市),其中,面积较大县(市)有井陉县,赞皇县,平山县和元氏县,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上,平山县面积最大为15468.42公顷;利用等为3等农用地面积为26223.53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4.58%,除井陉县,辛集市,晋州市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行唐县和元氏县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9100.89公顷和5739.69公顷;利用等为4等农用地面积为27032.28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4.72%,分布在井陉县、行唐县、灵寿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鹿泉市8个县(市),其中,元氏县面积最大为20559.61公顷,占4等农用地的76.06%;利用等为5等农用地面积为13159.9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2.30%,分布在正定县、灵寿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新乐市6个县(市),其中灵寿县和无极县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4245.99公顷和5274.48公顷;利用等为6等农用地面积为25461.54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4.45%,分布在井陉县、正定县、行唐县、灵寿县、深泽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新乐市和鹿泉市11个县(市),其中,无极县和新乐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7151.03公顷和7067.62公顷;利用等为7等农用地面积为51019.73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8.91%,除栾城县、元氏县、辛集市、藁城市和晋州市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3个县(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是无极县10153.08公顷、新乐市6343.06公顷、鹿泉市11964.97公顷;利用等为8等农用地面积为53017.33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9.26%,除元氏县和晋州市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行唐县和晋州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9507.11公顷和6693.57公顷;利用等为9等农用地面积为81959.74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14.31%,除元氏县和赵县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4个县(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是正定县13864.71公顷、深泽县9382.04公顷、辛集市9865.85公顷、晋州市11095.41公顷;利用等为10等农用地面积为106112.12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18.53%,除元氏县和鹿泉市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3个县(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是栾城县11828.68公顷、赵县41324.46公顷、藁城市17339.62公顷;利用等为11等农用地面积为83307.29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14.54%,分布在正定县、栾城县、行唐县、高邑县、赞皇县、赵县、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和新乐市10个县(市),其中,辛集市和藁城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25796.22公顷和29035.22公顷;利用等为12等农用地面积为53458.33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9.33%,分布在栾城县、赵县、辛集市、藁城市和晋州市5个县(市),其中,晋州市面积最大为29541.59公顷,占12等农用地的55.62%。总的来说,石家庄市农用地利用水平较高,利用等在7等以上的农用地占到农用地总量74.87%。
石家庄市农用地利用等别面积及分布状况详见表7.7。
表7.7 石家庄市农用地利用等别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注:上述分等不包含石家庄市区及井陉矿区。
(3)农用等分析。石家庄市农用地共划分为14个农用等,其中,农用等为1等农用地面积为61174.83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10.68%,除栾城县、高邑县、深泽县、辛集市和晋州市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4个县(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井陉县9478.62公顷、赞皇县8493.06公顷、平山县16684.42公顷、元氏县9415.61公顷;农用等为2等农用地面积为33806.77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5.90%,除辛集市和晋州市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2个县(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行唐县的5791.33公顷、元氏县的12896.23公顷;农用等为3等农用地面积为29820.76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5.21%,分布于井陉县、灵寿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新乐市和鹿泉市8个县(市),其中,元氏县面积最大为13541.33公顷,占3等农用地的45.4.1%;农用等为4等农用地面积为36923.41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6.45%,分布于井陉县、行唐县、灵寿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赵县、新乐市和鹿泉市10个县(市),其中2个县(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新乐市的8326.00公顷、鹿泉市的10860.68公顷;农用等为5等农用地面积为54264.73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9.47%,全部17个县(市)均有分布,其中,鹿泉市面积最大为11110.47公顷,占5等农用地的20.47%;农用等为6等农用地面积为49278.15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8.60%,除深泽县、平山县和元氏县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无极县面积最大为12903.33公顷,占6等农用地的26.18%;农用等为7等农用地面积为92955.71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16.23%,除赞皇县和元氏县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3个县(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赵县的14778.80公顷、辛集市的12987.94公顷、藁城市的14993.79公顷;农用等为8等农用地面积为67264.99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11.74%,除井陉县、赞皇县、元氏县和鹿泉市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3个县(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正定县的13019.50公顷、深泽县的18310.49公顷、辛集市的12896.66公顷;农用等为9等农用地面积为99164.66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17.31%,除井陉县、深泽县、赞皇县、元氏县和鹿泉市外,各县(市)均有分布,其中2个县(市)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赵县的25140.38公顷、藁城市的26400.63公顷;农用等为10等农用地面积为46654.78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8.15%,分布于正定县、栾城县、赵县、辛集市和晋州市5个县(市),其中,晋州市面积最大为25656.26公顷,占10等农用地的54.99%;农用等为11等农用地面积为1040.22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0.18%,分布于栾城县和辛集市2个县(市),其中,辛集市面积最大为868.34公顷,占11等农用地的83.48%;农用等为12等农用地面积为415.95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0.07%,分布在正定县和栾城县2个县(市),其中,正定县面积最大为331.30公顷,占12等农用地的79.65%;农用等为14等农用地面积为31.06公顷,占全部农用地面积的0.01%,分布在栾城县。总的来说,石家庄市农用地经济效益较好,7~9等农用地面积占到农用地总量45.28%。
石家庄市农用地农用经济等别面积及分布状况详见表7.8。
表7.8 石家庄市农用地经济等别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续表
注:上述分等不包含石家庄市区及井陉矿区。
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年)
(国土资发[2001]79号发布)
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2月,地质矿产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部门印发了地质矿产部组织编制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实施10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998年机构改革,国务院赋予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职能。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基本完成原规划任务的基础上,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年)》。
一、我国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
(一)地质灾害现状
我国致灾地质作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围占国土面积的44.8%,其中又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区。岩溶塌陷分布广泛,自1949年以来,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近千起,塌陷坑总数3万多个,其中尤以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矿区(以采煤为主)采空塌陷十分严重,仅华北、华东地区的煤矿区采空塌陷每年就达10.5万亩。地面塌陷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元。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全国已有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4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地面沉降虽不致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它多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所以造成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
地裂缝已在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县(市、区)发现400多处,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自1988年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管理”职能以来,各级地矿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使我国为防治地质灾害而开展的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和治理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先后完成了长江、黄河等11条大江大河和成昆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环境工程地质普查;特别是完成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万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设有了明显进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全国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1999年国土资源部第4号部长令颁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并开始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3.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进行了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滑坡、鸡扒子滑坡、重庆豆芽棚滑坡等200多处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监测网络初具规模,预报工作卓有成效
初步建立起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对一些危害较大的滑坡、危岩、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开展了专门的监测预报。通过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受灾害威胁地区干部群众的减灾防灾意识,适合中国国情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应急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
从1993年开始,先后颁布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目前已有铁道、建设、煤炭、水利、电力、交通、化工、有色、冶金、建材、地矿等11个行业所属的400多个单位获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等级证书。此外,举办了多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工程师培训班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尽管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法制不够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全国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尚未完全查清;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每年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因此,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指导各地、各部门编制本地区、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突发性致灾地质作用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规划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东、中、西部防治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4.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
5.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谁受威胁谁出资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是:用15年的时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在基本掌握我国致灾地质作用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使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通过这一阶段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到2005年,使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到2015年,基本改变我国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
分段目标是:
到2005年:
1.进一步掌握我国致灾地质作用的分布规律、主要致灾危险点的分布状况、危险性、危害程度等。
2.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覆盖到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700个县(市、区)、占国土面积约50%的范围,并初步形成全国专业监测骨干网络,在三峡库区等重要地区实行立体监测。
3.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国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4.建立规范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到2015年:
1.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现代化专业监测为主导的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
2.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体综合开发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一些危害特别严重并需要治理的致灾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
三、总体部署
根据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和致灾地质作用分布特点,结合全国国土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防治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区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按东、中、西部进行部署。
(一)东部平原地区
即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衡山—黄山一线以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大部、河南、湖北中东部、湖南中东部、江西北部、安徽、江苏、山东、浙江北部。这一地区,总体上地势低平,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主要的问题是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致灾地质作用。采矿特别是采煤造成的地面塌陷也是这一地区比较常见的致灾作用。除此之外,在部分丘陵区有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规模虽不大,由于人口密集,所以其危害也比较严重。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首先是要加强行政管理,科学部署地下水开采井位和开采层位,通过高效的全自动监测网络,严密监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减缓地面沉降。其次,要做好以国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并据此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布局,避免将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建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区和矿山采空区,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二)东南丘陵区
即雪峰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衡山—黄山一线以南地区,主要包括:浙江南部、江西大部、福建、广东等地区。这一地区内丘陵区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致灾作用。除此之外,广东等地采石场常常发生崩塌。针对这一地区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的现实,要加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勘查、防治,特别要注意将防灾与土地、矿产开发利用紧密结合起来,走开发性治理的道路,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对农村丘陵山区的点多面广的致灾地质作用,要研究其形成机制,普及基本知识,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三)中西部山区
即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祁连山—岷山—龙门山—玉龙雪山一线以东,龙首山以南地区。包括河北西部、甘肃、陕西、山西、四川大部、重庆、云南大部、贵州、广西等地区。这一地区,地形上,以切割强烈的山地、高原为主,新构造活动强烈,气候条件复杂。这一地区不仅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和城镇建设的重要地带,也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区内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最为常见,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部署的主要地区。这一地区要在全面开展相应的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国土经济开发区和大江大河、交通干线等突发性致灾地质作用多发区段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工作。要特别注意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紧紧围绕重点工程展开,要建立并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避免将城镇、重要设施建在受致灾地质作用严重威胁的地区,确保重点工程的安全。二是要针对这一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点多、面广,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在防治区划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系统,加强监测预报;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对危害严重的隐患点采取防治措施。三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应在“保护中开发”和“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
(四)西部地区
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西部地区。矿产、能源、森林资源丰富,国土开发程度较低,地壳活动频繁。这一地区可分为两部分。
南部山地、高原区以自然形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致灾作用为主。这一地区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而致灾地质体的规模又很大,所以防灾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避让,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城镇集中居民区危害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治理。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尽快编制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点要加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对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做好长江上游、黄河上游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对可能开发的大型矿产基地、大型水能基地,提前做好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北部内陆盆地区主要问题是荒漠化和盐渍化。主要的防灾手段是加强地下水的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特别要注意在沙漠边缘地区寻找地下水源,建立绿色屏障,并逐步向沙漠区推进。
四、主要任务
(一)基础调查评价与区划
2001~2005年:
1.全面完成分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万环境地质(以灾害地质为重点)调查工作。此项工作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底,共完成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2005年底以前完成全国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以灾害地质为重点)工作。
2.2005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全国以县(市、区)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全面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主要致灾危险点的分布状况、危险性、危害程度等,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奠定基础。
(1)对受致灾地质作用威胁十分严重的700个县(市、区),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出资,按《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开展调查工作,将所有对主要居民点和重要设施有较大威胁的灾害危险点基本调查清楚。2002年底以前完成400个县(市、区),2005年底以前全部完成。
(2)受致灾地质作用威胁较为严重的500个县(市、区)的调查与区划工作,由地方各级政府出资完成。
(3)其余受致灾地质作用威胁较轻的县(市、区)的调查与区划工作,由各县(市、区)出资完成。
2006~2015年:
1.完成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城镇、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
2.完成全国规划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1.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在开展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时,采取专业队伍与当地村镇干部混合编队的方法组成联合调查组,每发现一个隐患点,即由当地政府领导指派当地群众按调查组提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监测。重要隐患点,则由乡镇政府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制定防灾预案。2005年以前,监测机构落实到县(市、区)。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全部结束时,全国所有调查出来的灾害隐患点都要有明确的防灾负责人和监测责任人,由此形成一个覆盖全国主要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群测群防网络。
2.专业骨干网络建设
对一些危害相当严重,将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灾害隐患点,由专业人员利用现代化仪器进行站网式监测。
2005年以前,以三峡库区崩塌滑坡、苏锡常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地面沉降监测为主。监测数据达到适时传输、自动处理。
2015年以前,建成覆盖全国的以站网式监测为骨干的立体监测网络。建成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指挥系统。
3.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2002年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成以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主体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每年汛期前对主要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期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发现险情或接到险情报告,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进行险情鉴定,提出处理对策措施。
(三)信息网络建设
在进行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时,按统一要求填写调查表,由此形成地质灾害基础信息,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网络。
2002年底,建成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结构,提供动态查询的主要地质灾害信息。
2003年以前完成整个信息网络的骨架建设,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状况和地质灾害管理公众自由查询系统。
2005年底,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国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使一般民众能通过互联网查询任何一个目的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致灾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和可能的危害范围;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四)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建设
为提高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为探索开发性治理地质灾害的途径,2015年以前,分别在三峡库区、陕西关中地区、太行山地区、龙门山地区、江西宜春地区、云南东川地区、广东深圳市建立示范区。
1.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建设
2001年,全部完成库区19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19个县级监测站,初步建成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建立全库区的RS监测系统,完成首次1∶1万航摄飞行;建立全库区的GPS控制网、基准网。
2002年,建成库区以60个危害严重的致灾隐患点的自动化监测为主体的监测预报网络。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适时传输和自动分析。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的建成将为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的建设提供最直接的经验。
2.陕西关中、太行山、龙门山、江西宜春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群测群防示范区建设
2005年以前分年度建成上述4个示范区,主要是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并对当地灾害历史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各地区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特别是降雨在灾害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不同地区的临界暴雨强度,通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利用较为精确的天气预报进行区域性灾害预报。在此基础上,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完善监测预报系统。
3.云南东川泥石流灾害治理示范区建设
2003年开始启动,在我国泥石流博物馆———云南东川选择危害面较大造成大量土地无法利用的泥石流沟,采取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和少量资金补助,鼓励企业、个人出资治理,获得土地使用权。通过示范,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探索地质灾害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路,以减轻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经济压力。
4.深圳市岩溶塌陷灾害预防示范区建设
充分收集深圳市多年来工程勘查中积累的大量资料,特别是钻孔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勘查和详细研究,进行深圳市岩溶塌陷危险性的详细分区,建立深圳市地质环境状况公众查询系统,一方面,利用该项成果调整城市规划布局;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单位、个人投资工程建设时的参考依据。该项示范区建设2001年启动,2003年建成。
(五)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等已有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中国致灾地质作用活动程度与各地区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我国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地区差异,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以前:
1.完成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2.完成我国七大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及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5省区、西北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3.完成我国规划的主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4.完成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5种常见的、多发的致灾地质作用的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
2015年以前完成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700个县(市、区)的以县(市、区)为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六)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1.2005年以前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实行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对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则实行国家、地方和受威胁单位共同出资治理的方式。使一些危害特别严重并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
2.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除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依旧实行“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外,自2006年开始,对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逐步推行政府强制性限期治理的方法。治理经费除极个别的特殊情况由政府补贴以外,原则上由受威胁的单位和个人出资。使危害严重并需要进行治理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大部分得到有效处理。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
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之一。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加强管理,确保规划的实施。在各级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省、地、县三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均应设置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并规定其主要职责,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全面履行职责,开拓创新,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把地质灾害监测机构落实到县(市、区),地质灾害严重的乡村要有地质灾害监测员。
(二)大力加强法制建设
把法制建设放在首位,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基本建立起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2001~2005年拟制定以下法规、规章:
(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法规);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章);
(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规章);
(4)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管理办法(规章);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办法(规章);
(6)修订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规范性文件);
(7)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规范性文件)。
2006~2015年拟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法及其相配套的城镇与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
在努力推进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促进地方性法规的建设。
(三)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国家、地方及部门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指标纳入相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四)建立健全防治经费的投入机制
要保证规划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经费保证。遵照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实行分级防治。国家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能力建设经费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以中央财政为主;各产业部门所辖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各部门负责;广大城乡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以地方政府和部门、企业为主,中央财政为辅,多渠道投入。
(五)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特别要做好致灾地质体的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水平,建立灾害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防治研究,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特别要分轻重缓急解决地质灾害防治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难题。首先,要通过专门的研究,总结出斜坡稳定性、岩溶分布区地面稳定性判别的宏观标志等,迅速提高群测群防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在较长时间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判据的研究,逐步使高科技的监测技术从试验阶段逐步过渡到实用阶段;最后,要逐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理论研究、致灾地质作用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研究,以及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的研究。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2005年以后要特别注意加强开发性治理地质灾害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与院校的技术力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难题。
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吸收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
(六)完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基本制度
目前推行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已为社会认可,效果明显。为尽快完善管理手段,还必须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地质灾害限期防治制度。
(七)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保护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的意识与水平
大量的事实说明,群众普遍对预防地质灾害意识淡薄,防灾知识缺乏,以使致灾地质作用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深入系统地介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经验,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调动他们和广大群众防治地质灾害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当前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农村和乡镇。要集中力量办好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培训班,使全国受致灾地质作用威胁严重的700个县(市、区)的地矿行政领导基本上都要掌握这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要用2~3年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把10000个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村镇的有关干部群众轮训一遍。
③ 野三坡和太行山哪个更好一些
2011年五一我们刚玩过,有溶洞,百里峡,以及漂流。它的每一个景点都有山有水,是夏天消暑的好地方!除了景点之外,他的每一处甚至连公路上都是美丽的,你可以在周末时带你的家人划划竹筏,爬爬山。绝对让你留恋往返!
④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员工经常旷工怎么搞定
个人觉得,如果贵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健全的,那么就应该按章办事,该如何处理就如何处理。同时还应该追求直接领导的管理责任,因为正是因为直接领导的执行力薄弱从而直接导致了该员工的无所顾忌。
而且,最重要的是有事业编,有事业编。你不去的话,你真的是脑袋被门夹了。有个企业,是做火腿的加工与销售的,来我们学校宣讲,宣讲完了之后现场面试。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就蹦出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要聘用你”?我拿回简历怼了她,然后走了连忙要求把我的课件留下,并承诺三天内通知我报到。于是,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家等消息。
⑤ 汉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汉代地方管理制度从汉初的分封制演变为汉武帝时的削藩、推行郡县制。
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七个异姓王分别是汉二年封的韩王信,汉四年受封为楚王的韩信、被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以及赵王张耳(死后由其子张敖继任),汉五年封的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以及长沙王吴芮。这七个异姓诸侯王的封地占当时汉朝疆域的一大半,太行山以东原六国旧地只有齐国的地方还属朝廷,其他最富庶的地方都在诸侯统治之下。当时全国有60多个郡,而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加上有的诸侯重兵在握,不受朝廷约束,这些诸侯国的存在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
武帝时,各诸侯国的实力已经大为削弱,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大增强,在文景帝的基础上,汉武帝继续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他采纳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削藩。“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一方面开疆拓土增置了许多郡,一方面将内地的郡分小。至公元前108年时达110郡(国),以后逐步省并,至公元前46年弃海南岛上的珠崖郡后为103郡,一直维持到公元2年不变,即《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103郡国制度。
⑥ 八百里太行山,到底什么概念
一般来说,这应是一个面积的概念,即方圆八百里。按照明代的度量衡制度,1里约等于今天的0.96里。那么,八百里大约相当于两百平方公里。
⑦ 古文翻译
元好问传
好问的字是裕之。七岁便能做事。十四岁那年,跟着陵川人郝晋卿学习,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潜心学习百家的经书传记,六年后学业有成。之后他向南到过太行山,又渡过黄河,创作了《箕山》、《琴台》等诗文,礼部官员赵秉文见到这些文章,认为近代没有类似这样的(好)作品,因此元好问的名气传遍了京师。
中兴定五年,他考试及第,做了内乡令。正大年间,做南阳令。天兴初年,被擢升为尚书省掾吏,不久任左司都事,又调任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朝灭亡后,不再做官。
元好问做文章有规有矩,具备各家的风格。他的诗奇崛但不刻意雕琢,巧妙而不堆砌辞藻。五言诗寓意高妙古老沉郁。七言乐府不使用古代的套路,别出心裁写出新意。歌谣义气慷慨并且有幽、并的气势。他的长短句,用新的声韵,描写恩怨的又写了几百篇。战乱结束后,那些以前的老学者都已经谢世,好问成为一代宗师,各地要写碑板铭志都蜂拥到他门下。他的作品包括自己所著的文章和诗文有若干卷、《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几》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好问晚年以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的追求,认为金源氏能得到天下,其法律规章制度可以与汉唐媲美,国家虽然灭亡了,但是记述历史,本来就是自己的任务。当时金国实录保存在顺天府的张万户家,于是好问就对张万户说,自己愿意为他撰写述史,后来因为乐夔阻止而没能实现。好问说,“不能使一个朝代的踪迹就此泯灭不能传于后世。”因此在家里筑亭,在亭中述写史料,因此命名为“野史”。但凡是金源的君臣留下的遗言和曾经的行踪,都去追寻,有消息了就用细密的字记录在一寸大小的纸上,以至于最后达到百万余字。现在传世的有《中卅集》和《壬辰杂编》的若干卷。好问六十八岁那年逝世。(后世)编撰《金史》,大多是将他的记录作为依据。
⑧ 元朝山川形便与大牙交错在行省制度上有何体现
体现: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例子: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介绍:行省制度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先后设立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十行省。明初沿用,最高长官为从一品,各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
⑨ 太行山的文明起源
山西晋城:中华文明之源在太行山
--------------------------------------------------------------------------------
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 2011年06月10日 10:54
纪连海
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之一。昨天,这位受到全国亿万观众热捧的学术明星应首届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组委会之邀,为晋城人奉上了一场精彩讲座——《红色太行》。讲座结束后,纪连海还欣然为晚报读者写下祝语。
“纪氏风格”幽默诙谐
身材高瘦,衣着朴素,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副1600度的厚玻璃片眼镜,张嘴一笑露出一副小龅牙……昨天上午8点30分,出现在市委市政府多功能会议厅讲座上的纪连海形象亲近、仪态自然,丝毫没有名人高高在上的架子。讲座甫一开场,他先跟底下的观众提前“声明”:“我这眼睛即便带上1600度的眼镜,视力也仅能达到0.1。所以你们即便坐在第一排,也尽可以放心地睡大觉。”事实上,听说纪连海来晋城搞讲座,可容纳上千人的多功能厅内早早就挤满了“粉丝”,他们哪里舍得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睡大觉呢!纪连海的幽默风趣一下子拉近了和观众的心理距离。
纪连海毕竟是聪明的。他还“故意”把晋城的“珏山”念作“玉山”,以示“名人也会出错”,顿时打破了学术讲座一贯庄重、沉闷的氛围,变得轻松随意、跟拉家常似的。整场讲座将近两个小时,纪连海口若悬河、笑声不断,还不时抖露两个小“包袱”,让广大观众充分领略了他幽默诙谐的“纪氏风格”。
两小时浓缩“两百万年”
昨天纪连海讲座的主题是《红色太行》。纪连海先引用了黄河、黄海、黑河、丹河,来阐述颜色与河流的关系,然后转而解释:“红色”其实不是说太行山矿石、砂土的颜色,而是指太行山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它的历史文化脉络,就像母亲红色的血液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地滋润和灌溉着炎黄儿女、华夏子孙。两小时的讲座,纪连海从两百万年前的“西瑶泉遗址”说起,再说到“陵川塔水河遗址”、“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泽州高都遗址”,再讲到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以70多年前太行山作为中国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现当代史划上句号。高度完美地浓缩了太行山的历史精华,段段新鲜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尤其在说到位于我市陵川县附城镇境内的西瑶泉洞穴遗址群时,纪连海可谓“语惊四座”。西瑶泉遗址初步查明距今已有近200万年的历史,比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还要早30万年。其中,一个洞穴中发现一具带有六枚牙齿的猿人下颌骨及肢骨、髋骨化石。纪连海由此断言:“‘国博’一布展,如果有了西瑶泉,历史教科书再一修,这儿就成中华文明的祖宗啦!”纪连海确凿地指出:中华文明之源不在元谋,而在太行山。
为晋城旅游贡献“金点子”
“太行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他凭什么胜利?凭的就是一个词——“改革开放”。在中国谁最早举起了改革的大旗?在中国谁最早举起了开放的大旗?我们山西人。太行山的历史真是值得大书特书。春秋战国时代的太行山,归属于晋国。为什么这个地儿归属晋国呢?那是因为晋文公的改革成功了。晋文公找来了他的舅舅狐偃和担挑儿赵衰一起商量朝政,巩固政权,在这两个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在生产上改革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在贸易上降低税收,争取邻商入境,互通有无;拨乱反正,笼络了新旧贵族,获得大丰收。最后,将两军扩张为三军,率两路大军援助周襄王取得胜利。作为回报,周襄王便把山西河南交界处的太行山周边的四个城送给晋文公——这样晋文公便拥有了山西东南、正南的太行山地盘。只有有了这个太行山,晋国才能看到山外面的世界,才能逐鹿中原……”这是纪连海的一段有关晋文公开创春秋霸业的精彩演讲。
如今,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已是一个城市发展自身的重要环节。纪连海建议,我市应循着历史、地理、古建的脉络,拓展一项“春秋战国争霸之旅”。在旅游上,以青山绿水做陪衬,主打历史的牌。他还建议我市把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串”起来,以中小学生为目标群体,搞一个深度的“原始文化之旅”,可谓“金点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