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规章作为裁判依据
A. 部门规章算不算是法律依据
在现实司法实践中,法院作出的裁判依据只能是法律和法规。部门规章仅仅是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章,法院做裁判时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使用的。
B. 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不能作为法官判案的依据,那规章可以么
1、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不能作为法官判案的依据,那规章可以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第七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所以,规章属于属于国家法律规定法律法规,可以作为判案的依据。
2、规章之上不能附带审查,规章之下可以,那规章是否可以附带审查?
:可以。同上。
C. 行政诉讼中,部门规章能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吗
部门规章,最多是个参考吧,所谓法律依据应是算不上的。
地方性规章,若指的是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法规,那肯定是法律依据。
D. 刑事审判中不能以行政规章作为裁判依据为什么
1.刑事案件是公诉案件,法律依据就是《刑法》和《宪法》等其他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
2.行政法规的层级比法律低一个层级。属于行政执法处罚或民事赔偿范畴的行为。
3.刑事案件判决做为高一层级的国家司法行为,可以附带追究民事赔偿责任,而反过来不成立。反过来就是行政处罚后,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是提级的责任追究。
E. 部门规章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吗
部门规章可以设定,但是有范围的限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
第八条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九条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一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四条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5)行政规章作为裁判依据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十条 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二十二条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二十五条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F. 民事案件能否以行政法规为裁判依据
法律和行政法规均可作为法院适用法律的裁判依据
G. 用人单位如何保证规章制度作为裁判依据
法律快车 > 郑州律师 > 赵梦鹤律师 > 成功案例 > 法学研究 > 正文 作者:赵梦鹤 时间:2011-03-25 查看(2) 规章制度是由用人单位制定的在本单位范围内有效的劳动人事管理规则。内容可以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预决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等。而《劳动合同法》所规范的规章制度,主要是指与劳动者休戚相关的劳动规章制度,但只是列举了规章制度可以包含的重大事项,并没有明确其应当具备的全部内容。因此,规章制度的内容只能由用人单位根据企业管理的现实需要自行掌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劳动合同法》对民主程序及公示程序进行了更加严格、更加完善的规定。由此可知,用人单位制定实施的规章制度,并不一定能对劳动者生效,必须具备三大要件即:内容合法、经民主程序、向劳动者公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内容合法 内容合法是规章制度生效的前提条件。企业的规章制度要做到内容合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法律法规列举的必备事项,其中有关劳动基准、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及员工的其他福利待遇的规定,不得低于法定最低标准或集体合同所约定的最低标准;(2)法律法规没有做出强制性规定,而是留给企业自主确立的行为规范,也必须体现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做到劳动利益与效益并重,奖惩结合;(3)在制定处罚条例时尤其要注意,必须与法律法规的惩罚性条款相符,不能任意加重处罚,否则将存在认定无效的风险;(4)在注重合法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内容的合理、公平和公正,否则显失公平也不能作为规范劳动者的有效依据。2、民主程序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上述民主程序虽然复杂,但必须严格遵守,否则会存在前功尽弃的风险。3、公示程序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既然要求劳动者遵照执行,就应当告知劳动者,否则规章制度不发生法律效力。《劳动合同法》虽然规定了必须经公示程序,但并未规定以何种形式进行公示。在此提供几种常见的公示方法:(1)将规章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人手一册,在劳动合同中专款约定“规章制度已经确实收到并仔细阅读,且愿意遵守履行”;(2)交由员工阅读,阅读后有员工本人签字确认;(3)在企业公共区域进行公告,并且将公告的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等记录在案;(4)组织全体职工进行集中学习、培训,然后签名确认。 在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中,如果用人单位主张适用某一规章制度作为裁判依据,必须同时举证证明该规章制度已经过必要的民主程序并向劳动者公示,劳动者确实知晓。否则,任何一方面举证不能,该规章制度都不能作为裁判之依据。
H. 行政文件能否作为法院审判裁决的依据
他们的回答不全对,我给你补充回答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自2009年11月4日起施行。第一条 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应当依法引用相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作为裁判依据。第二条 并列引用多个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引用顺序如下:法律及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司法解释。同时引用两部以上法律的,应当先引用基本法律,后引用其他法律。引用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先引用实体法,后引用程序法。第四条 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综上,法律、法律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是可以直接作为法院裁判依据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法律、法律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没有规定时,不违反基本法的立法精神即不与基本法相冲突,也是可以直接应用的。
I. 国务院出台的法规能否作为法院的判决依据
国务院出台的法规能作为法院的判决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三条 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裁判文书引用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时适用本规定第四条规定。
第四条 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条 行政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或者行政规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条 对于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规定之外的规范性文件,根据审理案件的需要,经审查认定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为裁判说理的依据。
(9)行政规章作为裁判依据扩展阅读
可以作为法院的判决依据的法律文书:
1、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支付令,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
2、依法应由人民法院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
3、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和调解书;执行作为法院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有关规定作出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裁定;
4、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关于追偿债款、物品的债权文书;
5、经人民法院裁定承认其效力的外国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以及国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
6、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
J. 法院判决能以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作为法律依据吗
法院审判行政案件抄时,是可袭以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作为法律依据的!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也可以称“规定”、“办法”。这里的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所以这里地方人大通过的条例也就是地方性法规,他是可以作为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据的!
规章的一般称为“规定”、“办法”,但是不得称为“条例”。法院只是参照适用规章(国务院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法院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但是实践中规章的数量比起法规多多了,还有我国司法的人力、物力严重依赖于行政的原因,决定了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的时候,多数都是适用规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