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姓氏法规

姓氏法规

发布时间: 2021-12-25 03:08:18

❶ 国家关于出生证的姓氏法律条例

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关于能否跟第三方的姓氏,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婚姻法中不禁止,但是很多地方的有自己的法规,比如江苏、山东,都禁止使用。
如果不是跟随父母姓,医院一般都不愿意开出生证的。
你可以向你们当地的民政部门咨询一下。

❷ 孩子的姓氏问题法律有规定吗

孩子的姓氏问题法律有规定。法律规定男女平等,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所以孩子跟父母的任何一方的姓都是可以的。

❸ 法律上对孩子的姓氏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夫权社会,妇女完全没有地位,出嫁后一切要听内从丈夫的,所生的子女容也被视为夫家的传宗接代人,这样的情况下,不存在子女的姓氏问题,孩子随父姓也成了我国家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发展,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有的妇女希望孩子可以随自己的姓氏,这经常受到丈夫的阻止。那么孩子是不是一定要随父姓呢?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孩子既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还可以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性的。所以,非要孩子随父姓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❹ 中国人按国家规定可以改姓氏吗

只要符合政策规定的都可以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变更姓名申请。
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八条: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
1.未满十八岁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2.十八周岁以上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年满18岁以上的人申请变更姓名的,要从严掌握,一般不轻易给予变更。须有正当理由。干部、职工须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准予变更的证明。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正在受刑事处分及正在劳动教养的人,一律不准变更姓名。
公民申请变更姓名,公民凡要求更改姓名,除法律、法规所规定不允许更改的情形外,只要理由正当,证明材料齐全的,可予以更改。理由正当的情况包括:
(1)被收养的小孩;
(2)小孩申请由乳名改为大名的;
(3)妇女原冠夫姓需要去掉夫姓或因结婚需要加冠夫姓的;
(4)僧、道、尼还俗,由法名改为俗名的或因出家由俗名改为法名的;
(5)经生父母双方同意,离婚后一方要求为小孩更名的;
(6)名字文字字义或发音与习俗相冲突或粗俗不雅;
(7)与人事、学历或其他重要档案姓名不一致的;
(8)其他认为理由正当。
办理程序:申请人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关资料;派出所受理后调查核实并上报审批;10个工作日后办结或答复。

❺ 国家法律有规定孩子必须跟父母姓吗

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三种情形下,可以使用其他姓氏。 一、《婚姻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二、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了上述规定的含义,认为: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行使姓名权属于民事活动,既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和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还应当遵守民法通则第七条的规定,即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姓名”中的“姓”,即姓氏,体现着血缘传承、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公民选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公民原则上随父姓或者母姓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符合绝大多数公民的意愿和实际做法。同时,考虑到社会实际情况,公民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选取其他姓氏。基于此,对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解释如下: 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 (三)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❻ 改姓的迷思(征集关于改姓的全部法规条文)

第九十九条 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仔细琢磨一下这个法条。。。

❼ 中国法律姓名规定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法律规定,对于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的行为,应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法人的名称权是法人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改变自己的名称,并排除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的权利。法律规定.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有使用、依法转让自己名称的权利。

法律条文

《民法通则》第99条也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

《户口登记条例》第18条,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18周岁以上公民需要变更姓名时,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姓名权的主要法律特征为。

第一,姓名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享有姓名权。只有自然人人格的文字标识才叫做姓名,因而自然人才享有姓名权。法人人格的文字标识是名称,享有的是名称权。

第二,姓名权的客体是自然人对自己人格的文字标识的专有权。姓名权的核心问题就是专有权,他人不得享有、使用,只能是权利人自己享有和使用。专有的客体,就是自然人的人格文字标识,不仅包括正式的登记姓名,而且也包括笔名、艺名、别号等。

第三,姓名权的基本义务是不得非法干涉、使用他人的姓名。姓名权是绝对权、对世权,除了姓名权本人之外,任何人都是义务主体,都负有不得侵害其姓名权的义务。

命名权

姓名决定权,也称命名权,即自然人决定采用何种姓、名、及其组合的权利。自然人的命名权在出生后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行使,但这并不影响具备命名能力后的姓名

变更权。

自我命名权,任何人无权干涉。自然人的姓,原则上不能选择。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有子女随父姓的习惯,但我国现行《婚姻法》第22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如果自然人依法重新选择姓氏,法律也不应干涉。即使女子结婚后是在自己的姓名之外再加上丈夫的姓,也是依据当事人自己的意志决定。

姓名一般都是自然人出生时由其父母确定,但这不是对自我命名权的否定,实际上是父母亲权的表现,是父母实施亲权的代理行为。

自然人成年后,也可以通过姓名变更手续,变更自己的姓名。自我命名权的另一个表现是自然人选择自己别名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来确定登记姓名以外的笔名、艺名以及其他相应的名字,任何人都不得加以干涉。

(7)姓氏法规扩展阅读:

司法解释

民法中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而婚姻法中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实践中存在对上述规定理解和执行不一致,一些地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也不同,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遇到一些实际困难。

2014年10月27日,针对现实问题,中国立法机关拟对民法和婚姻法相关条款作出解释:中国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同时有正当理由的也可选取其他姓氏。此次解释(草案)内容包括: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择姓氏:

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因由法定抚养人以外的人抚养而选取抚养人姓氏;有其他正当理由。

实践中,也有一些公民因回复祖姓、由他人抚养等原因,在父姓、母姓之外选取姓氏。考虑到社会实际情况,公民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选取其他姓氏。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草案还明确:少数民族公民可以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选取姓氏。

❽ 公民一生只能改一次姓名的法律法规依据是什么

公民一生只能改一次姓名的法律法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姓名登记条例》第二十条:年满专十八周岁的公民依属照第十八条的规定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的,以一次为限。民族良俗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宗教教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拓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姓名登记条例》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

(一)同时在同一单位工作或者在同一学校学习姓名相同的;

(二)与社会知名人士姓名相同的;

(三)与声名狼藉人员姓名相同的;

(四)与被通缉的犯罪嫌疑人姓名相同的;

(五)名字粗俗、怪异的;

(六)名字难认、难写的;

(七)名字可能造成性别混淆或者误解的;

(八)公民出家或者出家人还俗,变更为法名、道名或者原姓名的;

(九)因其他特殊原因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九十九条 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❾ 孩子的姓有法律规定吗

孩子不随父母姓意医院一般不给办出生证,真有跟你母亲姓一般要求去公证

热点内容
银行内控管理处罚条例 发布:2025-07-14 17:07:31 浏览:331
民法典仙子 发布:2025-07-14 16:54:14 浏览:565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 发布:2025-07-14 16:51:03 浏览:711
法律援助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发布:2025-07-14 16:46:12 浏览:546
函是否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14 16:23:30 浏览:429
道德经读音版 发布:2025-07-14 16:14:00 浏览:769
出庭法院审 发布:2025-07-14 16:13:55 浏览:287
海南省规划条例 发布:2025-07-14 15:59:06 浏览:629
轨道交通建设法规 发布:2025-07-14 15:49:03 浏览:178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发布:2025-07-14 15:35:41 浏览: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