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存在问题
㈠ 民警规范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思想麻痹,战前准备不足
接警后,民警应当在初步了解、核实现场情况的基础上,迅速做出分析判断,备足警力,带齐装备,及时赶赴现场进行处置。但是,实战中少数民警思想麻痹,轻敌思想严重,不带或者少带武器装备,为安全处置埋下隐患,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处置治安类警情不带或者少带装备:殴打他人、打架斗殴、酒后滋事及其它扰乱社会秩序行为的警情常见常发,行为人多为青壮年,具有暴力倾向明显,易冲动,人身危险性较大的特点,现场处置中稍有不慎,常易出现抗拒、阻碍民警执法,甚至暴力袭警的行为。
民警处置此类警情,本应提高警惕,备足警力,带齐装备,采取得力措施及时有效处置,但在实战中,常有个别民警以单警装备笨重、携带后行动不便为借口,不带或者少带装备,为安全有效处置留下隐患。
处置刑事类警情不带武器:扒窃、故意伤害、抢劫、抢夺和街头诈骗等刑事类警情最为现场处置中常见,行为人主要为青壮年,其中青少年居多。与治安类警情相比较,此类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更深,人身危险性更大,遇到民警抓捕,总是想方设法逃跑;一旦遇阻,一般都会暴力抗拒,如果处置民警准备不足,必然陷于被动,甚至流血牺牲。
可是,实战处置中,总有少数民警由于对使用武器相关规定不熟悉,把握不准武器使用的对象和时机,导致不敢或者不愿携带武器进行现场处置。“山东泰安袭警案”就是其中的代表。
2、心理素质差,临阵慌乱
民警现场处置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是执行和维护法律的人民警察与各种违反或者对抗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人之间所进行的武力搏斗或者武装冲突。
这种激烈对抗不仅对民警的单警战斗技能、民警之间的协同配合提出很高要求,更对民警的抗压能力带来严峻考验。实战当中,确有少数民警在这种生死对抗之中过度紧张,行为失措,平时练就的对抗技能却使不出来,更别提配合战友协同作战。
3、安全意识不强,不讲协同而蛮干、硬干
安全意识是现场处置的重要保障,应当贯穿于执法战斗全程。实战中强调安全意识,就是要求民警在现场处置中首先考虑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利益,不能为了抓捕某个缉捕对象而弃群众生命财产于不顾,蛮干、硬干,使战斗伤及无辜或者造成财产重大损失。
更不能如“上海绊摔抱小孩妇女案”那样以伤及群众安全为代价换取战斗胜利的方法进行现场处置工作。实战中强调安全意识,还要求注意保护民警自身安全。
民警应当明确敢打敢拼绝不是不讲战术,不讲协同配合,不顾自身安全的盲目硬拼、硬打,使我方受到重大伤亡。“河南洛阳袭警案”中,四名警务人员围捕一名持刀袭警歹徒,由于各自为战,在一名警员勇敢扑上,勒住歹徒脖子准备将其摔倒之际,被凶犯连刺数刀,当场牺牲。
4、处置言行不规范,激化矛盾
公安部强调,民警在现场执法中应当规范公正文明理性执法,使用法言法语,不说与执法无关的话,更不得使用侮辱性、歧视性语言,防止因言语不当引发冲突,激化矛盾。
但是,少数民警无视规定,在治安类现场执法中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用训斥性甚至是歧视性语言指责当事人,引起反感,造成对立情绪,激化矛盾;当执法对象无理狡辩、不配合执法或者口出脏言时,不能控制情绪,与当事人对骂,甚至采取不当措施控制当事人,非理性执法。
5、定性不准,程序不当,错用处置措施
现场处置中,民警面对的警情并不像文字概括得那样泾渭分明,很多警情是似是而非,甚至是相互交织的,这就为民警定性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置带来极大挑战。如果民警没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敏锐的反应,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很难在现场作出准确判断,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如“河南临颍处置医闹案”,患方家属因家中幼儿在县医院医治无效死亡,聚集亲友近十人在医院大门口张贴标语,手举死者照片,围坐一起哭喊吵闹。
辖区派出所接警后由一副所长带队及时赶到现场处置,在三番五次劝解不听、喷辣椒水驱散无效的情况下,该副所长拔出配枪朝天鸣枪警告,后将闹事者带到派出所进行处理。此案明显出现定性不准、程序不当、处置不妥的问题。
㈡ 消防法制与执法规范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消防法制与执法规范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1.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自消防法于2008年开始修订以来,消防法在不断修正过程中得以逐渐完善,但是从实践中来看其依旧有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消防执法涉及内容极广,同时研究的问题较为复杂,这就导致相关法律法规难以完全做到足够健全、完善与有效,难免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不利于当前消防法制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现。
2.执法思想和意识有所偏差
从思想认知层面来看,部分消防执法人员对规范执法的认知还存在一定偏差与不足。首先,消防执法规范的实现需要以执法人员自身具有良好的法制意识为基础,但是部分人员在此方面有所不足,法制意识不强,在开展执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重视。其次,部分消防执法人员对消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章规范等的深度不足、理解不到位,同时自身对执法规范化缺乏足够重视,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而且受观念局限还容易出现只顾埋头执法,不考虑大局稳定与社会影响的情况。
3.制度落实不到位
消防执法规范化的实现需要以充分、有效落实制度为重要基础。不过由于消防执法人员自身思想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在工作实践中缺乏自觉性,导致相关制度乃至法律的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消防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开展。部分执法人员的自觉性不足,不重视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愿意了解和学习新的规章制度,习惯于依靠经验开展工作,使得规章制度难以得到充分落实。还有部分执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缺乏遵守制度规范的意识,更会严重影响规范化执法的落实。
4.执法人员能力有所欠缺
消防执法人员不仅要对工作高度重视和正确认知,更要确保自身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岗位。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执法人员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首先,对法律知识和相关规范的理解不足。消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覆盖面较广,内容复杂,消防执法人员要想全面、深度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但是部分人员却只停留在表面,不愿意深度钻研。不仅对这些专业内容的了解不够全面,还存在停留于字面上的一般理解的情况,并不能正确把握其中的立法精神、深刻含义以及价值取向,容易对执法规范化造成误导。其次,执法人员缺乏信息更新意识。不管是法律法规的修改、补充还是执法解释的更新,又或者新类型的消防犯罪违法出现,都意味着消防执法人员必须积极跟进,尽快了解相关内容,进而在消防执法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保障工作质量与效率,切实解决相关问题。但是部分消防执法人员缺乏信息更新意识,对法治更新以及消防违法犯罪的发展了解不足,导致工作开展较为滞后,容易遇到工作障碍和瓶颈,更遑论执法规范化的实现。然后,消防执法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消防执法规范化并非是简单地照搬法律条文指导相关工作开展,而是要准确把握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执法,保障执法效果。但是部分人员经验缺乏,尤其是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相关经验和能力,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正确处理,影响执法规范化的实现。最后,信息技术素养不足。在信息化时代,消防执法正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部分人员信息素养较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难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支持消防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来源:今日消防 (2020年11期)
㈢ 如何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 蒋熙辉
任何权力都存在被滥用的可能,具有强制力的警权被滥用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在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冲突性甚至危险性的执法现场情景中更易发生警力的不当使用,因此警察执法不规范乃是古今中外的一个普遍现象。今天在规范警权方面做得较好的一些国家或地区,无一例外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治理经验就是将执法权装进“制度的笼子”,这也是中央深改组《意见》的中心思想:“确保执法权力在法治轨道和制度框架内运行”。
联想到北京雷洋案引发的热议,感觉《意见》的出台很及时、很重要。该案的真相如何,还要等公安机关最终的调查结果。笔者不由得想起《意见》中提到的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问题。
规范化就是制度化和法治化,进一步细化就是《意见》要求的“四化”: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管理系统化、执法流程信息化,择其关键则可归纳为两点:一是要靠制度明晰促成标准程序,二是靠严厉问责促成有效监督。
就前者而言,重点是解决执法标准弹性太大、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从接警、传唤到立案、强制措施、调查取证等执法全程每一个环节的权力运行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尽可能限缩警察在执法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范围,并指引警察在必要的情境中能遵循比例原则而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从而减少因无章可循造成的客观失误,杜绝因个人情绪或私利导致的主观任意。
就后者而言,重点是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有专家指出,就目前我国现有公安执法规范化的规范性文件而言已经足够全面,但之所以执法不规范行为禁而不绝,就在于问责不严厉,致使制度荒废。法律的有效性取决于究责和惩罚的不可避免性,《意见》强调“执法规范过程信息化”,就是要在过错责任追究中要充分利用警录仪、公共视频监控、目击者影像记录等信息化证据保全手段,不仅有效保护正当执法权益,更能有力倒逼执法者自觉规范现场行为。
从人类法治史经验看,制度、程序的设计和正面引导必不可少,但只有问责才能激活它们。因此,严格落实执法办案责任,构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执法责任体系,才能快速有效地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要求落实到执法全过程。
㈣ 如何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法治意识。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培育公安民警的大局意识和民本理念,增强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政治认同、感情认同、理论认识,使规范、文明、理性、平和执法成为广大公安民警的一种自觉行动和自发要求。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环节。坚持从民警日常执法最急需的方面入手,加快执法标准细化工作,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增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确保民警每个执法动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借助信息推力,加强执法监督。构建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并以警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尽快实现网上执法办案、执法监控、执法问题研判和执法质量考评一体化流程,为监督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4)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存在问题扩展阅读
强化执法权力监督制约:
1、从加强源头防控、过程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了强化执法权力监督制约的一系列措施要求,通过建立系统化、实时化、常态化的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对执法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2、一是严格源头防控。落实受案立案制度改革的意见,完善接报案登记、受案立案审查工作程序,实现接报案、受立案信息全要素网上记载流转,落实受案立案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受立案环节的监督;深化法制员制度,进一步发挥基层一线执法勤务机构和派出所派驻配备的法制员的作用,负责对案件质量审核把关,建立起保障执法公正的第一道防线。
2、二是严格过程监督。全面实行刑事案件法制部门统一审核、统一出口制度,由法制部门对刑事案件重点执法环节统一审核,在审查起诉环节统一与检察机关对接,这项工作已经在部分地方试点,效果已初步显现,下步将进一步探索、完善。
3、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实现网上办案,并着力打造覆盖接处警、现场执法到案件终结的整个执法环节的记录机制,实现执法办案全流程同步记录、实时监督;优化执法信息查询服务,建立生效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决定文书网上公开制度等措施,提高公安执法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4、三是严格责任追究。构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执法责任体系,健全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程序,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完善对民警违纪违法行为的督察机制,对违反制度规定的人、对触碰“高压线”的事,一经查实,坚决严肃查处。
㈤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心得体会
内容预览:随着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法律越来越成为社会有版序活动的重要规范和有力保权障。作为推动民主法治进程的公安机关,本身就是法律的实施执行机构,不仅要带头学法、自觉守法,更要正确用法、规范执法。一、抓住观念更新这个先导,用正确的理念引导执法规范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决定是行动的方向。为此,该局始终把观念更新放在规范执法的首要位置,组织民警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进行思想解放大讨论、纪律作风整顿,不断纠正民警在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和误区。通过持续不断地思想教育,全体民警充分认识到,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规范执法不仅是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基础工程……
㈥ 如何解决公安机关在执法中存在哪些不规范的行为
无理可讲,理和规则都是定给平民百姓的,规茫规范规的范围就是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