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条例草案立法的作用
⑴ 国歌法草案规定了哪些内容
6月22日上午,在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国歌法草案提请审议。这意味着,国歌和国旗、国徽一样,将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草案规定,在公共场合,恶意修改国歌歌词或者故意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损害国歌庄严形象的,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针对国歌演奏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草案规定,国务院确定的主管部门组织审定用于演唱的国歌标准曲谱,录制用于播放的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标准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应当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外交部及驻外外交机构、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送交有关国家外交部门、有关国际组织,供外交活动或者国际体育赛事中使用。
希望《国歌法》能够尽早出台施行,规范国歌的使用!
⑵ 《国歌法》草案规定了哪些内容
国歌法草案:损害国歌庄严形象将被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⑶ 宪法和刑法都有什么作用,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有广义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⑷ 国歌法为什么还没在香港立法
香港《国歌条例草案》将正式展开立法程序,其中建议增设立法会议员就职宣誓回前须奏国歌环节,以及答延长警方检控时间,成为香港社会主要争议内容。国际学校也要学国歌《国歌法》香港本地立法草案内容9日首次曝光,11日刊宪,23日提交立法会首读及二读。草案有两大重点,一是指明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通过指引性条文让市民尊重国歌,明确规定须奏唱国歌的场合,除了金紫荆广场升旗礼、国庆及回归升旗礼及酒会、纪念抗战胜利和死难者的仪式、重大体育赛事外,还包括行政长官、问责官员、行政会议成员、法官及立法会议员宣誓仪式;规定礼仪要“肃立和举止庄重,无不尊重国歌行为”。
⑸ 刊宪什么意思
刊宪是指《国歌条例》,2020年6月12日刊宪生效。11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基本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签署经特区立法会通过的《国歌条例》。《国歌条例》将于今日(6月12日)刊宪公布,之后即时正式生效。
据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11日消息,林郑月娥说,国歌与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立法维护国歌的尊严,是特区应有之义。
林郑月娥表示,很高兴《国歌条例》6月12日正式刊宪生效,标志着特区履行宪制责任,亦体现“一国两制”的精神。
《国歌条例》为奏唱、保护及推广国歌订定条文,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弘扬爱国精神。《国歌条例》所订明的罪行只涉及不当使用国歌,或公开、故意、意图侮辱国歌的行为。
(5)国歌条例草案立法的作用扩展阅读: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2017年9月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国歌法》),并于同年11月4日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
根据香港基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凡列于香港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国性法律,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当地公布或立法实施。考虑到香港的普通法法律制度,以及香港的实际情况,特区政府决定以本地立法形式在香港实施《国歌法》。
特区立法会于2019年1月和2020年5月分别完成《国歌条例草案》首读、二读程序,并于6月4日三读通过该草案。
⑹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旗、国徽和首都,规定国歌是什么了么
规定了的~
我上学的时候学了。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⑺ 国歌法规定国歌纳入什么教育
国歌法规定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第十一条 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奏唱礼仪。
第十三条 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重要的国家法定节日、纪念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规定的时点播放国歌。
(7)国歌条例草案立法的作用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第十条 在本法第四条规定的场合奏唱国歌,应当使用国歌标准演奏曲谱或者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外交部及驻外外交机构应当向有关国家外交部门和有关国际组织提供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供外交活动中使用。
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向有关国际体育组织和赛会主办方提供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供国际体育赛会使用。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国歌官方录音版本由国务院确定的部门 组织审定、录制,并在中国人大网和中国政府网上发布。
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的内容是什么它的历史作用是第一个5年计划的内容是什么
1954年9月20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北京大学教授肖尉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第一部宪法产生于是1954年9月,它的背影讲起来比较长,因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制定了一个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人民大学教授许崇德说:“1954年1月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这个起草委员会有党的一些领导人,也有各个民主党派各方面的人士,代表全国人民来起草宪法。”
肖尉云说:“起草的时候参考了苏联的一些宪法,参考了东欧一些国家的宪法,参考了我国解放前的一些宪法,当时也请了一些法律顾问,象钱端升,是我国的宪法专家,还有语言学家,比如吕叔湘,从语言文字上来修饰宪法,所以宪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各个方面都照顾到了。”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
许崇德说:“这个全民讨论,讨论了三个月。全国人民自己的宪法渴望已久,今天有了一个人民的宪法,所以人民的热情高涨得很。1954年是特大洪灾。所以交通中断了,大水都冲掉了公路、铁路、当时的讨论意见用飞机运送到北京来,那真是感动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会前,由普选产生的人大代表,带着神圣的使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北京。大会开幕之前,又一次征求了代表们的意见,并对草案做了最后两处修改。20日,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周总理说:“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
人民大学教授胡锦光说:“这个宪法首先它确认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确认了工农联盟是国家的阶级基础,也就是说肯定了人民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也就是说宪法制定以后,人民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明确化,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人民在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通过了四部宪法。1982年通过的现行宪法,是1954年宪法的继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