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盘龙江保护条例
❶ 保护母亲湖——滇池的手抄报
你可以找些母亲河的资料写进去就ok啦!
❷ 滇池库容量是多少
滇池库容量是13亿立方米左右。
原来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盘龙江上建松华坝,1268年又开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减轻环湖涝灾。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个河流上先后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库。
沿湖修建几十座电力排灌站,解除洪涝灾害,并确保农田灌溉和城市工业、生活用水。库容13亿立方米左右。
水文特征:
上游盘龙江流域面积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5亿立方米。滇池的水位,在海口建闸以后,基本在人为控制之下,根据《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规定,滇池外海控制运行水位为。
正常高水位1887.5米,最低工作水位1885.5米,特枯水年对策水位1885.2米,汛期限制水位1887.2米,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1887.5米。多年数据表明,基本在可控范围内。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滇池(库 容)
❸ 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的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环湖路是指昆明市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环绕滇池水体的公路。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是指滇池保护范围内的盘龙江、新运粮河、老运粮河、乌龙河、大观河、西坝河、船房河、采莲河、金家河、大清河(含明通河、枧槽河)、海河(东北沙河)、宝象河(新宝象河)、老宝象河、六甲宝象河、小清河、五甲宝象河、虾坝河(织布营河)、马料河、洛龙河、捞鱼河(含梁王河)、南冲河、大河(淤泥河)、柴河、白鱼河、茨巷河、东大河、中河(护城河)、古城河、牧羊河、冷水河等河道及其支流。
滇池面山具体范围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第六十四条 滇池保护范围内的地下水、河流、沟渠的保护和管理制度,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滇池主要出湖河道的保护和管理,参照本条例有关河道的管理规定执行。
第六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❹ 政府对红嘴鸥的保护政策
您好!政府对红嘴鸥的保护政从《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嘴鸥保护的通告》可见一斑。
自1985年以来,迁徙越冬到我市的红嘴鸥,已成为一大城市景观和春城文明祥和的主要标志。为进一步加强对红嘴鸥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通告如下:
一、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树立爱护红嘴鸥、保护红嘴鸥的良好意识,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保护鸟类的法律、法规,努力为红嘴鸥营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
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伤害、捕捉、猎杀和买卖红嘴鸥。确因科研需要少量捕捉的,必须经市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并按批准数量和方式进行。
发现或者捡拾到受伤、生病的红嘴鸥,要及时报告或送交当地林业行政管理部门。
三、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红嘴鸥投喂有毒、有害和其他不利于红嘴鸥健康的食物和物品。
四、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鸥粮。
五、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滇池、盘龙江、翠湖、大观公园、民族村等水域沿岸以及红嘴鸥聚集觅食、栖息的地段燃放烟花爆竹及开展其他影响红嘴鸥栖息规律的活动。
六、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盗窃各种保护红嘴鸥的设施。
七、违反本通告规定的,由林业、公安、农业、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昆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八、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和呈贡县、宜良县、晋宁县等县(市)区人民政府、滇池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本区域内红嘴鸥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林业、公安、农业、城管、园林、环保、水利、滇管、工商、质监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红嘴鸥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教育、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新闻媒体应当督促学校开展爱鸥护鸥教育和组织对保护红嘴鸥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
九、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伤害红嘴鸥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举报电话:110,3169533
十、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严格海鸥保护的通告》(昆政发〔1992〕1号)同时废止。
谢谢阅读!
❺ 盘龙区是昆明的母亲河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作为小公民你能为保护盘龙江的环境做
作为公民要保护盘龙江的环境,平时就不要乱扔垃圾,还有要多种植树木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这些都是保护环境的措施。
❻ 盘龙江的干流概况
1、水源不足,盘龙江源于松华坝水库,水量很少。
2、沿途经过昆明城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盘龙江。
3、河床前些年弄成了石头,没有水草,降低了河流的自身进化能力。
盘龙江最上段的中坝村,河水十分清澈,但到了廖家庙地段水质开始变坏。许多生活污水大量排进了河道,许多塑料袋漂在水面,两位正在打捞这些生活垃圾的保洁工说,他们负责的是从大花桥到霖雨桥三公里的河道清污工作,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两点,要捞出至少400公斤的河道垃圾。 盘龙江横贯整个昆明坝子,千百年来流淌不息,孕育了异彩纷呈、内涵丰富的盘龙江文化。盘龙江自松华坝水库流出,将要流到昆明市区的小菜园立交桥至北河埂一段,旧时叫八大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八大河是昆明学生们春夏的好去处。盘龙江流到此处,来了一个S形的大转弯,在这个大转弯里,就是那个年代昆明青少年学子们的水上天堂。 云南大学、民族学院、昆明工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冶金工校、昆明地质学校、昆卅中、昆七中的师生以及附近一些小学校高年级的学生和教师,都把八大河视为天然的游泳馆,那个时代的盘龙江水,清澈见底,盘龙江上的船家和盘龙江沿岸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都是取自江中之水。
八大河边是纤陌纵横的农田和树林,岸柳成行,春夏之季,这里人潮涌动,岸上、水中,全是攒动的人头。深水处,是游泳高手劈波斩浪、逆流奋进、一展身手的好地方。浅水里是初初下水,玩着“狗刨”和洗着“杵地澡”的男孩儿和女孩儿。跨河而过的铁路大桥上,站着一排排的跳水健儿,听到远方越来越近的火车汽笛声和列车前进的轰鸣声,一个手势,十几条身影齐刷刷地一起从桥上跃起,落入水中,列车在瞬间拖着长长的汽笛和轰鸣从桥上飞驰而过!他们玩的就是这份刺激和惊险!把肚皮露在水面上,仰面朝天,躺在水中,一动不动,懒懒地顺江下漂,接受母亲河的抚慰,蓝天、白云、岸柳、农田、村舍从自己眼前后退,尽享自然之美,这是八大河中的又一番玩法和乐趣!“旱鸭子”们在岸边帮水中的好友、同学守着衣服,乐滋滋地观览着水中的无限情趣!
八大河河心有一块突出水面的小岛,因形状酷似台湾,学生们便把其称之为“台湾岛”。攻占“台湾岛”,也是游泳爱好者们经常喜玩的一种水上游泳比赛游戏。一声号令后,一群青年学生一齐游向“台湾岛”,先期登陆者,即为“解放台湾”的功勋奖章获得者,“奖章”是从“台湾岛”上抠出的窑泥制作的。八大河,在过去那十多年的历史辉煌时期,潮起潮落,使旱鸭子变成了水性极佳的“水鸭子”,让周边大中学校的众多学子,有了一个大自然赐与的天成游泳水上乐园。时过景迁,岁月流逝,历史前进,八大河——盘龙江上的天然水上乐园,永远地从昆明学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这本《图说》成书以后,未经刊刻,现存只有一本道光年间的抄本,而且只有说而无图。从内容上看,不仅较详细地弄明白了盘龙江的来龙去脉,叙述了这条江发源于嵩明州的邵甸,曲逝迂逦,经松华,渡云津,经双龙,过南坝,向南注入滇池。并且对盘龙江的东西两大支流,也作了详实的考察,指出滇池水患频繁的原因,是由于江势北高南下,每骤雨而水便发,若遇积雨,立见沸腾,甚至水入人家,坏垣破壁,便昆明街头出现“老少男女,失所飘零,负携巷哭,寄栖箫寺”的悲惨景象。鉴于这种情况,孙髯翁提出了根治盘龙江的五条措施:一是“疏壅畅流”,主张对每段河道,组织当地百姓深挖,铲平滩阻,具体规定要挖宽一丈,挖深4—5尺,分段包干,完不成任务或不合规定要求者予以深究,并给予处罚,同时要建立岁修制度;二是“分势防溢”,建议在要害地段修建泻水闸及涵洞,使“环城一水,七脉分流”,有节制地泻入滇池,以减杀水势;三是“闭引水为害”,坚决制止盲目堵坝蓄水,并注意防止堤坝倾倒淤塞,着力疏挖龙须河和兰花沟等河道,使其免遭积雨而不致酿成大患;四是“改一水,锁群流”,力主查明昆明六河(盘龙江、银汁河、白沙河、宝象河、马料河、海源河)形势,通过彻底根治盘龙江,而对六河河水流量加以人工控制;五是“因时得所”,认为兴修水利,根治水患,施工要抓紧水涸季节和农闲时进行,工程要讲求实效和质量,因此必须引导得宜,布置有方,既不伤农,又见成效。
在清朝道光年间,昆明人林松从他的朋友家中见到流传极稀的《盘龙江水利图说》的抄本,阅读之后,认为:“至源至委,对利之所在,害之所积,言之最详,以及疏之所方,导之何水,靡不筹之最当。”这样的客观评价是极为公允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的确,像孙髯翁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仅“无心于仕途功名”,“傲然不群”,并且还能关心他所居城市的水患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从而提出防治措施,这在当时来说,实在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这位才华横溢,以题咏大观楼闻名于后世的诗人,虽然已过世200多年,但“长联犹在壁”,《盘龙江水利图说》的专著,也还幸存人间,这对我们今天规划滇池水利排灌系统,改善滇池周边生态环境,对滇池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仍可取到借鉴的作用。
❼ 如何保护滇池
保护滇池的方法: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滇池流域资源,防治污染,改善生态,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水质。滇池水资源应当实行科学管理,在加强保护和治理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滇池的原则是:全面规划,统一管理,严格执法,综合整治,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❽ 保护滇池的措施
荷叶尖尖,杨柳依依,马蹄莲吐蕊开放……在又臭又脏的大清河与海河入湖口之间,占地约20亩的福保复合人工生态湿地呈现出这样一番充满诗意的景观。占地约20亩的福保复合人工生态湿地工艺流程包括污水预处理、漂浮植物塘、潜流式滤石床、荷塘和稳定塘等部分组成,人工恢复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使建设区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提高自净能力,对最大限度地削减污染水体中的污染物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进水口处,污水流进了初沉池,经过污水工程预处理,再经过湿地,污水渐渐变清了,腥臭的气味也消失了,最终出水的透明度达1米,“哗哗哗”的流向滇池。这片人工生态湿地运行一年来,共计净化了海河水73万立方米,对进水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及悬浮物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9.8%、62.9%和48.6%,相当于削减了近10吨总氮、0.7吨总磷直接进入滇池,典型的合流制城市污水从湿地流出时达到了4类水的标准,并且没有异味。滇池的入湖污染物大部分是通过20余条入湖河道进入滇池水体的,这些河道的水质均为劣五类,其中9条城市入湖河道的污染最为严重。作为滇池湖滨的第一块规模化人工湿地,它为滇池湿地建设提供相应的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参考,对其他入湖河口的治理也将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
与此同时,滇池入湖河道截污治理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完成盘龙江中上段、大观河、明通河、采莲河等河道截污疏浚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实施大清河、枧槽河综合整治工程计划在年底前完工,准备实施乌龙河、船房河综合整治工程,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另一方面,草海东风坝退塘还湖3.3平方公里,扩大了滇池水面,正在实施以湿地建设、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的二期综合整治工程,景观和水质得到改善;建设西园隧道工程,实现蓄清排污,加快了草海水体置换,减轻了外海的污染负荷。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正组织相关部门抓紧工作,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草海东风坝综合整治完成二期扫尾,并做好建设期间水生植物的管护;滇池西岸截污治污工程指挥部加快实施进度,确保与高海公路同步建成投入运行;再尽快设置一部分入滇主要河道水量自动监测设施,及时准确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为滇池综合污染治理创造有利条件
❾ 昆明湖面积是多少公顷
昆明湖面积是33000公顷,合330平方千米。
昆明湖: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风光秀丽,为中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度假区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
原来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盘龙江上建松华坝,1268年又开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减轻环湖涝灾。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个河流上先俊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库,沿湖修建几十座电力排灌站,解除洪涝灾害,并确保农田灌溉和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湖内产鲤、鲫、金钱鱼等。
名称由来: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这是从地理形态上讲。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者,颠也。”也有的认为是彝语的“甸”,即大坝子之意。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氐羌“叟族”、“僰族”或“填戎”),楚将庄蹻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第四种说法认为:“滇”是壮语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
《滇池地区历史地理》载:古老羌族的的文化传统是“屈肢葬”及火葬。滇池地区先秦、两汉数百座墓葬的发掘,“屈肢葬”仅有一具,其余均“仰身葬”,火葬的遗迹没有发现和报道。这证明先秦、两汉时期滇池地区的居民与氐、羌关系不大。而世所公认的彝族先民——“昆明人”,最早来到滇池地区是在东汉以后。西汉的《史记》说:“楚威王时,将军庄蹻……至滇池”,“滇池”地名就已载入史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池,……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如倒流,故曰滇池。”所以,“水系颠倒说”,比较可信。
形成演变:
滇池属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大约中生代末与新生代初(距今约7000万年),古盘龙江已发育,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使昆明附近成为宽浅的谷地。到新生代中新世晚期(约在1200万年前),云南大地发生多次间歇性的不等量上升,后又出现南北向的大断裂。断层线以西,地壳受到抬升,形成山体陡峻的西山,似从湖畔拔地而起;断层线以东相对下沉,加之晋宁县西南部与玉溪市交界的刺桐关山地的抬升,导致古盘龙江南流通路被阻,积水而成为古滇池。
还有一种说法与此说吻合,认为古滇池属红河水系,从刺桐关流入红河,后来当滇池水域降在1940米以下后,经过漫长岁月,刺桐关抬升海口河下沉,滇池出流受阻才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转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古代的滇池北起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东到呈贡王家营,西到今马街山脚。在战国至西汉的古滇国时期,滇池东北岸的水位已下落至1915米左右,今落索坡、龙头街和黄土坡附近的大片丘陵和平地已露出水面。至唐宋时期滇池水位降到了1890米,滇池水面有510平方公里;元朝水面缩小到410平方公里,明朝为350平方公里,清朝为320平方公里,今天已不到300平方公里。滇池的库容也与面积同步不断减少,唐宋时18.5亿立方米,到清代为16亿立方米,1947年估算约15.7亿立方米,今天库容仅13亿立方米左右。
位置境域:
滇池地形概览
水文特征:
水量
上游盘龙江流域面积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65亿立方米。 滇池的水位,在海口建闸以后,基本在人为控制之下,根据《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规定,滇池外海控制运行水位为:正常高水位1887.5米,最低工作水位1885.5米,特枯水年对策水位1885.2米,汛期限制水位1887.2米,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1887.5米。多年数据表明,基本在可控范围内。
水质
20世纪60年代滇池无论草海还是外海水质均为2类,20世纪70年代为3类,20世纪8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分别为5类和4类,20世纪90年代水质进一步恶化。分别为超5类和5类。30年来,水质下降了3个等级。水体的透明度50年代时草海可达2米,外海为1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清澈见底。20世纪80年代草海只有0.40~0.60米,外海为0.65~0.75米。90年代最差,草海的透明度只有0.25米,外海的透明度只有0.41米。20世纪 50年代,滇池的水生高等植物十分丰富,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到70年代末期,植被面积不到20%。海菜花群落为滇池的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70年代海菜花已寥寥无几。今天,海菜花已被水葫芦取代,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过去滇池水产资源丰富,有多种鱼类,其中以鲤鱼产量最高,金线鱼最名贵。但是由于近年水质的污染,生物群种结构已产生不良演变。50年代中期滇池尚有水生植物44种,而80年代中期减少到29种;滇池原有鱼类23种,其中土著鱼15种,现在土著鱼只剩下4种了。
造成滇池水污染的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昆明盆地最低凹地带,所以客观上成了昆明的“排污桶”。这个“桶”必须不停地接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含有农药化肥的农业污水,加之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又增加了污水数量。据统计,每年排入滇池的污水约2亿立方米,即2亿吨左右。其次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另外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滇池湖面缩小,湖盆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进入老龄化阶段,还有人为加大湖水排泄量和降低周边森林复盖率,更加速了老龄化进程。21世纪初,开始治理保护工作,水质逐渐提升。
❿ 昆明市盘龙江水文站的简介
昆明市水文站概况
昆明水文站,原名敷润桥水文站。1928 年由清华大学设立,是盘龙江干流的重要控制站。位于昆明市中心敷润桥,地理位置东经102943',北纬25°03',流域集水面积735km2,现属云南省水文资源局昆明分局下属测站。该站设有水位、流量、降水、水质4个监测项目。属省级报汛站。主要是测盘龙江的水文要素,盘龙江属四类水质,源于昆明市北郊的崇山峻岭之中,而后由北向南纵穿昆 明城而过,从而成为了昆明四城区的分界线(2004 年9月后)。其上的德胜桥是四个城区边界的交点所在,故称“一-桥跨四区”。之后再向南流,最终在昆明南郊汇入滇池。经松花坝水库出库后穿昆明市区流入滇池。盘龙江自松花坝水库至滇池河道全长26.5km,径流面积142平方公里。盘龙江作为昆明主要的水景观河道有着极好的条件。上游有松花坝水库汛期弃水和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通水后的近期余水可以直接补给。主要开展水资源及水环境监测、评价;负责水文水资源、水情和水环境监测站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负贵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监测、水情测报预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分析计算、水旱灾害规律研究、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提供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组织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功能区和取水许可水质管理、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