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争议的法律条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
行政专法规是国务院制属定的。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规章是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条例是法律的名称,不是法律的种类。
② 现在社会中有什么问题在法律上是有争议的
这个就太多了:
1、侵权责任法上的公平责任问题,有两个典型的案例:其一,内真实案例,容“烟灰缸案”——一只烟灰缸将路人砸死,但侵权人无法确定,法院最终判决有一层楼2楼以上的全部住户承担责任;其二,“菜板案”——天上掉下菜板将路人砸伤,法院最终判决驳回起诉,原因是侵权责任人不明,不符合起诉条件
2、表见代理——颇有争议——尤其是建设施工合同中——施工单位将工程转包给无资质的包工头施工,包工头向材料商购买建筑材料,后提供建筑材料的供应商起诉施工单位,要求其支付货款,那么包工头的这种行为是否构成表见代理。这里面情形很复杂,如果你想写文章,可以搜集一些判决书或案例,实践中很多。
3、破产案件中撤销权诉讼的问题,也是立法不明确的,其中存在很多问题。管理人的地位是什么,等等。
③ 法律和条例有争议时以那个为标准
是以法律为准的,因为法律的位阶要高于条例,其他的政策,办法都一样,只要与法律规定不一致的,都已法律为准……
④ 新出炉的民法典,为何其中的离婚冷静期备受争议
新出炉的民法典上了热搜,其中离婚冷静期备受人们的争议,民法典第四章第1077条规定,离婚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申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可以向婚姻机关撤销离婚登记申请。这30天被人们称为离婚冷静期,很多网友都对离婚冷静期持反对态度。
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要离婚的人一天都等不了,更不要说是因为家暴而想要离婚的人,这30天的冷静期,会激化彼此之间的矛盾,增加很多冲突,会让承受暴力的那一方遭遇到多少折磨,出台这项法律以后,可能还会被有心人钻空子,故意延长离婚的期限。造成离婚过程当中,夫妻财产分配不均的状况。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离婚冷静期并不会降低我国的离婚率,离婚越来越困难,反而会降低我国的结婚率,毕竟结婚才真正需要冷静。
⑤ 中国所有法律条例
你说的太笼统了,中国法律太多不知从何说起
宪法,
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一切法律、法规的母法。其他法律、法规是宪法的子法。子法如与母法的内容相违背,子法则无效。除了母法--宪法之外,我们可以把其余一切法律、法规分为以下四大部门。即:(1)刑事;(2)民事;(3)经济;(4)行政。打官司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打的官司,侧重学习其中的一个部门法律、法规。
(1)刑事方面。它又分两类,一类是实体法,即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的,犯了什么罪,将要受到怎样的处罚等。如:刑法、惩法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有关决定、通知、补充规定等。另一类是程序法,即规定办理刑事案件程序、步骤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有关补充规定等。
(2)民事方面。它也分两类,一类是实体法,如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著作权法等等,以及有关的补充规定。另一类是程序法,如民事诉讼法、仲裁条例等,也包括各种有关的补充规定、暂行规定等。
(3)经济方面。实体法主要有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税法、产品质量法等。程序法与民事方面的程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4)行政方面。实体法有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程序法有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和其他有关补充规定等。
⑥ 各种管理条例,其效力在各类法律条文中处于何种地位
管理条例大多是根据相关法律制定的,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一样。按效力分,法优于条例,法是上位法,条例是下位法。
⑦ 我国中国法律法规条款通过人大代表审议存在争议的法律法规条款主要是哪一类法律法规条款
中国日报3月15日北京电(记者 胡美东)3月5日-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陈紫萱在会议期间提出建议,她建议应修改行政处罚法有关简易程序罚款限额规定。
行政处罚法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统一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对于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针对当时行政处罚比较严重的“乱”和“滥”的问题,行政处罚法进行了严格的规制,如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对个人处以行政处罚适用简易程序的罚款限额规定为五十元以下,超过这一数额就得适用一般程序。这个规定在实施初期极大地遏制了乱罚款现象,对于克服行政处罚的随意性,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正确实施行政处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紫萱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一数额规定已经明显滞后,过犹不及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行政效率,导致行政处罚制度的功能未能很好实现,设立简易程序的意图难以落到实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严重背离社会现实。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公报,在行政处罚法开始实施的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26元;至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物价指数的上涨等原因,该数额标准已经脱离实际,严重背离过罚相当原则。
二、增加了行政执法的成本。在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中,设定罚款数额在五十元以下的行政处罚已经不多,这就意味着大多数行政处罚都需要适用一般程序,行政机关得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来保证行政处罚的实施,增加执法成本。
三、不同法律的规定不一致导致法律适用的争议。在此后制定的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法律中,已经突破行政处罚法该项规定,将相关领域行政处罚适用简易程序的罚款限额提高至二百元乃至五百元。行政处罚法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属基
⑧ 法律法规条例都具有法律效力吗
有呀 只要是国家立法机关以及具有立法权限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只有存在上位法与下位法,法律适用范围大小的问题, 下位法不能对抗上位法。
⑨ 法律、法规、条例、办法、意见、实施细则这些法律属于怎么区分
法律:全国人大制定通过的,全国适用;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前回者是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答适用,后者是地方人大制定颁发的,仅在当地适用。条例一般也是法规的一种,办法和意见级别更低,要看是哪一级政府制定的,一般属于规章级别,是地方政府或者国家机关制定的。实施细则也要看是哪一个级别的,一般是授权国务院直属机关制定的,其效力见于细则里面。
⑩ 我国中国境内法律你觉得最值得争议的法律法规条款主要是涉及哪一类的法律法规条款
个人觉得像现在的见义勇为,在法律上有就有一个正当防卫,或者是防卫过当的说法。这对老百姓来说,有时候也是很难得去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