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校纪校规与法律法规的区别

校纪校规与法律法规的区别

发布时间: 2022-01-08 18:09:30

Ⅰ 你觉得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相同点: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版行为,调整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不同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校纪校规和道德分别是学校制定和约定俗成的。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信念实施,校级校规通过批评教育力量实施

Ⅱ 法律和校规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

学校的校规校纪不是法律,只能算本校的行政措施。法律是全国人大颁布的,法规是由国务院颁布,地方性发规是地方省一级人大颁布。

校规校纪制定可以参照法律但不可超越法律规定的范畴。

Ⅲ 你将如何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纪律和规则是我们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实都能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

甚至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否则任何事情都毫无秩序可言。而我们作为在校的学生,处在向迈进社会过度的时期,更是用纪律和规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从规范日常行为做起,用规范来要求自己。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穿戴整洁、朴素大方,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不接触不健康、低级趣味的东西。

学做品德高尚的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尊敬老师,在校期间要勤奋学习,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

爱护校校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同学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只要付出了,都会有收获。

Ⅳ 校规校纪与法律效力

校纪校来规,只要不违法。有效,对源该校师生有约束力。当然,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无效。校纪校规的效力,可以理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八条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定,指导、检查和督促本地区高等学校实施学生管理。

Ⅳ 你觉得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

法律法规是法院和执法部门使用的,学校的校规是属于学校的管理制度,针对在学校的一些规定,道德是现在没有什么管理制度没有约束条件,道德坏的人好多好多,上到公务员下到小老百姓道德坏的人超级多,期待道德管理制度,道德好才可以做好事情,道德好才是最大的进步,道德好就是大团结大力量,

Ⅵ 学校校规校纪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关系

学校的校规校纪,属于法律授权下学校进行的自主管理,校纪校规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且应当公开,经审批或备案后,合法有效,对该校师生员工具有约束力;如果校规校纪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该条规定无效。


学校的校规校纪,属于法律授权下学校进行的自主管理

1、《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2、《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八条: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定,指导、检查和督促本地区高等学校实施学生管理。

Ⅶ 校规校纪与法律效力有什么区别

学校的校规校纪不是法律,只能算本校的行政措施,只对本校的师生具有约束力,没专有强制的执行效力属。而法律效力是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的执行力度,是强制实施的,法规是由国务院颁布,地方性法规是地方省一级人大颁布。

校规校纪制定可以参照法律但不可超越法律规定的范畴。校规校纪只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具有约束力,而法律一般都是适用于全国的。

Ⅷ 学生党员在遵守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方面的差距和不足

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
1、修身不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党性不强,信念不牢,宗旨淡漠,贪图享受,道德失范。有的觉得信念是空洞的说教,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没有筑牢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潮和现象容易动摇;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正义感退化,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道德行为不愿不敢挺身抵制;有的被封建迷信、腐朽思想占据头脑,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科学信风水;有的摆不正位置、搞不清身份,服务群众不积极不主动不自觉不到位,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情还是难办,不吃请、不收礼了,却找出种种借口磨磨蹭蹭不给办事;有的不比贡献比待遇,工作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便满腹牢骚;有的生活上高标准,工作上低标准,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攀比,讲待遇、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有的人前冠冕堂皇、私下心理阴暗,执意追逐车子房子票子,败坏了党风党纪,践踏了公序良俗,等等。修身不严,核心要解决好思想入党的问题。净化灵魂、提升修养,在党言党、为党兴党,是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终生追求,时刻都不能松懈。
2、用权不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本位主义,法治淡化。有的办事无原则,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特权思想严重,“看人下菜碟”,优亲重友、公事私办,张三来了这样办,李四来了那样办,逼着群众到处找门路、托关系;有的胆大妄为,为所欲为,什么事都敢办;有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插手项目、工程,搞权钱交易,为配偶、子女及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认为自己的权力是为小团体服务的,凡事先考虑部门和小团体利益,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自己单位有利可图、能带来好处的事就争着干,没有好处的就往外推;有的对上级政策执行打折扣、搞变通,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用权办事超越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边线,开“天窗”、留“暗门”、打“擦边球”;有的执法不公,以情代法,办关系案、人情案,等等。用权不严,核心要解决正确对待权力的问题。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人民掌权、为事业用权,人民就满意,组织就认可;德不当位、为己弄权,党纪不答应,国法必严惩。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不仅关系干部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干部的声名荣辱。
3、律己不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视纪律,严人宽己,作风散漫,顶风违纪。有的纪律观念淡薄,工作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汇报的不汇报,我行我素;有的在单位找不到人,在基层也找不到人,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有的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不该说的乱说,不该去的地方乱去;有的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不严格,无视党纪、心存侥幸,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现象仍有发生,甚至有的践踏法纪,违法乱纪;有的庸懒散,玩物丧志,上班时间玩游戏、逛淘宝,下班后风花雪月,玩心不退,情趣低俗,躲着藏着、变着法子吃喝玩乐,等等。在律己方面,核心要解决讲规矩守纪律问题。纪律规矩对干部既是约束也是保护,走向违法犯罪的往往都是在纪律上撕开了口子,得一时一事之欢娱自在,往往会酿成终身遗恨、家庭悲剧。
4、谋事不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求作为,不动脑筋,不肯学习,浮在面上。面对弛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有的抱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没有了干劲;有的嘀咕“束手束脚”,丢了精气神;有的吐槽“多干惹事、不干没错”,玩起大撒把;有的对本职工作不懂行、不在行、不内行,谋划工作的任务交给副职,副职交给下属;有的学习紧迫感不强,面对当前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思想的“折旧率”越来越快,能力的“迭代率”越来越高的实际,仍习惯于“吃老本”,不愿学、不善学、不勤学、不深学、不真学,不善于学习研究新事物,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束手无策,对加快转型发展茫然无措;有的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搞调研也流于形式,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看不到问题,提不出对策;有的弄虚作假,搞“形象工程”。谋事不实,核心要解决正确政绩观的问题。没有进取意识、科学精神、负责态度,不仅会贻误事业,最终也会害了干部自己。

Ⅸ 政策,法律,法规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我们区分政策与法律.法规。 政策是大的原则性的,具有纲领性的特点,通常不具体,只是同宏观上确定一个一定时期内的奋斗努力方向。有权威性,但是法律效力较低。
而法律,法规都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有很强的法律效力, 什么叫法律效力呢?简单点来说就是法律的约束力。法律明文规定你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你就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法规与法律的区别在哪里呢,法律的立改废只能通过全国人大来决定,而法规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而法律则不同,如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国家主席颁布施行的。(以下摘自网络)“法律”和“法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立法权限和法律效力各有不同,不可混淆。“法律”,在我国,是专门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一般均以“法”字配称,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等。
“法规”是法律效力相对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法规”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一是由国务院及其所属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而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也称行政规章;二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和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三是较大的市(省会、首府)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一般用“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称谓,如《征兵工作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

“法律”通常可以简称“法”。比如,称全国人大制定某部法律为“立法”。但是,“法规”则以其不同的形式,分别称为“行政规章”,或称为“地方法规”,而一般不能简称为“法”,因而也不能将制定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笼统地称为“立法”。

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称某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是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称,某省人大通过了《预算审批监督办法》,是用“立法”形式规范政府预算。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够准确的。按照法律规范,政府部门颁布的法规应称为“行政规章”,而某省人大通过的法规应称“地方法规”。

热点内容
2010年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7-05 18:21:14 浏览:133
行政处罚与刑法 发布:2025-07-05 16:48:45 浏览:743
民法典ar 发布:2025-07-05 16:24:45 浏览:846
劳动法对公司缴纳社保规定 发布:2025-07-05 15:30:35 浏览:119
公司法原理 发布:2025-07-05 15:22:04 浏览:100
刑法免罪 发布:2025-07-05 15:22:04 浏览:417
xx县信访局法律顾问合同书 发布:2025-07-05 15:16:36 浏览:507
胡功群律师 发布:2025-07-05 14:44:32 浏览:468
部门规章公布 发布:2025-07-05 14:03:47 浏览:244
双方互不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05 14:02:15 浏览: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