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三层次为什么没有规章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规是立法机构制定的,规章是某个单位制定的。不光教育,其它都一样!清楚了吗?
② 我国立法分为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个层次并有什么的区别
1、法律效力不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八条规定,法律的效回力高于行政法规、答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2、制定机关不同。
法律的制定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政法规的制定机关为国务院;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制定机关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3、涉及的事项不同。
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是国家主权方面;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税种的设立;基本经济制度、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等。行政法规以及规章的制定主要涉及的是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而制定的。
4、签发人不同。
全国人大会及常委员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部门规章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或者自治州州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③ 我国法律条文的层次高低
一般来说: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
你所说的条例,执行意见,管理条例等等得看它是上面的哪个部门颁发的,如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就是行政法规,国家部委颁布的相关通知、意见可能就是部门规章。
总体上来说这些文件都有普遍的约束力,就是他怎样规定你就得听他的,实践中有大量的行政规章违背宪法、法律,但是在他们行政执法时,你得先按行政机关要求去做,由于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就是指这些行政立法文件)不可诉(不能向法官说他这文件不合理,你给我判它无效),所以如果你对这些行政文件有意见,只能走一些不可能完成的程序(如向人大相关机关反映)。
但如果某人在某场官司中,法律和相关的行政规章规定的不一致,法官当然使用法律,但并无权判定该规章无效。通常来说,法官判案的“依据”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注意是“依据”!但对行政规章以及下级行政部门出具的一些文件则只是“参照”,就是说法官可以不理睬这些而自己去判。
④ 规章制度的层次
规章制度有以下四个层次:
⒈条例
条例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是对有关法律、法令作辅助性、阐释性的说明和规定;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某些重大事项的管理和处置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
是对某机关、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办法、人员配备、任务职权、工作原则、工作秩序和法律责任作出规定或对某类专门人员的任务、职责、义务权利、奖惩作出系统的规定。它的制发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
⒉规定
规定是为实施贯彻有关法律、法令和条例,根据其规定和授权,对有关工作或事项作出局部的具体的规定。是法律、政策、方针的具体化形式,是处理问题的法则。
主要用于明确提出对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些重大事故的管理或限制。规定重在强制约束性。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
⒊办法
办法是对有关法令、条例、规章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工作、有关事项的具体办理、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重在可操作性。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
⒋细则
细则是为实施“条例”、“规定”、“办法”作详细、具体或补充的规定,对贯彻方针、政策起具体说明和指导的作用。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关。
(4)法律三层次为什么没有规章扩展阅读:
规章制度的主要功能是:
1. 规范管理,能使企业经营有序,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2. 制订规则,能使员工行为合矩,提高管理效率。
⑤ 法律法规与制度有什么区别
法律所指的是一个国家用来规范国家各方管理的一个政策。制度是内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容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按规定,从地位上说法律高于制度,但由于具体操作时,制度优于法律,制度是在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执行起来优于法律法规,所以往往制度要高于法律法规。所以在我国往往强调的不是法律而是法制,即法律和制度的有机结合。
⑥ 国务院没有立法权,也就是说它制定的法规,准则不是法律,那既然不是法律,又为什么说具有法律效力
国务院制定的是行政法规,效率低于宪法和法律,再下面还有地方住法规和规章。
立法法对制内定各种规容范性文件的权限和程序都有规定。立法权是多层次的,全国人大或全常制定的才是法律(狭义上的法律),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项,或不需用法律规定的事项,或法律实行中的具体方案细则,可以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等来规定
⑦ 法律理论知识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的三个层次包括
后面的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