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门诊规章制度
❶ 预防接种有哪些规定
规范要求,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明专确其责任区域属。接种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据介绍,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包括皮内注射用卡介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及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为:卡介苗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百白破疫苗接种5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第5剂次使用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2剂次,第2剂次为复种。
❷ 预防接种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三查七对指什么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在第四章 预防接种服务中明确规定: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在预防接种操作前再次进行“三查七对”,无误后予以预防接种。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 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对于计免新人来说,可能不是很好记忆,可以试试这样巧记:
三查:人证苗(来人,拿证,拿苗)
查人(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
查证(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
查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
七对:人苗肉(核对:人对,苗对,好,露肉,接种)
对人:姓名、年龄
对苗:疫苗品名、规格、剂量
对肉(露出正确的肌肉):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记忆方法:
查是要问的。问家长儿童是否健康,问带证了吗。然后接种者提供正常的苗和注射器。这一步属于常态,不具体到哪一个人哪一种苗,非特异。
对是要核对的,仔细看的,这个就是责任问题了。这个是精准的,,具体到哪一个人,哪一个苗,特异性的。接过来证看看儿童的姓名年龄,疫苗的品名和手上的一致,接种的部位和途径。
门诊预防接种人员可以关注公众号“接种率报表”,交流计免知识。见证更多精彩。
❸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什么制度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3)预防接种门诊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类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❹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1)根据鸭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要了解本地区或本场鸭传染病的疫情和流行情况,同时根据母源抗体的水平(雏鸭)、鸭群抗体水平(通过抗体检测)和疫苗的性质,制定合理而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合适的免疫时机。(2)正确使用疫苗所有疫苗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均应按要求保存,用法、用量应严格按说明书或兽医指导操作、使用。不用过期或保存不当的疫苗,剂量不是越大越好,过大会导致免疫麻痹而造成免疫失败。(3)灭菌操作免疫接种操作中,从一开始就要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接种用的器具设备应事先灭菌。吸取疫(菌)苗的针头要固定,切勿用刚注射的针头吸取疫苗,以防止整瓶疫苗受到污染。油乳剂疫苗一经开瓶、稀释后应在当天最短时间内用完,活疫苗在稀释后2小时内用完。(4)给予抗应激药物为减少免疫应激带来的损失,接种时鸭应是健康的,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应在5天以上。免疫前后,最好能给予抗应激的药物。对免疫效果有影响的药物,在免疫接种期间应停止使用。(5)免疫后的工作接种后,注意观察鸭有无异常反应,发现过敏的应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最好在免疫2~3周后监测抗体水平,检验免疫效果,以确保免疫成功;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防疫卫生制度,尽量减少和避免应激,从而保证机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❺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制度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从题目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应该得出预防接种证是正确的,所以答案应该选择C:预防接种证。
具体条例如下: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二十六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
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5)预防接种门诊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制度内容:
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证件介绍: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
儿童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办理预防接种证,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安排补种。
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要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时间到指定的接种点接受疫苗接种。
如儿童未完成规定的预防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在迁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点)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
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应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它是儿童身体健康的身份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
❻ 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指主要有哪些
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职责 1、及时掌握本辖区儿童(包括外来儿童)情况,建立新生儿预防接种卡、证,按免疫程序的规定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实施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2、提出疫苗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 3、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保养工作,建立冷链运转记录。 4、进行常规接种率报告,针对传染病和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或事故进行报告。 5、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教育。 6、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7、定期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簿。对集贸市场和外来人口较密集的地方进行上门串户通知接种,消除免疫空白点。片区负责人员每二个月一次对外来儿童进行查漏补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一次抽查1/4居委会外来儿童接种情况。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对外来儿童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宣教。 8、掌握辖区内托幼机构、小学学生预防接种情况,定期查漏补种,杜绝发生因漏种而引发相关传染病的爆发。
❼ 预防接种证制度的免疫预防接种证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办理预防接种证,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安排补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要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时间到指定的接种点接受疫苗接种。如儿童未完成规定的预防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在迁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点)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应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它是儿童身体健康的身份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