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海南省海岸带管理条例

海南省海岸带管理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1-11 07:14:35

Ⅰ 海南房产政策新规,详细

限购:非海南户籍以家庭为单位只能在海南购买一套房产;限贷:银行停止放款,多数开发商不接受按揭,只能一次性或者分期。

禁止围填海,200米海岸线严格把控,一线海景项目将大幅度压缩,越来越少;永久停止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四个中部生态核心区域开发商品房项目;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不得批准新建商品住宅,圈地开发不在盛行;产权式酒店项目停止报建审批。

主体工程封顶后方可批准预售,开发商压力倍增,中小房企将难以生存;停止批准套型建筑面积低于100平米的商品住宅,小户型越来越少,在海南买房的门槛将会进一步提高。

实行商品住宅年度建设指导性计划管理、永久停止中部生态核心区市县开发新建外销房地产项目、海岸带可开发的一线土地、新批填海土地严禁用于开发商品住宅。

29日海南省出台关于房地产业的新政策,透露出海南房地产业将实现从“被动调控”到“主动调控”、从“遍地开花”到“生态优先”、从“粗放低质”到“优化结构”等三个转变。

两个暂停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实施“两个暂停”政策以来,海南省房地产去库存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商品住宅库存去化期总体已下降至合理区间。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重点已从去库存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

海南省住建厅厅长霍巨燃说,一方面,房地产业在一段时间内仍是海南重要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海南需要调整经济结构逐步降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此次意见的出台,海南对房地产的调控将实现‘被动调’到‘主动调’的转变。”

新政策短期更加重视需求侧管理,引导市场预期,中长期调整和优化房地产供给体系,实现市场动态平衡。

Ⅱ 什么是海岸带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型区域。我国在全国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中规定,海岸带调查的宽度为海岸线向陆侧延伸10千米,向海侧延至10~15米水深线。海岸带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海涂资源、港口资源、盐业资源、渔业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旅游资源和砂矿资源等。另外还蕴藏有潮汐能、盐差能、波浪能等可再生的海洋能资源。海岸带具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目前全世界的海岸带上拥有港口2300多个,担负着国际贸易货运量的90%。世界海岸带水产养殖年产鱼、贝、藻约计200余万吨。因此,综合管理与科学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做到既能保护资源与环境,又能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Ⅲ 海岸带监测、管理及保护

1)加强海岸带保护的立法工作,建立海岸带保护的有关法规,使海岸带管理有法可依,使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

2)加强海岸带监测工作,建立长期的海岸侵蚀监测预报体系,以预测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侵蚀的范围、强度、发展趋势及海平面上升的高度等,及时布置各种工程设施及防护措施。

3)防潮海堤溃决的主要原因是风暴潮水位超过堤防高度遭到冲蚀破坏,因此,应重视灾前投入,对其被海浪的淘蚀、固结下沉程度进行监测,在侵蚀强烈的岸段采取防护措施,加大防潮海堤的高度,修建或加固各种类型的设施,以抵御波浪和水流的冲刷。

4)注意海岸防护工程的设计标准和结构形式,根据需要、经济效益和财力来选取适当的设计标准和结构形式,以达到最佳的防灾目的。

Ⅳ 海岸带综合管理对策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的过渡地带,人类很早以前就在海岸带地区居住和谋生,海岸线和环境的变迁已经对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使现今的人们对海岸带尤为关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焦点。最佳的方法是实行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本质是谋求各类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不断解决和改善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管理和规划

水资源问题是山东省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的关键,而山东省,特别是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缺水局面,水资源合理规划管理是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实行以公平水价为调节杠杆、开源节流并举、开采补源并重、积极拦蓄地表径流、充分开发利用黄河水和开发利用微咸水的方针。

(一)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1.合理调控地下水位

通过以下措施调控地下水位:

1)在进行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的基础上,分区段确定地下水合理水位、警戒水位和限制水位值。

2)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现调控地下水水位的目标。

3)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网,及时了解水位、水质现状,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并提交决策部门发布实施。

2.建立地下水库、应急水源地

在滨海河谷建设地下水库具有不占地、不动迁、周期短、水资源调节作用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海水入侵、有效解决淡水资源不足、提高抗旱防洪能力等优点。目前,沿海地区的烟台、青岛市均已完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库建设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如烟台莱州王河地下水库供水工程已经显现了可观的综合效益。目前,橡胶坝和人工湖周围地下水位平均升高3.1m,一些地段上升了近8m,同时有效改善了地下水质。经定期采样化验显示,地下水氯离子含量比工程建成前平均降低了50%,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解决了沿海10多个村的人畜饮水问题。王河地下水库的蓄水效益也十分明显,年平均入渗补给量约为3200万m3,每年农业灌溉供水量达1300万m3,可增产粮食330万kg,并且还使荒芜多年的大片海浸地得到重新开发。

据测算,仅山东半岛适宜建地下水库的位置就有54处,可建地下水库总面积近7900km2,可调节拦蓄地下水量40亿m3,采取人工补源等手段,每年能增加地下水可开采量15亿m3

(二)地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

1.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

山东省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大中型水库大多建在河流中上游,以防洪灌溉为主,调蓄能力不强,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发挥基础优势,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探索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打破过去一个流域、一座水库、一条河道、一个灌区的单一治水方式,多库串联、库河串联、水系联网,构筑水利工程网络体系,实现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优化配置,调剂余缺,以丰补歉,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资源潜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初步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通过水系联网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

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根据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现状和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方位搞好调水、引水、拦水,加快水网工程建设步伐。一是超前运筹,科学规划。围绕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从统一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入手,编制海岸带水网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充分利用引黄工程、西水东调工程,通过调水、引水工程建设,逐步构筑起多库串联、水系联网、联合调度的大框架,实现水库之间,以及区域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联合调度、统一配置的目标;三是加强管理,搞好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实行计划用水。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重点保护饮用水源,集中力量抓好水库上游污染治理、库面网箱养鱼和机动渔船清理,以及下游河道治理,保证水质满足功能需求;四是科学调度,合理调配。根据用水需求,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行水资源总量分配制度,合理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确保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增强水利产业活力

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使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明晰产权,理顺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水利产业活力,为进一步搞好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力保障。

(三)开源节流、联合调度工程

1.节水工程

在广开水源的同时,必须全面节流,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源。农业节水是关键,目前引黄灌水亩次定额120m3左右,浪费严重,会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工业节水主要是从现在的重复利用率不足35%提高到60%,到2010年力争达到90%。

2.微咸水利用工程

区内和邻近的天津、河北等地已进行了微咸水灌溉及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应大面积进行推广。

3.鲁北平原岸段修建平原水库、拦引黄河水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库容1000万m3以上的水库11座,应继续选择低洼地段修建平原水库,以保证生活、生态、工农业发展的供水水源。

4.胶东半岛岸段河流下游河道修建拦蓄水工程

选择适当位置建拦水闸,既可阻挡海水,又可拦蓄淡水,增加地下淡水的补给量。

二、环境工程地质规划

山东半岛地处华北地震带,著名的郯庐大断裂横贯该区,对该区的区域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次级活动性构造在人类强烈经济活动影响下,会加剧其活动性,需要调查区内活动性构造的特性、分布、活动性规律,为大型工程项目选址提供地质依据。在冲积平原地区、滨海冲积海积平原地区、冲湖积平原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呈条带状或片状分布有软弱土层、饱和液化砂土,对工程建筑极为不利,会大幅增加工程造价,处理不当会对建筑物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

鲁北平原岸段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差,并且存在地震、黄河尾闾河道摆动、地基承载力低、砂土液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在胶东半岛局部岸段存在活动性断裂构造、软土、液化砂土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在规划和管理决策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1)鲁北平原岸段和胶东半岛岸段的局部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有遭受地震影响的可能,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差,一切建筑物都应设防加固。

2)黄河尾闾河道的稳定是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尽量延长现行清水沟流路的使用寿命。

3)要进一步对规划的黄河十八户流路进行可行性论证。

4)对天然地基承载力低区,一般建筑不宜采用天然地基;对承载力较低区,土体稍做处理后,可作为一般建筑的持力层;对承载力中等区,土体不做或稍做处理,即可作为一般建筑的持力层;对承载力较高区,一般建筑物可直接采用天然地基。

5)对于中等和严重砂土液化区,应加强浅层地下水的开采,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小砂土液化的危害。

6)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不可恢复的地质灾害。为了减少由其引起或加剧的海(咸)水入侵、海岸侵蚀、风暴潮、洪水泛滥等灾害,应尽快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查清地面沉降现状及引发因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7)加强地面重要工程建设项目、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为指导,开展地学、环境、海洋、生物、灾害等多学科研究论证。

三、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规划

(一)逐步建立地方海洋法规体系,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根据国家法律及相关法规制订出符合山东海岸带实际情况的法规制度。如青岛市已经制定了《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规定》、《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定》、《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青岛市海洋渔业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为依法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保证

建立起以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为行政管理主体,国土资源、环保、规划、科技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力度;成立高层次的海岸带开发管理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一些重大涉海问题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实施;建立重特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制度,为海岸带污染事故及时处理和控制提供组织保障;成立海岸带组织监察队伍,为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提供监督保证。

(三)制定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保护规划,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体系

通过制定科学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保护规划,确定近岸海域的主导功能、兼顾功能和限制功能,明确划分近岸海域的开发利用区、治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特殊功能区,并将其作为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指导性规章予以实施;编制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综合平衡港口、航运、渔业、旅游、临海工业、海洋科技等各行业的发展,提出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措施,把行业规划统一为综合规划。

(四)贯彻实施海域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促进海洋保护迈上新台阶

实施海域功能控制制度,按照海域功能区划要求,使各海域生产力布局合理;实施海域使用审批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并严格实行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制度,严格控制和管理近岸海域的开发利用活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产生明显影响的海洋工程上马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渔业法》及其相关规定,严格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

(五)加强近岸海域环境资源调查和陆海交汇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以近岸海域环境资源调查为基础,以各项法规制度为依据,加强执法力度和综合整治工作的投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并完善其运行机制,建立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不断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四、海岸带环境变迁研究与监测预警

山东省海岸带在区域地壳升降活动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海侵、海退活动与海岸线变迁频繁,从而带来了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的不断变化,其中以黄河三角洲最具代表性。

(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

黄河以其极高输沙量,快淤快蚀的演化特点著称于世,而黄河的受水盆地(渤海)却较浅,河口水深仅数米至10余米,且坡降小,各种海洋动力因素复杂,致使高含沙水体在浅水河口塑造的黄河三角洲极不稳定,沉积环境多变,垂向序列复杂,三角洲进积、蚀退交替。因此,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的变迁与黄河三角洲的演化紧密相连,而三角洲的演化又与黄河的行水路线密切联系,行水河道的存在决定了区域的淤积和侵蚀。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1976~1996年近20年RS影像的分析处理,获得了大量的海岸带环境变迁信息,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信息系统和动态数据库。利用RS和GIS的技术集成,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数字高程模型,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规律,并根据海岸带变迁的实际情况分河口段、钓口段和黄河港段来具体分析论述其近20年的变迁,得出了不同地段不同年代的侵蚀淤积速率。

1)河口地区在1976~1981年间,清水沟流路尚未形成明显的沙嘴,尚处在摆动之中,但沙嘴已呈淤积延伸之势。1981~1984年,沙嘴明显向东淤积扩张,口门淤积速度达5km2/a,平均每年造陆面积约50km2。1985~1991年,沙嘴变化比较平稳,淤积速率约为2.4km2/a,1991~1996年,沙嘴淤积速度明显加快,使得1985~1996年平均淤积速率达12.1km2。从整个岸线变化情况看,可初步认为沙嘴变化存在短期幅度大,长期幅度小的规律。即一方面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大,一年内沙嘴淤进、蚀退可达5km;另一方面长系列年的变化幅度小,平均每年淤进1km左右,沙嘴的淤积主体随沙嘴的延伸而逐渐向海域推进。

2)钓口河地区海岸带的面积一直在缩小,在断流之前,1975~1976年的沙嘴处于延伸状态,延伸速率约为每年1.5km。断流之后,沙嘴及附近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1976~1984年,沙嘴共蚀退3.2km,平均每年0.4km。1985~1996年的沙嘴共侵蚀202km2,其中1985~1991年侵蚀98km2,1991~1996年侵蚀104km2。1985~1996年,岸线最大侵蚀断面速率达900m/a,一般为300~400m/a。钓口河流路断流以后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沙嘴及其附近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初期蚀退较快,以后逐渐减缓,以至达到暂时平衡状态。

3)黄河港地区地处M2分潮无潮点附近,钓口河没改道的1975~1976年间,海港附近的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1976~1984年间,由于钓口河附近岸线的大面积蚀退,部分泥沙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被带到这一区域,造成该区域海岸线的淤进。1985年建港后,由于海港防潮堤的突出,港口左侧,海洋动力作用加强,岸线处于蚀退状态。1988年,桩西油田建成之后,海岸线(以一般高潮线为标准)基本被固定下来,港口右侧的岸线由淤积状态转为蚀退状态,但蚀退幅度不大。总之,由于人为的影响,1985~1996年,该区海岸线基本未发生大的变化。

(二)海岸带环境综合监测预警

1.建立健全海洋监测、监视和评价网络

开展近岸重点海域赤潮监测预报研究工作,试验性发布赤潮警报,为沿海经济发展和海水养殖业服务;建立青岛市海洋预报台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系统,实现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传输网络化,完善海岸防灾紧急救助系统,提高防抗海洋灾害的能力。

2.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以现有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开展海岸带陆域以浅层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为主兼顾深层地下水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建立海水入侵监测、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地面沉降长期监测点;开展海岸淤积、侵蚀定期遥感监测工作。完善海岸带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

3.建立入海水环境监测

以现有水文勘测部门水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加强入海河流的水环境监测;以环保部门的现有监测点为基础,开展独立入海排污口水质、流量监测。

4.建立统一的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监测数据共享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必须多学科协同工作,监测数据是实现优化决策的基础,也是实现综合管理目标的关键,实现数据管理的一体化、网络化,共享监测数据是必需的。

Ⅳ 什么是海岸带

请到这里看。
http://ke..com/view/115337.htm

海岸带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海岸带 英文名称:coastal zone 定义1: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一定宽度的地带,其上界起始于风暴潮线,下界是波浪作用下界、亦即波浪扰动海底泥沙的下限处。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海洋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范围从激浪能够作用到的海滩或岩滩开始,向海延伸至最大波浪可以作用到的临界深度处(1/2最大波长)。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河口海岸学(三级学科) 定义3:由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形区域。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定义4: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海岸动力学(二级学科);海岸动力学(水利)(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

简介内涵
意义
基本组成
海岸带的划分
面临压力
基本特征
海岸分类
综合利用简介 内涵
意义
基本组成
海岸带的划分
面临压力
基本特征
海岸分类
综合利用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内涵
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意义
海岸带作为第一海洋经济区,其生态系具有复合性、边缘性和活跃性的特征。陆海两类经济荟萃,生产力内外双向辐射,因此成为社会经济地域中的“黄金地带”。海岸带是临海国家宝贵的国土资源,亦是海洋开发、经济发展的基地,以及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地位十分重要。
基本组成
海岸带中的滨海带被称为"海洋第一经济带"。由3个基本单元组成: ①海岸。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 ②潮间带。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 ③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古海岸带则是已脱离波浪活动影响的沿岸陆地部分。此外,海岸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
海岸带的划分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中国在进行海岸带调查时,规定调查范围为:由海岸线向陆方向延伸10公里左右,向海至水深10~15米等深线处;在河口地区,向陆延伸至潮区界,向海方向延至浑水线或淡水舌。
编辑本段面临压力
1.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2. 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 3. 淡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 4. 渔业资源退化
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1. 海岸带是资源最丰富的地带 2. 海岸带是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带 3. 海岸带是生态脆弱、灾害较多的地带
编辑本段海岸分类
1. 根据海岸动态可分为堆积海岸和侵蚀性海岸, 2. 根据地质构造划分为上升海岸和下降海岸 3. 根据海岸组成物质的性质,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平原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编辑本段综合利用
政府通过制定计划和法规,综合管理和安排海岸带各种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的布局、比重和次序,从而既能保护资源和环境,又能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海岸带指陆地与海洋的交接地带。沿海岸滩与平均海平面的交线称为海岸线。海岸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形区域,其宽度的界限尚无统一标准,随海岸地貌形态和研究领域不同而异。中国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规定:海岸带的宽度为离岸线向陆侧延伸10公里,向海到15米水深线。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造港口,发展海运事业。目前世界各国共有2300多个海港,国际贸易货运量99%通过这些港口,其中年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约有200个。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海港数量和吞吐量迅速增加。 海岸带往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海涂。利用海涂发展水产养殖业为沿海各国所重视。现在世界海洋养殖业年产鱼类约50万吨,海藻栽培年产130万吨。一些海岸带由于河流挟带泥沙入海,每年海涂都有自然增长。如中国的大河每年入海泥沙达20余亿吨,大部分沉积在河口海岸,一些岸段的岸线每年向外延伸数十至数百米。许多海洋国家还围海造地,扩充海岸带土地资源。荷兰从13世纪开始围垦海涂,至今总面积达7100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中国从唐代(618~907)已开始较大规模的围垦,1949年以来共围垦了800余万亩(见围海工程)。 海岸河口水域饵料丰富,是大量鱼类生长和孵化的场所,海岸带的渔业生产在海洋捕捞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海洋渔业生产有70%是在海岸带进行的。 在海岸带开辟盐场提取海盐,是人类食盐的主要来源。海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此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从海水中提取碘、钠、镁、溴等重要元素和铀、锶等稀有元素,发展工业生产(见海洋资源化学)。 开发利用海岸带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目前世界上正在发展的重要产业。海岸带还蕴藏有大量可供开采的煤、铁、钨、锡、砂砾矿以及稀有元素矿物金红石、金、金刚石等(见海底矿产资源)。 海岸带蕴藏有潮汐能、盐差能、波浪能等可再生海洋能。据初步计算,全世界海洋潮汐能约10亿千瓦,主要集中在浅海区。中国沿海潮汐能蕴藏量约 1亿千瓦(见海洋能利用)。海岸带在水利建设和国防建设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建立海滨和海上旅游、疗养区的场所。 由于海岸带具有各方面开发利用的价值,而不同的开发利用目的之间往往相互牵制甚至发生矛盾。长期以来大多是由各地区、各经济部门进行单目标开发利用,以致某些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环境。例如,海岸工程建成后,海岸动力因素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新的工程技术问题;水流、滩涂的演变也会对鱼类洄游和贝类生长发育条件产生影响;采油和排污工程有污染环境的危险,并对稀有动植物、珍贵文物、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产生影响,等等。各国在这方面均有不少经验教训。如埃及阿斯旺水坝的修建使入海口海岸迅速蚀退,沙丘体阻塞溯河性鱼虾洄游通道,仅沙丁鱼减产每年即损失几百万美元。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明确提出了海岸带的综合利用问题。许多沿海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对海岸带实行综合管理和开发,已取得成果。例如,荷兰于1953年开始进行的“三角洲计划(The Delta Project)”,完成后能防止高潮洪水灾害,改善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港的航运条件,并使莱茵河下游两侧河网完善,形成的淡水湖能确保工业和生活用水,还可以开辟新的游览区。 海岸带综合利用的工作主要包括:①开展海岸带调查,全面掌握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如中国50年代开始对全国大部分海区的海岸带进行了普查;70年代以来,又开展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②通过对海岸带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制定旨在保护环境并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进行多目标开发,尽可能创造资源保存和再生的条件。③加强海岸带管理。制定管理法规,建立专门机构,协调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进行环境监测和保护,监督综合开发利用方案的实施。各国对此都很重视,美国1972年通过了《联邦海岸带管理条例》,从联邦到各州都建立了海岸带管理机构。中国也设立了全国和沿海省、市、自治区海岸带开发和管理的机构,拟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管理法》,并于1984年底成立了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委员会。
扩展阅读:
1
《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Ⅵ 海南岛海岸带变化与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研究

丁式江1 徐忠胜2 吴国爱2

(1.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海口570206;2.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本文评述海南岛海岸带形态特征,对岸线的侵蚀、淤积作了对比研究,并分析了形成的原因,研究了海岸地质环境变化引发的红树林退化、土地沙化、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了海南岛主要城市的地质环境特征,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应注意或易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了海岸带及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环境;海岸带;城市;海南岛

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陆域面积33920km2,海岸线长度1528km,大小海湾84个。本文海岸带是指平均海平面向内陆10km的范围,面积9230km2(见图1)。海岸带是海南岛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居住着全岛60%以上的人口,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海口市、著名旅游城市三亚市、化工基地东方市、洋浦开发区等均分布于海岸带上。经多年的自然条件的演变及人类社会的开发利用,海岸带及主要城市的地质环境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研究海岸带及主要城市地质环境的变化,提出保护建议,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1 海南岛海岸带特征及其变化

海南岛海岸特征主要体现在海岸类型与地貌类型上。

1.1 海南岛海岸带特征

海南岛海岸带呈环形分布,海岸线曲折绵长、形态复杂多变,海岸类型有砂岸、岩岸、泥岸、生物海岸,其中岸线的64%为砂岸。海南岛具有典型的热带海岸特征,潮间带内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全省现有红树林面积4300公顷,以东寨港和清澜湾分布面积最大。珊瑚礁岸线长717km,主要分布于文昌市、琼海市、三亚市。海岸地貌有山地、丘陵、台(阶)地、平原,海岸地貌以平原地貌为主,面积4898km2,占海岸带面积的53.5%,其次为台(阶)地地貌,面积3054km2,占海岸带面积的33.4%。

由于自然条件及海洋动力作用的不同,海南岛海岸带分为北部、东部、南部、西部海岸4段。北部海岸从临高县的临高角到文昌市的木兰头之间;东部海岸从木兰头到陵水县黎安港之间;西部海岸从莺歌海以北到儋州市之间;南部海岸位于陵水县黎安港到莺歌海之间(见图1)。

1.2 海岸带变化

海南岛海岸带的变化体现在海岸线的变迁及地质环境的变化。

1.2.1 海岸线的变迁及其成因

1.2.1.1 海岸线变迁

海南岛原始海岸大多为山地丘陵组成的基岩港湾岸,而后随着海岸的侵蚀堆积过程,有些地区发育了沙坝堆积岸,使全岛海岸具有海蚀—海积型的特点并且两类海岸交错分布。对全岛海岸线的变化采用了遥感解译、不同时段地形图的海岸线对比及实测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了海岸侵蚀与淤积的变化。

图1 海南岛海岸带范围图

(1)海岸侵蚀

全岛侵蚀岸线长度约为218.77km,尤其是东部和西部沿海侵蚀作用更加强烈(见表1)。

比较严重的侵蚀岸段有东部文昌市的清澜湾、东郊、万泉河河口,北部海口市的海甸岛、后海、新海角、澄迈县玉包角,西北部的洋浦湾、西部的八所湾及南部陵水黎安岸段。典型侵蚀岸段文昌市东郊的邦塘湾,经10年观测海岸线后退200m,平均年侵蚀速率达到了20m(见图2)。

万泉河河流入海口沙堤坝形状发生了了明显的变化,1991北沙堤长1.6km,宽1.2km,南沙堤宽1.2km,至2001年,北部沙堤已完全消失,河口由原来180m宽变成510m宽,南部沙堤宽度变为480m,比1991年净减720m,同时由于受到海水的侵蚀,沙堤向东偏移360m(图3)。

宁远河河流入海口处发生侵蚀现象,河口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图4),通过两期影像对比发现,1991~2001年期间,海岸向内地侵蚀了300m,年均侵蚀30m;河漫滩被海水淹没1.4km2

表1 海南岛主要侵蚀岸段统计表

1.2.2.8 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

海南岛主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遭遇地下水环境问题。地下水曾是城市初期生活、工业、商业用水的主要水源,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人口规模、工业规模及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地下水作为一种优质水源,其开采量也快速增加,开采中心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开采漏斗急剧扩大,造成了一定的环境地质压力,比较典型的城市为海口市。

海口市地下饮用水含水层为一套滨海相的砂岩与生物碎屑岩,含水层厚度巨厚、水量丰富、水质优良,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开采井数量与开采量增加较快,海口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急剧扩张,漏斗中心水位快速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水位恢复上升,漏斗缩小(表5,图8)。

表5 海口地区第2承压水环境地质状况表

2 海南岛海岸带与城市地质环境保护建议

2.1 海岸带保护建议

海岸、河口的动力条件是极其复杂的,其作用能量也是极大的,现有海岸、河口形态是海洋、河流动力长期作用的结果。东北风是本岛的主流风向,东部海岸的河流输沙量极少,本岛东部海岸是侵蚀的主要岸段,浅海珊瑚礁对保护海岸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珊瑚礁是保护东部海岸的重要手段。此外本岛主要海湾内的红树林也是保护海岸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多年的海岸保护研究表明,人为改变海洋、河流动力条件,会引发海岸、河口形态的急剧变化。海岸、河岸侵淤变化最终会遵循物质守衡定律,如果沿岸输沙或河流输沙能够补充侵蚀量,则海岸会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因此在侵蚀岸段增加输沙量,在淤积岸段减少输沙量是海岸、河口保护较为科学的方法。因其费用巨大,人工护岸工程仅作一种补救的措施,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国内外海岸工程的经验表明,丁字坝是人工海岸防护的一种较好的选择,在敏感岸段或人口、资金密集岸段建造丁字坝,起到防护海岸作用。

图8 海口地区第二承压水漏斗中心水位

矿业开采、高位池养殖业对海岸地质环境的影响与施工工艺、生产方式相关。矿业开采应按科学规划、分块开采、及时复垦的流程作业,可最大限度减少矿业开采对海岸的破坏;高位池养殖业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池底、池壁、管道的渗漏而造成,采取的严格的防渗措施,杜绝渗漏可预防养殖池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2.2 城市环境地质保护

城市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是关系到城市规划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安全的重要问题。海口市的近东西向断裂、北东、北西向断裂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断裂运动的概率比较高,断裂运动是人力不可抗拒的,惟有采取避让措施才是防护的选择。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建筑与勘察规范对此都有作了明确的规定,严格按相关规范实施可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断裂构造的活动性监测是城市环境地质保护必须重视的问题,准确、有效的监测与预报是避免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前提。

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关系到优质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及其引发的地面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的开采与环境保护应是合理开采、科学保护,在有效的环境保护下,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为社会与人民造福。消极的禁采与过量开采都是不可取的方法。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可通过水质监测、地面沉降观测来监测,监测方法与实施都比较成熟,因此城市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最低界限为地下水的持续恶化、开采漏斗区地面持续沉降。

为了更加积极地保护城市地下水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优质高价的资源利用观,优质地下水取高价、一般地表水取低价,利用价格原理调节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消耗量;(2)优先满足饮用水的需要,抑制工业、农业等其它耗水量大的行业开采利用地下水;(3)分散开采,避免集中过量开采。集中开采容易造成地下水漏斗降深过大,容易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的环境地质问题;(4)加强地下水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工作研究,海口市的地下水监测网部分监测井由于自然损耗,个别监测井已报废,监测网精度降低。监测手段几十年来均为绳测,电子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地下水监测也应跟随科技的进步,朝应用自动化、高精度、高频度的方向发展。

Study on Coastal Zone Change and Ge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in Hainan Island

Ding Shijiang1, Xu Zhongsheng2, Wu Guoai2

(1. Hainan Bureau of Land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aikou 570206;2.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ments coastal zon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inan Island, contrasts and researchs the corrosion and siltation of the coastlin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which forms. The article studied the environment geologcal question such as the mangrove forest degeneration, the sandy desertification, shallow groundwater quality worsening and so on, which the seacoast geology environmental change initiate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of main city in Hainan Islan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estion which was easy initiated should be payed attent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developing process. Las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astal zone and the city ge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ggestion.

Key wo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astal zone; Urban; Hainan Island

Ⅶ 进一步重视海岸带管理

澳大利亚 80%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带地区 ( 距海 100 千米范围内) ,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也都集中在海岸带地区。海岸带地区也是澳大利亚开展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商贸活动的主要场所。没有海岸带的良好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发展和未来。鉴于此,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海岸带的管理,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海岸带保护的政策,包括联邦海岸带政策 ( Commonwealth Coastal Policy) 、国家海岸带管理战略 ( National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Strategy) 等。2003 年 10 月,澳大利亚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 “国家一体化海岸带管理合作方法框架”( Framework for a National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协调一致的海岸带管理。2006 年 5 月,又出台 了 “国 家 一 体 化 海 岸 带 管 理 合 作 方 法———框 架 与 实 施 计 划”( National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等。

未来一段时期,澳大利亚政府继续重视海岸带管理不仅是体现在联邦层次上,而且更主要体现在州与领地层次上。

塔斯马尼亚州于 1996 年正式出台了海岸带政策 ( Tasmanian Coastal Policy 1996) 。2009 年 4 月 10 日,塔斯马尼亚州总理 Hon David Bartlett 向塔斯马尼亚州资源规划和开发委员会致函,建议对 “州海岸政策 1996”进行修改和补充,以适应新时期对塔斯马尼亚州海岸带管理的要求。

昆士兰州于 1995 年就通过了 《海岸带保护和管理法 1995》,2001 年 12月起草了昆士兰州海岸应急行动计划。2002 年 2 月,“州海岸管理计划———昆士兰海岸政策”正式实施,2008 年第一季度,昆士兰州环境与资源管理部对州海岸管理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并计划出台新的海岸管理计划。根据昆士兰州 《海岸带保护和管理法 1995》规定,其海岸带管理计划每 7年将评估一次。

2006 年 10 月, 新 南 威 尔 士 州 海 岸 带 管 理 政 策 修 改 版 ( Coastal Management Policy) 出台,其确立的原则是: ①以规划和审慎的方式,沿新南威尔士州海岸建立海岸带保护区,并构成一个综合、有代表性的生态体系; ②工业、农业和土地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排放,对海岸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威胁十分严重,威胁到渔业、居民健康和舒适以及州河口与海岸水的旅游用途,应设法改善; ③为实现海岸资源的生态可持续管理和利用,威胁海岸自然价值的活动必须要停止,各级政府、社区和工业间的新型合作计划必须要重新设计、资助和实施; ④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后果,包括暴风雨的频率与强度等,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并整合到海岸带管理的一切决策中。其确立的计划和目标是: ①在海岸带的管理中,得到土著澳大利亚人的认同和参与; ②把新南威尔士州海岸带管理融入国家海岸带行动计划中; ③为海岸土地、河口和海洋生态系统,创造综合的、足够的且具代表性的储备体系; ④使用综合的区域评估系统,涵盖各土地使用权,评估全生物区的自然价值和资源; ⑤即刻暂停海滩拖网捕鱼、禁止海岸采矿;⑥通过创建海岸带管理的 “先锋机构”、公众参与以及利益相关人的协商程序,鉴别和监督问题地区,并进行严格的土地分区; ⑦在新的或现有的海岸带开发中,采用和利用能减少自然资源消费、节约能源的适当可持续产品、技术和设计,增加循环和再利用,减小或去除对人类或环境健康的威胁;⑧未来新南威尔士州海岸带开发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原则基础上,并为自然和人类改善的环境提供高质量成果。

维多利亚州 1995 年就通过了 《海岸管理法 1995》 ( Coastal Management Act 1995) 。2008 年,维多利亚州政府出台了 “维多利亚海岸战略 2008 ”( Victorian Coastal Strategy 2008) ,其确立了在未来 5 年内,维多利亚海岸带管理的战略框架和远景。其战略是: ①为有意义的环境和文化场景提供保护; ②开展一体化的规划,并为未来管理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③确保可持续利用海岸自然资源; ④在海岸带进行适当的开发。制定该战略的目的是:①为海岸、河口和海洋环境的规划、管理和利用提供展望; ②明确政府关于海岸、河口和海洋环境的政策承诺; ③制定和实施其他具体的战略与计划的框架,如海岸行动计划、管理计划和规划方案等; ④在可能的地方,成为决策者审慎决策的指南等。

目前,西澳大利亚州也正在积极制定海岸带管理政策 ( Coastal ZoneManagement Policy for Western Australia) 。

由上述可以看出,加强海岸带管理,已成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领地政府的一个共识,从而也是未来澳大利亚土地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方向。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加拿大、荷兰、南非、孟加拉国等,都在积极制定自己的海岸带政策,加强海岸带管理,因此,加强海岸带管理也是世界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Ⅷ 海岸带的定义

海岸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包括陆域与近岸海域,对于其范围,至今尚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2001年6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将海岸带定义为“海洋与陆地的界面,向海洋延伸至大陆架的中间,在大陆方向包括所有受海洋因素影响的区域;具体边界为位于平均海深50m与潮流线以上50m之间的区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陆延伸100km范围内的低地,包括珊瑚礁、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河口、滨海水产作业区,以及水草群落”。在实际管理中,海岸带范围可根据管理目的和研究需要而定。

Ⅸ 海南省离海岸线直线距离多少不能建房

海南省离海岸线直线距离500米不能建房子的哦!

热点内容
行政处罚与刑法 发布:2025-07-05 16:48:45 浏览:743
民法典ar 发布:2025-07-05 16:24:45 浏览:846
劳动法对公司缴纳社保规定 发布:2025-07-05 15:30:35 浏览:119
公司法原理 发布:2025-07-05 15:22:04 浏览:100
刑法免罪 发布:2025-07-05 15:22:04 浏览:417
xx县信访局法律顾问合同书 发布:2025-07-05 15:16:36 浏览:507
胡功群律师 发布:2025-07-05 14:44:32 浏览:468
部门规章公布 发布:2025-07-05 14:03:47 浏览:244
双方互不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05 14:02:15 浏览:606
东升法律援助 发布:2025-07-05 13:56:07 浏览: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