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日本战后条例

日本战后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1-11 13:28:31

㈠ 日本政治制度内容

日本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实行由天皇总揽统治权的君主立宪制。战后,根据1947年《日本国宪法》实行议会内阁制,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仍保留下来。

明治维新以前的政治制度
日本国家形成较晚,3世纪初期才出现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即邪马台国。约4世纪,在本州中部又兴起了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即大和国。到5世纪,日本奴隶社会进入繁盛时期。646年,大和国发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701年以后,又积极推行律令制度,于702年和718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进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转变。
8世纪后半叶,土地私有和庄园制度得到发展,10世纪时封建武士开始崛起。12世纪末,武士出身的将领源赖朝建立了统治全国的军事政府──镰仓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时期。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成为中央政权,天皇形同虚设。墓府政治又称武家政治,它以军事封建统治为特色,以首长武家栋梁与从者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为基础。从者对栋梁(主人)提供军事服务(奉公),主人对从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时保护其领地。江户幕府时期,幕府又把将军领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国土地分为许多藩,封大名为藩主(诸侯)。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军事、行政、司法和征收贡赋等权利,但他必须对幕府纳贡和负担军事义务。藩成为幕府统治全国的地方机关。
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频频叩关,民族矛盾和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结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通过1868年的版籍奉还和1871年的废藩置县,将封建领主占据的藩地统归天皇管辖。特别是经过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战争,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轨道。1885年结束了明治初年以来的太政官制,创设了内阁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颁布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通称《明治宪法》)。接着,又相继制定了《皇室典范》、《议会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确立了天皇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
天皇
《明治宪法》规定,“万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权者。天皇被奉为神之子孙,天皇主权出典于天孙降临的神话。天皇主权也就是神敕主权,万世一系即与天地共存。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统率军队的权力于一身,立法权在帝国议会协赞(同意)下,行政权在各国务大臣辅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的名义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无上,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作用很小。天皇还有紧急敕令、独立命令权及非常大权等。
帝国议会
形式上是国民参与立法的机关。由贵族院和众议院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及敕选议员组成,实权掌握在华族和终身敕选议员手中;众议院由民选的议员组成。两院的职权虽然对等,但贵族院可以推翻众议院的决定。帝国议会虽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但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天皇裁可才能成为法律。
政府
内阁及其国务大臣从属于天皇,只对天皇负责,并对天皇的行政权的行使起辅佐作用。但国务大臣的辅佐权不包括皇室事务和军事统帅事务,而且这些事务也不受议会监督。从议会和政府的关系看,议会不能决定内阁的去留;权力重心在政府,政府可以紧急敕令等方式削弱议会的立法权;在预算法案未成立时,政府可依上年度的预算实施财政。
枢密院
《明治宪法》保留了1888年为审议旧宪法和皇室典范而建立的枢密院,作为天皇的咨询机构而独立于内阁之外。其成员由议长、副议长及顾问官组成,是审议重要国务的合议体。也称枢密顾问。在法律上虽是单纯的咨询机构,但在实际政治上,对政府起议会第三院的制约作用。
法院
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行使,但天皇和内阁均不参与审判。当时的司法权不包括对行政案件的审判,在普通法院之外另设行政法院,负责审理行政案件。行政诉讼事项以法律列举限定,范围不广。
现代日本政治制度
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1937、1941年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占领日本。1945年10月,占领军最高司令官D.麦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修改《明治宪法》。在松本草案被占领军总司令部否定后,代之以麦克阿瑟草案。日本政府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宪法修正纲要”,1946年6月交付帝国议会讨论,议会通过后,于同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实施。由11章103条构成,正式名称为《日本国宪法》。根据这部宪法,日本由战前具有浓厚军国主义、封建主义色彩的君主立宪制改为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被保留;实行“地方自治”原则;放弃战争,不保持武装力量。
天皇
《日本国宪法》第 1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其地位基于主权所在的日本国民之总意。”天皇只行使有关国事的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天皇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须经内阁的建议与认可,由内阁负其责任。天皇既不具有传统君主的性质,也不具备国家元首的性质。天皇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国会
国会是政权的最高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由众议院和参议院构成,两院议员均从国民中选举产生。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任期6年,每3 年改选半数议员。国会有立法权,对政府的财政监督权、条约的批准权、内阁总理大臣的提名权,议院有国政调查权、对法官的弹劾裁判权等。虽然一切法案都由国会审议,但内阁也有提案权,内阁提出的法案占 80%以上。众议院权力大于参议院。如参议院对众议院已经通过的法律作出不同决议时,众议院再次以出席议员2/3以上的多数通过即成法律。众议院有权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或否决信任票,但内阁总理大臣可以建议天皇宣布解散众议院。国会的常会每年召开 1次。内阁可以决定召集国会临时会议,一定数额的议员也可要求内阁召集临时会议。会期及延长事宜由国会本身决定。众议院被解散时,参议院也同时闭会。如有需要,内阁可要求参议院紧急集会。紧急集会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如在下届国会开会后10日内不能得到众议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内阁
中央政权机关的领导核心,是由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组成的合议体,行政权不属于个人,而属于统一体的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由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免,内阁总理大臣须在国会议员中提名,半数以上的国务大臣也必须是国会议员,内阁对国会负连带责任。内阁必须得到众议院的信任,否则,内阁有权建议天皇解散众议院,或者内阁总辞职。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多数阁员属该党议员,因此内阁和议会通常能保持一致。
法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参照英美法系进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强调司法独立,废除了明治维新时期仿效大陆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别法院。法院组织系统分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两类。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审查权,对国会和行政的决定和行为进行监督。下级法院分为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各级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实行四级三审制。法官实行任命制,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须交国民审查。法官根据宪法具有“身份保障”,但国会两院组成的弹劾法院可审判被追诉法官。
地方自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战后,《日本国宪法》和《地方自治法》扩大了地方自治的权力。《地方自治法》规定,都道府县及市町村为普通地方公共团体;东京都的特别区、地方公共团体的组合、财产区及地方开发事业团为特别地方公共团体。地方自治的职权包括:地方财政和地方财产管理权,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权,课税权、警察权、统制权等行政执行权,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定地方条例权等。自治机关由地方行政机关和地方议会组成。各级行政首长和议会议员均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和罢免。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虽然宪法和法律限制中央对地方的统制监督权,但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指导。如地方议会制定、修改或废除条例必须报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预算必须符合中央预算规定的比例;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应受有关省大臣的监督;总理有权直接罢免地方行政首长,地方大多数公务员由自治省安排等。
选举制度
《日本国宪法》保障普遍选举、秘密选举和平等选举,以个人选举、直接选举、任意选举为前提。《日本国宪法》和1950年的《公职选举法》确立了国会议员、地方公共团体议会议员及其首长的选举制度。众议院议员512人,由全国130个选区选出;参议院议员252人,其中,100人以全国为1个选区,依比例代表制选出(采顿特计票法),其余 152人以都道府县区划为选区选出。地方议会议员定员由法律规定。选举的管理由行政委员会负责,分为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以及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选举管理委员会。年满20岁以上者均有选举权,对地方议会议员及其首长的选举,还有居住期限的限制。对参议院议员和都道府县知事的被选举权,为30岁以上,其余为25岁以上。禁治产者和禁锢刑(徒刑)以上的受刑者,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党制度
日本实行多党制。虽在国会中占有席位的政党不少,但自由民主党自1955年以来长期单独执政。自由民主党内部派系林立,派系斗争从未间断,在斗争中,主流派和反主流派不断重新组合,这是日本政党制度的一个特点(见日本政党)。
国民的权利
《日本国宪法》以尊重人权为基本原则,确认国民(不再是臣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权不受妨碍,宪法所保障的国民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权利”,法律不得限制;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的范围比过去扩大,增加了对公务员的选举罢免权、公民的赔偿请求权、不受奴隶式拘束和苦役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脱离国籍的自由、学问自由、生存权、受教育权、劳动权、刑事赔偿请求权等新的规定。

㈡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总结起来,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美国对日本进行独占和政治改造。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同时,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虽然这一切都是按照美国自己的意图去实施的,带有某些不彻底的痕迹,但为战后日本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二、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对日政策由“限制削弱”转向“扶日反共”。
二战后,按照最初的没想,美国要对日本实行限制和削弱政策,以达到永久控制的目的。但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起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大仇视和恐慌。为阻止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展,美国迅速改变了对日政策,扶日反共,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
第三、日本巨额战争赔款被取消。
按照国际法规定的通行惯例,战败的侵略国要向被侵略的受害国赔偿。二战后,美国出于利用日本反社会主义的意图,不仅没有索要日本的战争赔款,而且还阻碍和反对别国向日本索赔。我国虽非迫于美国的淫威,但1972年中国政府为了中日友好和邦交正常化,宣布放弃500亿美元的赔偿要求。这一切都大大减轻了战后日本恢复经济的负担,成为日本经济能迅速恢复和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战争期间,美国每年向日本发出几十亿美元的军事订货单,把日本作为其生产军需品的兵工厂和后勤供应的基地。这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美国忙于战争,其出口能力有所下降,这为日本商品打入世界市场提供了良机。
第五、美国的“核保护伞”战略。
二战后,日本作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盟国中的一员,被美国推向了亚洲地区“冷战”前沿。于是美国从日本的“冷战安全”和“制约日本”的双重战略考虑,为其撑起“核保护伞”,这不仅使日本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而且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和精力大力发展经济。

㈢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后处理办法以及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日本“右翼”势力对侵略中国的历史缺乏基本的反省;中日关系的发展应“以史为鉴、放眼未来”;中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

㈣ 日本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军队,战后条例是怎么限制它的

二战时期,日本都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所以二战结束后,美国就和日本签订了《和平宪法》,规定他不能拥有军队,但是其实日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目前也已经拥有了军队,而且数量达到30万之众,只是名字叫法和正规部队不同而已。

但是日本的自卫队人数在不断增长,已经达到了30万左右,这就已经完全不是为了自保了,而且日本还偷偷地发展军事技术力量,甚至已经拥有了制造核弹的能力,军备费用甚至一度超过了俄罗斯,已经排在世界前列,所以说日本还没有恢复军队,不过是日本自欺欺人的一种说法。

㈤ 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好像条例有规定它只能自卫,

根据和平宪法,日本是没有宣战权的,但是,别忘记还有在冷战中为了应对苏联内的威胁而签订容的日美安保条例
日本自卫队就是一支为了抵御苏联潜艇和战略空军渗透而建立起来的部队,你说他遭到攻击以后有没有开战权利?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规定:
各缔约国宣誓在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对付共同的危险。

根据条款解释,日本在受到武力进攻以后,就进入战争状态,而且美国应该给日本提供武力保护。一旦开战,除了核武器,导弹打到哪里就不归宪法管了。
其实么,所有的条例,都是美国人定的,要不要开战,得看美国爹的想法。

㈥ 日本自卫对仅仅是自卫吗还有二战后有没有文件规定日本不能配备军队

自卫队确实只能自卫.二战结束后盟军明确规定,德日不允许拥有军队.楼主所谓的配备军队,应该是包含自卫队在内了吧?
那是不可能的,别人怎么战败都好,都不可能要求对方不组建武装力量,来维持本国的秩序和安全,除非美国一辈子在日本驻扎几十万人马,否则就是联合国,都不好意思让日本不组建武装部队.
对于日本的武装限制,是明文规定的:日本的军事实力只能维持在自卫所需的水平,总兵力不得超过10万,军舰数量不得超过30艘,总排水量不得超过10万吨,不能拥有航母及核动力潜艇,作战飞机数量不得超过500架,不得拥有远程轰炸机,不得发展弹道导弹技术。
由于“周遍局势”复杂,这支自卫队,规模已经达到20多万,100艘战舰.所以什么明文规定,都只不过是官场话而已,美国当时需要日本压制苏联和中国,所以支持日本发展军事.
不过日本对于其他的规定,还是很遵守的,比如航母、核武器,飞机等,都没有超过限制,所以日本的自卫队和中国的陆军比起来,真真的不能叫军队啊....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无论技术和人数,我们都在日本之上.
日本目前只能依靠海军和反导弹部队来防御中国的入侵.
对于1楼的说法,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误解.从21世纪以后,日本军队规模虽然维持在20万左右,只有中国的1/10,但是军费的确十分高,和中国一样,达到了500多亿美圆,不过日本主要用在其高科技武器的维护上.不足为奇.

㈦ 请介绍二战后日本土地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土地制度

并非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

马 晔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P.89介绍了明治维新的措施,“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首先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正式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这使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得到确立,而不是有些教师、学生认为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师生的误解那是囿于明治维新的措施总体上是资本主义的,而土地制度却是个例外。其实,明治政府在1872年开始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定土地所有权——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1873年,政府又颁布了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后由于租佃和地税相当于全年收获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还保留着封建的因素,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封建生产关系在农村还占着统治地位。广大农民被牢牢套上租佃剥削的枷锁,使明治维新时未能出现象西方国家原始积累时期那样,源源不断地出现大量离开农业生产流入城市劳动市场的产业后备军,这也阻碍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充分展开。结果,日本资本主义的积累依靠国内市场的增长,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那么,日本的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又是何时、如何确立的呢?下面请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下卷)中的有关论述。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确立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是寄生地主制。它是天皇制的阶级基础之一,也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滋生土壤。占领当局在《农民解放令》中宣布:“日本的土地制度是封建性的,必须进行改革”。从1946年10月开始,到1950年底,根据农地改革法案,寄生地主的全部出租土地,在乡地主 一町步(约合14.8市亩)以上的出租土地中的194万町步,转卖到农民手中。土地转卖是按战前价格执行的,因此,战后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已使土地转卖几乎是无偿转移。虽然地主对农地改革不满,并有些反抗,但在占领当局监督下,广大人民群众热情支持,成立了各级“农地改革委员会”,将地主的反抗强行压制下去,使农地改革得以顺利完成。

日本土地改革具有扫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意义,是一次不流血的资产阶级的和平土地革命。农地改革对日本军事封建资本主义的基础,即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完成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尚未完成的资产阶级土地革命。同时,农地改革为战后日本经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农业发展方面,农地改革是绝大多数佃户变成了自耕农,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收入,有助于土地改良、科学种植以及扩大市场,为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日本的农地改革是日本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的两个主要内容之一,使日本的土地制度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并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金沙中学)

㈧ 二战日本政治制度

日本二战时的体制非常特殊,在日本并没有出现过希特勒,墨索里尼那样的独裁者,像东条英机那样,既是首相,又兼好几个部的部长,又控制参谋本部的强人,因塞班岛一仗也只能下台,所以日本并不是一个独裁国家。而日本同时也绝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议会在军部控制下被解散,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统统的没有(比如言论自由)。日本更贴近一个军部控制下的官僚政府,日本的参谋们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控制权,但又没有那个参谋真正成为了独裁者,有事参谋们一起商量,商量决定不了的,就会请示天皇,或者‘下克上’。实际上,以日本的国内情况,不可能出现独裁者(除非天皇本人),至少在有着刺杀政府要员悠久传统的日本军部,没有那个独裁者能活过三个月。
战前日本也是君主立宪制,不同在于,战前日本是君主立宪的专制天皇制(《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章第四条:“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并依本宪法之条例行使之。”),战后改为象征天皇制(《日本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其次,战后的国会取代了战前的帝国议会,帝国议会由众议院和贵族院所构成,众议院议员由国民选出,贵族院议员则由不经选举的皇族、华族、敕任议员构成。贵族院不解散,多数议员是终身任期。帝国议会虽然并不居于政体的统治地位,但仍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三十七条:“一切法律均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也就是说天皇以紧急敇令下达的法律,事后必须取得议会赞同才能继续有效。但当法西斯军部控制日本后,帝国议会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而战后的国会由众议院及参议院构成,两议院皆由选举产生的代表全体国民的议员所组成。《日本国宪法》第四十一条:“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构。”国会的权能较之战前的帝国议会大大加强。
再次,战前内阁成员是由军人和文官组成,这就导致了军政一体的军国主义政体形式的形成。战后《日本国宪法》特别在第六十六条规定:“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必须是文职人员。”

㈨ 日本战后改革的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天皇制:新宪法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一切统治权的权力。宪法第1 条规定,天皇只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宪法第3、4条规定,“天皇关于国家的一切行动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他“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同时,废除辅佐天皇的枢密院、贵族院及天皇制的支柱-军部。1946年1月1日,裕仁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宣布自己不是神而是人,自我否定其所拥有的神权。对天皇制的改革,不仅革除了类似封建帝王的专制主义大权,而且铲除了法西斯帝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主义。②改革议会制:战前日本议会分为众议院和贵族院,贵族院的权力大于众议院,议会不对选民负责,而对天皇负责;通过改革,取消了贵族院,设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20岁以上男女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其次,取消天皇以敕令、敕语立法的权利,排除天皇和军队对议会的控制和干涉。新宪法第41条规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的立法机关”,修改宪法、制定法律、审议预算、任命总理大臣等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国会决定。③改革内阁制:战前总理大臣由元老和重臣推荐,由天皇任命,总理大臣奉天皇之命组织内阁;经改革,建立了议会制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确定,一般由在众议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总裁担任。新宪法第65、66条规定,“行政权属于内阁”,“内阁行使行政权,对国会负连带责任”。总理大臣和其他国务大臣均由文官担任,职业军人不得担任。内阁负责总理国务,处理外交,缔结条约,编制预算,制定政令,决定大赦、特赦,掌握人事等有关行政事务。④改革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自治:战前地方的一切行政事务和人事,均由中央决定和管理;新宪法第92、95条规定,都、道、府、县、市、町、村在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地方自治。地方领导人由当地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地方可设各级议会,编制预算、制订地方性条例和法令。⑤改革司法制度:战前,天皇是法律的最高主宰;经改革,一切司法权均归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同时,扩大了司法机构的独立性,最高法院成为同国会、内阁鼎立的独立机构。⑥扩大民主权利:新宪法第10~40条规定了国民的义务和权利,特别是过去政治地位很低的妇女,从此也和男人一样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热点内容
法官员额后辞职 发布:2025-07-05 12:21:05 浏览:414
合同法要求预付款比例 发布:2025-07-05 12:15:51 浏览:5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 发布:2025-07-05 11:34:49 浏览:196
韩祥波民法真题 发布:2025-07-05 11:34:10 浏览:429
合同法第115条规定 发布:2025-07-05 11:33:31 浏览:333
工商局贯彻落实行政诉讼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7-05 11:33:30 浏览:283
实施刑事诉讼法情况 发布:2025-07-05 10:59:47 浏览:337
生态破坏条例 发布:2025-07-05 10:54:12 浏览:48
新婚姻法生育权婚姻法32条 发布:2025-07-05 10:46:14 浏览:729
宜良德胜法律咨询有限公司 发布:2025-07-05 10:39:49 浏览: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