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重庆义务教育条例

重庆义务教育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1-22 19:53:05

① 《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条例

这个有点多
1.教育法规的定义 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宪法、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法规泛指宪法、法律和国家机关制定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称,即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的总称。 教育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它是兴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是国家领导、组织、管理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管理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推进我国教育管理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教育法规的特点 (1)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基础、灵魂,而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体现,是政府实施教育政策的有力保证。教育法规能保证教育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有效性。 (2)教育法规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3)教育法规的内容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 教育法规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即调整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规有其独立的调整原则,即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坚持民主办学等原则;教育法规所调整的教育社会关系主体的地位不是单一的,既有处于平等地位的,也有处于非平等地位的。 3,教育法规的地位与功能 (1)教育法规的地位 (2)教育法规的功能 ①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②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③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④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第二节教育法规的渊源 1. 教育法规渊源的内涵 法律渊源简称法源,指法律的源泉。 2. 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重点) (1)宪法 宪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 (2)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 委会)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教育法律是教育法的最主要的渊源。 A教育基本法律 教育基本法律主要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方面的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共10章84条。 b.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 《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教育行政法规 教育行政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形式之一,它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和办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暂行实施办法》等等。 (4)教育行政规章 我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规章。这些规章,如果是制定教育行政管理的,就叫做教育行政规章或教育规章。根据其制定和发布的机关的不同,又可以具体分为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a.教育部门规章 部门教育规章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其效力低于宪法、教育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规。部门教育规章采取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令或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务院其他部委联合令的形式发布,效力及于全国。 b.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教育规章,称为地方政府教育规章。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的效力低于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由其制定机关采取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5)地方性教育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只在该行政区域内有效,其内容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地方性教育法规是我国教育法规的一个重要渊源。 3. 教育法规的体系 教育法规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不同部类的教育法规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 (1)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 ①义务教育法 ②职业技术教育法 ③高等教育法 ④社会教育法 ⑤成人教育法 ⑥特殊教育法 ⑦教师法 ⑧教育经费法 (2)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 ①《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 ②教育法律和其他法律中关于教育的规定 ③其他规定 第三节教育法律规范(重点) 1. 教育法律规范的内涵 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它是通过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每一部具体的教育法都是若干个行为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组成教育法行为规则有机整体的单个行为规则就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法律规范,它是组成教育法的基本细胞。 2. 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 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1)法定条件 法定条件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每一个教育法律规范,只有在所规定的法定条件出现时,才能适用该规范。 (2)行为准则 行为准则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规则的基本要求。 (3)法律后果 法律后果是指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法律关系主体做出或没有做出“行为准则”要求的某种行为(作为或不作为)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即对违反该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何种处置。教育法的后果又分为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3. 教育法律规范的分类 (1)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①义务性规范 义务性规范指“行为准则”要素中具有实际作为(或不作为)的命令性质,规定法律关系主体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必须作出或者不准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 ②授权性规范 授权性规范指“行为准则”要素中具有许可、免除、保障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主体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有权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等术语。 (2)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①强制性规范 强制性规范是指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下或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禁止做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具体,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一般表现为禁止性和义务性的两种形式。 ②任意性规范 任意性规范是指法律关系参加者可以做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对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一般不做具体规定,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但在当事人经过协商确定了权利与义务以后,这种权利义务就受法律的保护。

② 重庆不是直辖市吗,怎么还没实行12义务教育,能不能在2018年发下文件啊!

③ 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的文件内容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的管理制度,促进适龄儿童、少年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重庆市义务教育实施条例》和《重庆市控制中小学生流失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
第三条 凡本市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入学、转学、借读、休(复)学、升(留、跳)级、奖励、处分、毕业、结业及其学籍档案资料管理等事项,按本办法执行。 第五条 本市适龄儿童、少年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凡年满6周岁(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及盲、聋、哑等残疾儿童可推迟到7周岁)的儿童,由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划片就近入学。城镇小学生就近入学正常行走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5分钟;农村镇(乡)、村小学低中年级就学单程为2.5公里,高年级为5公里。初中新生入学,除有严重生理缺陷或生活不能自理者外,均按照户口所在地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当年的招生规定入学;有严重生理缺陷或生活不能自理者可根据学生本人申请,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在居住地附近学校入学。
城区小学新生划片就近入学实行“三对口”原则。即学龄儿童与父(母)的户口、房管证(或房屋产权证、或购房正式合同)和实际居住地一致。父母拥有两处以上住房者,由其父母实际长期居住地区县教委按“三对口”原则划片就近入学。城区初中新生入学按照就近对口、划片入学(上学单程在5公里以内)的原则,由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划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服务片区。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城市建设和人口居住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学校服务片区和学生对口入学学校。
第六条 其他特殊情况按以下规定执行:
凡不符合“三对口”的适龄儿童,由现寄居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学校就近入学;因城市建设而房屋拆迁的适龄儿童,凭拆迁证明、临时居住地派出所开具的暂住证明、户口所在地学校的学籍证明,由学生家长(监护人)提出申请,经临时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就近安排学校入学,一旦住房固定,即转入新的户口所在地学校;对新建住宅小区,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确定其对口学校,入住新建住宅小区的适龄儿童,仍按“三对口”入学。
父母系边海防部队和流动性单位(地质勘探、野外作业等)以及其他特殊情况长期在异地工作而寄居在亲属家并持有市内长期居住户口的适龄儿童,凭父母单位证明,向实际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学校就近入学。
流动人口子女(含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由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暂住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带上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原籍户口、用人单位工作证明(或务工就业劳动合同、摊位租赁合同、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等)、临时居住证等相关证明(在校小学、初中学生还应提供原就读学校的学籍证明,初中一年级新生还应提供小学毕业证明),到暂住地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指定学校就读。公办中小学不得拒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流动人口子女入校就读。
地域交错地带的学龄儿童,可以按照历史惯例就近入学。
适龄的盲、聋哑、智力等残疾儿童、少年按特殊学校招收新生的有关规定执行,普通学校不得拒收能适应学习生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其它特殊情况由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第七条 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应在每年的7月20日前发出教育行政部门制发并盖有招生学校公章的《入学通知书》,由学生家长(监护人)持《入学通知书》、《户口簿》等相关材料(小学毕业生需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证书》,流动人口子女应带上相关材料)在每年的9月1日前送子女(被监护人)到学校办理注册手续,即取得小学、初中学籍。新生取得一所学校的学籍后,其他学校不得同时再给予学籍。
学生因故不能按期到校报到注册,学生家长(监护人) 须凭有关单位证明向学校申请延期注册,延期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不按期到校注册,又不办理延期注册手续的学生,由学校督促其入学,督促无效的,由学生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督促其家长(监护人)送学生(被监护人)入学。
第八条 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本服务区应接收的学生或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学生入学。
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初中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举行考试或测试选拔学生。初中学校不得在小学非毕业年级提前组织招生。
第九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小学以不超过45人为宜,初中以不超过50人为宜。
第四章 缓 学 免 学
第十条 确因智力发育有严重缺陷或患有多重残疾、传染病以及其他疾病,丧失学习能力或不宜到校学习,需要免学或暂缓入学者,由学生家长(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区县级以上医院证明或相关部门鉴定,经学校同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办理缓学、免学手续。
对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得办理缓学、免学。
第五章 转 学 借 读
第十一条 学生因父母工作调动、家庭搬迁及其他特殊原因须转学者,由家长(监护人)持有关证明向原就读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审核同意后,由家长(监护人)填写“转学联系表”,并持转学联系表分别依次到转出学校、转入学校、转入区县、转出区县签署意见并盖章,再由原就读学校开具“转学证明”后即完成转学手续。学生持转学联系表、转学证明等学籍档案资料到转入学校办理入学手续。“转学联系表”分别由转入、转出学校留存,转学证明由转入学校留存。
第十二条 对确因无法联系转入学校的学生,由转入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学校入学。学校不得拒绝接收符合条件且转学手续完备的学生。未经接收学校及其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原校不得开具转学证明,不得以任何理由迫使学生转学。对违反上述规定导致学生辍学的,由原学校承担责任。
第十三条 学生因特殊原因需要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学校借读,学生及家长(或指定监护人)须持书面申请、原学校借读证明、有关单位证明向借读地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同时填写“借读登记表”,经借读学校同意并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到借读学校借读。
第十四条 借读生在原校保留学籍,借读期限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学年。特殊情况,经学校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延长。借读学校对借读生不列入正式学籍,但要建立临时学籍。借读期满后,学校将临时学籍卡、成绩报告单等相关材料交学生转给原学校。
从新生年级起就在借读学校借读的学生,可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借读学校参加综合素质评定和学业考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由借读学校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并注明“借读”字样。
第十五条 毕业年级一般不办理转学、借读手续,学生在休学和受处分期间不予转学或借读。
第十六条 转学和借读手续应在学期结束前一周或开学前一周内办理,最迟不得超过开学后一周。确因市政动迁和父母(监护人)工作调动等特殊原因须办理转学者,经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方可办理学期中途转学。
第六章 休 学 复 学
第十七条 学生因病无法坚持正常学习或暂时不宜在校继续学习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或因出国探亲、自费留学等原因,需暂时中断学习的,由学生家长(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出具区县级以上医院疾病诊断书或其他有效证明,经学校研究同意,方可办理休学手续,发给休学证书。休学期间学校保留学生学籍。
第十八条 休学期限一般为一学年,出国探亲或留学的,休学期限不超过二学年。休学期满后,学生及其监护人须持休学证书(因病休学的要出具县级及以上医院出具的病愈证明、住院期间的病历等证明材料),向学校提出复学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后,准予复学,并按其实际文化程度编级学习。休学期未满一年,原则上应在本年级复学。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者,须提前半个月向学校提出续休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可续休。
第一十九条 学生在毕业学年内一般不予休学,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休学者,须经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严禁借休学变相留级。
休学、复学学籍的变更由学校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七章 升学 留级 跳级
第二十条 学生学年各科学业成绩总评合格,综合素质评价合格,德体合格,予以升级。学年成绩不合格,可在下学年开学后补考,补考合格后可随班升级,补考不合格者,可随班附读。
第二十一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原则上不留级。确因特殊原因需留级的,须由家长(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审核,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方可留级。
第二十二条 学生在校综合素质优秀、学业成绩特别优异、德体合格,经学校考核,能达到上一级水平,可由学生本人和家长(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予以跳级。
第二十三条 小学、初中毕业年级学生不予留级、跳级。
第八章 毕业 结业
第二十四条 学生在小学学习期满,修完规定课程,各科成绩合格,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综合评价达到规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证书。
小学修满规定年限,毕业考试或最后一学年成绩有不及格学科,经补考达到合格,仍由学校发给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证书(注明补考)。
第二十五条 学生在初中学习期满,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合格,各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发给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毕业证书。
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有不及格学科,经补考达到合格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合格,仍发给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毕业证书(注明补考)。
凡语、数、外有2科及以上不及格或其余考试考查学科有3科以上不及格,经补考仍不及格者、综合素质评价有一项为“D”等,发给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结业证书。
学生未修满修业年限的全部课程,但修业年限已满,仍发给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结业证书。
第二十六条 学生毕业证书遗失,可向就读学校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补办。
第二十七条 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证书由各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发并审核,由学校验印颁发。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毕业证书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制发,由各区县(自治县)教育委员会审核验印,学校颁发。 第二十八条 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或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体育锻炼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者,市或区县、学校、有关部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奖励可采取当众表扬、通报表扬、发给奖状、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
第二十九条 凡授予“优秀少先队员(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者,均需学生民主评议推选,学校行政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并在学校张榜公示。
学校应将学生受校级以上的各种表彰、奖励的有关材料记入学成长档案。
第三十条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有违反《中小学学生守则》、《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校规校纪的,应加强教育。对极少数错误较严重,且教育不改的,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确因错误性质严重的,可送工读校进行教育。
警告、严重警告的处分,由学校政教处审核,校长批准公布。记过、留校察看的处分,由校务会研究决定,校长公布。留校察看的处分须报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勒令学生退学或开除学生。
触犯刑律被劳动教养的学生,学籍自动取消,学校要将学生的情况及时报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
第三十一条 对学生的处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明确、程序合法、处分适当。
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以前,要与家长(监护人)进行沟通,处分结论要与学生本人及家长(监护人)见面。
学生及家长(监护人)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向学校提出复核申请。学生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向区县教育行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第三十二条 学校要加强对受处分学生的帮助教育。受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在一学期后、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在一学年后,认识错误,并已改正错误,经学校审议通过,可撤销其处分。
已撤销的处分不进入学生档案。
解除劳教后需恢复学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学生本人和家长(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入学,学校不得拒收。
第十章 学籍管理 档案资料
第三十三条 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制度,负责管理和指导本区县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按照市的学籍管理规定,制定符合本区县实际的学籍管理细则。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和学校要确定相关部门和人员具体负责学籍管理工作,协调和处理相关事务。
第三十四条 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市、区县(自治县)制定的《学籍管理办法》及细则,学校领导和有关教师、职员要严格遵守学籍管理规定,按规定办理学生的各种学籍注册、变动手续等,定期上报、核对有关学籍管理信息,妥善管理学生的各种学籍档案资料。学校所建立的各种学籍档案资料符合《档案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要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市、区县(自治县)、学校三级学籍管理网络,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确保各种学籍信息的准确性。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凡过去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的规定为准。各区县可结合本区县的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我委备案。

④ 重庆市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小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

不是的,是小学生在一个小学毕业后,然后分配到中学读书.这是在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想考取重点中学,那就得努力的学识知识,积累知识!在不久的几年里,国家会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就可以从小学一年纪一直读完高中,也不用担心成绩的好坏,反正能吧高中读完,不过还是得靠自己的实力考取大学.小学毕业分配到中学,初中毕业分配中学在读高中,并不是一直在一个学校读书!

⑤ 关于2012年重庆地区有没有2020年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

你可以登录重庆市教育局官网查询,或者打该局咨询电话咨询!

⑥ 谈谈对《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中推进素质教育规定的认识。

谈谈对《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中推进素质教育规定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草案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家长三个方面入手,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规定:
一是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实施教育改革,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不得以学科考试成绩或者升学率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第五条第一款、第四十条、第四十九条)。
二是强化了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对学校和教师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安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第四十三条至第四十八条);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实验、综合实践等课时,不得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进行补课(第四十二条)。
三是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五条第三款、第五十条)。

⑦ 重庆什么时候实行12年义务教育

没有具体时间。

“当前,还不具备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普及步伐,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针对近日网传“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中考将取消”的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回应表示,现阶段不可能将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

义务教育具有普及、均衡、强制和免费等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7)重庆义务教育条例扩展阅读

原因

一、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普及、均衡等特点。如果将学前或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强制、普及、均衡的要求来看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什么时候具备条件、什么时候延伸、向下延还是向上延,那要看以后的发展,让发展回答这个问题。”

二、教育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与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试行十二制教育,并总结深圳、珠海、浙江等地十二年义务教育经验,逐步推广实施。

⑧ 新义务教育法条例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生

第三章学校

第四章教师

第五章教育教学

第六章经费保障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第三条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四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七条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第八条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任何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十条对在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学生

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第十四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章学校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

第十六条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第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置接收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的学校(班)。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第二十一条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第二十五条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第二十六条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第四章教师

第二十八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第三十条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第五章教育教学

第三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十七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第三十八条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第三十九条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第四十条教科书由国务院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微利原则确定基准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基准价确定零售价。

第四十一条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第六章经费保障

第四十二条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四十三条学校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制定、调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应当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四十四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

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第四十六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保将上级人民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

第四十七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四十八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

第四十九条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本法第六章的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的设置规划的;

(二)学校建设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的;

(三)未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并及时维修、改造的;

(四)未依照本法规定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二)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未采取措施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或者防止辍学的,依照前款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价格行政部门和审计机关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

(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

第五十五条学校或者教师在义务教育工作中违反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依照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十六条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

(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第五十八条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

(二)非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

(三)出版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的。

第六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一条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第六十二条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

第六十三条本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⑨ 重庆什么时候实行12年义务教育

呵呵,早。发达地区都还没有,况重庆。

⑩ 关于重庆12年义务教育

靠,现在都快到2018年还没实行呢,我还等着上高中不交学费呢,?

热点内容
罗山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4-04-24 04:15:37 浏览:827
大同南郊法院电话 发布:2024-04-24 01:03:48 浏览:797
合同法维护第三人利益扣质保金 发布:2024-04-24 00:47:14 浏览:520
法院庭长述职报告 发布:2024-04-23 23:52:35 浏览:297
萍乡市法院 发布:2024-04-23 21:16:11 浏览:837
劳动法二十四条 发布:2024-04-23 20:51:31 浏览:566
公司解散法律意见书 发布:2024-04-23 20:09:58 浏览:496
法院投诉案件 发布:2024-04-23 20:09:52 浏览:417
劳动法关于退休的规定出台 发布:2024-04-23 19:17:38 浏览:340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4-04-23 16:56:36 浏览: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