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替代法令政府条例

替代法令政府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3-05 18:41:54

⑴ 南京临时政府其他法规法令有哪些

(一)关于发展经济的法令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在建立民国前后,曾颁布过许多发展民族工商业,加强金融管理方面的法令。

1.振兴实业

所谓实业就是民族工商业。为适应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商业的迫切要求,按照“民生主义”的要求,颁布了一些保护人民营业权利,振兴实业、发展经济的法规和法令,鼓励兴办实业,经营农垦,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中央设立实业部,专门负责。实业部草拟了《商业注册章程》,规定集资组织公司者或独自商号,一律准予注册,并采取措施,协助维持一些有实际困难的企业。

2.金融管理

南京政府成立后,中央设财政部总管金融事宜。成立中国银行,发行统一货币。财政部从有利于工商业发展考虑,拟定《商业银行则例》十四条,呈大总统送参议院议决。

在建立金融机构的同时,加强货币管理,财政部拟定《造币厂章程》十二条,规定由财政部管辖造币的一切有关事宜。总厂分厂铸成新币,重量、成色、公差之类,必须遵照定章,并选派精通化学人员,随时化验,如有不符,即回炉重铸,以免参差。严防伪造,凡伪造和使用伪钞者,如果查出,无论何人,即解送有关官厅,从重究办。”

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诸多发展经济的其他法令中,比较突出的还有《保护人民财产令》和《慎重农事令》。

(二)关于保障民权的法令

根据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依照孙中山“主权在民”、“民权主义”的基本要求,南京临时政府除在《临时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各族人民一律享有各种公权私权以外,还颁布一系列法规、法令以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主要有:《通令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废除清朝法律中对所谓“贱民”的歧视和限制)、《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大总统令外交部妥筹禁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等。

(三)关于文化教育和社会改革的法令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以“启文明而速进化”作为拟订教育方案、颁布教育法规的指导方针,采取措施发展文化教育。第一,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规定奖励女学,实行男女同校,废止读经,禁用前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第二,临时政府教育部通电各省,要求废除有碍民国精神的科目:第三,进行社会教育。明令各省宣传革新事实、共和国民之权利义务以及尚武、鼓励实业等新的社会风尚,注重公民道德

临时政府成立后,还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法令,旨在革除社会陋习,振奋民族精神,提倡近代文明,改进社会风尚。主要内容有:禁烟、禁赌、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称呼旧制。

(四)关于司法改革措施

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需要的司法改革措施,如主张司法独立、禁止刑讯。禁止体罚,实行审判公开及陪审制,以及成立律师团体,试行律师制度。

法治,法令,条例有什么区别

法治: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法令:政府机关所颁布的命令、指示、决定等等的总称。条例:由国家制定或者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的组织、职能等的法律文件。另外也指团体制定的章程。由三者的意思可知“法治”重在实际治理,“法令”重在颁布命令、指示等,“条例”只是有一定约束力的文件或者章程。三者在违反规定后的处罚上也是有区别的。

⑶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否具有法律溯及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实施,该条例没有溯及力.

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
民法溯及力,新的民事法律颁布实施以后,对其生效之前发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关系同样适用的效力。有强弱之分,在新法律规范施行之前产生的民事关系和事实,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适用新法的,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该民事关系和事实所产生当时即适用新法有关规定的,为强度溯及力。法律只有公诸于世,才能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并产生约束力。经旧法确立的法律关系如果要用新法加以改变,难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故此民事法律一般只适用于其生效后发生的事实和关系,“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早在罗马法中就得到确立并为后世所公认的原则。中国民法也采取民法规范一般没有溯及力的原则。但是在原则上确认民事法律没有溯及力的同时,并不排除国家根据客观需要,在一定的情况下作出某种溯及既往的规定。例如,1950年10月20日,前政务院颁行的《新区农村债务纠纷处理办法》等1条规定:“解放前,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欠地主的债务,一律废除”。民法溯及既往,必须要由国家的法律作出明确规定,或者由有权解释法律的机关作出解释,这种法律规定或解释,是不溯及既往原则下的例外规定。
我国刑法学界在谈及刑法的溯及力时几乎都一致的认为:“刑罚的溯及力,是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是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有溯及力又可以叫做溯及既往。这种认识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是一致的。79年刑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不认为是犯罪的的适用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如果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97年刑法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规定(97刑法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本法不认为是犯罪的或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目前各国采用的通例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新法

⑷ 国家法律和政府法令有何区别

区别在于:定义不同、使用范围不同、行使规范不同。

1、定义不同版:法律为国家的产物,统权治阶级(泛指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法令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与行政机关制定的命令之总称。

2、使用范围不同: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行政法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法律的授权,制订并颁布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3、行使规范不同:国家法律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行政法规以条例、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等形式作成,发布行政法规需要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它的效力次于法律、高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

⑸ 怎么区分会计法律中的法律、条例、规定等的区别

法律严格意义上讲是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
法规一般是指有国务院出台的其法律位阶低于法律的法律条文等;
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门立法的法律文件,
地方规章指省级政府等立法的文件;
条例一般位单行条例,为自治地方颁布的法律文件,当然国务院的法规均以条例贯名。
具体你可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

⑹ 法律,法规,法令,条例,训令,指示之间的区别在哪

法律 http://ke..com/view/17641.htm
法规 http://ke..com/view/168345.htm
法令 http://ke..com/view/369700.htm
条例 http://ke..com/view/467316.htm
指示 http://ke..com/view/60869.htm

⑺ 规定、条例 、规范 三者的区别

条例具有法定性,比如经立法机关制定而颁布。
规定具有行政性,属内政府或具权力机容关作出而实施。
规范具有操作性,它的出处多样,有的是行业主管机关、有的是政府主管机关、有的是出自于共同的约定。
还有一种是意见,具有指导性和依据性。
以上都是调整或规范、指导社会行政或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与参考标准。

⑻ 政府法令是公文中的通用公文还是专用公文

命令(令)是现行党政机关公文十五种文种之一。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这样描述: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⑼ 管理制度、规定、办法、条例

制度的含义较为广泛,具体应用的时候可大可小。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就是大的制度,而具体到一个企业的制度,往往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的章程之类的。

规定是为实施贯彻有关法律、法令和条例,根据其规定和授权,对有关工作或事项作出局部的具体的规定。是法律、政策、方针的具体化形式,是处理问题的法则。主要用于明确提出对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些重大事故的管理或限制。规定重在强制约束性。

办法是对有关法令、条例、规章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工作、有关事项的具体办理、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重在可操作性。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

条例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是对有关法律、法令作辅助性、阐释性的说明和规定;是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某些重大事项的管理和处置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是对某机关、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办法、人员配备、任务职权、工作原则、工作秩序和法律责任作出规定或对某类专门人员的任务、职责、义务权利、奖惩作出系统的规定。它的制发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度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资料来源于网络。

⑽ 条例和办法的区别

法律分析:1.定义不同:办法是在有关法令、条例、规章的基础上,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工作、有关事项的具体办理、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条例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针对有关法律、法令的辅助性和阐释性,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某些重大事项的管理和处置。2.领域不同:办法重在发布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条例重在规定机关组织或工作人员的各项指标,它的制发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

法律依据:《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三十三条 对属于行政工作中具体应用行政法规的问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法制机构请求国务院法制机构解释的,国务院法制机构可以研究答复;其中涉及重大问题的,由国务院法制机构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同意后答复。

热点内容
社会治安处罚法KTV通宵营业 发布:2025-05-25 06:52:27 浏览:652
天津书法学院 发布:2025-05-25 06:51:53 浏览:936
黄岛司法局 发布:2025-05-25 06:51:48 浏览:727
2015司考题劳动法 发布:2025-05-25 06:51:43 浏览:977
弘扬法治永州 发布:2025-05-25 06:50:09 浏览:75
与财务有关的法律知识心得 发布:2025-05-25 06:25:13 浏览:678
扬州市律师 发布:2025-05-25 06:13:15 浏览:331
行政法总论白鹏飞 发布:2025-05-25 06:03:43 浏览:230
暗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5 05:58:20 浏览:919
excel立法怎么打出来 发布:2025-05-25 05:58:11 浏览: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