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山西水条例

山西水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3-05 20:45:24

❶ 我需要全文《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你可以到水利厅水建中心购买20元

❷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供水条例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擅自取用城市公共供水的,除应当按照管道口径流量赔偿损失外,由城市供水节水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可处损失额一至二倍的罚款。

❸ 地下水管理条例网络答题证书怎么下载

http://dati.mwr.gov.cn/dxsgltl/templates/dxsgltl/index.jsp
答题证书下载到:http://dati.mwr.gov.cn/dxsgltl/templates/dxsgltl/index.jsp
《地下水管理条例》已经2021年9月15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通过,2021年10月29日公布,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下水管理工作。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资源属性和生态功能,在保障我国城乡生活生产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和污染问题突出。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条例》从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

❹ 《水资源管理条例》 全文是什么

第十二条 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释义】 本条是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规定。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改革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这次《水法》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与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不同,它是一种动态的、可再生的资源。流域是一个以降水为渊源、水流为基础、河流为主线、分水岭为边界的特殊区域概念。水资源按照流域这种水文地质单元构成一个统一体,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量水质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就要求对水资源只有按照流域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才能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等地区间、部门间的水事关系。水落石出资源的另一特征是它的多功能性,水资源可以用来灌溉、航运、发电、供水、水产养殖等,并具有利害双重性。因此,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项活动需要在流域内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才能兴利除害,发挥水资源的最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目前,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的管理已经成为世界潮流。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二十一世界议程》指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应当在流域一级进行,并根据需要加强或者发展适当的体制。我国重要江河均是跨省区的流域,这一自然特点使得协调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

三、1988年制定颁布的原《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为推进我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对水资源的权属管理部门与开发利用部门相互间的关系和职责划分不清,没有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导致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和职能错位的现象并存,“多龙治水”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一是流域按行政区域分割管理;二是地表水、地下水分割管理;三是水量与水质分割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不利于江河防洪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和统一指挥。例如有的地方在汛期上下游、左右岸各自为政,只顾自保,不顾整体,影响全局的防汛抗洪工作。二是不利于水资源统一调度,统筹解决缺水的问题。例如一些地区在枯水期争相抢水,还有一些上游地区大量引水,造成下游地区江河断流、无水可用,给下游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损害。三是不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蓄,加剧了地下水的过量开发。据统计,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67亿立方米,已经形成164个地下水超采区。四是不利于城乡统筹解决城市缺水的问题。五是不利于统筹解决水污染的问题。目前我国跨区域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局部治理,特别是下游地区治理无法真正改善江河水质和水环境,只有上下游统一治理、统一水量调度才能取得成效。六是不利于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新《水法》根据水资源的自身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国家水资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经验,按照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管理相分离的原则,确立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四、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是水资源的权属管理。新《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为了实现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全国水资源的战略规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为了实现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主要江河、湖泊设立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主要江河设置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流域管理机构,例如1935年设立的扬子江水利委员会、1933年设立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和1929年设立的导淮委员会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对大江大河的规划、治理和管理,在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成立了流域管理机构,其间机构几经变更。到目前我国在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辽河这六大江河和太湖流域都成立了作为水利部派出机构的流域管理机构,行使《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水利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新《水法》对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责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具体包括:(1)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的监测。(2)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的编制。(3)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江河、湖泊上建设水工程的审查。(4)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5)管辖权限范围内的排污口设置审查。(6)管辖权限范围内的水工程保护。(7)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的制订以及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的制定。(8)管辖权限范围内的取水许可证颁发和水资源费收取。(9)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等。

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还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水法》规定的流域管理机构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监督管理上的一些具体职责还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配套行政法规或者政府规章进一步界定。按照《水法》的有关规定,借鉴国外流域管理的功能经验,从总体上说,流域管理机构在依法管理水资源的工作中应当突出宏观综合性和民主协调性,着重于一些地方行政区域的水行政主管部门难以单独处理的问题,而一个行政区域内的经常性的水资源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应由有关地方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地方在维护全国水资源统一管理、水法基本制度统一的前提下,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地方性水法规和有关政府规章,制定有利于本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和有关规划、计划,依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❺ 山西省防治水基础管理十条规定文号是多少

一、矿井防治水“十条红线”管理规定:
1、矿井必须设立地测防治水部门,并配备1-2名专业的地质、水文地质技术人员。
2、矿井必须建立和完善防治水必备的五种基础图纸。
3、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防治水管理制度,编制矿井防治水计划,落实各采掘作业点防治水措施。
4、矿井采、掘工作面在掘进、回采前,必须编制水情水害分析报告和制定综合防治水措施。内容应包括:工作面开采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防治水方案、措施,应急避灾路线及现场处置预案,经矿总工程师组织会审后执行。
5、矿井必须严格执行“有掘必探”“有采必探”的防治水制度,把探放水进度按照设计工作量纳入矿井日常验收、考核之中;配备满足生产建设需要的专用探放水钻机和探放水队伍,严禁用煤、岩电钻进行探放水作业。
6、资源整合矿井、各生产、基建矿井带压开采区域或生产、在建采区内存在小煤矿破坏及老空积水区,在井下落实“有掘必探”的同时,必须开展地面物探工作,查明采空和积水区范围。带压开采矿井必须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7、矿井积水必须及时排出地面。严禁向采空区或巷道内排放积水。
8、井下出现透水征兆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离所有受水威胁地点人员,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9、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严禁无排水系统或排水系统不健全而进行生产、基建采掘活动。井下中央排水能力、采区排水能力必须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和《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带压开采矿井或存在小窑透水危险矿井必须在现有排水系统基础上,增设抗灾强排泵房或增建潜水电泵强排水系统,以提高矿井抗灾能力。
10、“无预报揭露地质构造”和“无预报揭露采空区”严格按事故进行追查处理。

❻ 山西省城市管理条例下水道倒泔水处理罚款标准

摘要 1.《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01号)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四)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倾倒垃圾、粪便的。 2.《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第二十五条 违法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施工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建设单位、运输建筑垃圾的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一)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的;(二)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垃圾的。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3.《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7号)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随意倾倒、抛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以上行为的,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4.《山西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除责令其限期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外,可根据情节,对公民处以500元以下罚款、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五)建筑垃圾、渣土、生活垃圾等未按规定处置任意倾倒的。

❼ 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的条款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能源开发、加工、转换、利用、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生物质能和焦炭、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本条例所称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本条例所称重点用能单位,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将节能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引导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和节能环保型产业;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是节能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领域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同级节能主管部门的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财政、统计、质监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节能管理工作。
第六条 本省建立统一的节能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学校、社区应当加强节能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倡导节能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新闻媒体应当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刊播节能公益广告,宣传节能先进经验和重要举措。
第二章 节能管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和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年度节能计划,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根据本行政区域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年度节能计划,会同同级节能主管部门编制本领域的节能规划和年度节能计划。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确定全省年度节能目标,并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重点用能单位下达年度节能目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向县级人民政府下达年度节能目标。
重点用能单位的名单由省人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定期公布。
第十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其下达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节能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点用能单位未完成节能目标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对其新建高耗能行业项目实行限批。
第十一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核准、备案或者核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核准的项目,其节能审查由具有管理权限的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其中,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项目,应当经具有管理权限的经济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预审并提出意见;属于建筑领域的项目,应当经具有管理权限的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预审并提出意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意见与预审意见不一致时,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核准、备案或者核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核准的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术改造类项目,其节能审查由具有管理权限的经济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未经节能评估和审查或者经审查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第十二条 省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的目录和本省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本省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的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国家和本省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禁止使用国家和本省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
第十三条 省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规范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落实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和会计管理等政策。
第十四条 省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节能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能源利用状况、节能政策、节能标准等专业基础数据库,定期发布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信息。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不含房地产业)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推进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民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可再生能源民用建筑应用管理等工作。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引导运输企业加强车船用油定额管理、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组织开展重点运输企业油耗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和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和能源消费计量的检测与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能源计量数据的监督核查制度。
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省实际,会同省节能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节能标准体系,制定严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地方节能标准,并按规定程序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相关能耗调查与统计工作,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统计情况,并对用能单位能源统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省人民政府统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省节能主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设区的市以及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和节能情况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节能监察工作,可以依法委托节能监察机构开展下列工作:
(一)监察能源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节能服务机构执行节能法律、法规、规章情况;
(二)监察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
(三)受理节能违法行为的举报和投诉,查处违法用能案件;
(四)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指导用能单位合理使用能源;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节能监察职责。
用能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配合节能监察机构依法开展节能监察工作,不得阻碍节能监察。
第三章 合理使用和节约能源
第二十二条 用能单位应当完善节能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执行节能标准,控制新增能耗,加强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分解落实节能目标和责任。
用能单位应当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通过管理和技术措施,提高能效水平。
第二十三条 用能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能源计量、检测管理制度,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
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并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四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安排资金用于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第二十五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五年开展一次能源审计并编制节能规划,制订年度节能计划,完成节能目标。
第二十六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相应的节能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报送上一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应当对重点用能单位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
第二十七条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请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工业企业应当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实行限额管理。
第二十九条 电网企业应当加强电网建设和改造,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网损,提高输供电效率。
电网企业应当按照节能发电调度管理的有关规定,优先安排清洁、高效和符合规定的热电联产、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的机组以及煤矸石、低热值燃料等符合资源综合利用规定的发电机组与电网并网发电运行。
第三十条 服务行业应当在保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选用能源利用效率高、能耗低的产品或者服务方式、服务项目,并加强对耗能设备使用和维修的管理。
第三十一条 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和施工图审查等单位应当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建筑节能标准。
禁止在建筑活动中使用列入国家和省禁止使用目录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
第三十二条 营运机动车辆、船舶的能耗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能耗标准,超出标准的不得用于营运。
第三十三条 鼓励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节能服务机构为本单位的节能改造提供用能状况诊断,以及节能项目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等服务。
第三十四条 鼓励企业开展节能产品认证。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优先将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设备列入政府采购名录。
公共机构应当优先采购列入政府采购名录中的节能产品、设备,加强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第三十五条 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工作,发展新型高效的沼气池、农作物秸秆气化等集中供气系统,推广省柴节煤炉灶炕,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鼓励农村建筑采用节能设计,使用节能材料,采取节能措施。
第三十六条 能源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向本单位职工无偿或者低于市场价格提供能源。
第三十七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禁止新建和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和生产线。城市建筑工程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第四章 节能技术进步和激励措施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作为扶持的重点领域,鼓励、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个人研究开发节能新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提倡多渠道开展国际、国内节能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三十九条 省节能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公布本省推荐使用的节能产品和技术目录,组织实施重大节能科研项目、节能示范项目和重点节能工程。
第四十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财力状况设立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改造工程项目、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节能宣传培训和信息服务等。
节能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财政补贴、价格调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下列节能活动:
(一)生产、使用高效节能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
(二)采用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
(三)采用余热余压、地热、煤泥、洗中煤、矿井瓦斯等发电或供热,以及热电联产、洁净煤技术等综合利用技术;
(四)开发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在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节能设备、节能技术和产品;
(六)综合利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
(七)采用先进的能源管理、监测和控制等技术;
(八)推广、使用节能照明器具等节能产品;
(九)开发生产使用低能耗、低污染的节能环保车和清洁能源车;
(十)国家和省确定的其他节能活动。
第四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淘汰落后产能补偿资金,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用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经济补偿等。
第四十三条 引导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产品生产以及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鼓励民间资金对节能行业的投入。
第四十四条 本省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制度,鼓励电力用户合理调整用电负荷;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其他主要耗能行业的企业,分类实施差别电价政策。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对节能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节能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审批或者核准未经节能评估和审查或者经审查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的;
(二)拒不受理举报、投诉或者受理后不查处的;
(三)违法收取相关费用或者罚款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开工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未经节能评估和审查或者经审查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由负责节能审查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整改;已经建成的,责令停止生产、使用,限期改造;不能改造或者逾期不改造的项目,由负责节能审查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使用国家和本省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者生产工艺的,由节能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没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情节严重的,由节能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阻碍节能监察,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重点用能单位未开展节能审计或者不按规定编制节能规划、节能计划的,由节能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报,并对未开展能源审计的实施强制能源审计。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工业企业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的,由节能主管部门会同物价、电监等部门,对超限额产品生产用电实施惩罚性电价并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未达到治理要求的,由节能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❽ 求《山西省水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内容

在新疆的建设与发展中,水一直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多年来水利建设成绩很大,也发表了很多有一定深度的看法。但是对新疆水资源也有些认识(包括某些决策人)并不妥当,它对新疆建设实际上起了误导作用。及时的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会减少决策上的失误。这里就谈几点水资源认识上的误区。

新疆的水资源会枯竭吗?

有些教科书说新疆的河水来源于山上的融雪,有人说山上的冰雪资源有限而且要逐步融化,新疆的水资源的前途令人担心。这是新疆水源枯竭论。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有大量的降水补入山区。测算表明每年降落在新疆山里的雨雪大约是2000亿吨,而每年从山里流出来的河水大约是 900亿吨。这说明山上的降水足以支持新疆的河流水量。至于高山上的冰川和积雪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天然的固体水库,它在水分的跨年度和跨季节的大循环中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这就比较妥切了。

新疆的山区降水永远不会中断,新疆的农业也将万年长青。而无视年年有的山区降水(含降雪)孤立的谈静态的冰雪资源,就把自己的认识引入歧途。

新疆的水资源是黄河的两倍吗?

有人说新疆的河水每年有 900亿吨是黄河(三门峡测站)年径流量 500亿吨的1·8倍。这种观点认为新疆的水资源太丰富了,似乎新疆可以承载两个黄河流域的人口。这又是另一种误解。

首先,我们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的理解河水的流量的多少。自然界的降水是第一位的水资源。对比水资源应当首先对比降水资源。黄河流域的75万平方公里面积上每年约有3600亿吨的降水,而新疆的 1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仅有约2400亿吨的降水。这说明新疆的水仅是黄河流域的70%,而且每平方公里的降水仅是黄河的31%(150毫米/478毫米)。在数据目前我们得承认新疆的水资源比黄河流域少。

其次,如果分析河水的流量,我们把在三门峡测站测得的黄河的500亿吨的年径流量与新疆的各河在出山口的总的年径流量(900亿吨)作对比也是不妥当的。这里的错误在于把没有可比性的数据作了对比。

在三门峡处测得的黄河水量的含义应当是三门峡以上的黄河流域用剩下的河水为每年 500亿吨(是目前还不便利用的水)。而在三门峡以上地区除了向下游输送 500亿吨水之外它余留的水资源已经为承载很多的农业人口而用掉了。但是对于新疆的每年 900亿吨水,其含义则完全不同,它代表着从山里流出的还没有利用的水,它不是用剩下的水。

一个家庭每月有500元的剩余,另一个家庭每月有900元收入。这两个数据(900,500)的对比能说明有 900元收入的家庭更富有吗?显然不能,可见把含义不同的数据作对比会把人们的思路引入了歧途。

黄河下游断了流。这是说黄河入海的水量变成了零。过去黄河的水是 500的时候说新疆的水为黄河的两倍,那么现在能说新疆的水是黄河的1000倍,或者无数倍吗?显然不能。黄河断流仅意味着有限的黄河水都被利用了而没有剩余的水入海,但是这根本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变成了零,那里的人口也没有大逃亡。

夸大新疆的水资源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新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几十倍吗?

这也是经常听到的一种误解,其问题出在对数字的含义理解上有偏差。

从表面数字看气象站测量的蒸发量确实可以是当地降水量的数十到上百倍。吐鲁番的年降水量不足20mm,而气象站测得的年蒸发量超过3500mm,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何止100倍!

上述对比中的错误在于气象部门没有向大家讲明白它提供的所谓蒸发量的含义:“蒸发量”实际是气象站观测场里的一个直径仅为20cm的盛水蒸发皿里的蒸发量。它不仅与自然湿润水面的蒸发量不同,也与干旱的地面的蒸发量更不相同。

例如新疆北部的福海气象站测得的年蒸发量大约是2900mm(三米深的游泳池要蒸发干!),但是它附近的乌伦古湖的实际蒸发量根据《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汤奇成等著)一书计算是735mm,仅为气象站蒸发量的25.3%!这说明直接把气象站的“蒸发量”当做实际蒸发量就严重失实。一些文献把气象站20mm蒸发皿的蒸发量乘一个0.4-0.6的系数,代表湿润表面的蒸发量。

上面的蒸发量是在具有充分水源情况下的蒸发,它代表的是自然的蒸发能力而不是真正的自然蒸发量(建议气象学中把蒸发量改为蒸发能力)。对于干旱地区,地面一般很干,其实际蒸发就比气象部门说的蒸发量小很多。

我估计北疆地区湿润水面年蒸发能力在一般1000mm以下(北疆东部要高些),南疆在一般1500mm以下,东疆一般在1700mm以下。

新疆大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那里没有外来河水补充,实际年蒸发量只好与年降水量相等,即北疆一般在100mm以下,南疆一般在70mm以下,东疆一般在40mm以下。

新疆浅山带到高山区的温度低,降水量比较大,实际年蒸发量小于年降水量,是径(河)流形成区。而山麓沼泽、农田、平原河谷、湖泊的实际年蒸发量高于年降水量低于年蒸发能力。

新疆一年的实际蒸发总量比降水总量小146亿立方米,它也就是目前每年流出国境的河水量。

“水源涵养林”的提法准确吗?

“水源涵养林”是我们不时听到的一个词,它在客观上帮助我们树立了保护山区树林的作用,但是它也颠倒了水与林的关系。它使我们误以为种树可以增加降水量。而实际上种树消耗着水分。

很多地方有天然森林,原因是那里有天然的雨水(有时是河水、地下水)。塔里木河下游原来有很多树,如果它能涵养水源,那里也不会出现断流。倒是因为塔里木河中上游拦截的水分多了下游才出现断流。加之那里自然降水很少于是出现了胡杨林死亡的情况。

植物的干物质的形成数量是与它消耗的水分成正比例的。植物仅在水分有保证的地方生存。山区有了树对于缓解暴雨的冲刷,延缓暴雨洪峰有好处。

森林的存在改变了下垫面的辐射状况。我们是不能说森林对自然降水的增加没有一点好处,但是现在也没有人拿出证据说种了树就引来了雨水。现在唯一明确的是所有的树都消耗水分。我国西北森林稀少的原因是降水量少,而降水量稀少的原因不是因为森林少。

在新疆把种树的好处说过了头,也就抢走了本来不多的水资源。在干旱地区种植防护林的科学性、经济性、可行性都与自然降水比较多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必须区别对待。

石油占去了我们很多水资源吗?

这又是近年听到的另一种误解。

石油的开发是要用水的。但是开发石油究竟用了多少水应当心中有数。新开的油井可以不向地下注水,但是油采多了就要向地下注水以便用水来换石油。新老油井平均下来每采一吨油大约要用13吨水。我们现在每年采的油大约是2000万吨,也就是说每年要用去不到 3亿吨的水。我们可以控制的水有多少呢?现在大约每年有 500亿吨。换句话说石油用水约占可以控制的水量的0·6%,即还不到百分之一。应当认为用0·6%的水换来上 100亿元的产值是值得的。在将来即便新疆的石油每年的产量达到 1亿吨,也仅是耗了13亿吨的水。这也仅占可以控制水量的百分之二点六,它仍然是个不大的数。而到那时石油部门还会自行开发可控制的水源,显然把石油用水说成危及了农业是不符合新疆实际的。

石油部门应当依法用水依法交费,应当妥善解决与当地用水的矛盾。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准确的宣传石油究竟用了多少水。

对新疆水资源的正确认识是建筑在对它的多方面的数据的观测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如果对数据不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不能站在水的循环和水的平衡的高度去认识它,片面的突出某个部门的重要性而引用某些数据,就会得出一些不妥当的认识,作出一些不妥当的决策。过去这种例子不是没有。我们有责任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分析新疆的水资源问题,宣传对水资源的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又及时的决策,减少决策上的失误。

当然以上看法也仅是个人看法,欢迎不同领域的同志共同探讨。

❾ 山西省人大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有哪些

山西省人大制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在近几年来,主要散见于各项条例,现将部分有效、正在执行的法规提供如下:
1、·山西省丹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08修订) [有效]
颁布时间:2008-11-28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2、·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山西省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的决定(2009) [有效]
颁布时间:2009-03-26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3、·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2008) [有效]
颁布时间:2008-05-16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4、·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8修正) [有效]
颁布时间:2008-05-16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5、·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条例 [有效]
颁布时间:2007-12-20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6、·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2007修订) [有效]
颁布时间:2007-12-20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7、·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有效]
颁布时间:2007-09-26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8、·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决定(2007) [有效]
颁布时间:2007-06-01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9、·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7修正) [有效]
颁布时间:2007-06-01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10、·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2005修正) [有效]
颁布时间:2005-09-29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11、·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04修订) [有效]
颁布时间:2004-11-27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12、·山西省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有效]
颁布时间:1999-09-26 颁布部门:山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此外,陕西省颁布的关于环保的法规可能还有很多,鉴于篇幅原因不能一一列举。

❿ 山西省一类用水指什么 经营性 五类用水指什么

依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地面水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中国地面水分五大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回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一类水质: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二类水质: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三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四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五类水质: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超过五类水质标准的水体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III类以下水质恶劣,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所以三类以上水质,一般是指一类,二类

热点内容
社会治安处罚法KTV通宵营业 发布:2025-05-25 06:52:27 浏览:652
天津书法学院 发布:2025-05-25 06:51:53 浏览:936
黄岛司法局 发布:2025-05-25 06:51:48 浏览:727
2015司考题劳动法 发布:2025-05-25 06:51:43 浏览:977
弘扬法治永州 发布:2025-05-25 06:50:09 浏览:75
与财务有关的法律知识心得 发布:2025-05-25 06:25:13 浏览:678
扬州市律师 发布:2025-05-25 06:13:15 浏览:331
行政法总论白鹏飞 发布:2025-05-25 06:03:43 浏览:230
暗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5 05:58:20 浏览:919
excel立法怎么打出来 发布:2025-05-25 05:58:11 浏览: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