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规章
❶ 中国政府颁布了哪些有关植物检疫的法规
《中华人民抄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关于植物检疫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关于植物检疫的合作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植物检疫和植物保护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泰王国政府关于植物检疫的协定》
中国政府和波兰植物检疫协定
等等,很多的。
❷ 国内植物检疫主要的法规依据是什么
1.《检疫法》
国内植物检疫(简称内检)第一个最早的法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于1957年12月4日公布的《国内植物检疫试行办法》(简称《办法》)。《办法》共14条,1600余字,规定195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二条规定“国内植物检疫工作,由农业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业建设、农林水利)厅(局)及其所属各级植物检疫和植物保护机构执行。”近40年来,(这一植物检疫体制基本未变。《办法》同时公布了16种应检植物、32种应检病虫),这是当时我国植物检疫工作的执法文件。80年代以来,我国内检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开始走向一个健康、法制的道路,依法办事的全民族意识增强,在总结植检工作基础上,我国第一部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简称检疫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1991年10月30日通过,由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第5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检疫法》共8章50条,全文6000余字。它既是外检执法的依据,也是内检执法的依据。如《检疫法》第十条规定“输入植物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这个审批手续在《条例》中规定由内检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检疫机构办理。这就是我国内外检疫机构既分工又联合的特色。1992年9月25日农业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一、二类共计84种,其中有19种与国内检疫对象名单是重复的。
2.《植物检疫条例》(简称《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简称《细则》)
《条例》经国务院修订,由李鹏总理签署第9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于1992年5月13日发布施行。《条例》共24条3000余字。
《细则》是由农业部长刘江签署的第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于1995年2月25日发布施行的。《细则》共8章30条,全文约6000字。
《条例》和《细则》是内检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条例》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植物检疫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植物检疫工作。”《细则》第三条规定“农业部主管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其执行机构是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本地区的植物检疫任务。”即规定全国内检工作的执行机构是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检疫处),北京市的农业植物内检执行机构是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检疫科)。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在于主管部门和执行机构,认真执行《条例》和《细则》是内检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3.《国外引种检疫审批管理办法》
农业部依据《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于1993年11月10日农(农)字第18号文件,公布了《国外引种检疫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简称《引种审批》),《引种审批》共9条15款2000余字。《引种审批》第二条规定从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和繁殖材料,实行农业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厅(局)两级审批。其执行机构是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注:现改名为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厅(局)植物检疫(植保植检)站。《引种审批》对引种程序、引种数量、隔离试种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是我们办理国外引种审批的重要法规依据。
4.《产地检疫规程》
1985年以来,农业部制订、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8种农业植物种子、苗木产地检疫规程已在第一节中介绍了,这里不再重复。
5.《调运检疫》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简称《调运检疫》,由农业部提出,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6月2日发布,1996年1月1日实施。
6.《要求函》
根据《条例》第十条、《细则》第十四条规定,农业部制定了《农业植物检疫要求函》(简称《要求函》),在1983年10月农业部制定的《细则》中就开始实施调运检疫《要求函》,至今已有13年历史了。《要求函》的内容是说拟外埠(不是国外或地区)调入种苗的单位(个人),需事先到所在地植检机构去办理手续,取得《要求函》。调出单位(个人)或调入单位(个人)凭《要求函》到调出地植检机构去报检,无《要求函》,不予办理检疫手续。调运检疫《要求函》是种苗调运重要的法律凭据,它体现了植物检疫的基本原则和内检联防联检的特点。
7.《五部一局》文件和《五局一部》文件
农牧渔业部、林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国家民航局于1983年8月1日发布《关于国内邮寄、托运植物和植物产品实施检疫的联合通知》(简称《五部一局》文件);北京市林业局、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铁路局、北京市交通局、北京市邮政管理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营运部于1991年11月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邮寄、托运植物和植物产品检疫工作的联合通知》(简称《五局一部》文件)。
《五部一局》和《五局一部》文件是邮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等承运部门与实施检疫的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把关和服务”的法律依据。
8.《第一名单》和《第二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于1995年4月17日文件《关于发布全国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的通知》(简称《第一名单》),北京市农业局于1988年4月16日文件关于印发《北京市补充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名单》的通知(简称《第二名单》)。
世界上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种类繁多,其生物学、生态学系统复杂,植物检疫执行机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一一列为检疫对象,《第一名单》和《第二名单》是执法依据,也是检疫工作重点。
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厅(局)发布的补充检疫对象名单即《第二名单》也是执行种苗国内调运检疫的重要法律依据。
9.《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文件1987年8月20日批转的《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的通知(简称《办法》),共19条,全文2000余字。是北京市农业内检执行机构—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的重要执法依据。
上列1~9项为综合性检疫法规,是内检机构执法的重要依据。还有针对法规的贯彻落实,制定的有关“植物检疫收费办法”“专职检疫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办法也是内检工作的法规依据。根据植检工作需要,疫情变化、由主管部门提出的文件、要求等也是内检工作执法的依据,在内检工作中均应贯彻执行。
❸ 植物检疫的对象有哪些
植物检疫对象:植物检疫对象是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中规定不得传播的病、虫、杂草。《植物检疫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凡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的病、虫、杂草,应定为植物检疫对象。”就是说,确定植物检疫对象必须满足在国内系新传入或新发现、发生分布范围未广,对农林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危害或潜在威胁,而且其传播蔓延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等条件。
根据国内植物检疫工作现行管理体制,植物检疫对象由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分别制定公布全国植物检疫对象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的植物检疫对象,作为国内植物检疫机构执行植物检疫的依据。
❹ 进境花卉检疫的管理有哪些办法
进境花卉检疫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防止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随进境花卉传入我国,保护我国花卉生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贸易、科研、交换、携带、邮寄、展览、赠送以及享有外交、领事特权与豁免权的外国机构和人员公用或者自用的进境花卉,包括花卉种苗(花卉种子、花卉种球、花卉苗木)和切花(切叶)。
第三条:花卉种苗进境前,货主或者其代理人必须事先提出申请,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经审批同意后,方可对外签订贸易合同或者协议,并将检疫要求列入有关条款中。
携带、邮寄的花卉种苗,因特殊情况无法事先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的,携带人或者收件人应当在口岸补办检疫审批手续,经审批同意并检疫合格后方准进境。
第四条: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和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根据情况对向我国出口的贸易性花卉种苗的外国花卉公司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必要时,经输出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派检疫人员赴输出国产地进行疫情调查和预检。
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对进境花卉种苗国内种植地实行检疫监督管理。
第五条:花卉种苗进境时应符合下列条件:(一)附有检疫审批单;
(二)附有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植物检疫部门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
(三)不得带有我国规定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四)不得带有土壤;
(五)符合中国与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签订的有关双边植物检疫协定、备忘录、议定书、工作计划等;
(六)原产地标记明确。
第六条:随花卉进境的营养介质也应符合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制定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货主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在花卉进境前或者进境时,向进境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报检。报检时,应当填写报检单,提交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贸易合同等单证。
第八条:对进境的花卉种苗,检疫人员应根据不同的产地、数量、种类、品种和质量状况按规定进行现场检疫和抽样,并将样品及时送实验室检验。
第九条:进境花卉种苗,须作以下隔离检疫:(一)属资源性引种的须在国家级检疫隔离圃隔离种植;
(二)属生产性引种的须在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认可的隔离场所进行隔离种植。
隔离种植期间,种植地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应进行检疫和监管。检疫隔离场所需符合下列条件:(1)具有防虫能力的网室、温室,或者具有自然隔离条件;
(2)与同科其他植物隔离;
(3)配备有植保专业技术人员;
(4)具有防止隔离植物流失和病、虫扩散的管理措施。第十条进境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对进境花卉种苗调离至辖区外种植的,应及时将检疫情况及流向通知种植地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进行隔离种植检疫和监管。
属于转关的,货主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在进境时向进境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申报,到种植地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报检并检疫。进境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应及时将有关信息通知种植地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
第十一条:根据现场和室内检疫结果,在进境花卉中发现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作除害处理,无有效除害处理方法的,作销毁或者退回处理;发现有刺吸性传毒昆虫的,作灭虫处理;在营养介质中发现寄生性线虫的,作杀灭线虫处理。
在隔离检疫期间,发现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对隔离检疫的所有花卉种苗作销毁处理,并作好疫情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在进境花卉检疫中发现携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并进行检疫处理的,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将出具植物检疫证书供货主对外索赔。
第十三条:在进境花卉检疫中发现携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且又无有效检疫处理方法的,将暂停从该国进境此种花卉。待输出国植物检疫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并经国家动植物检疫局确认后方可恢复进口。
第十四条:在中国举办展览用的进境花卉,按下列要求办理:(一)展览前,举办单位或者代理人应向当地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提出申请,详细提供展览用的花卉种类、数量、产地等有关信息,并报国家动植物检疫局批准后,方可对外签订展览合同或者协议;
(二)入境时,接受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的检疫;
(三)展览期间,接受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的检疫监督管理;
(四)展览期间或者结束后,对带有土壤的花卉种苗,如需销售或者转赠的,须进行换土,换下的土壤作无害化处理。遗弃的花卉种苗须在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的监督下进行销毁处理。
❺ 什么是植物检疫登记证制度为什么要办理植物检疫登记
植物检疫登记证制度是各级植物检疫机构依据国家植物检疫法规规定,对经营、加工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其他依照国家规定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注册登记的管理制度。 植物检疫机构通过登记工作,是积极组织防御检疫,开展针对性检疫法制宣传,提高相对人检疫法制意识的重要途径;对登记的检疫物品流向、加工、经营及其变化情况,实施分类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取样检疫检验、疫情监测、防疫指导,可以有效地预防相对人违法行为的发生,及时地发现调入的植物、植物产品有无传带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时组织防治扑灭。
❻ 植物检疫的范围有哪些
凡属国内未曾发生或仅局部发生,一旦传入对本国的主要寄主作物为害较大而又难于防治的,以及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可能传入而只能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特别是随同种子、苗木等植物繁殖材料的调运而传播蔓延的病、虫、杂草等,应确定为检疫对象。
确定的方法,一般是先通过对本国农、林业有重大经济意义的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进行多方面的科学评价,然后由政府确定正式公布。有的是总的列出统一名单,在分项的法规中针对某种(或某类)作物加以指定;也有的是在国际双边协定、贸易合同中具体规定。
方法
按检验场所和方法可分为:入境口岸检验、原产地田间检验、入境后的隔离种植检验等。隔离种植检验,是在严格隔离控制的条件下,对从种子萌发到再生产种子的全过程进行观察,检验不易发现的病、虫、杂草,克服前两种方法的不足。
通过检疫检验发现有害生物,可采取禁止入境、限制进口、进行消毒除害处理、改变输入植物材料用途等方法处理。一旦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则应在未传播前及时铲除。此外,在国内建立无病虫种苗基地,提供无病虫或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繁殖材料,则是防止有害生物传播的一项根本措施。
❼ 2020年植物检疫管理原则有哪些
检疫处理的原则:在植物检疫检验过程中,发现有危险性病、虫、杂草或检疫对象时,除不准调运外,还必须施行检疫处理,处理包括销毁、拒绝调入、遣返起运地或转运别处,或者在各种限制条件下调入后再作清除或用于加工。为了保证检疫处理顺利进行,达到防止病、虫、杂草传播的目的,实施检疫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检疫处理必须符合检疫法规的有关规定,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2)处理措施应当是必须采取的,既要达到彻底消灭病虫害的效果,同时还必须尽可能减少损失,节省费用和便于实施。
(3)处理方法应当安全可靠,保证在货物中无残毒,又不污染环境。
(4)处理方法还应保证植物和植物繁殖材料的存活能力和繁殖能力,不降低植物产品的品质、风味、营养价值,不污损其外观。
(5)凡涉及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农药管理、商品检验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措施,应征得有关部门的认可并符合各项管理办法、规定和标准。
植物检疫处理与常规植物保护措施有许多不同,它是依照法规,在植检机关按有关规定的监督下强制执行的,要求彻底铲除目标有害生物,而常规植保措施则把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的允许水平以下。检疫处理常采用最有效的单一方法,而植保措施可以协调使用多种防治手段。
处理的目的是彻底杀灭在国内或国际贸易调运物品中带有的危险性有害生物,使得处理后的物品能够安全地调运,否则,物品由于携带有害生物而禁止输出或调运。当运输的物品在有可能传播有害生物时,检疫法规可能要求将处理作为输入的一个条件。处理可以是使用化学药品或采用其他措施。
❽ 植物检疫法规国内外有什么关系
植物检疫法规国内借鉴了国外已通过的植物检疫法。
沿革19世纪70年代,欧洲一些地区发生了葡萄根瘤蚜危害,美洲发生马铃薯甲虫危害,为了防止其蔓延,德国于1873年公布了《禁止葡萄苗进口的法令》,1875年德国和法国又相继发布了禁止从美国进口马铃薯的法令。
1912年美国在1899年《加利福尼亚州园艺检疫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综合性的《联邦植物检疫法》。其后,许多国家也陆续公布了植物检疫法或检疫条例,,如中国先后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签订了植物检疫协定。
1954年政务院批准对外贸易部公布执行的《输出入植物检疫暂行办法》和《输出入植物应施检疫种类和检疫对象名单》。1957年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公布执行的《国内植物检疫试行办法》。80年代初,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
(8)植物检疫规章扩展阅读:
《植物检疫条例》1983年1月3日公布,通称“内检条例”。主要内容有:
1、“对内检疫对象”是国内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的病、虫、杂草。由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分别制定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同检疫对象有关的寄生植物和植物产品列为应施检疫的植物。
2、发生检疫对象的地区划区封锁,防止传出,并采取措施及时除治。检疫对象发生已较普遍的地区,将未发生地区划为保护区,严防传入。
3、省与省之间调运种子、苗木和应施检疫的植物产品,调出省须按照调入省的检疫要求执行检疫。
4、种子、苗木繁育基地须实施产地检疫,从国外引进的种子、苗木要经隔离试种没有发现危险性病虫害后,才能推广使用、分散种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植物检疫法
❾ 什么是植物检疫行政执法执法生效的条件有哪些
依据行政执法原则,植物检疫执法生效的条件主要有:
一、森检机构作出的检疫执法行为必须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不得越权。
二、检疫执法的内容必须合法,即检疫机构在执法中赋予当事人的权力和设定的义务及其幅度必须是检疫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
三、森检执法行为必须是植物检疫机构的真实意思,即检疫机构和执法行为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欺诈或威胁所致的行为,或森检员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行为。
四、当事人必须把依法充当检疫执法行为的对象,那必须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五、符合法定的程序和形式,包括决定如何作出,如何送达以及违法单位的签名盖章、签收收到日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