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海岸带管理条例

海岸带管理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3-13 14:33:52

A. 海洋国土的法律

海洋上的国土,就是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这三者都是根据领海基线划分的,国家对这三者的主权,有着从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另外还有陆地的延伸大陆架,也是海洋主权的重要部分。
领海基线是指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但是,在海岸极为曲折的地方,或者如果紧接海岸有一系列岛屿,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的划定可采用连接各适当点的直线基线法”。直线基线法就是在岸上向外突出的地方和一些接近海岸的岛屿上选一系列的基点,各基点依次相连,各点间的直线就连成沿海岸的折线。
落潮和涨潮时,海岸线肯定不一样的,这两个海岸线中间的一小段海水,就是内海,内海和路上的江河湖泊一样,属于内水,内水与内陆具有一样的领土地位,国家对其具有绝对的管辖权,外国船只未经批准不得入内。

而落潮海岸线之外,也就是领海基线外的一断海域,就是领海了,现如今国际上公认的领海宽度为距离领海基线22公里。
领海的领土地位基本上等同于内陆,但是其他国家的非军用船只在领海内享用无害通过权,也就是说,只有不是对所在国有威胁的船只,可以不经事先批准直接从领海借道。

专属经济区是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是国际公法中为解决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因领海争端而提出的一个区域概念。
沿海国在其专属经济区有下列权利: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和底土以及上覆水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的主权权利;对建造和使用人工岛屿、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和保护海洋环境的管辖权。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仍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其他符合国际法的用途。
专属经济区顾名思义,就是主权仅限于经济开发的用途。 专属经济区外,就是公海了,谁都没有主权,属于无主海域,也可理解为全球共有的海域。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大陆架含义在国际法上,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国有权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其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 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
如果你对中日冲突很了解,就一定知道大陆架的概念。小日本和我国毗邻,所有两方沿海延伸的大陆架是接合在一块的,怎么划分就有了争议,无耻的小日本,一直在越界开发我们的大陆架。

B. 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近几十年来,在人类大规模向海洋进军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海洋资源将减少,海洋自然灾害更难以防治。海洋环境的恶化,已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和保全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当前,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水污染海水中存在自然污染现象,如动植物尸体的腐败,有毒微生物的繁殖等。但是海水也有自净的能力,污染和自净之间保持着某种平衡。然而海水的自净能力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污染的速度,人为的污染却越来越严重,使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航海业的发展,航船只增多,船上大量垃圾倾入海中,这些都会造成海水污染。

石油污染是海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海上油气井难免要产生油气泄漏,另外,油船在航运过程中有3%的石油漏入海中。油船卸油后要用海水压舱,装油前则要抽出海水,并要清洗,最后又把大量油水混合物排入海洋。据统计,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污染物多达1000万吨。

核污染也不可小视。核动力舰船排出大量放射性废物;核动力舰艇及携带核武器的舰艇或者飞机失事沉入海底,都会造成可怕的核污染。有的国家在海洋珊瑚岛上或水下进行核试验,直接造成海水核污染。

最重要的污染源来自陆地,全球每年往海里倾倒的垃圾多达200亿吨以上,每年仅往北大西洋东部的北海倒入的垃圾就有1亿吨以上。垃圾中有玻璃制品、塑料制品、放射性废料、化学毒品、重金属等。濒海国家的沿海、沿河地带是人口密集、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带,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有的排入河中,有的直接排入海中,这些水中有酚、水银、铅、磷、硝酸盐、铬、锌、铜等,排入河中使河流成为毒河,再流入海中又使海水受到污染。据调查,每年注入渤海的工业废水达28亿吨,各类污染杂物共70多万吨。1997年,渤海无机氮超标66%,无机磷超标68%,油类超标63%。近来,更有学者发出呼吁:如果再不对这些污染加以治理,渤海有成为“死海”的可能性海岸带环境受到破坏海岸带的湿地、滩涂,由于大量的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等活动,其自然景观受到严重破坏,一些重要经济鱼类、虾、蟹、贝类的生息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这也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的能力。

由于长期的围垦和砍伐,许多沿岸红树林已经退化为残留次生林和灌木丛林。红树林的被破坏,不仅使一些珍贵的树种消失,也使林地的鱼、虾、蟹、贝减少,林中候鸟绝迹,还使海岸防潮、防浪、固岸、护岸功能降低。

海中珊瑚礁是一种观赏品,还可用来制药、烧制石灰,因而成为沿海地区采捞的对象。过度的开采,使岸边珊瑚礁迅速减少,其结果也使丰富多彩的珊瑚礁生物群落遭到破坏。更严重的后果是使岸滩抵御台风、风暴潮的能力降低,可能引发海岸后退、树倒房塌等的灾害。

目前一些入海河流因为在上游建坝蓄水,入海水量减少,造成干旱地区的河流季节性断流,河口三角洲退化,河口渔场消失或外移,河口洄游生物失去通道而衰退或绝迹,导致生态环境大大地恶化。

海洋动物锐减海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大量减少主要是由海水污染和过度捕捞引起的。海水污染是一些沿岸和滩涂海洋生物的灾难,污染致使一些重要的经济鱼、虾、蟹、贝类失去生存条件,数量和种类都大为减少。例如,我国有的沿海城市,三四十年前贝类论堆卖,现在贝类在这里不仅价格暴涨而且已很少能见到。美国的切萨皮克湾的水产原来十分丰富,尤其是蓝蟹最负盛名,然而,由于人们在海湾四周无休止地开发,滩涂面积减少,城市垃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或通过河流入湾,毒害湾中生物,蓝蟹现已近于消失。另外,流域农牧业的发展又使营养丰富的径流进入海湾,导致浮游藻类急剧增长,阻碍了水下光照,水下植物因失去光照而逐渐消失,同时藻类死亡和分解时又消耗水中氧气,使海洋动物生存条件日益恶化。

过度捕捞是海洋动物锐减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渔业发展迅速,1950年世界渔获量仅2000万吨,到1989年已达9000万吨。掠夺性的捕捞使鱼类大量减少,如美国新英格兰沿岸的鳕鱼、比目鱼减少了65%,北海已有50%的鱼种绝迹。有些国家在海上用流网捕鱼。这种流网被称为“死亡之墙”。一条船挂几十个流网,而且还使用细眼的“绝户网”,一网过去,大鱼小鱼一扫而光。

污染加上过度捕捞,使许多海洋动物中的珍稀物种濒临绝种或在某些海区绝种,从而又使一些原来数量很多的物种成为了珍稀物种。

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刻不容缓污染海洋,就是危害人类自己;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当前,全世界应当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保全人类共同依赖的海洋环境。目前应该在如下几方面采取行动:

①对海洋环境进行调查、监测,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的管理。海洋环境调查和监测是海洋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只有对海洋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摸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有力的措施,改善、保护和保全海洋生态环境。

②制订和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我国对海洋环境保护十分重视,1982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还相应颁布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水污染防治法》等10多个条例,10余项部门规章和海水水质标准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法规,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③采取可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减少陆源污染物的入海量。主要措施有调整沿海大中城市工业布局,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定期治理或关、停、并、转、迁,建设污水处理厂,开展三废综合治理利用等。

.对港口、运输船舶和钻井船装备安装油水分离装置和含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

.各油田配置围油栏、化学消油剂和溢油回收船。

建立海上疏浚物倾倒区、空中放油区,建立倾倒许可制度,并加强对倾倒区的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停止在海上倾倒工业废物,禁止工业废物和阴沟污泥在海上焚烧。

.严格禁止在海上处理一切放射性物质。

实行海岸带综合管理,如对以煤和油为燃料的船舶的海滨砂矿开采、近海油气开发、工业化的捕捞和养殖、海岸工程的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滩涂围垦和围海造地,过度抽取地下水,以及各种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活动实行综合管理。

.限制捕捞数量、实行休渔制度和渔船报废制度,禁止使用各种围网捕鱼;投放人工渔礁,促进鱼类繁殖,保护水产资源。

.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等。

④加强国际合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世界海洋是一个整体,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资源宝库。国际上目前已经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如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一系列海洋法规的制订,各涉海国际组织的频繁活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21世纪议秘》等。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这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相继加入了国际海事组织等近20个涉海国际组织,参加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订工作,并于1996年批准了该公约。我国还参与许多国际协定的制订工作,并与几十个国家签订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协定。我国在和各国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C. 海岸工程的介绍

在海岸带进行的各项建设工程 属海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围海工程、海港工程、河口治理工程、海上疏浚工程和海岸防护工程沿海潮汐发电工程、海上农牧场、环境保护工程渔业工程等。建筑物和有关设施大都构筑在沿岸浅水域。由于水下地形复杂和径流入海的影响,海流、海浪和潮汐都有显著的变形,形成了破波、涌潮、沿岸流和沿岸漂沙,特别是发生风暴潮的时候,海况更是万分险恶,使海岸工程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造成破坏。在寒冷的地区,还会受到冰冻和流冰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是指位于海岸或者与海岸连接,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陆一侧,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具体包括:(一)港口、码头、航道、滨海机场工程项目(二)造船厂、修船厂(三)滨海火电站、核电站、风电站(四)滨海物资存储设施工程项目(五)滨海矿山、化工、轻工、冶金等工业工程项目(六)固体废弃物、污水等污染物处理处置排海工程项目(七)滨海大型养殖场(八)海岸防护工程、砂石场和入海河口处的水利设施(九)滨海石油勘探开发工程项目(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海岸工程项目。

D. 什么是海岸带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型区域。我国在全国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中规定,海岸带调查的宽度为海岸线向陆侧延伸10千米,向海侧延至10~15米水深线。海岸带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海涂资源、港口资源、盐业资源、渔业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旅游资源和砂矿资源等。另外还蕴藏有潮汐能、盐差能、波浪能等可再生的海洋能资源。海岸带具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目前全世界的海岸带上拥有港口2300多个,担负着国际贸易货运量的90%。世界海岸带水产养殖年产鱼、贝、藻约计200余万吨。因此,综合管理与科学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做到既能保护资源与环境,又能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E. 《海岸条例》是谁颁布的

不知道楼主问的具体是哪个海岸条例,一般来说,地方性的条例应该由地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颁布,全国性条例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颁布
如:《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由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
《海口市海岸带管理保护条例》由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

F. 海岸带资源综合利用

由于海岸带具有各方面开发利用的价值,而不同的开发利用目的之间往往相互牵制甚至发生矛盾。长期以来大多是由各地区、各经济部门进行单目标开发利用,以致某些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环境。例如,海岸工程建成后,海岸动力因素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新的工程技术问题;水流、滩涂的演变也会对鱼类洄游和贝类生长发育条件产生影响;采油和排污工程有污染环境的危险,并对稀有动植物、珍贵文物、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产生影响,等等。各国在这方面均有不少经验教训,如埃及阿斯旺水坝的修建使入海口海岸迅速蚀退,沙丘体阻塞溯河性鱼虾洄游通道,仅沙丁鱼减产每年即损失几百万美元。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明确提出了海岸带的综合利用问题。许多沿海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对海岸带实行综合管理和开发,已取得成果。例如,荷兰于1953年开始进行的“三角洲计划(The Delta Project)”,完成后能防止高潮洪水灾害,改善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港的航运条件,并使莱茵河下游两侧河网完善,形成的淡水湖能确保工业和生活用水,还可以开辟新的游览区。

海岸带综合利用的工作主要包括:①开展海岸带调查,全面掌握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如中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全国大部分海区的海岸带进行了普查;70年代以来,又开展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②通过对海岸带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制定旨在保护环境并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进行多目标开发,尽可能创造资源保存和再生的条件。③加强海岸带管理。制定管理法规,建立专门机构,协调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进行环境监测和保护,监督综合开发利用方案的实施。各国对此都很重视,美国1972年通过了《联邦海岸带管理条例》,从联邦到各州都建立了海岸带管理机构。中国也设立了全国和沿海省、市、自治区海岸带开发和管理的机构,拟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管理法》,并于1984年底成立了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委员会。

本章小结及重点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了海岸带水动力条件,海岸带类型、沉积特点,以及在此带上发育的各种海蚀、海积地貌;同时也介绍了海底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沉积特点及其所包含的次级地貌类型;最后还介绍了河口地区三角洲沉积的特点及三角洲的类型。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海岸侵蚀、堆积地貌,海岸带类型,海底地貌单元及河口区三角洲结构及各沉积层的特点。

思考题

1.波浪在深水区作用的特点。

2.波浪在浅水区要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形?

3.什么是波浪折射?在岬湾交替分布的海岸带,波浪折射的后果是什么?

4.什么是海蚀作用?海蚀地貌的类型有几种?

5.叙述沙质海岸带中立线上、下泥沙横向运动规律及其原因及海积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6.海岸分为哪些类型?它们各有何特征?

7.大陆边缘、大洋盆地中出露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哪些种类?

8.叙述大洋洋脊的特征。

9.三角洲分带及其依据。

10.三角洲平面、剖面结构特点是什么?

11.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几种?

G. 谁有《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条例》文本

没有. 你可以试试找一下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官网.

采纳哦

H. 海域使用权可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

深圳商报2月13日讯(记者 江南鸾 实习生 黄婕)近年来,深圳市海域使用需求增长迅速,如何解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2月12日,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已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值得关注的是,《条例》严格管控围填海用海,并创新了海域使用管理制度,规范海域使用行为。《条例》提出,海域使用权可以通过申请批准或者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条例》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嵌入海域使用的各个环节,严格管控围填海用海。
《条例》根据海岸线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把海岸线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个类别。划定为严格保护的海岸线,除国防安全需要外,禁止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禁止围填海、开采海砂、设置排污口等损害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条例》提出,优质沙滩、典型地质地貌景观、红树林等所在岸线应当列入严格保护岸线
为规范海域使用行为,《条例》明确规定市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申请批准使用海域目录,将公共设施项目、重大建设项目等用海项目纳入目录内,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用海项目属于目录所列情形的,可以通过批准申请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其他用海项目应当依法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
同时,为了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条例》专门规定了海域使用权出让的负面清单,明确规定不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和重点海域详细规划要求;可能破坏海域资源、环境、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且无法采取充分有效预防或者补救措施;可能导致航道、港区淤积,影响锚地、港口生产作业,或者临近港区使用海域影响港口安全且无法采取充分有效预防或者补救措施;可能导致岸滩侵蚀或者危害海堤等海岸工程安全且无法采取充分有效预防或者补救措施;可能妨碍航行、消防、救护、行洪排涝且无法采取充分有效预防或者补救措施;可能影响军事管理区、国防设施安全且无法采取充分有效预防或者补救措施;法律、法规规定禁止使用海域的其他情形等七种情形不得出让海域使用权。

I. 什么是海岸带

请到这里看。
http://ke..com/view/115337.htm

海岸带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海岸带 英文名称:coastal zone 定义1: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一定宽度的地带,其上界起始于风暴潮线,下界是波浪作用下界、亦即波浪扰动海底泥沙的下限处。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海洋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范围从激浪能够作用到的海滩或岩滩开始,向海延伸至最大波浪可以作用到的临界深度处(1/2最大波长)。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河口海岸学(三级学科) 定义3:由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形区域。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定义4: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海岸动力学(二级学科);海岸动力学(水利)(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

简介内涵
意义
基本组成
海岸带的划分
面临压力
基本特征
海岸分类
综合利用简介 内涵
意义
基本组成
海岸带的划分
面临压力
基本特征
海岸分类
综合利用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内涵
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意义
海岸带作为第一海洋经济区,其生态系具有复合性、边缘性和活跃性的特征。陆海两类经济荟萃,生产力内外双向辐射,因此成为社会经济地域中的“黄金地带”。海岸带是临海国家宝贵的国土资源,亦是海洋开发、经济发展的基地,以及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地位十分重要。
基本组成
海岸带中的滨海带被称为"海洋第一经济带"。由3个基本单元组成: ①海岸。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 ②潮间带。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 ③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古海岸带则是已脱离波浪活动影响的沿岸陆地部分。此外,海岸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
海岸带的划分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中国在进行海岸带调查时,规定调查范围为:由海岸线向陆方向延伸10公里左右,向海至水深10~15米等深线处;在河口地区,向陆延伸至潮区界,向海方向延至浑水线或淡水舌。
编辑本段面临压力
1.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2. 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 3. 淡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 4. 渔业资源退化
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1. 海岸带是资源最丰富的地带 2. 海岸带是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带 3. 海岸带是生态脆弱、灾害较多的地带
编辑本段海岸分类
1. 根据海岸动态可分为堆积海岸和侵蚀性海岸, 2. 根据地质构造划分为上升海岸和下降海岸 3. 根据海岸组成物质的性质,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平原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编辑本段综合利用
政府通过制定计划和法规,综合管理和安排海岸带各种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的布局、比重和次序,从而既能保护资源和环境,又能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海岸带指陆地与海洋的交接地带。沿海岸滩与平均海平面的交线称为海岸线。海岸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形区域,其宽度的界限尚无统一标准,随海岸地貌形态和研究领域不同而异。中国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规定:海岸带的宽度为离岸线向陆侧延伸10公里,向海到15米水深线。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造港口,发展海运事业。目前世界各国共有2300多个海港,国际贸易货运量99%通过这些港口,其中年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约有200个。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海港数量和吞吐量迅速增加。 海岸带往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海涂。利用海涂发展水产养殖业为沿海各国所重视。现在世界海洋养殖业年产鱼类约50万吨,海藻栽培年产130万吨。一些海岸带由于河流挟带泥沙入海,每年海涂都有自然增长。如中国的大河每年入海泥沙达20余亿吨,大部分沉积在河口海岸,一些岸段的岸线每年向外延伸数十至数百米。许多海洋国家还围海造地,扩充海岸带土地资源。荷兰从13世纪开始围垦海涂,至今总面积达7100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中国从唐代(618~907)已开始较大规模的围垦,1949年以来共围垦了800余万亩(见围海工程)。 海岸河口水域饵料丰富,是大量鱼类生长和孵化的场所,海岸带的渔业生产在海洋捕捞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海洋渔业生产有70%是在海岸带进行的。 在海岸带开辟盐场提取海盐,是人类食盐的主要来源。海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此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从海水中提取碘、钠、镁、溴等重要元素和铀、锶等稀有元素,发展工业生产(见海洋资源化学)。 开发利用海岸带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目前世界上正在发展的重要产业。海岸带还蕴藏有大量可供开采的煤、铁、钨、锡、砂砾矿以及稀有元素矿物金红石、金、金刚石等(见海底矿产资源)。 海岸带蕴藏有潮汐能、盐差能、波浪能等可再生海洋能。据初步计算,全世界海洋潮汐能约10亿千瓦,主要集中在浅海区。中国沿海潮汐能蕴藏量约 1亿千瓦(见海洋能利用)。海岸带在水利建设和国防建设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建立海滨和海上旅游、疗养区的场所。 由于海岸带具有各方面开发利用的价值,而不同的开发利用目的之间往往相互牵制甚至发生矛盾。长期以来大多是由各地区、各经济部门进行单目标开发利用,以致某些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环境。例如,海岸工程建成后,海岸动力因素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新的工程技术问题;水流、滩涂的演变也会对鱼类洄游和贝类生长发育条件产生影响;采油和排污工程有污染环境的危险,并对稀有动植物、珍贵文物、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产生影响,等等。各国在这方面均有不少经验教训。如埃及阿斯旺水坝的修建使入海口海岸迅速蚀退,沙丘体阻塞溯河性鱼虾洄游通道,仅沙丁鱼减产每年即损失几百万美元。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明确提出了海岸带的综合利用问题。许多沿海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对海岸带实行综合管理和开发,已取得成果。例如,荷兰于1953年开始进行的“三角洲计划(The Delta Project)”,完成后能防止高潮洪水灾害,改善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港的航运条件,并使莱茵河下游两侧河网完善,形成的淡水湖能确保工业和生活用水,还可以开辟新的游览区。 海岸带综合利用的工作主要包括:①开展海岸带调查,全面掌握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如中国50年代开始对全国大部分海区的海岸带进行了普查;70年代以来,又开展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②通过对海岸带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制定旨在保护环境并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进行多目标开发,尽可能创造资源保存和再生的条件。③加强海岸带管理。制定管理法规,建立专门机构,协调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进行环境监测和保护,监督综合开发利用方案的实施。各国对此都很重视,美国1972年通过了《联邦海岸带管理条例》,从联邦到各州都建立了海岸带管理机构。中国也设立了全国和沿海省、市、自治区海岸带开发和管理的机构,拟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管理法》,并于1984年底成立了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委员会。
扩展阅读:
1
《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热点内容
法律硕士研二课多吗 发布:2025-05-21 18:46:21 浏览:340
入群的规章自报三围 发布:2025-05-21 18:43:43 浏览:714
法院协管员 发布:2025-05-21 18:30:40 浏览:548
小语种法律硕士 发布:2025-05-21 18:09:54 浏览:772
金华法官离职 发布:2025-05-21 18:09:21 浏览:890
瑞达钟秀勇民法 发布:2025-05-21 18:06:16 浏览:435
司法考试商法复习时间 发布:2025-05-21 18:06:13 浏览:716
鹤壁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21 18:04:54 浏览:861
薛城律师 发布:2025-05-21 17:42:52 浏览:188
法治讯息 发布:2025-05-21 17:40:25 浏览: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