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条约是不是法律法规

条约是不是法律法规

发布时间: 2022-03-22 02:23:46

1. 法律上的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法律一般是不予认可的。通常情况下双方权利义务设定不平等的合同可撤销,不发生法律效力。如果签订不平等合同,合同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合同无效或者合同中的相关条款无效。但不平等的劳动合同只要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在自愿的情况下签订有效。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 解释条约应遵守哪些规则

一个合法缔结的条约,在其有效期间内,当事国有依约善意履行的义务。这在国际法上称为条约必须信守原则(paetasuntsenvanda)或条约神圣原则(sanetityoftscaties,invio里alili丈yoftr(a-ties),是条约法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善意履行条约也就是诚实地和正直地履行条约,从而要求不仅按照条约的文字,而且也按照条约的精神履行条约,要求不仅不以任何行为挫败条约的宗旨和目的,而且予以不折不扣的履行。善意履行条约以善意解释条约为必要前提条件,因为不善意即歪曲解释条约,必然导致不善意履行条约的结果。歪曲解释条约因而违反善意履行条约的原则的一个典型实例,是+六世纪国际法学家真蒂利斯在其《论战争法三卷》中所提到的罗马皇帝瓦勒里安在许诺其敌国安提阿归还后者所有船舶的半数后,竟将其许诺歪曲解释为归还每一船舶剖成两半后的一半。又如,如果甲乙两国缔结了防御同盟条约,而乙国遭
受丙国侵犯时,甲国为了善意履行条约,必须及时以适当的兵力支援乙国,而不得只是口头上予以支援,实际上按兵不动.或故意迟延出兵,或仅以少数无法完成支援任务的部队支援,更不得以情事已有基本变更,或履行根本不可能为借口,而主张条约已经终止。因此条件必须信守原则,需要加上条约必须善意解释原则,在适用上才能毫无遗憾。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十六条规定前一原则:“凡在有效期内的条约对各该当事国有拘束力,必须由其善意履行。’,该公约第
三十一条第一项则规定后一原则:“对于一个条约,应
……以善意予以解释。”
二、条约信守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国际间的互信和互赖创造条件,从而确保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国
际和平的维持。该原则对于国际社会的重要作用,联合国宪章曾经强调指出。在宪章的序言中说:“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创造国际环境,伸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宪章所担负之义务,以保证全体会员国由加入本组织而发生之权
益。”实际上,如果没有条约必须信守原则,很难想像国际社会可以存在,因为全部国际往来建筑在诚实和信用上,所以条约如果不必信守,国际往来就不可能续维持,从而国际社会也不可能继续存在。
三、条约必须信守,并不是说每个条约实际上都得到了信守。在国际实践上,违反条约的行为是存在的,而且违反重要的政治条约的事件,例如,1870年沙俄违反1856年巴黎条约关于黑海中立化的规定,1936
年希特勒法西斯违反1925年lt)月16日洛趣诺公约关于
保证莱因河左岸非武装化的规定,人们记忆犹新。但是,这些严重违反政治条约的事实不能抹杀压倒多数的其他政治条约和非政治性条约得到遵守的事实。法律规则,只要通常得到遵守,不能因有个别违反而否定其效力。这不论在国内法和国际法都是一样:正如我们不能因有个别违反国内法的事实而否定国内法的效力,当然也不能因有个别违反国际法包括违反条约的事实而否定国际法和条约必须信守原则的效力。
条约当事国,如果违反条约必须信守原则,而违反条约,就构成国际不法行为,应负国际责任。但是由于国际法委员会把关于国际责任的国际法编纂作为条约法以外的一个问题予以处理,所以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七十三条只提到本公约的规定并不预先决定这个问题。
四、但是,条约必须信守原则不能认为是绝对的命令,而必须受一些限制,否则这个原则会造成不
公正的结果。首先,信守一个条约的前提,必须这个
条约是法律上有效的条约。因此,这个条约必须在方式上和意思表示上没有瑕疵;这个条约所订定的义务必须是平等互利的,而既不是非法的或不道德的义务,也不是在物质上或精神上不可能履行的义务,更不是由于当事国一方的行为的阻碍而不可能履行的义务。
其次,缔约后如果情况有重要的变更,从而按原订条款的文字履行将对当事国一方有失公平时,按照情事不变条款,该方也有权终止或退出条约。最后,条约
必须善意履行原则也受国家自保权的限制。
当然,情事不变原则和国家自保权,‘常被援引来作为违约的诡辩,但是,应当承认,在严格限定的条件下,例外地可以作为不履行条约的正当理由。

3. 国际条约是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之一

国际条约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之一。

国际条约是指我国作为国际法主体同外国缔结的双边、多边协议和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而国际条约作为我国的法律渊源则必须在我国适用生效,否则不能在我国使用。

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的首要渊源。国际法主体间缔结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广义的条约除以“条约”为名的协议外,还包括公约、宪章、盟约、规约、协定、议定书、换文、最后决定书、联合宣言等。

狭义的条约仅指重要的以条约为名的国际协议,如同盟条约、边界条约、通商航海条约等。国际法理论上,按照条约的参加国数,条约可分为双边条约即两个国际法主体间缔结的协议、多边条约即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间缔结的协议和国际公约即多数国家缔结或参加的通常对非缔约国开放的协议。

(3)条约是不是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条约的缔结程序是指国与国之间签订条约的全部过程。一般包括谈判、签字、批准和交换批准书。

1、谈判

指国家间就条约内容和缔结等事项进行交涉的过程。除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外,开始时通常须审查代表是否奉有谈判条约的全权。谈判结果订成双方一致同意的正式文本。多边条约的谈判通过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条约草案提交会议通过。

在联合国范围内缔结的国际条约,条约文本由联合国大会或为此专门召开的外交会议通过。谈判结束,约文拟定后,可由谈判代表草签。

2、签字

指由受权签约的代表在条约正式文本上签名,以表示缔约国同意接受条约的拘束。双边条约签字前由缔约国双方代表互阅签约的全权证书,多边条约则由缔约国代表组成全权证书审查委员会审查。一般的条约自签字之日起即行生效,不需批准或其它手续。

在国际组织范围内缔结国际公约,有时不经过签字这种传统程序,而是根据该组织的组织文件规定,由主管机关将公约拟定后,径送各国审议批准。

3、批准

指国家有权机构对其代表所签署的条约的最后确认。根据各国的宪法和实践,有权批准条约的一般是国家元首或议会,有时国家元首根据议会的决议来批准。

有些条约可采取简易的批准方式,即由政府核准。一般说国家没有义务必须批准其代表所签署的条约。除批准外,一国表示同意接受条约拘束还可用接受、赞同等新方式。

4、交换批准书

双边条约获得批准后,通常要交换批准书。多边条约则要把批准书交存于条约规定的负责保管批准书的保管者。除另有规定外,双边条约自交换批准书之日起生效。多边条约的生效需要全体或一定数目的签字国交存批准书。

4. 条约,合约,公约的区别

一、意思不同。

1、条约,是指确定缔约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任何协议,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狭义上的条约则是指以条约为名称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等重要问题的、有效期较长的国际协议。

例如,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1967年《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领事条约》等。

2、合同(或合约),是双方当事人基于意思表示合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为私法自治的主要表现。

一般而言,合同是指私法上的法律行为,可分为债权合同(例如买卖)、物权合同(例如所有权移转登记)及身份合同(例如结婚)等,不过在公法上也可能存在合同关系。

在民法上,狭义的合同(即债权合同)为债之发生的原因之一,而一般仅称合同时所指称者也多属债权合同。

合同行为并不等于“合同书”,一份合同书中可能包含不只一个合同行为;合同行为也不以做成书面为必要,合同原则上为诺成且不要物的法律行为,只有在例外情形,基于特殊考量(例如公益)时法律会明文要求。

3、公约,是指用来称呼在国际组织主持下或国际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某一个专门领域的规则的多边条约。

例如,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等。


(4)条约是不是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公约的特点:

1.公众约定性

约定性是公约的突出特点之一。公约虽有约束性,但它不是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的强制性的法规,而是订约单位或订约人自愿协商缔结公共约法。

它一般不产生于行政管理部门,而是产生于社会团体或民众之间,有一定的民间特色。它不是正式的法律和法规,对参与者只有道德约束力,没有法律效应。

2.长期适用性

公约所涉及的内容一般都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因而公约也具有长期适用性,不会在短时间之内就因为时过境迁而成为废文。

制定公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选择大家共同关心的、有长期意义的原则性事项写入公约。如果发现原有的公约已经过时,则要讨论制定新的公约来取代它。

3.集体监督性

公约一经共众认定,就是订约人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每个人都有履行公约的义务,不得违反。

同时,它也是人们互相监督的依据,每个人也都有以公约为准则监督别人的义务。一旦发现有违背公约的行为,大家都有权进行批评和谴责。

4.基本原则性

公约的内容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些基本道德准则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要求,一般不涉及具体的行动方法和实施措施,不像细则那样详尽具体,因而公约大多短小精悍。

5.一致认同性

公约是在一个公共协商的基础上拟定的,应得到每个缔约者的认同。就一般情况而言,有弃权票,不影响公约的通过,但有否决票则公约不能被通过,即每个制定者拥有“一票否决权”。

在特殊情况下,在有否决票的情况下可以强制通过,但投否决票者可以选择不加入该公约,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就没有加入该公约,所以美国科考船进入中国南海而不受该公约的约束。

5. 公约与法律的具体含义和区别法律是否属于公约请详解。

公约(convention) 是条约的一种,通常指国际间为关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重大国际问题而举行国际会议,最后缔结的多方面的条约。公约通常为开放性的,非缔约国可以在公约生效前或生效后的任何时候加入。有的公约由专门如集的国际会议制定。 公约除了倾向于立法形式的多边条约以外,它与条约并无实质性差别。它的内容一般是专门性的,不如条约的内容重大。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国际上由若干国家共同缔结的多边条约,也叫公约,如联合国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是一种用来维护国际生活的正常秩序和国与国之间的正常关系的国际性文书,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之内。 通常我们所说的公约主要是指在国内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带有公共性和督促性的文书。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即后者)。 法律和公约的关系,应该说公约也要遵循法律、、、

6. 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国际条约的区别

首先,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任务形式的法律都不能与之冲突。
1.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内容涉及广泛,对立法、行政、司法均有规定,例如《刑法》《立法法》《行政复议法》等等,效力仅次于宪法。
2.法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有时也有说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经济法规、特别行政区法规,但这些法规特殊,可以不予考虑)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是规定全国行政方面的法律,如《××条例》,效力仅次于法律。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在本行政区划内,内容涉及广泛,但涉及行政内容时,显然效力比行政法规低。
3.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央人民银行、审计署和直属机构制定,规定的具体某一领域的行政事务,效力比行政法规低。
地方性规章:省级和较大市政府制定,规定本行政区划内的行政事务,效力比行政法规低。
——插曲:当规章之间冲突时,国务院裁决;当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冲突时,国务院认为适用地方性法规就适用,认为适用规章就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4.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是对某一类案件或者某项法律的适用作出的一个法律文件,属于司法的范畴,效力比法律低。
5.国际条约: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缔结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按以谁的名义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门,一般都是国务院、外资部去做。规定的涉外事务,前面讲的都是国内法。

7. 双方私下签订协议,条约,具有法律效应吗

双方私下签订协议,条约,只要不违反法律等就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最高版人民法院关于适权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五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的规定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发生纠纷后,按照法律规定的解决步骤是,首先由男女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再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确认协议有效,经法院审理认为没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将判决合同有效,并要求义务人在判决规定的期限内自觉履行义务,在此期限内没有自觉履行义务的。《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8. 不平等条约,法律承认吗

这样的合同在法律上是属于无效的合同,自然杀完人后就属于故意杀人,是要判刑的.我记的以前外国就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个人想死就让别人杀自己,但最后对方也被抓起来判了刑

9. 南京条约是法律还是文件

文件啊,法律的三大特征是国家强制性,国家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这三大特征把法律区分于所有的其他事物,条约这是国家之间签订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约束性文件。这个文件体现的是国家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与斗争,根本没有国家意志性,也没有国家的监狱,警察的强制性,更没有物质制约性。此系法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10. 村民公约是不是法律法规的补充

不是。是村民自治条款,在与法律不相冲突的情况下,可以适用。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