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法律法规
A. 新中国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是哪一年颁布的
新中国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这里说的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7月2日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
(1)科技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扩展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只是关于奖励的一些规定,国务院颁布的,上升不到法律的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换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但晚一些,是1996年。
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1987年6月23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技术合同法》,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发布了多项配套法规文件,对于推动知识形态的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1993年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是我国科技领域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规定了国家推进科技进步的方针、基本制度和保障措施,使党和国家有关科技进步的正确主张与政策上升为法律,为我国科技法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对新时期科技发展作出全面规定,内容涉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的政策保障、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并重点突出了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政府促进科技进步的职责、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等内容。
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基础,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法律法规。在鼓励和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方面,1996年颁布实施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9年《合同法》吸收1987年《技术合同法》的内容,为技术交易活动提供了法律规范。在保护科技创新方面,《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对发明创造者权益予以全面保护。
B. 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介绍
《科技进步法》明确抄规定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并确定了推进科技进步的主要制度。同时,它还比较全面地规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作用、资金来源、科技奖励制度等,从而成为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大法。
C. 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促进转化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并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不断调整相关政策。
最具影响的是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这是一部与《科学技术进步法》相配套的重要法律,它确定了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应遵循的原则,规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措施及技术权益的归属和分享。该法规定,在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条件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可以自愿或依照合约进行,并享受利益,承担风险;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主要在鼓励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自主权、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造环境条件三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以调动科技人员、企业家积极性,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为了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于1991年发布了《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在1988年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基础上,在各地已经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再选定了21个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时批准国家科委制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以及国家税务局制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目前,已经形成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D. 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修正内容
1.明确了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申请和取得专利方面与其他经济成分享受同样的权利与义务;
2.对职务发明重新进行了合理界定,并且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对职务发明人应当给予报酬;
3.完善专利领域的司法与行政执法,继续实行司法与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协调运作”的模式,进一步加大专利保护力度;
4.简化、完善专利审批和维权程序,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5.通过此次修改,使中国的专利法与TRIPS(即《关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防止假冒商品的协议》)的标准相一致,为中国加入WTO营造更为完善的专利法律环境;
6.对专利审批和专利管理机构提出明确要求,努力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专利工作队伍。
E. 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主席令里的专利法是最高权力的法,下边有国务院和各部委的相关专利和科技成果的条例和规章
F. 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
你要问什么?能不能具体一点
G. 高分寻找与科技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你要知道来“国家对科技创自新的政策 对科技主管部门职责的要求等”最权威的地方当然是:
国家科学技术部
网址如下:
http://www.most.gov.cn/
希望你能找到你所需要的~!
H. 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的科教兴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科技政策。当前,中国更加强调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
“依法治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治国理念。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这是国家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科技进步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计量法、标准化法、专利法等十几部与科技相关的法律,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科技奖励条例等一系列有关科技的政策法规。各地方也纷纷出台相应的法规、实施细则等。这些科技法律法规对保障中国科技政策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I. 什么是“法律科技”
科技对法律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影响法律的内容、形式、传播等;而法律对科技的反作用表现为法律为科技提供规则和秩序,保证科技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正确方向等。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一、科技对法律的影响作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科技的发展影响着立法的内容,成为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依据。
2、科技影响法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使法的表现形式更科学合理,法的信息传播更便利、公开、快捷、准确和充分。
3、科技影响法的调整范围,将会导致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
4、科学技术影响立法体系、程序和方法,促进立法的专门化、民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使得法律更具操作性。
5、科技影响法律技术和法律调整机制及其执法,促进法律调整机制和执法手段的科学化、公正化、合理化和高效化。
6、科技影响法学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学研究的方式和内容,促进法学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学研究方法与内容的更新和发展,增强公民守法的自觉性。
二、法律对科技的反作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法组织和协调科技活动,为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秩序。
2、法律利用激励原理促进科技发展。
3、法调节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保证和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
4、法确认和保障科技活动主体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自由,为科技活动创造自由、宽松、安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5、法协调科学技术与人的各种关系,保证科学技术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正确方向。
6、推动国际间科学技术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全球共享和高效能运用。
J. 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的鼓励创新
《科技进步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对于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公民、组织,给予奖励。”
在此之前的1978年,中国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1984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并于1993作了修订。
1999年5月23日,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同时废止先前颁布的上述三条例。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规定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科技奖项,并规定了评审及颁奖程序。
199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发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以具体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发布了《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以规范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的设立和备案工作;发布了《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以鼓励社会力量支持科学技术事业,加强对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规范管理。2003年1月16日发布了《关于受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规定》,以做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受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1995—2003年,来自英、德、日、美、俄、法、新加坡等国的33位专家获得了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他们大多数是热心中国科技合作的外国人士,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贝聿明等著名华裔外籍科学家。
除了中央政府设立的奖项以外,地方政府与民间机构也设立了单独的科学技术奖项,以奖励科学技术人员。1992年,广东省珠海市政府以100万元人民币重奖科技人员,成为当年中国科技界“十大新闻”之一。
此外,部分境内外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还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或自筹资金,面向社会设立经常性科学技术奖。这些科技奖项的突出特点是,受奖者是直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个人,而不是单位或是机构,因而有助于激发科学家本人从事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增进了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和供应。目前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奖项有“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杜邦科技创新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通用汽车中国科技成就奖”和“拜耳青年科学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