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㈠ 什么是粮食流通
粮食流通,一般说是农民收获的粮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收购销售,这个环节就是流通
㈡ 吉林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粮食经营
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有或者通过租借具有储存50吨以上粮食的场地;
(二)具有必要的检化验仪器、计量器具,有粮食质量检验和仓库保管专业知识的人员至少各一人;
(三)拥有5万元以上的自有资金。
年收购量低于50吨的个体工商户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无须申请粮食收购资格。 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并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规定办理登记的经营者,方可从事粮食收购活动。
申请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应当向办理工商登记部门同级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办公场所公示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的依据、条件,申请和审核的程序及期限等有关信息,提供有关申请材料的示范文本。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申请者作出许可决定并公示。 申请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应当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营业执照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仅限新设企业)复印件;
(三)场地证明;
(四)检化验仪器、计量器具和质量检验、保管人员专业知识证明;
(五)资信证明。 粮食收购资格许可有效期三年。
在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届满三十日前,继续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应当向作出许可的原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延续的申请。 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格式统一印制。
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不收取任何费用。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 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粮食经营者 (以下简称粮食收购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粮食收购场所明示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二)告知售粮者或者在收购场所公示收购粮食的品种、质量标准和价格;
(三)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按质论价,不得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四)向售粮者出具粮食收购凭证,载明所收购粮食品种、质量等级、价格、数量和金额;
(五)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不得拖欠;
(六)不得接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委托代扣、代缴任何税、费和其他款项;
(七)跨行政区域收购粮食的经营者应当向收购地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品种等情况;
(八)接受政府委托的从事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的粮食收购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收购政策。 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
(二)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及其他不利于人身健康的物质;
(三)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
(四)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 实行粮食入库和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从事粮食收购、储存的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粮食进行质量检验。
在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出具质量检验报告。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销售出库,可以由经营者自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出库前,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检验。 成品粮经营者应当承担粮食质量安全的责任。
成品粮经营者对经营的成品粮应当有质量检验报告;无质量检验报告的,要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持检验报告方可销售,并向购买方提供检验报告。
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应当按规定出具成品粮质量检验报告,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建立省级粮食储备制度。省级储备粮是指省人民政府储备的用于调节全省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粮食和食用油。
根据全省粮食宏观调控需要,由省发展改革、财政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省级储备粮规模、品种结构及动用的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省级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省级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具体负责省级储备粮的经营管理。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发挥安全保障作用。
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省级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实施监督检查。各市 (州)、县 (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省级储备粮管理给予支持和协助。
企业代储省级储备粮资格认定按照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财政补贴参照中央储备粮补贴办法执行。 在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价格基本稳定时,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应当保持必要的粮食库存量。
在粮食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较多时,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履行不低于最低库存量的义务;在粮食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较多时,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履行不高于最高库存量的义务。
最低库存量和最高库存量的具体标准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承担的中央和地方储备等政策性业务,不纳入必要库存和最低、最高库存量标准核定的范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粮食应急预案。下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粮食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因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粮食应急预案。
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所有粮食经营者应当承担应急任务,服从调度,确保粮食应急预案的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实际,制定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粮食零售市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
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应当符合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粮食批发市场以及兼营成品粮批发和零售的综合性批发市场、城乡集贸市场、大型超市的开办者和经营者应当接受粮食、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发生粮食质量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政策性用粮、储备粮的采购、销售和轮换,原则上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㈢ 粮食局现在归哪个部门了
粮食局是国务院的职能部门之一,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管理的负责全国粮食流通宏观调控具体业务、行业指导和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的行政机构。食局是行政机关,粮食局下属的粮食行政执法队是事业单位,下属的粮食储备管理中心也是事业单位,在粮食局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县级粮食局一般设有两个事业单位,但是粮食局本身是行政机关,属于发改委下属的,不过在地方上不需要听从地方发改局的指示。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第十二条
粮食收购企业应当向收购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等有关情况。
跨省收购粮食,应当向收购地和粮食收购企业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等有关情况。
㈣ 杭州市上城区对粮食流通活动的监管
办理流程
发现违法行为后,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部门职责分工,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查处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66号)第六条第二款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第六条第三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负责本地区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第三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活动中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粮食销售活动中的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和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㈤ 转圈粮违法吗
转圈粮违法,“转圈粮”是目前粮食流通领域危害性比较大、手段比较隐蔽、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的一种违规行为。一般发生在各级储备粮轮换和政策性粮食收购过程中。现在一般将“转圈粮”定义为:企业在执行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和储备粮轮换过程中,通过虚购虚销、买陈抵新、未轮报轮等手段,采取库存不动、账面转圈或库存与账面同时转圈等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的违规行为。认定“转圈粮”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收购或轮换入库粮食未落实“须是当年新收获的粮食”要求,以陈粮冒充新粮;二是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或储备粮承储企业故意通过陈粮入库牟取了新陈差价,套取了收购或轮换费用。在政策性粮食收购方面,表现为就地低价收购企业自己库存的以前年份的政策性粮食,转充“新粮”入库;或者直接从市场上购买陈粮充做“新粮”且明知购买的是陈粮;或者和不法经营者内外勾结,购买其它收储库点卖出的以前年份的政策性粮食,以陈充新、套取利益。在储备粮轮换方面,表现为储备粮承储企业采取粮食实物不动、账面轮换的虚假轮换;或者购买陈粮充当新粮轮入;或者未轮报轮;或者和不法经营者通过内外勾结,购买轮出的储备粮转卖给其他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以陈充新、套取利益。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九十六条进行严厉处罚,将其列入黑名单,取消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资格。情节严重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违法违规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就地免职、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彻底杜绝违反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事件发生。
㈥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粮食的概念是指
法律分析: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依法从事的粮食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国有粮食企业应当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法律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前款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㈦ 你对李克强总理关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什么看法
㈧ 哪些粮食品种收购需要办粮食收购许可证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未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许可或者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擅自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收购的粮食;情节严重的,并处非法收购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收购许可证就是证明取得粮食收购的资格
㈨ 个人囤粮多少不违法
没有规定具体数量,只要不出售,理论上存多少都不违法。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二款: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的粮食库存超出规定的最高库存量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超出部分粮食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取消粮食收购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㈩ 国家规定粮食运输损耗是多少求解
国家规定粮食运输损耗每次最高不超过万分之五。
收交损耗依粮食收交之次数而定,每次之损耗率,最高不超过万分之五,但仓储在一月以上,或经过运输已报有仓储或运输损耗者,不得另行列报收交损耗。粮食运输损耗定额的计算公式为运输损耗定额=发运数量x运输损耗率定额。
粮食运输的定额损耗,即合理损耗,是指粮食从销售方的最后发粮点到采购方的最初收试点之间运输过程中,由于零星抛撒、扦样消耗、灰尘等细小杂质的消失等因素,产生的必然减量。
目前我国粮食流通尚停留在低水平发展阶段,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损耗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运粮方式落后,散装、散运、散储、散卸的“四散化”程度较低;完整的粮食物流体系尚未形成;粮食出入库计量、检验环节产生损耗等。对于粮食运输的损耗亟待解决。如今从地头到仓库,农户基本都是用麻袋、编织袋装运粮食,进仓库需要拆包散储,转运时又要重新包装,“一拆一包”的过程自然加大了粮食损耗。公开数据显示,袋装公路运输或火车袋装运输粮食的损耗一般在3‰,而公路散装运输粮食的损耗大约在1.5‰。目前在我国粮食运输运作较好的东北地区,散粮运输比例仅为30%左右,其他地区散粮运输比例更低,大约在10%左右。
拓展资料:
1、使用运用专业运输工具。推广散粮汽车、内河船舶等新型专用运输工具和散粮成品粮集装箱、面粉散运专用车等集装运输装备及配套装卸设施,努力减少运输装卸中的洒漏、受潮、霉变和污染等损耗。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公路、铁路和水运等相关部门应化繁为简,统一标准,为粮食运输开通“绿色通道”,建立产销地区间运输通道,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装卸搬运,完善全国性和区域性粮食物流系统规划。
3、利用期货完善出入库管理。期货交割库在粮源出入库及粮源品质上具有严格的要求,期货交易所对交割库有专门的管理条例,并有专人负责监督管理,利用期货完善出入库管理,有利于统一粮食的质量标准,同时减少相应的粮食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