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规定
A. 商鞅变法有哪些改革改革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奖励耕织和战斗,重农抑商,禁止私斗,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统一度量衡;编制什伍组织,实行连坐之法;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B. 商鞅变法的几个步骤
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
2.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 商鞅变法的内容
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第一,废除官爵俸禄世袭制,制立军功爵制。新法规定,凡没有军功的旧宗室贵族,一律解除贵族籍,取消官爵世袭特权。
2、第二,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所谓“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就是废除井田制,授田于民,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按土地多少抽税。在此基础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鼓励垦荒,对于从三晋来秦的无地劳动者,给他们土地和住宅,并免除其三世的劳役。
3、第三,设立郡县,实行编户什伍连坐法。为了加强封建君主对全国的统治,取消分封制度,把小乡、小邑和村落合并为三十一个县,每县设立县令、县丞,由国王直接任免。这样,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国君对地方的统治。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4、第四,统一度量衡。新法规定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平斗、桶、权、衡、丈、尺。如标准尺,一尺约合今0.23尺,标准量器,一升约合今0.2公升,现在保存的“商鞅方升”,即是一件标准量器。
5、第五,彰明法令。为建立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并公布于世,要全国遵守。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巨大的社会改革,对奴隶主贵族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3)商鞅变法规定扩展阅读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D. 商鞅变法到底有多厉害,其中什么规定很关键
问商鞅变法到底有多么厉害,这也就是在问商鞅变法它的影响到底有多么大。商鞅变法的影响是深远的,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和齐国并称二强的两个国家之一,这为秦国后来发展成战国中最富强的一个国家铺垫好了基础。
商鞅变法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增加连坐制度,并且废除了旧世族继承功勋的制度,第一次的变法扩大了秦国赋税和兵役的来源,而第二次变法发生在第一次变法之后的第六年。这次的变法,商鞅还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开始全国推行县制,秦国也是迁都至了咸阳,重新修建了一个更大的都城。在商鞅他前后两次变法之后,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秦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为秦国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E. 商鞅变法规定:在地方实行 A县制 B州、县两级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A
商鞅变法中是推广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后来秦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这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
郡县制正式设立是在秦朝秦始皇时期。
F. 商鞅变法对土地问题是怎样规定的
商鞅变法中关于土地的政策,是“废井田,开阡陌”。简单地说,就是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G. 商鞅变法的措施
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5、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6、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7)商鞅变法规定扩展阅读: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商鞅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