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写法规矩
❶ 请问词的写作规则是怎样子的或如何写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
摘自《唐宋词格律》。
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十六字,三平韵。
定 格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渔歌子
又名《渔父》,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定 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韵) - - | | | - -(韵)
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宋人多用双调。
定 格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长相思
又名《双红豆》,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定 格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浣溪沙
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格 一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格 二(摊破浣溪沙)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添字格两平韵,一叠韵。
格 一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韵)
格 二(添字)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韵)
眼儿媚
又名《秋波媚》。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太常引
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两结句倒数第二字定要去声。
定 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 -(韵)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韵)| + |(豆) - - | -(韵)
鹧鸪天
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定 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句)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小重山
又名《小重山令》,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 |(豆) | - -(韵) + - + | |- -(韵) - + |(句) + | | - -(韵)
+ | | - -(韵) + - - | |(豆)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一剪梅
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
定 格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破阵子
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定 格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满庭芳
又名《锁阳台》,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句) + | | - -(韵)
- -(韵)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句) + | | - -(韵)
水调歌头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 格
+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句) + + |(句)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 -(韵)
凤凰台上忆吹箫
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句)|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句) - - | |(句) | | - -(韵)
- -(韵)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句) | | - -(韵)
汉宫春
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 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豆) - - + |(句) + - + | - -(韵)
扬州慢
九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前片第四、五句及后片第三、第八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豆) - - | |(句) | - - |(句)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 - -(句)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 - | - -(韵)
沁园春
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一百十四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亦有于过片处增一暗韵者。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韵) | + | - - + | -(韵) | + - + |(句)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句) | + - + |(句) + | - -(韵)
注:前片第四句与后片第三句皆以一字领下四言四句,前后片结
尾并以一字领下四言二句,宜用去声字。
如梦令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定 格
+ | + - - |(韵) + | + - - |(韵) + | | - -(句) + | |
- - |(韵) - |(韵) - |(叠) + | | - - |(韵)
点绛唇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定 格
+ | - -(句) + - + | - - |(韵) | - - |(韵)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韵) | - - |(韵) + |- - |(韵)
卜算子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慢曲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格 一
+ |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格 二(卜算子慢)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 |(韵) | | |(豆) - - ||(句) - - | | - |(韵)
|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 |(韵) | | |(豆) - - ||(句) | - - - |(韵)
忆秦娥
又名《秦楼月》,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一叠韵,以入声为宜。
定 格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 |(句)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句) | - - |(韵)
变 格(平韵)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 |(句)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句) | | - -(韵)
醉花阴
小令,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 -(句) + | --(句) + | - - |(韵)
+ - + | - - |(韵) | | - - |(韵) + | | - -(句) + | --(句) + | - - |(韵)
木兰花
格一(仄韵换韵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句) | | | - - | |(韵)
| | | - - | |(换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格二(仄韵定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格三(减字木兰花)
+ - + |(仄韵) + | + - - | |(叶仄) + | - -(换平韵) +| - - + | -(叶平)
+ - + |(再换仄韵) + | + - - | |(叶仄) + | - -(三换平韵) + | - - + | -(叶平)
格四(偷声木兰花)
+ - + | - - |(仄韵) + | + - - | |(叶仄) + | - -(换平韵) + | - - + | -(叶平)
+ - + | - - |(再换仄韵) + | + - - | |(叶仄) + | - -(三换平韵) + | - - + | -(叶平)
格五(木兰花慢)
| - - | |(句) | - |(句) | - -(韵) | + | - -(句) + -| |(句) + | - -(韵) - -(韵) | - | |(句) | - -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韵) | | + -(韵) - | |(句) | - -(韵) | + | - -(句)+ - | |(句) + | - -(韵) - -(韵) | - | |(句) | -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鹊桥仙
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钗头凤
又名《折红英》,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声情凄紧。
定 格
- - |(韵) - - |(叶仄) | - - | - - |(叶仄) - - |(换仄)- - |(叶二仄) + - - |(句) | - - |(叶二仄) |(叶二仄) |(叠)|(叠)
- - |(叶首仄) - - |(叶首仄) | - | - - |(叶首仄) - -|(叶二仄) - - |(叶二仄) + - - |(句) | - - |(叶二仄) |(叶二仄) |(叠) |(叠)
蝶恋花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韵) + - + | - - |(韵)
渔家傲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韵) + - + | - - |(韵)
青玉案
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定 格
+ - + | - - |(韵) | + |(豆)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 |(韵) + | - - |(韵)
满江红
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一般用入声韵。声情激越,宜抒豪壮情感。姜夔改作平韵,情调俱变。
定 格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豆) + |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 + |(句)|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豆)+ | | - -(句) - - |(韵)
格二(平韵格)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豆) + |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 - |(句)+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豆)+ | | - -(句) - | -(韵)
声声慢
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用入声部韵。
定 格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豆) | | | - - |(韵)
| | - - - |(韵) -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 | | |(韵)
念奴娇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用以抒发豪壮感情者宜用入声韵部。
定 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变格一
| - - |(句) | - |(豆) - | - - - |(韵) | | - -(句)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 |(句) | -- |(韵) - - - |(句) | - - | - |(韵)
变格二(平韵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水龙吟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定 格
| - + | - -(句) + - + | - - |(韵) + - | |(句)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句) - - |(韵)
+ | + - + |(句或韵) | - -(豆) + - - |(韵) + - + |(句)+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韵)
雨霖铃
一百零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定 格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 |(韵) || |(豆)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 - -(豆) | | - - |(韵)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豆)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韵)
永遇乐
一百零四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南乡子
格 一
| | - -(平韵) + - + | | - -(叶平) | | - - - | |(换仄韵) - |(叶仄) | | - - - | |(叶仄)
格 二
- | |(句) | - -(平韵) + - + | | - -(叶平) + | + - -| |(换仄韵) + - |(叶仄) + | + - - | |(叶仄)
格 三(平韵)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韵) + | - - + | -(韵)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韵) + | - - + | -(韵)
昭君怨
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四十字,全阙四换韵,两仄两平,上下片同。
定 格
+ | + - + |(仄韵) + | + - + |(叶仄) + | | - -(转平韵)| - -(叶平)
+ | + - + |(仄韵) + | + - + |(叶仄) + | | - -(转平韵)| - -(叶平)
菩萨蛮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情调由尽促转低沉。
定 格
+ | + | - - |(仄韵) + - + | - - |(叶仄) + | | - -(换平韵) + - - | -(叶平)
+ - - | |(再换仄韵) + | - - |(叶仄) + | | - -(三换平韵) + - - | -(叶平)
清平乐
又名《忆萝月》、《醉东风》。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定 格
+ - + |(仄韵) + | - - |(叶仄) + | + - - | |(叶仄) +| + - + |(叶仄)
+ - + | - -(换平韵) + - + | - -(叶平) + | + - + |(句)+ - + | - -(叶平)
虞美人
格 一
+ - + | - - |(仄韵) + | - - |(叶仄) + - + | | - -(换平韵) + | + - - | | - -(叶平)
+ - + | - - |(换仄韵) + | - - |(叶仄) + - + | | - -(再换平韵) + | + - - | | - -(叶平)
格 二
| - | | - - |(仄韵) | | - - |(叶仄) | - - | | - -(换平韵) | - - | | - -(叶平) | - -(叶平)
| - | | - - |(换仄韵) | | - - |(叶仄) | - - | | - -(再换平韵) | - - | | - -(叶平) | - -(叶平)
西江月
又明《步虚词》、《江月令》,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定 格
+ | + - - |(句) + - + | - -(平韵) + - + | | - -(叶平)+ | - - + |(叶仄)
+ | + - - |(句) + - + | - -(平韵) + - + | | - -(叶平)+ | - - + |(叶仄)
相见欢
又名《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两结九言宜于第二字略豆。
定 格
+ - + | - -(平韵) | - -(叶平) + | + - - | | - -(叶平)
+ + |(仄韵) + - |(叶仄) | - -(归平韵) + | + - - | |- -(叶平)
可看看这里:
http://www.eeqi.com/03wx/cipai/
http://ziyexing.nease.net/files-2/cpgs-4.htm
❷ 古代宋词中的词的写法有什么规则和规律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不同于诗.诗分五言七言,分绝句和律诗.组合在一起,共四种
此外还有古风,形式多变一些.
但是总体来说,诗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词的格式有上千种,各不相同.于是为这些格式取名字,即“词牌”
一个词牌,基本上对应一种格式(有的格式会有别格,另述).偶也有同名不同调,或同调不同名的情况.但基本上,看到一个词牌,就可以知道,这首词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个字.押多少个韵,平韵还是仄韵.甚至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这就是“词牌常识”.
词牌有词谱,词谱是记录每种格式的字数、韵脚、平仄的一种形式.
所谓平仄,就是古代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和今天的不同,不是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是分平上去入.平,又分阴平、阳平.阴平,即对应今天的一声.阳平,即对应今天的二声.发音多悠扬,绵长.上声,对应今天的三声.发音多转折.去声,对应今天的四声.发音多劲远.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转化为了一二三声.但在有些方言里,还依稀可以寻找到入声的影子.主要发音特点是急促.
诗词中,把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仄,就是“不平”之意.习惯上,写作的时候会把平仄声交替着使用,以达到音律富于变化的效果.同时,因为四声的发音特点不同,于是也就是适合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感.
补充一点:填词不仅字数、平仄、韵脚要合乎要求,断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同为五言句,有词牌要做一四断,有词牌须作二三断.同为九言句,有词牌须作二七断,有的则作四五断,等等.
断句的方式在词谱中不会显示,但其规则却确实存在着.
这里在录入后主词时,一并把断句方式给出来.
断错句子,虽然表面上看来,还是那个词牌,没有什么影响
但实际上,读来已经破坏了词牌应有的气势和氛围.
因此虽然不算出律,乱韵,也依旧是不允许的.很多词,一个字的断法,会影响到整句的理解.一句话的断法,会影响到整首词的语感.
这里,把后主的词与词谱结合在一起.用熟悉的句子来学习词谱,便于理解记忆,顺便也能普及一下平仄常识.
词谱常用符号: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押平韵; ▲:押仄韵
以下是正文
一,乌夜啼
●●○○●,
昨夜/风兼雨
◎○●●○△.
帘帏/飒飒/秋声
◎○◎●○○●,
烛残/漏断/频欹枕
◎●●○△.
起坐/不能平
◎●◎○◎●,
世事/漫随/流水
◎○◎●○平△.
算来/一梦/浮生
◎○◎●○●,
醉鄕/路穏/宜频到
◎●●○平△.
此外/不堪行
乌夜啼,别作《锦堂春》、《圣无忧》.双调,47字,上阙两平韵,下阙两平韵.中途不换韵.
下片两个六字句,可对仗,亦可不对.另有别格上片首句为六字句,余同.
乌夜啼为小令,平韵.多为六言、七言句,句式较舒缓平稳.适合抒发悠远绵长的情绪,不适合偏慷慨激昂或急促悲壮的情绪.因过片短小,可供过度的空间不大,亦不适合承载复杂或多变的内容.
二、一斛珠
◎○◎▲
晚妆/初过
◎○◎●○○▲
沉檀/轻注/些儿个.
◎○◎●○○▲
向人/微露/丁香颗,
◎●○○,◎●◎○▲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
罗袖/裛残/殷色可,
◎○◎●○○▲
杯深/旋被/香醪涴.
◎○◎●○○▲
绣床/斜凭/娇无那,
◎●○○,◎●◎○▲
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一斛珠,又名《醉落魄》、《怨春风》、《章台月》.双调,五十七字,上下阙各四仄韵,中途不换韵.
传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妃不受,以诗谢,有"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之句.玄宗览诗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名《一斛珠》.故此词牌的本意为咏珍珠.
本词中颗、那二字古音皆为仄声字,与过、个属同一韵部.嚼字古音亦为仄,故本词未有出律者.
一斛珠为仄韵小令.故不适合承载较复杂的内容,且不宜抒发温柔含蓄的情感.
三,子夜歌
◎○◎●○○▲
人生/愁恨/何能免?
◎○◎●○○▲
销魂/独我/情何限.
◎●●○△
故国/梦重帰,
◎○◎●△
覚来/双泪垂.
◎○○●▲
高楼/谁舆上,
◎●◎○▲
长记/秋情望.
◎●●○△
往事/已成空,
◎○◎●△
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又名《菩萨蛮》、《重叠金》、《巫山一片云》.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韵交替.
传宣宗“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往往依声填词”,此为《菩萨蛮》词牌名之由来.
菩萨蛮,两句一韵,平仄韵递转.平韵句温柔,仄韵句着力,适合抒发较为低回、婉转、反复的情感.谋篇不宜平坦开阔、一览无余,以层层转折,逐渐递进,一波三折,欲说还休为佳.
四、更漏子
◎◎○,◎◎▲,
金雀钗,红粉面,
◎●◎○○▲.
花裏/暂时/相见.
◎◎仄,●○△,
知我意,感君怜,
◎○◎●△.
此情/须问天.
○◎▲,◎◎▲,
香作穗,蜡成泪,
◎●◎○◎●▲.
还似/两人/心意.
◎◎●,●○△,
珊枕腻,锦衾寒,
◎○◎●△.
夜来/更漏残.
更漏子,又名《独倚楼》、《翻翠袖》等,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亦有别格,下片两仄韵,两平韵,换头句(即下片第三字)不押韵.平仄韵递转.
更漏,是古代在夜间表示时间的工具,引申意为夜晚.故早期词人多依其本意,描写夜间的情景.
更漏子,两句一平韵,两句一仄韵,平仄韵交替,与《菩萨蛮》同样,适合层层转折的笔法,语气多婉转,宜抒发含蓄低回的情感,不适合承载慷慨悲歌,情绪上需要一气呵成贯穿始终的内容.
五,临江仙
◎○◎●◎◎●
樱桃/落尽/春归去
◎○◎●○△
蝶翻/轻粉/双飞
◎○◎●●○△
子规/啼月/小楼西
◎○◎●,◎●●○△
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
◎●◎○○●●
门巷/寂寥/人散后
◎○◎●○△
望残/烟草/低迷
◎○◎●●○△
炉香/闲袅/凤凰儿
◎○◎● ◎●●○△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临江仙,又名《瑞鹤仙令》、《谢新恩》、《雁后归》、《鸳鸯梦》,双调, 五十八字,平韵,中途不换韵.
临江仙的别格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一种.另有上下阙首二句皆为六言句者,亦有上下阙末两句皆为五言者.字数相同的格式下,亦有平仄、韵脚不同者.因是常识普及贴,不说这么复杂,这里先只列出这一种格式做作一下分析.
另外,《谢新恩》是个比较特殊的词牌名.很多词谱中不列这个词牌的谱子,有一小部分词谱说,谢新恩是临江仙的别名.
此例临江仙为平韵中调,多为六言、七言句,且中途不换韵,形式上较舒缓平稳.宜抒发含蓄绵长的情感,布局上以顺接、流畅为宜.不适合过于转折反复的笔法,亦不适合抒发较高亢激烈的情绪.
六,望江南
○◎●,
多少恨
◎●●○△.
昨夜/梦魂中
◎●◎○○●●,
还似/旧时/游上苑
◎○◎●●○△.
车如/流水/马如龙
◎●●○△.
花月/正春风
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谢秋娘》.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途不换韵.中间两个七言句一般作对仗处理,亦可不对仗.
此词乃唐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而作,本名《谢秋娘》.后因白居易有《忆江南》三首,其有一首末句云:“能不忆江南”,故得名《忆江南》.自此后世多用《忆江南》词牌名之本意,描写江南景色.
忆江南为平韵小令,句子比较整齐.基本没有可用来过度的地方,因此内容不宜复杂,亦不适合转折的笔法,布局以平稳顺畅为佳.下笔宜柔,不宜抒发较为激烈的情绪.中间两个七言句宜作对仗处理,便于内容紧凑,主旨简明,可避免布局松散、内容空洞等问题.
七,清平乐
◎○◎▲,
别来/春半
◎●○○▲.
触目/愁肠断
◎●◎○○●▲,
砌下/落梅/如雪乱
◎●◎○◎▲.
拂了/一身/还满
◎○◎●○△,
雁来/音信/无凭
◎○◎●○△.
路遥/归梦/难成
◎●◎○◎●,
离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又名《忆萝月》、《醉东风》.双调,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平仄韵不通押.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此,乐字在这里音yue,不音le,取“乐曲”之意.
清平乐为双调小令,上仄韵下平韵.由于韵脚的平仄变化,上下片的语调亦应随之而变化,布局应富于层次感.过片处宜递进,不宜平铺直叙.情绪上适合起伏辗转,时放时收,不宜平顺.
八,破阵子
◎●◎○◎●
四十/年余/家国
◎○◎●○○
三千/里地/山河
◎●◎○○●●
凤阁/龙楼/连霄汉
◎●○○◎●○
玉树/琼枝/作烟萝
◎○◎●○
几曾/识干戈
◎●◎○◎●
一旦/归为/臣虏
◎○◎●○○
沉腰/潘鬓/消磨.
◎●◎○○●●
最是/仓皇/辞庙日
◎●○○◎●○
教坊/犹奏/别离歌
◎○◎●○
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中途不换韵.上下阙的两个六言句,两个七言句,习惯上作对仗处理,亦可不对仗.
《破阵子》为唐教坊曲.秦王李世民制《秦王破阵乐》,史载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此双调《破阵子》,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而为之.词牌名有金戈铁马之势,后人填词亦多用其本意.
破阵子为平韵中调.由于是从犒军之《秦王破阵乐》截取而来,故以恢弘开阔为宜,气势上应一气呵成,不适合抒发较含蓄低回的情绪.
九,采桑子
◎○◎●○○●.
亭前/春逐/红英尽,
◎●○△, ◎●○△,
舞态/徘徊,细雨/霏微,
◎●○○◎●△.
不放/双眉/时暂开.
◎○◎●○○●.
绿窗/冷静/芳音断,
◎●○△,◎●○△,
香印/成灰,可奈/情怀,
◎●○○◎●△.
欲睡/朦胧/入梦来.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中途不换韵.上下阙两个四言句可作叠韵处理.
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为从中截取而成.其本意为咏罗敷采桑之事.
采桑子为双调平韵小令,不换韵,句式也较整齐.适合平稳顺畅的布局,紧扣主题,不宜用过于转折的笔法.情绪上宜舒缓,绵长,不宜激烈、劲促.
十,喜迁莺
◎●●,●○△,
晓月坠,宿云微,
○●●○△.
无语/枕频欹.
◎○◎●●○△,
梦回/芳草/思依依,
○●●○△.
天远/雁声稀
○◎▲,○◎▲,
啼莺散,余花乱,
◎●◎○○▲.
寂寞/画堂/深院.
◎○○●●○△,
片红/休扫/尽枞伊,
○●●○△
留待/舞人归.
喜迁莺,又名《喜迁莺令》、《鹤冲天》、《万年枝》、《燕归来》.四十七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仄韵,依前两平韵.上下阙两个三言句,习惯上作对仗处理.目前各家作品中未见有不对仗者.
喜迁莺的格式较繁杂,谱子各异.因并非诗词专业贴吧,故今仅取后主一体加以简要说明.
喜迁莺为平仄转换小令,句式较散,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均有.这种句式散乱平仄转换的小令,布局不宜平稳,以起伏交错为佳.也不宜承载气势上需要一气呵成的内容.情绪上宜收放相间.
十一,蝶恋花
◎●◎○○●▲.
遥夜/庭皐/闲信步.
◎●○○,◎●○○▲.
乍过/清明,早覚伤春暮.
◎●◎○○●▲,
数点/雨声/风约住
◎○◎●○○▲.
朦胧/淡月/云来去.
◎●◎○○●▲
桃李/依依/春暗度.
◎●○○,◎●○○▲.
谁在/秋千,笑裏/低低语.
◎●◎○○●▲,
一片/芳心/千万绪
◎○◎●○○▲.
人间/没个/安排处.
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鱼水同欢》等.双调,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中途不换韵.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名《蝶恋花》,后世遂从此名.
蝶恋花为仄韵中调,且句式较整齐.中调布局不宜过平,宜在过片处过度、转折,提升主题.如用顺接的格局,容易显得呆滞,拖沓.情绪上以低沉劲远为主,不宜抒发较为欢快或激昂的情绪.
十二,相见欢
◎○◎●○△,仄○△.
林花/谢了/春红,太怱怱
◎●◎○○●●○△.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
胭脂涙,留人醉,几时重
◎●◎○○●●○△.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别名《乌夜啼》、《忆真妃》.双调,三十六字,平仄韵错叶.上片三平韵,下片起二句叶仄韵,第三、四句仍叶前平韵.两九字句以上二下七为宜.亦可在四字处、六字处断句,视句子情况而定.
本词牌,因李煜有“独上西楼”、“月如钩”等句,故又名《上西楼》、《秋夜月》,宋人名之为《乌夜啼》.而《锦堂春》亦名《乌夜啼》,如后主所作之《乌夜啼 帘外风兼雨》.此二者为同名不同调.
《相见欢》为平仄错押的小令,断句三言,长句九言,跨度较大.常规而言,小令不适合承载太过复杂的内容,又因缺少过度空间而不适合情绪和内容上的转折,布局宜平稳顺畅.而平仄韵错叶的词牌,又不适合太平稳的布局,情绪上不宜贯穿,以转折反复为佳.短句情绪宜收而长句情绪宜放.这个词牌,短短三十几个字,中途却要换两次韵;句式以三言和九言为主,字数跨度非常大,而中间却缺乏长短适中的句式来过度;句式、长短、韵脚对布局、内容、情绪的要求之间,甚至可以说是互相矛盾的.因此这是比较难填的一个牌子,对作者的布局能力和情绪把握的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另外也要求对词牌非常熟悉,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顺势而成词.因此十分不建议新手用来作练习使用.不能一看到是小令,就认为是简单易写的牌子.
十三,捣练子
○●●,●○△.
深院静,小庭空
◎●○○◎●△.
断续/寒砧/断续风.
◎●◎○○●●
无奈/夜长/人不寐
◎○◎●●○△.
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别名《捣练子令》、《深院月》、《夜捣衣》、《杵声齐》、《翦征袍》等等.双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途不换韵.两个三言句习惯上作对仗处理,现存前人作品中未见有不对仗者.
《捣练子》的各个名称多与捣衣有关.练的本意为白绢,这里的引申义为做衣服的布料.捣衣是把布料用木棒(也就是杵)敲打,去除表面的浆的一种劳作,其目的是使布料柔软,熨贴,便于裁剪衣服,也使得做出来的衣服柔软舒适.古代妇女有为征人捣衣的习俗,故捣衣常常与远行、离别,思念等意向相关联.《捣练子》词牌的本意即为咏捣练之事,多用于描写妇女怀念征人.
捣练子为平韵小令,以七言句为主,且不换韵.首句两个三言句式,可看作是七言句式的一种变形.是句式简洁,韵脚单一,格局短小的牌子.这种词牌,几乎没有可以用来过度的空间,句式和韵脚的无变化,也使整首词的形势顺畅平缓.因此主题宜简要,布局宜紧凑,情绪宜平稳,衔接宜顺畅.不宜承载过于繁杂的内容,也不宜抒发较为激昂的情绪(因为缺乏一气呵成的气势),或较为辗转低回的情绪(因缺乏转折的空间)
十四,浣溪沙
◎●◎○○●▲
红日/已高/三丈透
◎○◎●○○▲
金炉/次第/添香兽
◎●◎○○●▲
红锦/地衣/随步皱
◎○◎●○○▲
佳人/舞点/金钗溜
◎●◎○○●▲
酒恶/时拈/花蕊嗅
◎●◎○○●▲
别殿/遥闻/簘鼓奏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浣沙溪》、《浣纱溪》、《负心期》、《醉中真》、《锦缠头》等等.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中途不换韵.过片两句习惯上作对仗处理,亦可不对.
浣溪沙历来词作皆为平韵,仄韵体仅见后主一例.故这里将通用的平韵格词谱也一并列出来供参考:
◎●◎○◎●△,◎○◎●●○△.◎○◎●●○△.
◎●◎○○●●,◎○◎●●○△.◎○◎●●○△.
《浣溪沙》通篇皆为七言句,且不换韵.句式单一,韵脚单一,且为小令.这种方正规矩的词牌比较适合中正的布局,情绪上宜平稳,有水到渠成之感.不宜作过多转折.亦不适合抒发较为悲慨或浓烈的情感.
而这首是很正统的格式,平韵,且过片对仗,是个很好的词牌范本
◎●◎○◎●△,
转烛/飘蓬/一梦归,
◎○◎●●○△.
欲寻/陈迹/怅人非,
◎○◎●●○△.
天教/心愿/与身违.
◎●◎○○●●,
待月/池台/空逝水,
◎○◎●●○△.
荫花/楼阁/谩斜晖,
◎○◎●●○△.
登临/不惜/更沾衣.
因为之前对这首词作过逐句的解释,也提到过句与句之间的顺接和结尾的收笔手法.所以这里就偷懒一下不重复了.因为解释的角度是接近的.
需要提一下的是,过片的对仗很工稳,是个不错的工对,想学对联的同学们可以着重看一下.
十五,阮郎归
◎○◎●●○△,
东风/吹水/日衔山
◎○◎●△.
春来/长是闲
◎○◎●●○△,
落花/狼籍/酒阑珊
◎○◎●△.
笙歌/醉梦间
◎◎●,●○△,
春睡觉,晚妆残
◎○◎●△.
凭谁/整翠鬟
◎○◎●●○△,
留连/光景/惜朱颜
◎○◎●△.
黄昏/独倚阑
阮郎归,又名《醉桃源》、《醉桃园》、《宴桃源》、《碧桃春》等.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中途不换韵.两个三言句习惯上作对仗处理,历代词作中尚未见有不对仗者.
调名用刘晨、阮肇入桃源遇仙转瞬百年的故事,故调名多与“桃”有关,词牌本意为远行不归,诸家词作多用其本意,抒写远行、离别、相思等内容.
阮郎归为双调平韵小令,且以短句居多.适合抒发细腻、轻柔的情感,谋篇上以主题简要,布局顺畅为宜.情绪宜舒缓,流畅,有行云流水之感,不宜过为转折反复,也不宜抒发较为激烈的情感.
❸ 写词有哪些讲究
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神气:自以为得意傲慢的神情。
【注音】
shén
qì
shí
zú
【出处】《珍珠鸟》起先,这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❹ 词的写作规则是什么词牌名是怎样规定的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❺ 描写"规矩"的词语有哪些
不拘绳墨[ bù jū shéng mò ]
形容人的行为或艺术风格洒脱、豪放,超逸不羁。
不依本分 [bú yī běn fèn ]
依:安装;本分:本身应尽守的职责和规矩。形容不务正业,不守规矩。
晨钟暮鼓[ chén zhōng mù gǔ ]
暮:傍晚。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宋·陆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造句: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杳霭罗幡幢。
秤平斗满[ chèng píng dǒu mǎn ]
指做买卖规矩,不短斤少两。
尺步绳趋[ chǐ bù shéng qū ]
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伸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出处:宋·苏洵《广士》:“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反摈弃不用。”
打破常规[ dǎ pò cháng guī ]
常规:沿袭下来的规矩。打破了一般的规矩或一向实行的规章制度。
造句: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时需要~,根据新情况拟订新办法。
❻ 古代宋词中的词的写法有什么规则和规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
表一代文学之胜。
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
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
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
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
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一、曲子词与长短句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
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
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
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
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
古体诗了。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
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
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
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
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
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
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
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
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
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
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
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
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
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
“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
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
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
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
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
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
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
的词云: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
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
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
中“微”韵。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
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本词上片
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
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
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
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
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
特别短促。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
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
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这是我们
诵读宋词时所值提注意的。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
错迭出。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
又有摇曳的余韵。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
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
那边,柳棉,被风吹上天。
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韵的、仄韵中上、去声
的,错综递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无边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
的天真娇憨,全词在写作上对前举魏夫人《菩萨蛮》似有所借鉴,而写来更加
清新活泼、跌宕多姿,也与所用词调更加灵活多变有关。相对说来,《菩萨蛮》
句式保留较多五、七言诗体痕迹。
词中的长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转,气势更见浩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阳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柳词中“渐”字下领三个四字句,实为十三字句。再如刘克庄《沁园春》中的
“叹年光过尽,功各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也当为十七字长句。
长短句比诸齐言体提供选词用语方面远为灵活的条件。李清照《声声慢》
的运用大量叠字就是著名的例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前人对此评价极高:“此乃公孙大娘舞剑器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
王又华《古今词论》略云:“晚唐诗人好用叠字语,义山(李商隐)尤甚,殊
不见佳。”“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亦不佳。”李清照
《声声慢》“起法似本于此,乃有出监之奇。盖此等语,自宜于填词家耳”。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造语的高手,李清照却更能“出奇制胜”、“青出于监”,
除其绝世才华外,还因为“曲子词”、“长短句”这个在当时来说属于现代化
的有多功能设备的舞台使得她得以充分施展其绝技。本词开端一连十四个叠字,
一波三折而一气贯串,诗中无此句法。“到黄昏点点滴滴”,七字句而上三下
四,于诗属拗句,而在句法参差的词中则读来十分自然,断续连绵细雨凄清入
耳的声情也充分而又有余不尽地传达出来了。
当然,词调中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
《玉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词体并不完全丢掉整齐之美。
二、词体的格律与自由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
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有些词调既押
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各个词调的句式的
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
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
“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
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
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
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
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
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
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
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
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
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
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
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
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
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
入声韵。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
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
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
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
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
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
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
南宋则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
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
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
‘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
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
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
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
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如《声声慢》调
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
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
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
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
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如张炎 《词源》 记
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
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
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与“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
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三、词境的有限与无限
词体也有其局限性。一般说来,词的篇幅不长。《词谱》所载,最短的单
调《竹枝》为14字,最长的《莺啼序》为 240字,不比诗歌行数可以无限增多。
王国维所谓词“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并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言
下之意,词的境界比诗狭窄。词的篇幅短小,是对词境及其表现能力的一种严
酷限制。
然而,有限制必有反限制。明王夫之《姜斋诗话》云:“论画者曰:‘咫
尺有万里之势。’‘势’字宜若眼。若不能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
记》前一天下图耳。五方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艺术作品欲于有限篇幅
内涵蕴阔远意境,关键在于写出所描绘形象的磅礴气势。诗中最短小的是五绝,
尤宜注意于此。词的篇幅亦不足盈尺,但宋代许多杰出词人挥洒其传神妙笔,
成功地在这画框里渲染出浩瀚无际、绵邈不尽的景象和情意,激发出读者丰富
的联想、杳渺的遐思。这些词的意境,即“长”而“阔”。
孕蓄无限于有限,以有限体现无限。这是宋代词人创造的艺术辩证法。例
如秦观《鹊桥仙》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及“两情若是久长
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诸句,概括天上人间的悲喜剧,歌颂地久天长的爱情,
由一变到无数,在刹那中见永恒,欢乐中有悲哀,悲哀中也有欢乐。苏轼《送
参寥》云:“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境
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鹊桥仙》个中滋味,是哀?是乐?难
以分辨,读来但觉意味深长,咀嚼不尽,在时间、空间、情意方面都是无限的。
晚清谭献《复堂词话》云:“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
之相交,向之未有得于读者,今遂有得于词。”此论旨趣颇有与近代西方接受
美学思想相通之处。宋代许多作者努力加深和扩大词境的创作,为这种理论批
评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四、词为“小道”与“别是一家”
诗余之名,一说是由于唐人乐府七言绝句之衍变为长短句;一说是指诗降
为词,词是诗之余绪,这里反映出对词的轻视。当初民间新曲主要是通过歌女
们的曼低唱传到文人手中的。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较浪漫,在对酒当歌之际,
为了佐欢遣兴,销愁解闷,漫笔偶成,付诸歌喉。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歌词,
自然多属描写男女情爱、留连光景之作,而词也就被视为“小道”“艳科”,
不登大雅之堂。作者们对于这具有许多优越性的新兴诗体,既非常喜爱,又当
作一种游戏笔墨。正如南宋初年胡寅《酒边词序》所说:“词曲者,古乐府之
末造也。……然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
已。”这使当时有些流传之词常常作者难明,更有大量佚失。南宋大诗人陆游
也因存在轻视词体观念而抑制自己这方面的创作。其《长短句自序》云:“乃
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汨于世俗,颇有
所为,晚而悔之。”并表示“今绝笔已数年”,不再犯此“过失”了。可见这
观念给词坛造成多大的损失。
词之被轻视虽是其不幸,在另一种意义上却是其大幸。因为作者们于此卸
下在作传统诗歌时的庄重礼服,换上便装,得以没有顾忌地尽量抒发自己心底
蕴蓄的哀感顽艳之情,形式上也解除峨冠博带的束缚,只求赏心悦耳,随意采
用新鲜活泼的语言、“里巷”“胡夷”的曲调,使作品具有活跃的生命力。
在中国古代,诗受到特殊重视。《诗·大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
鬼神,莫近乎诗。”诗的社会作用与价值被如此尊崇,诗坛上出现了大量反映
现实的不朽之作。到了宋代,在诗中说理、博学的成份越积越重,文学之士不
能自己的一往深情、万种闲愁便习惯倾吐于“诗余”“小道”。宋诗自有巨大
成就,但或谓整个南北宋可称道的言情之诗,只数陆游《沈园》两首七绝,这
也可说是其时诗坛的遗憾了。
北宋欧阳修是一位兼擅古文诗词的大文学家。他论诗主张“触事感物,文
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他在词中则大谈其儿女私情,不讲什么“美
刺”。其 《玉楼春》 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大胆揭示
“情”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表示了对爱情的热烈、执着追求。这里反映出某种
新意识的萌芽,具有反封建礼教性质。宋代词人多倡言“多情”。豪放如苏轼,
王保珍 《东坡词研究》 中列举其“重复使用‘多情’一辞”达十八处之多。
“痴亦绝人”“疏于顾忌”的晏几道《点绛唇》公然宣称“天与多情”,谓其
有情出于天所赋与,殆为人性之觉醒。此类观念实为明汤显祖“世总为情,情
生诗歌”等论点的先导。
正式宣布词的独立地位的是李清照的《词论》。她挂出词“别是一家”的
招牌,总结词的特殊创作规律,把那些“学际天人”的大学问家、诗人、文章
家视为门外汉,而睥睨一切,大有惟我独尊的豪概。李清照倾注其主要精力于
词。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说她:“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
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
也。”从其论的侧面可以看到李清照词的调度艺术成就及其词中的反传统精神。
从清新之笔抒写多情善感是初期歌词的特色,也是当时词人的开辟与新探;
对传统诗歌来说是一种解放;但仅以如此写法为词的“本色”,也会成为限止
词体发展的框套,故北宋中期苏轼等“以诗为词”,赋予词体以诗歌的多种职
能,大幅度地丰富了“小词”的表现能力与范围,实为词之再解放。
五、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明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王士祯加以补
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见《花草蒙拾》)这些
从宏观角度概括宋词中两川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
分别为其代表作者。这几乎已成为宋词研究中的通论。前代论词者多崇尚婉约
而以豪放为别调,近世论者则有独推豪放为积极而以婉约为低靡。那些硬把宋
代词人划分为对立的两派并在其间强分优劣的,均不免有其片面性或属机械论,
有些学者完全否论两种风格流派的存在,也似矫枉过正。按词中之豪放与婉约
乃属艺术风格范畴,犹南宋严羽论诗“大概”有“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
清姚鼐论散文风格之分阳刚与阴柔,近世王国维论美学之有宏壮与优美。两种
概念本身有着相当的模糊性,两者相互关系也是辩证的,并非壁垒分明。宋代
词人之分派乃后人参照其代表作品的主要特色而作大概的归纳,不是说其作品
都是清一色,不妨碍他们创作或欣赏多种艺术风格,尤其大作家往往是多面手,
更不是说婉约、豪放之外,词坛别无其他艺术风格存在。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
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
“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
“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
立。南北宋之际《许彦周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
映。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并评云:“亦婉约可爱。”此诗情
调一如小词。“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
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
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
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北宋中期时人曾说:苏轼的“以
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陈师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词”,苏
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本色”“小词”之论当属婉约派的
主张。李清照“别是一家”说中认为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
知之”(《词论》),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约一宗,虽然贺铸以至李清照都有
并不婉约之作。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
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
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说是对婉约
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及宋未周密、张炎等一些词章。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
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有些论者对原来也许并无专门寄托的委婉
隐约之词,也深求其微言大义,如清代词论家张惠言《词选》评欧阳修《蝶恋
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句句为之落实时
事,以为讽喻政治,那就不免穿凿附会,反而缩小这些词作的感慨万端而难以
名状的典型意义。
婉约词自有其思想艺术价值,已见上文。然而有些词人把它作为凝固程式,
不许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过于追求曲折隐微以至令人费解,这就走
到创作的穷途了。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
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
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
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又其《与鲜于子骏书》云: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
歌子,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这了说明他有意识地在当时盛行柔婉之风的词坛别开生面。这里谈到的近
作当即其《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中抒写自己“亲射虎,
看孙郎”的豪概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与辛弃疾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及“看试手,补天裂”(《贺
新郎》)等“壮词”先后映辉。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
强音。然而可以看到,苏轼的审美观念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淡妆浓
抹总相宜”,“端庄杂流丽,风健含婀娜”。他是崇尚自由而不拘一格的。他
提倡豪放是崇尚自由的一种表现,然也不拘泥于豪放一格。如所作《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即为王士禛《花草蒙拾》称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
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有些豪放词的作者气度才力不
足而虚张声势,徒事叫嚣,或堆砌过多典故,也流于偏失了。
总之宋词中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流派的灿烂存在,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
的个性特色,加上兼综两格而独自名家如姜夔的“清空骚雅”等等,使词坛呈
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还应看到,两种风格既有区别的一面,也有互
补的一面。上乘词作的风格即有偏胜,往往豪放而含蕴深婉,并非一味叫嚣,
力竭声嘶;婉约而清新流畅、隐有豪气潜转,不是半吞半吐,萎弱不振。辛弃
疾《沁园春》云:“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董士锡说秦观词云:
“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介存斋论词杂著》引)冯煦《六
十一家词选·例言》说:秦观、晏几道“谈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刘过词
为辛弃疾词“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婉转”。可见峥嵘生妩媚、平易
清浅而深致永味,乃辛弃疾、秦观等豪放、婉约词的极诣。
❼ 古代宋词中的词的写法有什么规则和规律
写词一般称为“填词”,因为要按词谱(每种词牌规定的格式)去写的。
.填词时要严格按照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句数和各句的字数填,不能多一句或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句或少一字。所以,若要填词,请备一本《词谱》。
❽ 填词的规矩与要求
填词,相较写诗是容易的。 诗讲究平仄相对,两句相粘,律诗中有对仗,另外还要提防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病。同时还要炼意练字,追究诗境,每句之间讲究转承相顾。而且其韵脚的限制也是严格的,不可以通押邻韵。而填词没有这么多的严格要求。
当然,会写诗的人再填词是很容易入手的。词就是从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曾被称作“诗余”也缘于此。有些人认为词就是格式相对松散,自由的诗。那也不是很确切的。毕竟诗与词还是有些区别的。
这里先来说说填词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
第一,知平仄,辩四声。 这可以算是写诗填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之基本了。鉴赏诗词也是需要的。这个问题,在第一班课程中曾详细的讲解过,这里只大概说一下,具体的讲义大家可以去[诗韵撷遗] 翻阅一下。
平声:汉语拼音的 第一声 第二声
仄声:汉语拼音的 第三声 第四声
普通话的四声,是小学就讲解的。这里只要知道平仄就好了。至于古时候的:阴平、阳平、去声、入声 这里可以先不管,等掌握了现代音韵后再去深入学习。
如果要分的话:
平声:古代的 阴平、阳平
仄声:古代的 去声、入声 其中有些入声字现在演化成了汉语拼音的第一、第二声。不过大部分还是第三第四声的。具体可以参见《平水韵部》等韵书。
第二,识词谱,分韵部。 这是填词的必备基础。如果你填的词只是字数与格式与前人的一致,那么就是在这一关了。因为你只是按照前人作品的句子填词,没有按照这个词牌的词谱填词。
《白香词谱 》这是一般常用的词谱。虽然是很通用,但是比较简单,没有太详细的讲述。
《钦定词谱》是康熙年间官方颁布的词谱。里面对前人的各种体式,变体都有较详细的区分。
一般参照这两三个词谱就可以了。另外的话,还有一些词谱。比如 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
词谱一般用符号表示平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如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 平韵,就是平声字作韵脚,仄韵,就是仄声的字作韵脚。
❾ 规矩这个词如何写的更委婉又不失其意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不同于诗.诗分五言七言,分绝句和律诗.组合在一起,共四种此外还有古风,形式多变一些.但是总体来说,诗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词的格式有上千种,各不相同.于是为这些格式取名字,即“词牌”一个词牌,基本上对应一种格式(有的格式会有别格,另述).偶也有同名不同调,或同调不同名的情况.但基本上,看到一个词牌,就可以知道,这首词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个字.押多少个韵,平韵还是仄韵.甚至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这就是“词牌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