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检测条例
『壹』 车辆环保检测依据哪些法律法规
你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
第十条准予登记的机动车应当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申请机动车登记时,应当接受对该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检验。但是,经国家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依据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认定的企业生产的机动车型,该车型的新车在出厂时经检验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获得检验合格证的,免予安全技术检验
-1238-
『贰』 有无相应国家规范或法律规定,企业每年必须进行一次环境监测
这个东西说穿了,就没有法律硬性规定,但是都是按这个频次来做的,就是为了符合QSHE认证要求。
『叁』 环保法有没有规定污水排放多久检测一次
现在国家对污水排放进行有组织达标排放。对企业排污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国家要求每3个月对设备进行比对,检测准确度。
『肆』 环境检测的国家标准
标准号: HJ 625—2011
标准名称: 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导则(试行)
英文名称: Guideline for eco-environmental biosafetyassessment of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plants
标准发布时间: 2011-9-9
标准实施时间: 2012-1-1
2
标准号: HJ/T 431-2008
标准名称: 储油库、加油站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验收检测技术规范
英文名称: Measurement technology guidelines forcheck and accept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 for bulk gasoline terminaland gasoline filling station
标准发布时间: 2008-4-15
标准实施时间: 2008-5-1
3
标准号: HJ/T 378-2007 代替HCRJ039-1998
标准名称: 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英文名称: Technical requirement and test proceresfor operation recorder of pollution treatment facility
标准发布时间: 2007-12-3
标准实施时间: 2008-3-1
4
标准号: HJ/T 376-2007 代替HBC 5-2001
标准名称: 24小时恒温自动连续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英文名称: Technical requirement and test proceresfor 24h thermostatic automatic continuous ambient air sampler
标准发布时间: 2007-12-3
标准实施时间: 2008-3-1
5
标准号: HJ/T 375-2007 代替HBC 2-2001
标准名称: 环境空气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英文名称: Technical requirement and test proceresfor ambient air sampler
标准发布时间: 2007-12-3
标准实施时间: 2008-3-1
6
标准号: HJ/T 374-2007 代替HBC 3-2001
标准名称: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英文名称: Technical requirement and test proceresfor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sampler
标准发布时间: 2007-12-3
标准实施时间: 2008-3-1
7
标准号: HJ/T 368-2007代替HBC 4-2001
标准名称: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标定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用的孔口流量计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英文名称: Technical requirement and test proceresfor special orifice flowmeter for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samplercalibration
标准发布时间: 2007-11-22
标准实施时间: 2008-2-1
8
标准号: HJ/T 372-2007
标准名称: 水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英文名称: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and testproceres for Water Quality Automatic Sampler
标准发布时间: 2007-11-12
标准实施时间: 2008-1-1
9
标准号: HJ/T 76—2007 代替HJ/T 76-2001
标准名称: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
英文名称: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Proceres for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s of Flue Gas Emitted from StationarySources(on trial)
标准发布时间: 2007-7-12
标准实施时间: 2007-8-1
10
标准号: HJ/T 175-2005
标准名称: 降雨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英文名称: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proceres forautomatic rainfall monitor
标准发布时间: 2005-5-8
标准实施时间: 2005-5-8
11
标准号: HJ/T 174-2005
标准名称: 降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英文名称: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proceres forautomatic rainfall sampler
标准发布时间: 2005-5-8
标准实施时间: 2005-5-8
12
标准号: 环发〔2005〕15号
标准名称: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英文名称:
标准发布时间: 2005-1-31
标准实施时间: 2005-1-31
标准号: HJ/T 93-2003
标准名称: 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英文名称: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proceres forPM10 sampler
标准发布时间: 2003-1-29
标准实施时间: 2003-7-1
标准号: HJ/T 62-2001
标准名称: 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方法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
英文名称: Test regulation for cooking fume controlequipment
标准发布时间: 2001-6-4
标准实施时间: 2001-8-1
15
标准号: GB/T 15440-1995
标准名称: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遗传毒性检测的样品前处理规范
英文名称: Guideilnes for preparing samples forgenetoxicity testing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environment
标准发布时间: 1995-3-25
标准实施时间: 1995-8-1
『伍』 国家环保局对自行监测有什么法律法规要求
首先,需要改革自动监测制度
国家环保总局2005 年发布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规定,自动监控系统经环境保护部门检查合格并正常运行的,其数据作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 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但是,《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主体责任不明确。如第十三条规定: 自动监控设备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经费由排污单位自筹,环境保护部门可以给予补助。但并未明确自动监控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是谁的责任。多年来,实际操作中普遍的情况是环保部门在帮企业做监测,或由环保部门委托的第三方来执行。排污企业自己无权进入自动监测的控制室。
后来,《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在线监控或者其他技术监控手段收集违法行为证据。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定的有效性数据,可以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
可是,由于自动监控的运行维护责任主体不明确,在国家规定的自动监控系统的强制检定、定期校验等环节上难以执行到位,另外,在产生超标排放的记录时,企业对自动监控数据的准确性等常常提出质疑,导致环保部门难以依据自动监控的数据作为有效的法律证据对企业进行监管。同理,自动监控数据作为排污收费的依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导致很多地方排污费的征收弹性很大,经常是“议价收费”。而一旦“费改税”,作为税收的依据,排放的数据就必须是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从顺利推行环境税的角度, 在线监控制度也必须改革。
『陆』 环保检测报告多久做一次
法律分析:环保检测报告通常只需要做一次。环评的验收流程基本上是先做环评报告,然后得到环保局的环评回复后开始施工建设,然后试生产,接着做完三废监测,如果合格的话就可以申请验收了,但是如果企业有新、改、扩、迁建项目的话,环保检测是要重新申请验收的。
法律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施工、验收、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情况,以及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建设项目有关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开违法者名单。
『柒』 环保检测的标准是什么
具体的我也说不上来给你说个大概吧,国标的东西和国际现在接不了轨,不是技术不支持是消费水平上不去 所以有很多东西到了中国都被“改良”了,更适合国人的消费。所谓的多乐士,来威 立邦,在中国都是改良后的,如果你能拿到进口的东西还是拿进口的 如果拿不到的话 就这三个牌子 也是在中国数一数二的
『捌』 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管 理
全国环境监测网分为国家网、省级网和市级网三级。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负责环境监测网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地方的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市级环境监测站分别为国家网、省级网和市级网的业务牵头单位。
各大水系、海洋、农业分别成立水系、海洋和农业环境监测网,属于国家网内的二级网。
国家环境监测网由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各部门的专业环境监测站及各大水系、海域监测网的牵头单位等组成。省级网、市级网分别由相应的单位组成。
环境监测网中的各成员单位互为协作关系,其业务、行政的隶属关系不变。监测网工作章程。环境监测网工作章程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另订。 环境监测实行月报、年报和定期编报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制度。
监测月报日前有以一事一报为主, 逐步形成一事一报与定期定式相结合的形式。
建立自动连续监测站的地区,要逐渐建立监测日报制度,按照统一格式逐日报告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监测月报、年报和环境质量报告书,均由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及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出。
各级环境监测站,按环境保护主秋部门的要求,定式提供各类报告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并一年一度编写监测年鉴。监测年鉴及有关娄据在报主管部门的同时,抄送上一级监测站。
『玖』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解读
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9月1日实施。 一、深刻认识《办法》的重要意义 《办法》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填补了环境监测立法空白,为环境监测基础工作的推进和各项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规依据。 1.《办法》的发布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举措。 要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环境监测必须审时度势,主动变革。要实现“并重”,就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认识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跳出环保系统融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去。要实现“同步”,就必须突出主动、事前、预防的特点。要实现“综合”,就必须突出环境保护过程中技术因素的作用。 2.《办法》的发布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 环境监测体系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一。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手段来度量,科学的减排考核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数据来支撑。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做到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解决长期困扰和掣肘环境监测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办法》的出台,对环境监测属性、定位、管理、规范、处罚等长期依靠行政指令规范的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框架。 3.《办法》的发布是完善环境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 环境监测在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明显滞后,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专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现行法律对环境监测的规定比较分散,一些法律法规中环境监测工作界定出现交叉,法律、法规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管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成为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4.《办法》的发布是革新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的现实需要。 目前,尽管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及各部门相关监测工作的职责和分工,但从总体上看,尚未统一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中对环保系统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定位,对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的具体规定,有助于下一步理顺各方面关系,深入解决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5.《办法》的发布是制定《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重要基础。 从2002年起,国家环保总局就着手研究环境监测立法工作,考虑到立法程序和周期,本着务实的原则,先行对环保系统所涉及的环境监测工作做出规定,发布部门规章。《办法》的出台,一方面解决了目前环境监测领域法律缺位问题,同时为制定《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领会《办法》的内涵 学习领会《办法》,要抓住6个要点: 1.正确理解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 《办法》从3个方面强调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属性。 一是重申并拓展了环境监测的内涵。即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这几类环境监测活动都是政府行为,是代表公众利益,为更好地行使公权力开展的公共事务。 二是规定了环境监测成果的法律效力。依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的依据。多年来,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两层皮”、“多层皮”的现象,环境监测、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数据相互矛盾,导致大量监测资源浪费,影响了环境管理的规范和统一。《办法》明确规定了环境监测数据的使用效力,就是要改变这种数出多门的现象。 三是强调了环境监测活动及环境监测设施受法律保护。《办法》以专门条款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针对不同程度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对于环境监测设施破坏,《办法》也明确了罚责。 2.构建统一监督管理的基本格局。 由于部门职责划分不明及环境监测事业本身的发展等诸多原因,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督管理一直是整个环保工作的短板。《办法》从3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一是统一标准。《办法》规定: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省级环保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目前,由于开展监测的相关部门制定的行业规范不统一,导致监测数据缺乏可比性。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利于提高各类机构监测数据的可比性。下一步,有必要对现行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清理。一是及时废止、修订涉及环境监测的不适用规范,整合不统一的规范;二是重点围绕污染减排目标,制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信息传输等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三是做好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衔接工作。 二是统一信息发布。《办法》明确了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发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原有的环境法律法规中关于环境信息发布的规定过于笼统,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多头发布,损害了政府环境信息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统一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必须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数据库,并逐步形成各级政府、各部门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机制。 三是统一标志。统一标志,就是建立一整套色彩鲜明、含义准确、便于认知的识别系统。 3.实施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分离。 长期以来,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的关系始终未能科学界定,一是重管理、轻技术。环境监测站同时承担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工作,导致了政事不分,影响了整体工作效能。而且,由于环境监测技术积累时间短,环境监测技术相对滞后,一些环境热点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支撑;二是重建设、轻质控,在一些地方,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还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重结果、轻过程。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十分重视实验室样品分析和数据的填报汇总,但在样品采集、保存运输、样品前处理、信息传输等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和有效的手段,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办法》明确界定了环保部门和其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职责,概括起来就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承担技术支持工作,实现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的合理分工。实现管理与技术分离,就是要成立专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在国家层面适时成立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地方也应成立相应的监管机构或明确相应的职能处(科)室。对于跨区域、流域环境问题突出、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国家环保总局将考虑建立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4.加强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办法》规定了环境监测网的组成要素,即各环境监测要素监测点位(断面),同时规定了环境监测网的组建运行主体。 加强环境监测网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按事权划分确定投入及管理主体,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网络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国家环保总局要建设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对网络覆盖范围进行科学优化。国家环境监测网要从国家大尺度和国际履约的角度出发,综合、优化布设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酸雨等监测点位和断面,从国家层面宏观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省、市、县环境监测网建设要坚持地方为建设、运行主体的原则。地方环境监测网在点位选择优化过程中,应体现地域生态系统特征,突出重点、有所差别,可以将国家网相关点位纳入地方网,国家与地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使用和评价。 5.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办法》首次正式提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重申了环境监测站要按建设标准规定达到相应的监测能力,对环境监测人员培训、考核、上岗做出规定,并重点强调了环保主管部门及环境监测站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责任。 各级环保局和监测站必须切实履行各自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职责,要建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前处理、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汇总、综合分析等全过程中处于受控和可追溯。 6.明确企业环境监测责任和义务。 排污状况监测既是环保主管部门的责任,同时也是排污企业的责任。目前,全国企业自我污染源监测能力发展缓慢,监测水平普遍较低。企业排污状况的监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仅仅依靠环保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办法》开创性地规定,排污企业有责任定期向政府环保部门提供污染物排放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排污者必须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实施这项规定,就是要求有能力的企业必须建立自测机构,其监测能力和数据的有效性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站进行审核和定期验证;不具备能力的,必须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环保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对于企业排污状况,由承担具体监测任务转向更多地对企业自我监测行为的监督管理上。 企业监测机构和其他社会监测机构都是环境监测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准入、监管和淘汰机制,整合社会监测力量,摈弃“小”监测,建立“大”监测的概念。 三、切实推动《办法》的贯彻执行 各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和环境监测机构必须抓住环境监测发展的难得时机,认真组织《办法》的宣传贯彻,切实落实《办法》相关规定。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抓好《办法》的学习。各级环保部门要重点强化机关特别是相关处(科)室工作人员的学习,理清环境管理人员在环境监测方面的模糊和不正确的认识。 2.加强领导,明确分工,逐项研究落实。由于部门规章制定篇幅的限制,《办法》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信息发布方式方法、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环境监测机构资质管理等方面还不能详尽,需要抓紧时间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各级环保局、监测站要依据《办法》认真研究自身工作的不足和问题,逐项提出贯彻落实措施。 3.心系大局,重点突出,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要把《办法》的贯彻落实纳入环境保护全局工作考虑,率先抓好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和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 4.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加强对企业的宣传。一方面,通过媒体报道、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企业宣传;另一方面,要在项目审批、日常监管及政策资金扶持等工作中,通盘考虑环境监测要求。对于不按规定设立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不认真开展排污情况自测、阻挠干扰监督性环境监测工作的企业,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拾』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的环境监测岗位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