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佛教寺院寮房规章制度

佛教寺院寮房规章制度

发布时间: 2022-03-25 02:39:22

Ⅰ 佛教禅林制度是什么意思

佛教禅林制度实际上就是禅林经济,中唐以后,佛教开始兴盛繁荣,禅林经济形成,成为佛教寺院经济的主要形式,禅林经济以普请劳作制,自行开垦土地,自给自足等为主要特色。

Ⅱ 我是佛教僧人想建个精舍、念佛堂,静修,不是建寺院,需要和哪个部门联系规章制度是什么

既然是僧人,就可以先找当地的佛教协会,把想法告诉他们,争专取他们的支持,毕属竟团体出面才好要土地、批规划、组织施工。
你要做的事主要有三项:一是做好方案,主要是资金怎么筹集,工程怎么建设,建好后怎么管理;二是构思一个初步的设计方案,以便于具体规划和找人做设计图纸;三是构思一个修学方案,以争得当地护法的支持,不然,即使你个人钱再多,也扛不住人多嘴杂和地头蛇吵事啊。
以上事情做妥以后,可以先物色一个清净的处所,请佛协帮忙协调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如果是集体土地,还需要和居民签署一个用地协议;然后请佛协出面找政府批土地,具体可先找国土局和分管国土工作的副县长之类的行政长官;搞到了土地就什么都好办了,先设计,再找规划部门审批用地,再找建设部门审图批方案,如果可以的话,这时就可以和建设部门协调好,边施工边办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先讲到这里。正式施工的时候再来问我后面的事吧。

Ⅲ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第一条 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寺院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第二条 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
第三条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予以免职;免除全国重点寺院住持职务,须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住持退位后,寺院应按传统办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团序职如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班首,列职如监院、知客、维那、僧值等执事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定期任命、晋升序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
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
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包括撤免错误严重或极不称职的班首、执事职务),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条 寺院如确需设立寺务委员会,主任须由住持担任,由主要班首、执事组成,可吸收个别爱国爱教职工、作风正派、有组织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参加。寺务委员会的职责相当于上条的寺务会议,任期一年。 第五条 寺院须安排好僧众修持,坚持早晚功课,经教学习,修禅念佛,过堂用斋,严守戒规,整肃僧仪。僧人务须僧装,素食,独身。严禁僧尼同住一寺。
第六条 寺院须适当安排讲经说法,提高信众对佛教基本教职工义的认识水平,启发他们广学力行、爱国利民的积极性,指导他们正信正行。
第七条 佛事活动在佛教界管理的寺院和其他佛教活动场所举行。活动的规模、次数、时间,应作适当安排,避免妨碍僧人学习和寺院其他工作。
第八条 寺院不得进行不属佛教的迷信活动。 第九条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意。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予三皈五戒,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并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第十条 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依师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须填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一条 寺院僧团健全,道风严肃,管理正常,法务、生活设施完备,方有条件传授三坛大戒。能够举办传戒法会的寺院名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佛教协会严格按照条件,根据实际需要,申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确定;未经批准的寺院不得擅自举办。
具备传戒资格的寺院传授三坛大戒, 须事先由省佛教协会征得省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
全国每年传授三坛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处左右;每处每次受戒人数一般掌握在三百人左右;戒期不少于四周。以利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仪。
第十二条 受戒者必须年满二十岁,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持有身份证、度牒和当地主管部门及所在寺院的证明信件,经传戒寺院所在省佛教协会甄别鉴定,方可允许进堂受戒。年龄超过六十周岁,除增戒、补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条 传授三坛大戒,对象以本省受戒人为主;外省受戒人必须由所在省佛教协会征得传戒省佛教协会同意,开具证明,介绍前往受戒。
第十四条 传授三坛大戒期间,必须分别讲授戒本。传授比丘尼戒,有条件的实行二部僧授戒制度。废止烫香疤的做法。
第十五条 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号,通过省佛教协会颁发。违犯国法教规者,舍戒还俗者,由所在佛教协会或寺院收回戒牒,上交省佛教协会注销。
第十六条 授戒师、剃度师、皈依师必须是爱国爱教、戒行清净、通晓教理律仪、戒腊十夏以上的僧人;其资格由佛教协会按照条件审核认定,并发给证书。未经认定资格者,不得传戒、收徒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七条寺院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常住僧人名额,报政府主管部门审定。在规定名额内,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须验明戒牒、度牒或所在地区佛教协会(无佛协组织的可由原寺院)证明;新出家的,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办理。寺院对要求常住的僧人,须考核一年合格后,报请政府主管部门办理户口转入等手续。
第十八条常住僧人如还俗离寺,寺院应收回戒牒、度牒,将户口转回原地。违犯重戒、不遵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讨论决定,予以迁单。利用僧人身份招摇撞骗、为非作歹、败坏佛门、影响极坏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其戒牒、度牒,并将户口转回原地。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常住僧人须定居两年以上,方可外出参学,并须经寺院同意开具证明,注明参学地点和往来期限。滥开证明酿成严重后果者,须追究责任。接待寺院应验明有关证明,方准挂单,并按公民迁徙流动的规定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凡挂单僧人须遵守寺规,随众修持、劳作。如有违犯,劝说不听的,应随时起单。 第二十条 寺院应安排时间,建立制度,组织僧人学习宪法和法律,学习时事政策,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爱国守法观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宗教徒的要求,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第二十一条寺院应积极进行智力投资,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僧才。可举办本寺僧人学习班,还可挑选品德较好,佛学文化水平较高的中青年僧人,在法师的指导下,钻研教理,认真阅藏,进行重点培养。有条件的寺院,可在省佛教协会统筹下,举办初级佛学院;也可办短期的专门知识(如佛事唱念仪轨以及寺院管理需要的财会、文物保管等)培训班。
第二十二条 寺院应组织有佛教文化造诣,聘请教内外有关专门人才,挑选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僧人参加,结合本寺、本宗派的历史特点和收藏的经书、文物,有计划地开展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把这方面工作和造就人才结合起来。 第二十三条根据农禅并重的传统,因寺制宜,举办符合寺院特点的农业、林业、手工业等事业和法物流通、素斋、客舍等自养事业,逐步做到以寺养寺。生产、自养事业,可以吸收必要数量的职工,也可单独核算,但人事、财务、业务,必须由寺院统一管理。寺院应在布局上把生产服务区同主要殿堂、寮房划分开。
要加强寺院僧众与职工的团结合作。寺办生产自养事业单位负责人可参加或列席寺务会议。寺院要关心职工的生活福利;职工要尊重寺院的清规和宗教习惯,服从寺院的管理。对个别严重违犯宗教政策和劳动纪律的职工,寺院有权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寺院不接受社会上的单位或个人在寺院区划内开设商业区、服务网点或举办陈列、展览活动。如确有需要,须征得寺方同意,并报请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方可办理。所设网点和举办的活动均应以不影响寺院清净庄严、不损害寺院权益为原则,纳入寺院管理范围。
第二十五条 寺院可以接受信徒自愿的布施(包括佛事收入),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义向信徒勒捐。寺院应在量力自愿的原则下,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但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方式或名义向寺院摊派财物。
寺院可以接受外国友人,港、澳、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不附带政治条件和无损寺院主权的捐赠。
一切布施、捐款,除明确供养个人的以外,均归常住。
第二十六条 寺院应根据本身财力,积极兴办佛教文化和教育事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举办安老、施诊、修桥补路等利生事业,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国佛教事业是一个整体,提倡寺院之间互相支援与协作。
第二十七条 为适应佛教事业全局需要,汉族地区寺院按规定向全国和地方佛教协会提供佛教事业发展经费。 第二十八条 认真做好接待外宾工作,积极开展与港、澳、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联谊活动。在接待工作中,应做到热情友好,文明礼貌,在教言教,体现政策,自重自爱,注意威仪。应遴选思想、文化、佛学素养好,懂政策、守纪律的僧人,担任接待工作。
第二十九条 寺院在涉外活动中坚持爱国爱教、独立自主的原则。寺院原则上不聘请外国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中的佛教界人士担任职务或名誉职务。如遇特殊情况需先报中国佛教协会批准后方可商请。 第三十条 寺院的文物、树木等属寺院经管,不接受任何单位占用。
第三十一条 寺院的文物,包括经像、法器、供具、古建、碑碣、灵塔、壁画以及字画古玩等,均应登记造册,确定级别,建立档案,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对有重大价值的文物,应采取特殊措施,避免香火薰染和人为损坏。
对寺内文物保管人员,应组织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文物保护,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接受文物部门的专业指导。
第三十二条 寺院园林管理工作,要有专人负责,搞好绿化,管好山林,整洁环境,美化景观,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接受园林部门专业指导。 第三十三条 寺院应根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健全现代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会计、出纳人员,各司其职,一切收支,均须凭证记账,严格手续。政府拨助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第三十四条 寺院实行民主理财,凡大宗开支,必须经由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向常住大众公布账目,接受大众监督。
第三十五条 寺院物资,必须指定僧团有关执事专责保管,造册登记,严格采购、发放手续,并定期检查清点。
第三十六条 寺院应清理、建立、健全所属房屋、土地、山林等财产契证。契证遗失的,报请颁证部门查档复制或补发契证;手续不全的,抓紧补办并完善法律手续。寺院可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维护本寺权益。 第三十七条 寺院根据国家治安条例,建立治保小组,制定具体措施,接受公安部门指导,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第三十八条 寺院根据消防部门要求,建立消防组织,配置消防器材,落实消防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消除火灾隐患。

Ⅳ 寺庙中供香客休息的房间叫什么

寺庙中供香客休息的房间叫寮房。(liao,第二声)。
寺庙是个大概念,寺庙包括寺院和庙宇。寺院,专指佛教的寺院,不管是否有肠乏斑何职蛊办坍暴开方丈,只要是佛教出家人主持的,都叫做寺院。没有出家人主持,而由在家居士管理的,一般叫做叫做居士林。寺院里供居士、香客居住的叫做居士寮房,不叫禅房。禅房是打坐参禅专用,不能住人。
寮房在寺庙中也是一种管理制度,寺庙宫观中,负责巡查监督的机制,寮房内负责监督僧人或道士的日常行为是否犯戒,外负责与周围乡民间的利益关系、保卫寺庙宫观的安全。寮房下分"巡照"、"纠察"。

Ⅳ 佛教寺院有哪些管理制度

一、爱国守法,严守僧规佛法。

二、寺庙建设维修和生活费用应提倡节俭原则寺庙的生产自养、布施、功德箱等一切收入都应纳入财会账目,归寺庙集体所有。

三、寺院要严格执行国家治安、消防条例。防止发生火灾和意外事故。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玩忽职守的要进行处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团结、互相支持。立足本寺,发展旅游业,扩大知名度。把本寺的事情办好。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香客、游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礼貌待人,做到一个“请”、“您好”、“再见”不离口。绝不允许和游人吵口、打架,影响本寺声誉。

四、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卫生素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寺院清洁卫生,切实落实好卫生检查制度。

五、服从理事会的工作安排,工作积极主动。

Ⅵ 寺院各项规章制度

<寺院管理规章制度全集> 拍拍网有售
第一篇寺院管理基本制度
第一章 寺院日常事务管理
第二章 寺院斋食管理
第三章 寺院住宿制度
第四章 寺院采购制度
第二篇 寺院****制度
第一章 ****
第二章****组织
第三章 学经制度
第四章 活佛体系
第五章 藏密观修
第六章修行
第七章灌顶
第八章法会
第三篇 寺院人事组织管理制度
第一章 寺院人员管理
第二章 寺院组织管理制度
第三章 寺院档案管理制度
第四篇寺院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 寺院资产管理
第二章 寺院财务规范化管理
第三章 寺院财务会计管理
第四章 寺院财务审计管理
第五章 寺院财务信息化管理
第五篇寺院环境保护制度
第一章 寺院环境保护管理
第二章 寺院绿化管理
第三章 寺院环境污染控制管理
第六篇寺院文物管理制度
第一章 寺院文物保护
第二章 寺院文物保护基本方法
第三章 寺院文物鉴定技术
第四章 国内外文物保护经验
第七篇 寺院外事管理制度
第一章 寺院外事接待工作管理
第二章 寺院涉外礼仪管理
第三章 寺院人员出入境管理
第八篇 寺院后勤总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 寺院日常用品管理

第二章 寺院车辆管理
第三章 寺院物资管理
第四章 寺院安全管理
第九篇 寺院建筑维护与修缮管理
第一章 寺院建筑保管与维护
第二章 寺院建筑防腐
第三章 寺院建筑的放火、防雷及防震
第四章 寺院建筑修缮方案制定
第五章 寺院建筑油漆工程修缮管理
第六章 寺院建筑石工程修缮管理
第七章 寺院建筑彩饰工程修缮管理
第八章 寺院建筑木工程修缮管理
第九章 寺院建筑修缮工程验收
第十篇 寺院宗教事务管理
第一章 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第二章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章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第四章 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
第五章 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璀
第六章 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七章 防范和取缔邪教
第八章 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
附录 相关政策法规
国务院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
管理规定实施细节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印发《宗教活
动场所年度检查办法》的通知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民政部关于印发
《宗教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Ⅶ 能帮我制定寺庙的规章制度吗

可以参看中国佛教协会全国汉传寺院共住规约

Ⅷ 急求佛教寺院各种制度,要全的!! 邮箱[email protected]

佛 光 寺 管 理 办 法

佛光寺常住大众於农历

2007年9月30日通过

前 言

一、根据国家法规:国务院第426号令,2005年3月1日起实行的《宗教事务条例》。

二、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制订的《中国佛教协会章程》、《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三、根据唐.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的丛林规式《丛林要则》,即:《百丈清规》。

为加强寺院管理,维护寺院的合法权益,保证佛教活动正常进行,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遵照中国佛教的教制教规,并结合佛光寺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院须保持清净庄严,树立纯正的道风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佛光寺世世代代为常住比丘尼众的道场。将严格按照十方丛林制度来管理寺院。

第一章佛光寺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

第一条 佛光寺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接受佛教协会的领导。
第二条 佛光寺定性为常住比丘尼众的道场。将严格按照十方丛林制度来管理寺院。并建立和健全比丘尼僧团组织。
第三条 佛光寺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後予以免职。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住持退位後,按寺院的传统办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团序职如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等班首,列职如监院、知客、维那、僧值等执事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定期任命、晋升幂职人员,任免列职人员。
住持、班首、执事人选的条件是:爱国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戒行清净,作风正派,有一定的佛学水平和组织办事能力。担任住持、班首,戒腊须十夏以上,担任主要执事,戒腊须三夏以上。
住持对外代表本寺,对内综理寺务。班首、执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扬六和精神,实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问题(包括撤免错误严重或极不称职的班首、执事职务),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执事及有关负责人员举行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章佛光寺尼众修持与佛事活动

第四条
坚持早晚功课,经教学习,修禅念佛,过堂用斋,严守戒规,整肃僧仪。尼众务须僧装,素食,独身。严禁男众住宿寺内。
第五条
适当安排讲经说法活动,提高信众对佛教教义的认识水平,启发他们广学力行、爱国利民的积极性,指导他们正信正行。
第六条
佛事活动在寺院和其他佛教活动场所举行。活动的规模、次数、时间,应作适当安排,避免妨碍僧人修学和寺院其他工作。
第七条
本寺内不得进行不属佛教的各种迷信活动。

第三章收徒传戒与僧团管理

第八条
要求出家的女众,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意。本寺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予三皈五戒,经常住大众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

第九条
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依师方可接受。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须填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条
授戒师、剃度师、皈依师必须是爱国爱教、戒行清净、通晓教理律仪、戒腊十夏以上的僧人;其资格由佛教协会按照条件审核认定,并发给证书。未经认定资格者,不得传戒、收徒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一条
本寺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常住僧人名额,报政府主管部门审定。在规定名额内,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须验明戒牒、度牒或所在地区佛教协会(无佛协组织的可由原寺院)证明;新出家的,按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办理。对要求常住的僧人,须考核一年合格後,报请政府主管部门办理户口转入等手续。

第十二条
常住僧人如还俗离寺,寺院应收回戒牒、度牒,将户口转回原地。违犯重戒、不遵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讨论决定,予以迁单。利用僧人身份招摇撞骗、为非作歹、败坏佛门、影响极坏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其戒牒、度牒,并将户口转回原地。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二条
常住僧人须定居两年以上,方可外出参学,并须经本寺同意开具证明,注明参学地点和往来期限。滥开证明酿成严重後果者,须追究责任。接待寺院应验明有关证明,方准挂单,并按公民迁徙流动的规定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手续。凡挂单僧人须遵守寺规,随众修持、劳作。如有违犯,劝说不听的,应随时起单。

第四章遵纪守法与培育僧才

第十三条
本寺应安排时间,建立制度,组织僧人学习宪法和法律,学习时事政策,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爱国守法观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佛教徒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佛教事务和维护合法权益,积极引导佛教徒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十三条
本寺应积极进行智力投资,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僧才。可举办本寺僧人学习班,还可挑选品德较好,佛学文化水平较高的中青年僧人,在法师的指导下,钻研教理,认真阅读《大藏经》,进行重点培养。

第五章生产自养事业与布施佛事收入

第十四条
根据《百丈清规》,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因寺制宜,举办符合本寺特点的事业和法物流通、经营与寺院相关的各种物品等自养事业,逐步做到以寺养寺。生产、自养事业,可以吸收必要数量的职工,也可单独核算,但人事、财务、业务,必须由寺院统一管理。本寺应在布局上把生产服务区同主要殿堂、寮房划分开。

第十五条
本寺尼众与职工应团结合作,寺院要关心职工的生活福利;职工要尊重寺院的清规和佛教习惯,服从寺院的管理。对个别严重违犯宗教政策和劳动纪律的职工,本寺有权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本寺可以接受信徒自愿的布施(包括佛事收入),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义向信徒勒捐。本寺在量力自愿的原则下,支援社会公益事业,但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方式或名义向本寺摊派财物。

第十六条
本寺可以接受外国友人,港、澳、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不附带政治条件和无损寺院主权的捐赠。一切布施、捐款,除明确供养个人的以外,均归常住所有。

第十七条
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兴办佛教文化、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全国佛教事业是一个整体,提倡寺院之间互相支援与协作。

第六章接待外宾与海外联谊

第十八条
认真做好接待外宾工作,积极开展与港、澳、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联谊活动。在接待工作中,应做到热情友好,文明礼貌,在教言教,体现政策,自重自爱,注意威仪。应推选思想、文化、佛学素养好,懂政策、守纪律的僧人,担任接待工作。
第十九条
本寺在涉外活动中,坚持爱国爱教、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七章佛光寺肉身和尚与财产保护

第二十条
佛光寺内有妙智肉身和尚一尊,世世代代供奉在佛光寺,不论何时均不得任意移动,也不接受教内外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名义的“临时请奉”。确实做好妙智肉身和尚的各项特殊保护措施,并有专人负责。

第二十一条
本寺的经像、法器、供具、碑碣、壁画、字画古玩、各种电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财物均属寺院常住物,均应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专人负责,妥善保管。对所有物品,应避免香火薰染和人为损坏。

第二十二条
本寺的绿化管理工作应有专人负责,搞好绿化,整洁环境,美化景观。

第八章财务制度与物资管理

第二十三条
本寺应根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健全现代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会计、出纳人员,各司其职,一切收支,均须凭证记帐,严格手续。政府拨助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
本寺实行民主理财,凡大宗开支,必须经由寺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向常住大众公布账目,接受大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本寺物资,必须指定僧团有关执事专责保管,造册登记,严格采购、发放手续,并定期检查清点。

第二十六条
本寺应清理、建立、健全所属房屋、土地等财产契证。契证遗失的,报请颁证部门查档复制或补发契证;手续不全的,抓紧补办并完善法律手续。本寺可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维护本寺权益。

第九章做好治安与加强消防

第二十七条
本寺根据国家治安条例,建立治保小组,制定具体措施,接受公安部门指导,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第二十八条
本寺根据消防部门要求,建立消防组织,配置消防器材,落实消防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消除火灾隐患。

Ⅸ 在寺院寮房注意事项

按照当地寺院的制度。寺院制度不同所以注意不一样。有的寺院疗房止语的,有的就可以说话。来寺挂单,本不得已;行权方便,暂且随缘;三宝圣地,修德有功;扰乱他众,罪过无边。既蒙留宿,当模范遵守相关规约:

1、凡欲住宿者,应持相关证件到客堂登记,获得知客批准后,到寮房与寮元接洽。

2、到寮房后,一切听从寮元安排,不准私自调换床位,不准挪用它床物品。

3、保持床铺及房间卫生,及时清理个人及公众垃圾。若有造成备品污秽,请立即设法清洗,或者购买新品,经寮元检查后换用。

4、个人财物注意保管,能随身携带的金钱及贵重物品,尽量随身或交给他人代为保管;若有丢失,责任自负。

5、发现或被举报有偷窃行为者,查明无误,应还清财物立即出院,以后不准再来挂单。

6、出现各类纠纷,应找相关负责人处理;必要时报公安机关查办。

7、无论是否经寺院批准,都不准在寮房化缘,发现在寮房收款者,立即清单。

8、一般不准在寮房诵经或拜佛,挂单后一切行动随众:早晚二课、过堂用斋,皆需遵守规定的时间,不准迟到或提前。

9、寮房休息时间以寺院号令为准,早晨打板后方可起床,晚上应在打板后30分钟内熄灯就寝。因病无法入睡需要早起,可以在床上打坐,但不许弄出声音影响他人休息。

10、佛七活动期间,若不能随众上殿者,请自行早日离开,莫待驱逐。

宿舍、普通住房,以单间为标准,说白了,住寮房的稍有些身份地位,也有将住房统称为寮房的,这样就衍生出了居士寮房一说。

寮房的起源是巡查制度,最早是巡查人员住的,后来成为了住房的统称。

(9)佛教寺院寮房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Ⅹ 佛教制度的寺院制度

寺在中国古代是官署的一部分,如太常寺、鸿胪寺。佛教传入汉地,始于汉明帝时期从西域请来洛阳的摄摩腾等。摄摩腾初到时,被招待在鸿胪寺,因为鸿胪寺是掌握宾客朝会礼仪的。其后政府为摄摩腾创立馆舍,即白马寺,后世佛教的庙宇因此也称寺。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称作庵。
印度的寺院,原有两种:一种叫作‘僧伽蓝摩’。僧伽,义为众;蓝摩,义为园,为大众共住的园林。一种叫作‘阿兰若’,义为空间处,或在村外空隙的地方造小房居住,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树之下,作为清静修道之所,简称为‘兰若’。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