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政策法规
㈠ 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条件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卫生专业副高级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医学博士后出站人员;
(2)医学博士学位,取得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3)医学硕士学位,取得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4)医学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5)医学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7年。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破格报名参加卫生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专业知识考试:
(1)符合《四川省五系列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推荐条件(试行)》(川职改〔1992〕69号)规定的;
(2)取得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资格,担任主治(管)医(药、护、技)师职务3年以上,在任期内获得以下荣誉之一的:
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劳动模范称号;
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3)取得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资格,经组织选派到藏区工作且年度考核结果均为优秀的援藏卫生技术人员。
(4)医学中专毕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担任主治(管)医(药、护、技)师职务满9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合格;
②取得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职务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9年,并在我省“乡镇卫生院”、“艰苦边远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山区”工作3年以上,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奖励证书;
③取得卫生专业中级技术职务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9年,并在我省“乡镇卫生院”、“艰苦边远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山区”工作5年以上。
4.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比照乡镇卫生院同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报考条件报考本专业相关知识。
(二)报名参加中医药专业副高级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内发生医疗事故责任未满三年者、任现职内发生医疗差错责任未满一年者、受行政处分者在处分期内不得报考)。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中医药学或医学博士后出站人员;
(2)中医药学或医学博士学位,取得中医药专业中级技术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3)中医药学或医学硕士学位,取得中医药专业中级技术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4)中医药学或医学本科毕业,取得中医药专业中级技术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5)中医药学或医学大专毕业,取得中医药专业中级技术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7年;
(6)中医药学或医学中专毕业,取得中医药专业中级技术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9年;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破格报名参加中医药专业副高级技术资格的专业知识考试:
(1)符合《四川省五系列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推荐条件(试行)》(川职改﹝1992﹞69号)规定的;
(2)取得中医药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聘用主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3年以上,在聘期内获得下列荣誉之一的:
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劳动模范称号;
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3)按照川组通〔2010〕58号文件,经组织选派到藏区工作两年服务期满且考核优秀的援藏中医药技术人员。
(4)省级以上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继承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出师证书者,可提前一年报考。
(5)1998年6月26日之前取得中医药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无医学专业学历(中专学历以下)中医药技术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①受聘中医药专业中级技术岗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5年;
②受聘中医药专业中级技术岗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2年,并在我省“乡镇卫生院”、“艰苦边远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山区”(见附件2)工作3年以上,获得市(厅)级科技进步奖励证书。
4.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比照乡镇卫生院同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报考条件报考本专业相关知识。
在我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艰苦边远山区”、“边远山区”、“贫困山区”工作的卫生、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调离这类单位或地区,不能再享受本通知规定有关倾斜与特殊政策。
(三)符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原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工作的通知》(川人社办发〔2012〕413号)规定的报考人员,可报名参加基层卫生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报考人员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的截止时间,均计算至2014年12月31日。
三、报名程序
我市2014年度卫生、中医药专业副高级技术资格考试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进行
(一)上传照片及审核。
报考者登录当地人事考试网,认真阅读有关文件,了解有关政策规定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后,按网络提示要求通过注册;上传相片,相片为报考者近期的免冠照片,文件格式为JPG格式,大小应小于20K。成都市人事考试中心根据报考者所传相片的质量在网上进行审核,并在报考者报名后的1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对相片质量审查不合格的,报考者按要求重新上传。
(二)填写报名表。
通过相片质量审查合格的考生,在网上如实、准确填写《2014年度卫生、中医药专业副高级技术资格考试报名表》(以下简称报名表)的各项内容,考生如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各部门及主要职责
主要职责
1. 综合协调局机关日常政务,拟订局机关工作制度。
2. 负责领导批示及其他重要政务工作的督办。 3. 负责会议、秘书、文电、机要、档案、保密、信访、值班、保卫等工作。
4. 组织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
5. 负责新闻宣传及局主管报纸、期刊、图书等管理工作。
6. 负责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及政府网站工作。
7. 组织协调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科学普及有关工作。
8. 指导《中国中医药年鉴》编辑工作。
9. 承担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具体工作。
10. 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职责
1. 拟订并组织实施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标准。
2. 负责局机关人事工作,指导局直属单位人事工作。
3. 负责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协调全国中医药管理干部培训工作。
4. 拟订中医药继续教育、师承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5. 指导中医药师承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和相关人才培训工作。
6. 参与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划及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 标准等相关专业标准拟订工作。
7. 管理中医药职业技能教育及培训工作。
8. 指导中医药系统全国性政府表彰工作。
9. 指导、联系有关中医药社会团体。
10. 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
11. 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职责
1.负责中医药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拟订工作。
2.负责中央财政、基建、项目等资金的安排监管。
3.组织协调中药资源普查。
4.参与拟订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5.参与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等政策的研究。
6.指导中医药统计工作,拟订中医药统计调查制度并组织实施。
7. 承办部门预、决算和财务、国库管理工作。
8.承办局直属(管)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核或审批。
9. 组织协调扶贫、援藏及对口支援工作。
10.负责国有资产、进口仪器设备核批及拟订相关制度。
11.承担局机关财务结算工作。
12.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职责
1. 拟订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政策,组织开展中医药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组织起草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草案。
3. 承办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
4. 组织开展中医药行业法制宣传教育。
5. 承办有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6. 归口管理中医药标准化有关工作。
7. 综合管理中医药执法监督工作。
8. 监督并指导中医医疗广告的审查工作。
9. 规范中医医疗服务秩序,督办重大中医医疗违法案件。
10.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职责
1. 拟订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和保健机构及其技术应用的管理规范、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其他医疗机构的中医业务。
2. 拟订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控制和医疗服务管理的标准、规范、政策并组织实施,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和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及其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医疗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的评价检查和监管工作。
3. 拟订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规划并组织实施。
4. 参与组织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治。
5. 拟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的规划、标准、政策并指导实施。
6. 拟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
7. 拟订中医护理管理的规章、标准、政策并指导实施。
8. 研究、规范中医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9. 拟订中医医疗、保健等人员的执业资格标准、服务规范并监督实施。 10.指导和组织实施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中医药工作以及对农村中医药的支援工作。
11.负责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12.参与拟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有关工作。
13.参与拟订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临床试验管理的法规、规章、政策并指导实施。
14.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职责
1.拟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并组织实施。
2.指导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
3.组织实施中医药科技重点项目。
4.组织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和研究。
5.组织中医药新技术评价,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
6.负责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无偿捐献及筛选评价。
7.指导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科研工作。
8.指导中医药科研条件和科技能力建设,以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科研实验室建设工作。
9.指导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的知识产权保护。
10.指导中医药行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 11.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港澳台办公室)
主要职责
1. 拟订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划,并组织实施。
2. 研究国际中医药发展现状,拟订相关政策。
3. 组织指导中医药领域的政府和民间多边、双边交流与合作。
4. 负责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5. 组织、协调、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6. 指导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拟订相关政策。
7. 指导开展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工作。
8. 指导与组织开展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9. 归口管理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外事工作,指导局业务主管社会团体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10.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职责
1. 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2. 组织党的宣传、组织、统战、维护稳定、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和党员的教育、培训、管理等工作。
3. 指导直属机关纪委工作,检查、处理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纪律及法规的案件,受理党员检举、控告和申诉。
4. 指导直属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工委等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开展工作。
5. 协助人事部门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党校培训工作。
6. 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㈢ 中国的教授们为什么要取消中医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任务,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要求,并没有取消中医的说法。
而且关于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释义》的通知中明确表示,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改革完善了中医医师、中医诊所和中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规范中医药从业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和中药质量,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激发和释放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的活力和潜力,推动中医药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全面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3)中医药政策法规扩展阅读:
增强民族自信,还要有天下担当,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要求打造好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两个“中国品牌”,并利用好这一民族品牌效应,服务于世界文明进步和人类健康福祉,贡献中国智慧。
作为中华文化,中医药的传播将影响各国人民的健康观念;作为生命科学,中医药的推广将影响各国人民的健康方式。这都将有助于重塑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价值判断,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声音:让中医药用起来活起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释义》通知
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条例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
第三条
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第四条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
第六条
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第七条
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八条
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九条
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条
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
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十二条
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诊疗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条
发布中医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核发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发给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发布中医医疗广告。
发布的中医医疗广告,其内容应当与审查批准发布的内容一致。
第三章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十四条
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第十五条
设立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
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第十七条
承担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30年以上并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
第十八条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并担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以及继承人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的要求,对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为中医药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十一条
国家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将其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取措施开发、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成果,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十二条
中医药科学研究应当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的协作攻关和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第二十三条
捐献对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批准,防止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
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
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
获得定点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九条
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促进短缺中药材的开发、生产。
第三十条
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药评审、鉴定组织或者由中医药专家参加评审、鉴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审批机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取消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一)不符合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
(二)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未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
第三十三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未按照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
中医药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审批机关予以撤销:
(一)不符合规定的设置标准的;
(二)没有建立符合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的。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破坏中医药文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损毁或者破坏属于国家保护文物的中医药文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篡改经批准的中医医疗广告内容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广告批准文号,1年内不受理该中医医疗机构的广告审批申请。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撤销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后,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查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所称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
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社会团体
1、中华中医药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ATCM)
地址: 北京市和平东街樱花路甲4号
会长:佘靖 秘书长:李俊德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地址: 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会长:陈可冀 秘书长:陈士奎
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3、中国针灸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AM)
地址: 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会长:胡熙明 秘书长:李维衡
常设机构:办公室、学术部、咨询培训部
业务范围:开展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与服务,以及科学考察、针灸临床、继续教育、成果推广、科学普及等。
期刊:中国针灸
4、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FAS)
非政府性针灸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活动地域:世界范围
会长:陈绍武 秘书长:邓良月
机构:会员大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
业务范围:组织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和专题学术讨论会;促进国际针灸界之间友好往来;宣传和推广针灸科学,争取各国针灸合法地位;发展针灸教育;出版针灸学术刊物。
期刊:世界针灸杂志
5、中国民族医药学会(China Academic Society of Native Medicine CASNM)
地址: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环东路11号
会长:诸国本 秘书长:王永炎
常设机构:秘书处、学术部、外联部、编辑部、科技部
业务范围:组织开展民族医药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开展民族医药学术课题的研讨,科研成果的论证、评估、推广,为民族医药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民族医药学专著、古籍的整理、翻译;开展民族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推荐优秀民族医药人才;开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6、中国医学气功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Medicine Qigong CAMQ)
地址: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环东路11号
会长:龙致贤 秘书长:杜洛伊
常设机构:秘书处
业务范围:负责对各省的医学气功组织的业务指导和联系;组织开展医学气功的研究、交流及培训;宣传医学气功,开展气功普及活动;出版医学气功资料及著作。
7、世界医学气功学会(World Academic Society of Medicine Qigong WAS MQ)
总部地址: 北京市和平街北口北三环东路11号
会长:冯理达 秘书长:龙致贤
常设机构:秘书处
业务范围:组织各会员国参加世界医学气功大会和专题讨论会;促进国际医学气功之间的友好往来;宣传和推广医学气功科学;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组织编辑翻译出版医学气功学术专业刊物;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现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法国、丹麦等23个会员国。
下设美国、日本、欧洲等5个分会。
8、中国中药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TCM)
由原全国中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中药企业协会合并组成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 16 号中国中医研究院大白楼 6 层 612 室
会长:张洪魁 秘书长:傅晶莹
常设机构:秘书处
业务范围:制定有关中药行业行规行约;对新办中药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前期咨询调研;参与制定本行业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规范中药行业价格;组织开展行业信息统计工作;组织行业技术咨询、培训、协作和技术交流;组织推广中药行业优质服务活动;开展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任务。
9、中国药膳研究会(China Association of Health-Protection Food CAHF)
会长:周文泉 秘书长:高普
常设机构:秘书处
业务范围:发掘整理药膳文化;收集和掌握国内外药膳科技动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技术咨询,开发和推广药膳科技成果;规范药膳餐馆管理;出版学术刊物。
10、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Advance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ARACTM)
会长:张大宁 秘书长:高吴
常设机构:秘书处
业务范围:开展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编辑出版专著和刊物;开发和推广中医药和中西结合新技术、新成果;主办培训;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辛安里66号
11、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会长:沙凤桐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西总布胡同9号
12、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China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名誉会长:李振吉会长:贺兴东秘书长:姚高升副秘书长:陈珞珈
地址: 中国北京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13、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中医药分会 ( Sectional Soc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Society of Health Economics)
会长:李大宁 秘书长:陈珞珈
1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㈥ 浙江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查课《卫生法律法规》读书报告
广泛覆盖广泛
㈦ 请论述我国中药饮片相关法规及政策 现状(生产、销售)。 请阐述我国中药商品(中药材、饮 片、中成药
中药材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原生药材。
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中药行业由于迎合了国际上绿色消费的热潮,而且在产业化和规模化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实现了超过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水平,但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国际市场份额下降,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促成了中药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
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OTC药物市场,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在中药现代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大中药产业逐渐形成。中药农业、工业、商业、保健品、食品、日用品、兽药、美容、中药制药设备等构成新兴战略产业,已成为我国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
一、中药材的发展现状
大中药产业是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的新型产业。除了药品,还包括中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化妆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剂,中药农药、中药兽药、中药饲料添加剂等等。
从2011年开始,中药材市场供需就开始进入下行区间,90%的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价,有的品种下滑幅度甚至超过了80%,可见中药材行情总是在起起伏伏中不停的摇摆,但行业总体形势良好。
2013年对于中药材行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一年。2013年医药产业实现利润2197亿元,同比增长17.6%(1833亿元,同比增长20.4%),继续维持较高水平。中药饮片、中成药增速较快,分别为30.9%(2012年27.5%)和21.4%(2012年16.9%);化学药品原药14.1%、医疗器械13.2%、生物生化药品13.2%增速稍低。2013年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利润率约10.1%(2012年10.2%)。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中药材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中药材销售总额为596.78亿元,较去年减少0.66%。2011-2015年全国中药材销售总额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6%。
2011-2015年全国中药材销售总额(万元)
二、发展大中药产业的理念和策略
1、树立发展大中药产业的理念
巩固中药工业商业,积极发展中药相关产业,提升中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依托、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大中药产业体系。要优化大中药产业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大中药产业发展相关法规和规划。设立大中药产业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对中药产业投资和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要通过重组、兼并、融资等市场化手段,建立大中药企业。
2、市场与信息是中药材种植业关键
以农业为基础的中药材产业化,就是以千家万户的自主生产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及多种中介组织的带动,把千家万户的药农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结合起来。要采取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等形式,将中药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引导中药材生产由供给型向效益型转变。
中药材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旦脱离了市场信息,中药材种植极易产生盲目性,造成产量大起大落,价贱伤农,影响生产和市场供应。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市场需求变化和价格动态,指导中药材的生产和种植。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联盟,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综合开发中药优势特色资源与产品,培育壮大国内外市场,促进中药产品结构调整,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
加强中药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建设要从资金和政策两方面去做。包括:加强国家创新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扶植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中药化学对照品中心、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心、中医药信息网络中心。支持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国家中药工程中心建设;加快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
4、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没有标准是走不远也走不长的。目前我国还未能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这不利于中药产业本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中药走出国门。要逐步建立完善国家质量标准,将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浸出物测定、杂质检查、水分测定、重金属测定、农药残留量检测、微生物限量检测等有选择地列入药材质量标准或相应的饮片和制剂质量标准,保证中药产品质量的稳定。还要健全GAP认证的配套标准,增强认证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淘汰未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企业,继续采用GMP“飞检”等方式监督中成药生产企业;对药品销售企业执行GSP情况进行监管,杜绝假冒伪劣中药的流通。
5、增强中药产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营销是企业与市场联系的桥梁,一个企业的营销能力是企业生产技术、服务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增强中药企业的营销能力是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营销的企业巨人最终是破产的矮子,卖不出去的商品就是废品。
6、加强中药人才的培养
中药从业人员是中药生产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行业兴衰。要把“人才强药”作为中药现代化和各个企业的战略核心,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中药研发与生产人才,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除研发人员外,中药企业最缺的是管理人才和市场策划营销人才,也就是缺乏既懂中医药又懂企业管理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7、注重资源保护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O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国家正在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动植物培育园区,加强珍稀濒危品种的替代品研究。全体中药行业要树立保护、利用、开发中药资源的观念。
8、重视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中药产业化的一个战略问题,保护研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对于维护中药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药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内容。注重商标保护和专利保护,对于中药产业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9、加强国际合作,走向世界医药市场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中西医药的差异,部分国家对中药还不了解或不接受。因而,要增强国际间交流合作,通过在国内招收国际中医药留学生和举办中医药国际培训,在国外开设中医药学校和中医院等形式,努力使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医独特的治病理论以及中药独到的治疗效果,同时加大出口贸易和市场运作,从而使他们逐步接受中医药,使中医药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要学习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大力推进中药的出口。
10、观念要更新
天津天士力(34.960, 0.05, 0.14%)集团是个中药企业,他们根据市场需求从药业向健康业转型,2012年产值二百亿元,其中“一袋药”丹参滴丸等中药一百亿元,他们新投资开发的西藏矿泉水“一瓶水”、贵州茅台(288.500, 0.82, 0.29%)镇“一杯酒”、云南普洱的“一碗茶”合计产值一百亿元。他们正在大举进军健康产业市场。
11、升级中医药保健品与保健食品
今后竞争的核心必将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要重视保健品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努力提高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使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成为主流。只有中医药保健产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第三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缔造出我国中医药保健品的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发展中药化妆品、洗涤用品等日化产品,提高科学技术含量。中医药膳,取中药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把药物治疗和食物美味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㈧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内容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三)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
(四)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完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
(五)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加强中医药行业统一规划,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综合统计制度。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体系,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严格中医药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加强地方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
国务院
二○○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㈨ 国务院对中医助理医师有新政策吗
实践技能
针灸常用腧穴,增加12个:上巨虚、大横、少府、养老、膏肓、复溜、郄门、中渚、丘墟、蠡沟、天突、腰痛点;删除2个:行间、神阙。
针灸技术其他疗法,增加“耳穴压丸法”。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增加“刺伤内脏”、“刺伤脑脊髓”、“外周神经损伤”。
常见急性病症的针灸治疗,增加“心悸、哮喘、内脏绞痛”,删除“虚脱”。
推拿技术,增加“搓法”。
体格检查:1.肺与胸膜检查,叩诊删除“肺界叩诊”,听诊删除“胸膜摩擦音”。2.心脏听诊增加“听诊方法”,删除“心包摩擦音”。3.腹部检查增加“呼吸运动”。
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判读:1.心电图增加“心室肥大、过早搏动、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2.普通X线片增加“肺炎链球菌肺炎、原发性肺癌、胃溃疡”
实验室检查:1.增加“血清钙、肌钙蛋白、抗核抗体、浆膜腔积液、常用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删除“甲胎蛋白、漏出液、渗出液”。
中医常见病:增加“肺胀”、“鼓胀”、“痈”、“不孕症”、“积滞”、“鹅口疮”、“手足口病”、“麻疹”、“丹痧”、“紫癜”、“肩周炎”,删除“阳痿”、“虚劳”、“痉证”、“厌食症”、“肩关节脱位”。
西医常见病:增加“慢性支气管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慢性胃炎”、“胃癌”、“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绝经综合征”“阴道炎”、“先兆流产”、“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删除“胃炎”、“肾小球肾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性疾病”、“自然流产”、“肩关节脱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笔试部分
《中医学基础》
增加“中医学理论体系”
“精气学说”增加“精气的概念”。删除“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增加“五神”、“五脏与季节的关系”
“发病”,增加“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删除“发病的基础”
“阴阳失调”,增加“阴阳转化”
“预防”,增加“治未病的概念”
“养生与寿夭”,增加“养生的基本概念” ,删除“人体的产生与变化规律”
《中医诊断学》
“望诊”中删除“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大便、小便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脉诊”中“诊脉方法”改为“诊脉方法及注意事项”,删除“脉象鉴别”
“脏腑辨证”,增加“心阳虚脱”、“胃肠气滞”,“寒滞胃脘”改为“寒滞胃肠”,“食滞胃脘”改为“食滞胃肠”,“肝脾不调”改为“肝郁脾虚”
《中药学》
“中药性能”增加“归经的临床意义”,“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改为“中药的作用与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中“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改为“各种配伍关系的临床对待原则”
大部分药物增加了配伍意义。
《方剂学》
删除“苇茎汤”“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定喘汤”“桑杏汤”“防己黄芪汤”;增加“祛暑利湿剂”,“治痈疡剂”,“防风通圣散”“玉屏风散”“左归丸”“右归丸”“桂枝茯苓丸”“玉液汤”“牵正散”
《中医内科学》
共性调整:细目要点中的概念,均改为“概述”;“诊断与病证鉴别”,均改为“诊断与鉴别诊断”。
具体变化:
“肺系病症”增加“肺胀”。
“脾胃病证”中“痞满”改为“胃痞”
“肝胆病证”中“积聚”改为“积证”
《中医外科学》
增加“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外治法增加3点内容。
“疮疡”中 “疔”的相关内容有增减。增加“锁喉痈。”删除“走黄与内陷”
“乳房疾病”中 “乳痈”治疗有变化。
“瘿”增加“瘿痈”。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中删除“脂溢性皮炎”,增加“概述”、“白屑风”
“肛门直肠疾病” “痔”和“息肉痔”内容有增减。删除“肛隐窝炎”。
“泌尿男性疾病”中删除“慢性前列腺炎”、增加“精浊”
“周围血管疾病”中删除“血栓性浅静脉炎”,增加“青蛇毒”
“其他外科疾病”删除“烧伤”。
《中医妇科学》
共性调整:细目要点中的定义,均改为“概述”
具体变化:
增加“异位妊娠”“妇产科特殊检查与诊断技术”。
其他内容略有修改和增加。
《中医儿科学》
共性调整:将细目要点中的“发病特点”,均改为“概述”;
将细目要点中的“诊断要点”,均改为“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具体变化:
增加“腹痛”“便秘”“麻疹”。“贫血”改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其他在多个疾病中的“概述”“预防调护”“西医治疗”“诊断要点”等有增减变化。
《针灸学》
共性调整:将“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均改为“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要点和操作”;
将针灸治疗中的“处方”均改为“选穴”
具体变化:
特定穴删除“郄穴、五腧穴、下合穴”。
毫针刺法:“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中增加“方向”;“针刺异常情况”中删除“气胸”,增加“外周神经损伤”;“针刺注意事项”的要点发生较大变化。
灸法:“灸法的作用”中增加“引热外行”。
针灸治疗总论,增加“针灸治疗原则”。
内科病症的针灸治疗:增加了“面痛”“坐骨神经痛”。
《诊断学基础》
“症状学”所有症状增加了概念、临床意义;“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改为“问诊要点及临床意义”。“昏迷”改为“意识障碍”
“检查诊断”增加了“周围血管征”。
“实验室诊断”增加了C反应蛋白、脑肽钠
“心电图诊断”整体增加临床意义,增加“血钾异常”.
其他还有一些名称描述上的区别,和具体内容的增减。
《内科学》
共性调整:大部分疾病增加了概述、病情评估、预防
具体变化:
“呼吸系统疾病”增加了“慢性呼吸衰竭”
“循环系统疾病”删除“心力衰竭”。增加“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与复苏”“心脏瓣膜病”。
“消化系统疾病”增加了“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胰腺炎”。
“泌尿系统疾病”增加“慢性肾衰竭”
“血液系统疾病”增加了“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删除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增加了 “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神经系统疾病”增加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常见危急重症”删除了“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传染病学》
共性问题——多个疾病增加“发病机制与病理”“鉴别诊断”。
增加“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狂犬病”“结核病”“布鲁菌病”“消毒方法的监测”。
《医学伦理学》
变化较大,多个单元名称变化,多处内容有变化。
《卫生法规》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