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建设法规案例分析W自来水厂

建设法规案例分析W自来水厂

发布时间: 2022-03-31 02:52:07

1.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题

1、应由该厂承担,但设计单位应该和施工单位进行地基验收的,如果签字,那么,设计也是有责任的。此题,因为你没有提到是否进行地基验收,因此我不说设计有责任。
2、诉讼费用,由该厂承担。

2. 建设法规案例分析,求大神解答

本案中,原被告双方对“房屋必须经竣工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这一点并没有异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取得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就可以交付使用了,还是必须取得《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后才能交付使用;更进一步说,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到底谁说了算,是开发商还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事实上,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在2000年初随着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1月10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前,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是由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组织实施的,验收合格的标志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出具的《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证书》,如果该证书评定的等级为合格或优良,则房屋具备交付使用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是否合格由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一家说了算。《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组织竣工验收的责任(权利)落到了建设单位(即开发商)的头上。该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建设单位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建设工程竣工报告由施工单位提供——笔者注)后,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这条规定的组织验收单位与以前规定的完全不同,建设单位而不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或其他单位,可以而且“应当”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这一规定实施后,在实际竣工验收工作中,开发商的意志起了很大的主导作用,开发商取得竣工验收报告比以前容易得多。有些人一方面对法律的这种变动不了解,另一方面在习惯上认为房屋竣工验收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事,只有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出具的验收合格证明才是最权威的,开发商无权组织验收,开发商的验收报告不可信,因此产生纠纷。
另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还规定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这也使一些人,象本案中的赵先生,对工程竣工验收的效果产生了误解,认为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必须经过备案后才算有效,房屋才能交付使用。该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规划、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其实,这种备案制度的作用在于对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工作进行监督,而不是重新做一次权威的竣工验收报告,也不是对竣工验收报告进行批准。而且,该条例第四十九条还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这一规定在说明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的作用的同时,也再一次表明了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备案之前房屋就可以交付使用了,否则就没有“责令停止使用”一说。
综上所述,取得《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不是房屋交付使用的前提,只要建设单位(开发商)组织了竣工验收并且取得了合格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就满足了将房屋交付使用的条件。但是房屋竣工验收合格也不是开发商一家说了算,还必须经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备案,如果在备案时发现了在验收过程中的不法行为,验收报告就要作废,并停止将房屋交付使用,重新组织验收,责任单位还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具体到本案中,开发商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通知了赵先生办理收屋手续,并在之前已经依法进行了竣工验收取得了合格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符合交付使用的条件,开发商不应承担逾期交房的违约责任。

3. 案例分析 自来水是不是公共产品说说你的理由。

关于公共产品的定义,一般教材上是这样描述的:“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所谓定义应是能够反映该物质的本质属性,能够依此区分该物质与其他物质。但是从公共产品的这一定义出发导出的几个问题,我却很迷惑。

首先是关于公共产品的定义。正如1955年,萨缪尔森在其《公共支出理论图解》一文中指出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是所有产品的两个极端。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发现,私人产品是广泛存在的,纯公共产品却极其少见,大部分产品都是以混合产品的形式出现。以国防为例,一般认为国防是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史蒂文斯认为,“大概现实中没有哪种物品会满足纯公共物品的严格定义,甚至国防和制止犯罪也不是谁都可以同等得到的(公共产品)。边远的阿拉斯加村民并不能得到华盛顿特区或奥马哈、尼布卡斯卡同等的防务”。那么国防这种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已不满足公共产品的上述定义,我们还可以称之为公共产品吗?从另一个角度说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对于其他区域而言就称不上公共产品了吗?公共产品的定义还有必要限定其他一些前提条件吗?比如时间,范围。

其次是关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生产不等于提供。“生产”涉及谁占有生产资料来生产产品和服务。“提供”涉及的是谁付费来满足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一般认为,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来生产和提供,私人产品由市场来生产和提供,而混合产品则采取由政府和市场共同生产和提供的方式。但现实社会中也存在不少不符合这样的情况。

纯公共产品仍以国防为例,在我国现在已开始把部分国防产品通过国家订货的合约方式交付民营企业生产。这就是国际上流行的“公私合作”理念(Public Private Partner ,简称PPP模式)的一个体现。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私人产品以住房为例。在我国的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中,有“政府住房基金支出”科目,包括“住房补贴支出”、“廉租住房支出”等。这是否说明了政府也可以提供部分私人产品呢?
混合产品如教育,是一种具有部分非竞争性和部分非排他性的产品。一方面教育可以实现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另一方面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外部效应。义务教育相对于高等教育产生的正外部效应更大,所以政府在承担义务教育的生产与提供方面责任也更大。我国已开始逐步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而目前高等教育的收费却比较高昂。政府与私人在提供混合产品时各自承担的义务应该怎样合理地规定呢?

以上几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4. 建设法规案例分析

原告:甲电讯公司 第一被告:丙建筑设计院 第二被告:乙建筑承包公司
基本案情:甲电讯公司因建办公楼与乙建筑承包公司签订了工程总承包合同。其后,经甲同意,乙分别与丙建筑设计院和丁建筑工程公司签订了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和工程施工合同。勘察设计合同约定:由丙对甲的办公楼及其附属工程提供设计服务,并按勘察设计合同的约定交付有关的设计文件和资料。施工合同约定:由丁根据丙提供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程竣工时依据国家有关验收规定及设计图纸进行质量验收。合同签订后,丙按时将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交付给丁,丁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程竣工后,甲会同有关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发现工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不符合规范所致。原来丙未对现场进行仔细勘察即自行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不合理,给甲带来了重大损失。丙以与甲没有合同关系为由拒绝承担责任,乙又以自己不是设计人为由推卸责任,甲遂以丙为被告向法院起诉。
问题:
1.法院受理后,追加乙为共同被告,判决乙与丙对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承担连带责任。
2.分析一:本案中的法律主体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3.分析二:对出现的质量问题,以上法律主体将如何承担责任? • 分析三:本案中的法律主体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分析:
1.本案中,甲是发包人,乙是总承包人,丙和丁是分包人,《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2.分析二:对出现的质量问题,以上法律主体将如何承担责任?
对工程质量问题,乙作为总承包人应承担责任,而丙和丁也应该依法分别向发包人甲承担责任。总承包人以不是自己勘察设计和建筑安装的理由企图不对发包人承担责任,以及分包人以与发包人没有合同关系为由不向发包人承担责。
3.本案必须说明的是,《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本案中乙作为总承包人不自行施工,而将工程全部转包他人,虽经发包人同意,但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其与丙和丁所签订的两个分包合同均是无效合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5. 建筑法规案例分析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甲在某市老城区参与旧城改造建设,投资3亿元,修建一个4星级酒店,2座高档写字楼,6栋宿舍楼,建筑周期为20个月,该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某建筑工程总公司乙中标,甲与乙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双方约定:必须保证工程质量优良,

6. 建设法规案例

案例来1 审批项目不合法被自告上法庭败诉
案例2 违法建工程项目 最终被行政处罚
案例3 村委会违法建厂房规划部门依法查处
案例4 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导致项目选址不当
案例5 城市规划百年大计 近期远景都要考虑
案例6 擅自增加建筑面积 违法行为终被查处
案例7 违法就应承担责任 不能以他人为理由
案例8 临时建筑应拆除 法律尊严应维护
案例9 土地收回不合法诉到法院成被告
案例10 违法审批建设项目 损失严重教训深刻

7. 建设法规案例分析,急!!!

争议条款有独立性,不因合同终止而否定其效力。
争议条款应当适应就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有效的争议,因此,不能否定争议条款效益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的约定。

热点内容
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工作总结 发布:2025-05-16 16:13:02 浏览:279
民事诉讼法解释对商业秘密 发布:2025-05-16 16:03:38 浏览:874
合同法妨碍合同履行 发布:2025-05-16 15:53:36 浏览:120
央美书法院长 发布:2025-05-16 15:51:08 浏览:204
法院书记员难吗 发布:2025-05-16 15:48:21 浏览:475
直接上法院 发布:2025-05-16 15:41:25 浏览:779
政策法规汽车 发布:2025-05-16 15:40:50 浏览:556
福建十大法治新闻人物 发布:2025-05-16 15:36:41 浏览:82
企业常年法律顾问合同 发布:2025-05-16 15:28:00 浏览:262
中央关于婚姻法的文件 发布:2025-05-16 15:23:37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