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水保护条例
『壹』 绍兴鉴湖蓄水灌溉工程的意义是什么
绍兴鉴湖又称镜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境内。东汉时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
绍兴在鉴湖未建成以前,北面常受钱塘大潮倒灌,南面也因山水排泄不畅而潴成无数湖泊。每逢山水盛发或潮汐大涨,这里常为一片汪洋。
马臻的措施是在分散的湖泊下缘,修了一条长155千米的长堤,将众多的山水拦蓄起来,形成一个蓄水湖泊,即鉴湖。这样一来,就消除了洪水对这一带的威胁。
由于鉴湖高于农田,而农田又高于海面,这就为灌溉和排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田需水时,就泄湖灌田,雨水多时,就关闭水门,将农田水排入海中。
鉴湖的建成,为这一地区解除积涝和海水倒灌为患创造了条件,并使农田得到了灌溉的保证。鉴湖因此成了长江以南最古老的一个陂塘蓄水灌溉工程。
『贰』 鉴湖的基本概况
鉴湖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南,经纬度N29°58ˊ, E120°14ˊ,是我国长江以南著名的水利工程,古鉴湖淹废后的残留部分。俗称长湖、大湖、庆湖,雅名镜湖、贺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为湖,总面积曾达200多平方千米。湖在唐中叶之后逐渐淤积。北宋时,豪家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湖面积大大减少。今湖塘、容山湖、屃石湖、白塔洋均为其遗迹。湖长约15千米,面积3平方千米。鉴湖水质极佳,驰名中外的绍兴酒就用鉴湖水酿制。湖滨有马臻墓、陆游故里、三山、快阁遗址等古迹。
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即用此湖水酿造。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游之感。
鉴湖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为之增色。湖东岸有马臻之墓,他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却得罪了豪绅,被诬告致死,后来会稽百姓设法把他的遗骸运回,安葬于鉴湖之畔,建墓立庙,永久祭扫。墓在鉴湖东跨湖桥下,后依鉴湖,前临旷野,墓前有石坊一座,上刻“利济王墓”(
“利济王”为北宋仁宗所赐)四个大字。墓碑上刻有:“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墓时所立。墓东侧有马大守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现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厢,为晚清建筑。
湖在唐中叶之后逐渐淤积。北宋中期以后,豪家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湖面积大大减少。北宋末围湖最盛时终于为成田。到元代仅少数特别低洼处还保留着潴水,鉴湖已经名存实亡。今零星散布的芝塘湖、百家湖、鉴湖、百塔湖、洋牌湖等都是古鉴湖的残迹。
鉴湖水质极佳 ,驰名中外的绍兴酒就用鉴湖水酿制。鉴湖所在的绍兴,距杭州东南60㎡处,其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越国都城,称“越池”。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逃,曾在此暂住,取“绍祚中兴”之义,改越州为绍兴,而得名至今。
『叁』 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肆』 绍兴鉴湖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绍兴鉴湖又称镜湖,位于浙江绍兴县境内。绍兴的地势,从鉴湖东南到西北为会稽山所围绕,北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再北就是杭州湾,是一种“山—原—海”的台阶式地形。在鉴湖未建成以前,北面常受钱塘大潮倒灌,南面也因山水排泄不畅而潴成无数湖泊。每逢山水盛发或潮汐大涨,这里常为一片汪洋。东汉永和五年(140),马臻为会稽太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根据当地的地形,主持修筑了鉴湖。其措施是在分散的湖泊下缘,修了一条长155公里的长堤,将众多的山水拦蓄起来,形成一个蓄水湖泊,即鉴湖。这样一来,就消除了洪水对这一带的威胁。由于鉴湖高于农田,而农田又高于海面,这就为灌溉和排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田需水时,就泄湖灌田,雨水多时,就关闭提上水门,将农田的水排入海中。鉴湖的建成,为这一地区解除积涝和海水倒灌为患创造了条件,并使9000余顷农田得到了灌溉的保证。鉴湖因此成了长江以南最古老的一个陂塘蓄水灌溉工程。
『伍』 绍兴黄酒用鉴湖水当饮用水违法么
用哪里的水都没关系,但是只要经过处理,达到饮用水的标准,都是没关系的。鉴湖的水本质是不错的
『陆』 李白赞美鉴湖的诗句
李白赞美鉴湖的诗句: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镜湖、耶溪: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耶溪即若耶溪,溪水流入镜湖。故镜湖、耶溪虽言二水,实指一地。
出自《越女词五首》【其五】
李白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译文:
镜湖湖水明媚如月光,耶溪姑娘皮嫩肤白犹如雪霜。
姑娘们穿上了新衣服,荡漾在新月照耀的湖水上,真是一幅奇妙绝伦的人物风景画。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柒』 鉴湖的历史沿革
为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处适合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江南水乡型风景名胜区,由东跨湖桥、快阁、三山、清水闸、柯岩、湖塘6个景区和湖南山旅游活动区组成。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
外的绍兴老酒,即用此湖水酿造。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游之感。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工,筑堤潴水,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溉田九千余顷,民享其利甚巨,为江南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东起蒿口斗门(今上虞蒿垻镇),西至广陵斗门(今绍兴县南钱清),全长56.5公里。湖在集雨时面积610平方公里,湖总面积189.9平方公里。后因水土流失,在唐中叶以后逐渐淤积,又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开始有豪绅在湖中建筑堤堰,盗湖为田,湖面大蹙。今鉴湖面积约30.44平方公里,其主干道东起亭山,西至湖塘,长22.5公里,形如一条宽窄相间的河道,镶嵌在绍兴平原之上。
『捌』 关于水资源的资料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1%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四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
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
(8)鉴湖水保护条例扩展阅读:
水的浪费会使人吃惊,水资源往往就在“指尖”流逝。南京约有200万只水龙头,130余万只马桶,如果有四分之一漏水,一年就要损失上亿吨的水!此外,地下管道的暗漏更是触目惊心,多数用水单位内部都有暗漏的发生,个别单位的每月漏水量甚至可达万吨以上!
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可以浪费1至6升的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天要浪费3至25升的水。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
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用水,我们要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据测定,"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以浪费到3.6公斤水;1个月里可集到2.6吨水。
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可见,一点一滴的浪费都是不应该有的。至于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水12吨;哗哗响的"大水",每小时可集水670公斤,每月可集水482吨。可见,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
『玖』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的意思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拾』 鉴湖水如月, 。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该诗由来:
绍兴有湖名鉴湖,以其水清澈可鉴而名,所以又称镜湖。泛舟镜湖,远揽山色,近浴湖光,仿佛人在镜中,舟行画里,诗兴乃发,不歌而咏。因此,贺知章有诗了,云“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陆游有诗了,云“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杜甫有诗了,云“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李白有诗了,云“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参考资料:沈园玩味
绍兴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