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英文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英文

发布时间: 2022-04-07 06:25:01

Ⅰ 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的适用问题

对于何为“适来当”是一个复杂问题自。对此,修改前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7条规定:“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引用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二)所引用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三)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该条文已经删除,但实践中仍有参考价值。

Ⅱ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在哪些地方遵循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的规定

新房都传播权保护条例在地方咨询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条例的,没有超过这个范围的。

Ⅲ 求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名词解释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第十条规定,所谓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版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权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它是著作权中财产权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六章附则第五十九条规定,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英文扩展阅读

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保护。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依法禁止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不受本条例保护。权利人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的除外。

Ⅳ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在哪些地方遵循了WCT的规定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源即源于此。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的代表,《著作权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确实保障了文学艺术作品的顺利传播,在我国加入WCT之后,2001年通过《著作权法》修订以及2006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确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边界、行为、侵权责任等。
WCT第8条向公众传播的权利规定:在不损害《伯尔尼公约》第11条第(1)款第(Ⅱ)目、第11条之二第(1)款第(Ⅰ)和(Ⅱ)目、第11条之三第(1)款第(Ⅱ)目、第14条第(1)款第(Ⅱ)目和第14条之二第(1)款的规定的情况下,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关于第8条的议定声明:不言而喻,仅仅为促成或进行传播提供实物设施不致构成本条约或《伯尔尼公约》意义下的传播。并且,第8条中的任何内容均不得理解为阻止缔约方适用第11条之二第(2)款。关于WCT的“基础提案”在针对WCT草案第10条的说明中指出,构成向公众提供作品的行为是提供作品的“初始行为”(the initial act of making the work available),而不是单纯提供服务器空间、通讯联接或为信号的传输或路由提供便利的行为。(the mere provision of severe space,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or facilities for carriage and routing of signals)
我国《著作权法》在地十条第12项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做出规定: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Ⅳ 一段法律文章的英文翻译

说话算数,要讲诚信现在履行你的诺言吧!加分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broadcasts
is
my
TRIPS
I
knows
legal
the
request,
"Work
Law"
repaired
in
2001,
adopts
“the
additional
type”
a
pattern
vertical
work
to
accommodate.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broadcasts
in
the
law
obtains
firmly,
original
"Work
Law"
lacked
the
entire
net
work
law
department's
blank,
caused
the
court
broadcasts
some
works
in
the
principle
and
the
net
to
have
the
legal
basis.
on
May
18,
2006
"Information
network
Broadcasts
Guarantees
Example"
the
cloth,
broadcasts
the
research
in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by
to
become
the
legal
community.
And
Yu
Li
guaranteed,
the
limit
and
the
example
flaw
and
the
consummation
has
received
many
pan-note.
This
article
in
the
absorption
mainstream
as
well
as
knows
above
the
territory
prestige
Italian
base,
the
first
information
network
broadcasts
concept
good
lying,
then
in
order
to
help
guaranteed,
French
legal
system
aspect
to
cut
into,
searches
must
pay
attention
in
the
aspect,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broadcast
the
research
formed
comprehensively
one,
Finally
proposed
on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dissemination
power's
legislative
consummation
some
constructive
opinion
and
the
suggestion,
impel
our
country
information
network
dissemination
power
question
by
the
time
the
research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to
be
widespread,
make
every
effort
in
the
legisl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ail
connection,
thus
enables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formulation
to
be
able
to
protect
right
own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earnestly,
and
consummates
our
country'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trategy
by
this.

Ⅵ 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送审稿)》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第一条 为保护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以下简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优秀作品、表演和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信息网络,是指能够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该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信息系统。
本条例所称技术措施,是指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用于防止、限制他人未经其许可或者未经法律许可而通过信息网络获取或者向公众传播其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有效设备、方法。
本条例所称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是指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时附带的用于指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以及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或者说明使用作品、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条件的文字、数字、代码。
第三条 权利人对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包括本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以及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该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
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上载到网络服务器上,供公众成员获取、复制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根据情况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和出处,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将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发表的言论转贴于其他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著作权人声明不许转贴的除外;
(二)为报道时事新闻,在信息网络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他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以其他方式传播的除外;
(四)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以其他方式传播的除外;
(五)公共图书馆通过本馆的网络阅览系统供馆内读者阅览本馆收藏的已经发表的作品,但该阅览系统不得提供复制功能,并且应当能够有效防止提供网络阅览的作品通过信息网络进一步传播;
(六)为提供搜索服务而复制他人的网页,但不得破解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采取的技术措施,也不得提供复制功能;
(七)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并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
(八)为非营利目的,在修理计算机等设备、系统、网络或者演示其性能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
本条第一款规定适用于对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权利的限制。
第五条 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提供网络远程教育,除著作权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远程教育机构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可以不经其许可而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制作网络远程教育的教科书课件,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和出处,按照规定支付报酬,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教科书课件仅提供给在该远程教育机构注册的学生;
(二)远程教育系统能够有效防止在教科书课件中使用的作品通过信息网络进一步传播。
本条第一款规定适用于对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限制。
第六条 除著作权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公共图书馆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可以不经其许可,通过本馆的网络阅览系统供馆外注册读者阅览本馆收藏的已经出版的图书,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和出处,按照规定支付报酬,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提供网络阅览的图书已经合法出版3年以上;
(二)阅览系统不提供复制功能;
(三)阅览系统能够准确记录作品的阅览次数,并且能够有效防止提供网络阅览的作品通过信息网络进一步传播。
第七条 文字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在报刊或者信息网络上发表后,除著作权人事先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可以在报刊或者信息网络上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使用,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和出处,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八条 未经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许可,不得采用破解手段使其技术措施减弱或者丧失效力。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 为下列目的之一,未经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许可而破解其技术措施,不承担法律责任
(一)为对信息网络上传播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进行法律许可的使用;
(二)为非商业目的进行信息网络上的加密研究;
(三)为非商业目的调查或者改正信息网络的安全瑕疵而进行技术测试;
(四)为非商业目的进行浏览过滤技术研究;
(五)为调查或者侦查信息网络上的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条 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采取技术措施时,不得干扰、损害他人的计算机等设备、系统或者威胁网络、信息安全。
技术措施在合法破解后仍然可能影响正常获取或者使用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应当以明显的形式说明其用途和特点。
第十一条 未经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许可,不得删除或者改变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经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许可,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虚假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
(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未经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许可而被删除、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第十二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在通过模拟信号播放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时,因技术或者财务上的困难而无法避免删除、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非法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上载到网络服务器上,供公众成员获取、复制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或者实施本条例禁止的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侵权、违法活动的设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仅通过自动技术过程提供网络内容的存储服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不因存储侵权或者违法网络内容而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知道其存储的网络内容侵权或者违法;
(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存储的特定网络内容侵权或者违法后,在5日内移除该内容。
本条第一款规定适用于网络内容的搜索服务商。
第十五条 权利人发现侵权或者违法网络内容后,可以向该内容的存储服务商或者搜索服务商发送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通知,要求移除该内容:
(一) 具有书写、打印或者电子邮件等书面形式;
(二) 指明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的姓名、名称和地址;
(三) 要求移除侵权或者违法网络内容,并且指明该内容的统一资源定位地址;
(四) 经权利人签字或者盖章。
如无相反证明,存储服务商或者搜索服务商收到权利人符合本条第一款所列全部条件的通知后,推定其应当知道存储的网络内容侵权或者违法。
第十六条 存储服务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不因收到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通知后移除特定网络内容而承担违约责任:
(一)移除特定网络内容后,在3日内通知该内容提供者;
(二) 知道权利人撤回通知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特定网络内容不构成侵权、违法后,在7日内恢复被移除的特定网络内容。
第十七条 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可以为诉讼或者申请临时措施目的,申请人民法院要求网络服务商提供必要的网络注册信息。网络服务商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发现损害公共利益的侵权、违法行为的,可以申请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立案查处。
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为查处损害公共利益的侵权、违法案件,可以要求网络服务商提供必要的网络注册信息。网络服务商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因权利人的通知被错误移除特定网络内容而遭受损失的,可以请求权利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 权利人或者专有使用权人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6年 月 日起施行。

Ⅶ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意义

国务院发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06年7月1日起将全面施行。《条例》的出台与实施,意味着我国的网络信息传播开始迈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是我国网络信息产业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结束混沌、迷茫的状态
互联网应用改变了世界,尤其改变了信息世界。《条例》向网络世界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网络信息世界将结束过去的混沌、迷茫的状态,在版权保护和应用方面带来一个朗朗乾坤。
适应各方利益博弈,促进信息网络繁荣
网络的大行其道,为著作权人和以社会公众为代表的作品使用者之间带来了新的利益平衡问题,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和著作权授权方式都受到新的挑战。《条例》的出台,是著作权法为适应网络环境下各方利益博弈而做出的有力的补充,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著作权相关法规,更促进了我国信息数字化进程。
《条例》比较明确地规定了使用者可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无偿使用版权,版权人发现被侵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维护自身利益等等。从《条例》制订的规则可以看出,包括合理使用、法定许可、避风港原则、版权管理技术等一系列内容,更好地区分了著作权人、图书馆、网络服务商、读者各自可以享受的权益,网络传播和使用都有法可依,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产业发展与权利人利益、公众利益的平衡。《条例》进一步完善了著作权配套法规,为著作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著作权垄断与信息分享之间的博弈提供了良好的平衡点,适应各方利益博弈,为产业加速发展,促进信息网络繁荣做好了法律保证。

Ⅷ 《中国版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等网络版权。怎么运用法律急!!!!!!!

问清楚点哦

Ⅸ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包括合理使用、法定许可、避风港原则、版权管理技术等一系列内容,区分了著作权人、图书馆、网络服务商、读者各自可以享受的权益,网络传播和使用都有法可依,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产业发展与权利人利益、公众利益的平衡,为产业加速发展做好了法律准备。
一、合理使用
所谓合理使用,是指无须征得著作权人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他人作品的情形。合理使用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合理使用仅限于已发表作品;合理使用是一种无偿使用,不允许他人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合理使用的条件。
作品的使用主要包括引用、复制、表演、翻译与广播等方式,涉及私人使用、介绍与评论、新闻报导、教学与研究、公务使用、陈列与保存等各个方面。
引用须具备以下条件方为适当:第一,与引用的目的相符合。即引用的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报道,并注明出处,不能与自己的作品相混同。第二,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该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如果从引用部分就可以完全了解整个被引用作品,则不能称之为适当。第三,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在我国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超过2500字或是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如果多次引用同一部长篇非诗词类作品,总字数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但专题评论文章除外。此外,广播节目中引用已发表作品的片断,声音超过1分钟;电视节目或新闻纪录片中引用已发表作品的片断,画面不超过30秒。使用作品的数量不多但属实质性部分,可能构成侵权;相反,引用大部分作品甚至全部不一定构成侵权。使用他人作品必须注明出处。
合理使用的目的在于确保公众对社会信息的知悉权,法律采取著作权限制手段保障公众自由获得信息的利益。同时合理使用即充分发挥了作品的使用效益,也协调了公众使用要求与作者权利主张的关系。公共领域的作品(指已丧失保护期而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或排除领域的作品(指具有公务或公益性质的作品,如法律法规、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时事新闻等)、不具备著作权法保护条件的作品(如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以上三类称之为非“专有区域作品”, 不是著作权客体意义上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合理使用是一种抗辩理由,该抗辩主要应用于司法实践中。
二、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作品,但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包括发展教育设定的法定许可、扶助贫困设定了法定许可。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法定许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2、作品在报刊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3、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 4、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5、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使用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四、 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五、避开技术措施使用本条例保护对象的合法情形
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定义务
七、明确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领域的“避风港”
什么是避风港?当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遇到了大的风浪,它们可以就近来到一个安全避风的地方,等恶劣天气过去之后船只仍然可以继续回到他原来的航线中行驶。
著作权领域的“避风港”条款最早出现在美国1998年制订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法案)。是指在发生著作权侵权案件时,当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就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ISP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ISP不承担侵权责任。“避风港”条款也被扩展应用于提供搜索引擎、网络存储、在线图书馆等服务的提供商处。
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至少给网络参与者提供了如下的避风港: 1、 数字图书馆的避风港。2、远程教育的避风港。3、ISP的避风港 。4、搜索引擎的避风港。 5、网络存储的避风港 。
八、侵权责任
《条例》的第十八条规定:“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的,可处非法经营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经营额或者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下的,根据情节轻重,可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热点内容
民法总则与合同法 发布:2025-05-08 03:22:38 浏览:11
刑事诉讼法325 发布:2025-05-08 03:16:55 浏览:970
对依照反恐怖主义法规定查封 发布:2025-05-08 03:15:25 浏览:822
深圳劳务法律咨询法斗士 发布:2025-05-08 03:09:17 浏览:432
论国际经济法主体及其表现形式 发布:2025-05-08 02:58:11 浏览:203
给法院院长写信 发布:2025-05-08 02:42:42 浏览:542
法官用权 发布:2025-05-08 02:42:39 浏览:181
经济法仲裁公开么 发布:2025-05-08 02:36:59 浏览:670
民法基础简答题 发布:2025-05-08 02:36:55 浏览:446
子公司有关的法律条文 发布:2025-05-08 02:23:35 浏览: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