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违规退税法规
Ⅰ 什么是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如何处分
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国家有关财经管理法律法规,破坏国家财经管理秩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行为。
违反财经纪律的处分按情节严重程度从警告、通报到撤职、判刑。
从行为主体构成看,违反财经纪律的主体应为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在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时,需要给单位行政处罚以及给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
从适用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类看,违法行为主要分为预算违法行为,财政违法行为,会计违法行为、政府采购违法行为,税收违法行为等几类。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十一章的有关规定,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有以下十七种:
(一)隐瞒、截留、坐支应当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行为;
(二)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或者补贴的行为;
(三)不按照预算或者用款计划核拨国家财政经费、资金的行为;
(四)擅自动用国库款项或者财政专户资金的行为;
(五)个人借用公款长期不还,或进行营利活动、非法活动的行为;
(六)违规将公款借给他人的行为;
(七)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行为;
(八)在对内对外活动中接受礼品的行为;
(九)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开设银行账户的行为;
(十)擅自使用、调换、变卖或者损毁被查封、扣押、冻结、划拨、收缴的财物,或者擅自处理应当委托拍卖的物品的行为;
(十一)单位违反有关规定为他人提供担保的行为;
(十二)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十三)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应当纳入法定账簿的资产未纳入法定账簿或者转为账外的行为;
(十四)党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公司)、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法律、法规的行为;
(十五)党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公司)、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
(十六)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或者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
(十七)在财经方面有其他违纪违法行为。
(1)财政违规退税法规扩展阅读: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审计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应当在规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应当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根据需要,国务院可以依法调整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
有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个人,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由监察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Ⅱ 利用不真实材料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后果怎样
《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与一百二十六条,分别对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或补贴的行为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集中在《条例》第十一章,涉及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从行为的客观方面来看,两者都违反了财经纪律,具有相似的性质。然而,第一百二十六条则是一个兜底条款,它与第十一章中的其他条款之间存在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这意味着,当行为不符合第十一章中具体违纪行为的构成要件,但依然存在财经方面的违规要素时,可以依据第一百二十六条进行定性处理。
具体而言,第一百一十四条主要针对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或补贴的行为,而第一百二十六条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条款,适用于那些虽然不符合第一百一十四条或其他具体条款规定的行为,但仍然存在财经方面违规的情况。例如,某些行为可能涉及虚报项目、伪造材料等手段,以获取国家财政补贴,这类行为如果不符合第一百一十四条的具体描述,但仍属于财经纪律的范畴,则可以根据第一百二十六条进行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百二十六条为处理那些具有类似性质但具体情形不符合其他条款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它确保了对财经纪律的全面覆盖,同时也避免了因具体条款的局限性而遗漏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这有助于维护国家财经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合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行为均会对国家财经管理制度造成损害,影响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无论是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还是补贴,都应受到法律的严格惩处。这不仅是维护财经纪律的需要,也是确保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总之,第一百一十四条和第一百二十六条在处理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时,不仅明确了具体的违纪行为,还通过兜底条款确保了对所有违规行为的全面覆盖。这对于维护国家财经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Ⅲ 违反财经纪律行为
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是指违反财经管理法规、破坏国家财经管理秩序,按照党纪处分条例规定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行为。一般行为批评教育,严重的依法处理。
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主要有:
一、隐瞒、截留、坐支应当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的。
二、将隐瞒、截留款合伙私分的。
三、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或补贴的。
四、将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的钱款合伙私分的。
五、不按预算或用款计划核拨国家财政经费、资金的。
六、擅自动用国库款项或财政专户资金的。
七、个人借用公款超过6个月不还的。
八、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
九、在对内对外活动中接受礼品应当上交而不上交的。
十、将接受的礼品集体私分的。
十一、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开设银行帐户的。
十二、擅自使用、调换、变卖或损毁被查封、扣押、冻结、划拨、收缴的财物,或擅自处理应当委托拍卖的物品的。
十三、违反有关规定为他人担保的。
十四、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十五、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应当纳入法定帐簿的资产未纳入法定帐簿或转为帐外的。
十六、在财务活动中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
十七、在财经方面有其他违纪违法行为的。
(3)财政违规退税法规扩展阅读:
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是指违反财经管理法规、破坏国家财经管理秩序,按照党纪处分条例规定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行为。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财经管理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财经法规,破坏国家财经管理秩序的行为。
3、主体既有单位,又有个人;既有特殊主体,又有一般主体。
4、主观上多数是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