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网络言论自由的刑法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刑法规制

发布时间: 2022-04-12 06:03:27

⑴ 我国有没有关于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

我国有关于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
在我国言论自由属于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有明确规定,中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言论自由并非漫无限制,在合理程度内限制个人的言论自由符合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的需求。
公民在行使这些言论自由权时,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我国法规中限制性规定大体包括下列限制内容:
1、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士完整的;
3、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
5、泄露国家机密的;
6、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7、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的;
8、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9、任何挑战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言论,都不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公民有言论自由,但是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规定,针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从限制的对象可分为两者,即针对言论内容的限制及非针对言论内容的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⑵ 求一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

论中国的死刑废除
〔摘 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废除死刑,死刑的废除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趋势。既然如此,中国就应该顺应这种历史的潮流,那么中国废除死刑的原因是什么呢?
〔关键词〕 中国 刑罚 死刑 废除
从封建社会进入近现代社会后,刑罚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代的极不人道的刑罚如死刑、杖刑、笞刑已经逐渐被近现代西方的刑罚体系所代替。古代那些如凌迟、枭首、车裂等死刑也被一些能尽量减少人痛苦的死刑如枪决、针刑、毒气所代替,尽量减轻死刑犯的痛苦,以示对生命的尊重。
可是现在死刑不但失去了其在刑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限制、减少死刑乃至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 现在尊重人权的呼声越来越烈,而生命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因此许多国家都相继废除了死刑。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一旦失去,生命便不会重来一次,所有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废除死刑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应该废除死刑。
早在清末时期,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就提出了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观点,沈家本从传统的“王道仁政”出发坚定地认为:“臣等窃维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自来议刑法者,亦莫不谓裁之以义而推之以仁,然则刑法之改重为轻,固今日仁政之要务,而即修订之宗旨也。”并且强调“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
可见废除死刑的观点是由来已久的,那么我认为中国应该废除死刑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下文我将浅谈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加入世界市场,并且中国国际化的程度也是越来越深。从2005年10月4日到现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在法律或实践上废除了死刑。具体情况如下:对所有罪行都废除死刑的国家有68个,普通罪行废除死刑的国家有11个,实践中废除死刑的国家有24个,所以,在法律或实践中废除死刑的国家总计有121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仅有75个。而且最近几十年情况显示,平均每年有三个国家在法律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可见废除死刑在整个世界上都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因此,中国若想在世界舞台上更好的展现自己的魅力,赢得更多国家的尊重,就应该与世界接轨,废除死刑。
其次,“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观念从西汉就根植到了人的脑海中,或许现在这种观念对人还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种观念并不是成为中国废除死刑的一个障碍。
很多时间若是问大家一个人杀了另外一个人,应该对杀人的人怎么办,大家肯定会说应该给他判处死刑,但是如果情况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呢?比如,甲要强奸乙,乙在甲未得逞之继而因为防卫过当将甲致死,这时候大家可能并不认为乙应该被处死,反而会因为乙的勇敢而称赞乙。再比如,一个男人回家后看到妻子正和第三者通奸,然后火气大发,用菜刀将妻子和第三者砍死。此时,如果按照中国现行的法律,此男人必将会被处死,可大家可能大多数都会有一些同情该男人,认为他不应该被处死,任何男人遇到了这种情况都会一时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
可见,“杀人偿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条件的限制的,人们真想让杀人者死的是那些罪大恶极的,极度危害社会的罪犯。但是这种罪犯在社会上不是多数,为何不废除死刑呢?
再次,死刑并不比终身监禁具有更大的威慑力。迄今为止,并没有研究表明重罪的发案率与死刑的存废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有研究表明人在犯罪后被判为死刑对社会的威慑力并不比终身监禁的威慑力大,而且如果被判处死刑,犯罪率依然保持在原先的水平。从实践中考察,死刑也从未对犯罪产生过有效的威慑力。 因为一个人若是明确知道了自己何年何月何日死,刚开始可能会恐惧,但是随着他意识上的逐渐接受,到真正执行死刑时却不是太害怕了,可见死刑的威慑力难以持久,而且威慑效果的巩固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整日活在对自己死期的猜测之中,这时的威慑力才是更大的。西方废除死刑的国家对重刑判罪时一判就会判个几百年。中国完全可也借鉴这种刑罚,当人犯也被判几百年后,即使该罪犯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那么他还是无法走出牢狱,对社会的危害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当谈到一个人被判为死刑时,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想是不是该犯人杀了人。其实并不是仅仅杀了人才会被判为死刑的,一些经济犯虽然并没有犯杀人罪但是却也会判为死刑的。经济上的犯罪无非是官僚贪污了,企业逃税了,盗骗了国家财产了,他们之所以会在经济上犯罪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思想上一时出了差错或者是受到了他人的教唆,如果立即执行死刑,便等于夺取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是完全有可能在经过改造后重新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可是一旦生命权都没有了,还何谈改过自新呢?还何谈更好的建设祖国呢?从矫正论的角度看,是否所有的死刑犯都不能够改造呢?死刑剥夺了刑罚积极的、改造的价值。
第五,人无完人,只要是个人即使他再怎么细心也是会犯错的。古往今来,发生了许多的冤假错案,中国古代的窦娥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冤假错案并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好比再精密的仪器也有出差错的时候。德国国际记者协会日前在欧洲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欧洲各国的检察官、法官等执法人员以及一些律师组织。调查的内容是刑事重罪案件的误判比率。调查结果出人意料,这类案件的误判率为0.5%,记协据此得出结论:欧洲每年至少有数百起重罪案件存在误判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代表,德国的冤假错案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那么可以判断出中国每年的冤假错案的数量也是为数不少的。死刑之误判率高,而冤狱之发现与平反又非常困难,所以生命刑应该废止。 如果废除了死刑,虽然嫌疑人被判了终身监禁,可一旦事实的真相被查明,那么嫌疑人就会成为自由身,所有的一切还可以重新开始,如果执行了死刑,不仅仅他被冤枉,而且会给他的家人,亲属带来多么大的伤痛,我相信那个判刑的法官也会一辈子无法安心。
有学者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调写道:生命一次性让人对它珍惜;生命的美好使人为它感到伤感;死者亲属的伤痛使人同情;罪犯临行前的恐惧让人怜悯;一旦错判难以纠正使人感到后悔;任何罪犯都有可以让人宽宥的原因。
总之,生命是宝贵的,一旦一个人的生命被剥夺,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从上面的五个方面我一一论述了我认为中国应该废除死刑的理由。可是从现在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废除死刑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是死刑已成为强弩之末,丧失了昔日的威风,废除死刑是人类法制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刑罚改革的大方向。 废除死刑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依旧会充满信心,我相信死刑会走向它的终点,走进历史博物馆,终究有一天中国大地上不会再出现死刑!

[参考文献]
1、崔敏:《死刑考论—历史 现实 未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陈琴:《刑法中的事实错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何显兵:《死刑的适用及其价值取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黄晓亮:《暴力犯罪死刑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李交发:《简论沈家本的废除死刑观》,载《现代法学》2005年版。
6、赵秉志主编:《中国废止死刑之路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赵秉志主编:《死刑改革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⑶ 如何对网络非法言论进行分类

网络言论自由研究
专业: 法律
关键词: 网络 言论自由 宪法 法律界限 权利冲突 言论表达权
分类号: D911.04
形态: 共 59 页约 38,645 个字约 1.849 M内容
阅读: 获取全文
内容摘要

言论自由是人的一项最基本的宪法权利:

“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一项宪法原则,并成为各国制定宪法中所必须载录的内容。

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是互联网上的行为是用户连接网络之后作出的行为,网络仅作为一种新型工具,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其发展成为集各传统媒体的特性于一身的新技术媒体,而且具备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如实时聊天、电子邮件、网络博客等等。

互联网具备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无中心化、匿名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其具有更强大的信息储备和信息传播功能,也更能提高人们自由言论的能力,但同时强大功能带来的管理难度也易被媒体、记者和民众滥用,甚至会被不法之徒用于非法目的。

怎样规范、管理网络空间的行为,特别是网络空间的言论行为,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互联网所带来的言论自由问题,在内容和形式上,同其他传播信息的介质没有实质性差别。

在形态上仍然表现为在政府和民众之间,信息的自由流动和信息的有效控制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存在利益一致的地方,又存在矛盾冲突之处。

事实证明,政府面对利益一致的情况所采取的政策对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对于利益冲突之处,政府通过法律或技术手段控制民众信息的自由流动,往往侵犯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所以,言论自由问题在网络空间里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网络言论的新特点的确给言论自由的传统法律界限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传统的言论自由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

本文针对网络言论这一传统权利的崭新属性,探讨了网络言论自由的内涵与价值,通过对国内外网络言论自由保护与限制的比较,分析了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所引发的法律问题,重点讨论了网络言论自由带来的权利冲突。

然后从网络言论内容的界限出发,围绕着限制什么,如何限制,和限制的原则展开分析,在综合分析我国现状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环境下的言论表达权的保护和限制提出一些建议..……

-
全文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 言
第一部分 网络言论自由概述
一.言论自由在网络世界里延伸
(一)网络言论自由及其特征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界定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功能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积极作用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消极作用
三.网络言论自由限制的现状
(一)国外对网络言论限制的现状
(二)我国对网络言论限制的现状
第二部分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网络言论自由带来的难题
(一)主体的匿名性所造成的法律难题
(二)载体的复杂性所造成的法律难题
(三)内容的多样性所造成的法律难题
(四)网络的互动性所造成的法律难题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
(一)网络言论自由与其他权利的冲突
(二)网络言论自由限制和保护的界限
三.网络言论的责任认定
(一)国外网络言论责任认定机制
(二)我国网络言论责任认定机制
第三部分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和保障的完善
一.立足我国网络言论环境的实际
二.确立网络言论自由限制的原则
三.完善网络言论自由限制的手段
(一)利用技术手段进行限制
(二)通过法律制度进行限制
(三)依靠自律性原则进行限制
结 语
参考文献

-
相似论文
行政赔偿范围的扩展,49页,D911.04 D922.11
论宪法监督制度,59页,D911.01 D921
论人身自由权的制度保障——宪法学视野下的探索,45页,D911
交通事故民事责任之比较研究,59页,D911.05
法治建设中的民间规范——人权的视角,63页,D911.01
司法解释权研究,56页,D911.01 D905.1
论法律上的不确定概念,26页,D911.01
论村民自治的实现,34页,D911
论迁徙自由,47页,D911
民法案例分析方法,42页,D911.05
宪法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与协调,49页,D911.01
权利的结构——对霍菲尔德权利理论的分析与改造,44页,D911.01
当代美国宪政制度转型研究,61页,D911 K712
宪法监督制度研究,45页,D911.01
劳动教养制度立法研究,42页,D911.01
论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影响及其限度,45页,D911.01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现状分析及思考,46页,D911.01 D921
现代西方宪法的政治功能研究,40页,D911.01
美国结社自由法律规制研究,46页,D911
裁判事实论,35页,D911.05

⑷ 对于网络言论有什么法律

对于网络言论的相干法律有:

1、《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4)网络言论自由的刑法规制扩展阅读:

1、2013年,中国最新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该司法解释子2013年9月10日起实施。

2、一般来说,中国有关网络诽谤的民事侵权成立,须具备以下两个要件:

(1)要有损害行为。就是指行为人为通过网络传播了有损特定人名誉的文字、图片或语言。

(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行为人明知传播内容必然或可能会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却希望和放任结果发生的,为故意。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他人的民事权利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导致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为过失。

⑸ 我国惩治网络谣言法律法规有哪些

根据我国《宪法》第5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之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同时,根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第三款“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需: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之规定,法律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一是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与名誉,二是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卫生或道德。

因此,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界限就在于言论自由合乎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规定,而网络谣言侵犯了他人权利与名誉,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触犯了社会道德底线,是违法的。

⑹ 中国有对网络言语暴力进行法律约束吗

通过网络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是会构成诽谤罪的,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汉语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但过多的语言暴力正在使它日趋粗鄙化。尤其在网络世界,随处可见谩骂的留言和跟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纯粹的情感宣泄和恶意攻击,似乎非脏话、黑话不足以表达观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卷入网络论战的所谓社会名人、知识分子,甚至是名牌大学的老师,也同样肆无忌惮、满嘴脏话,其语言暴力倾向非常严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客观、冷静的沟通机制淹没在口水大战中。

(6)网络言论自由的刑法规制扩展阅读:

网络暴力的滋生,很大程度上源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不少人穿上“马甲”,有了“扩音器”,就任由心中魔鬼肆意妄为,一言不合就开喷,不为求真只为求胜;动辄贴标签、扣帽子,意见相左就是一顿冷嘲热讽;还有的将“枪口”对准弱者,在别人的痛苦中寻找“快意”。

这些人自以为发表意见是“言论自由”,实则是披着外衣的“语言专制”。信息不过滤、心中无主见,理性就会被情绪裹挟。当一些人只顾自己口舌之快,乌合之众的“集体非理性”便会挑战道德、触犯法规。

网络不是超拔于现实的“虚拟社会”,“键盘侠”必须为自己的言论承担后果。此前,广东一位网友就因发动人肉搜索,被以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从司法的角度,对网络暴力给予重拳打击。细化相关法规、加大惩戒力度,只有让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得到深刻教训,才能破除法不责众的想象。

在完善法治的同时,呼唤道德文明在网络层面上的回归。比如,韩国民间发起的“善意回帖”运动,已经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树立起友善的网络观念。当文明交流、理性发言成为网上共识,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成为人人遵循的道德律令时,我们的网络环境才会进一步净化,网络暴力才能失去植根的土壤。

⑺ 网上发表说要去杀人算违法吗

不犯法,网上发表说要去杀人属于犯意表露,如果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不属于犯罪,也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在网上自由发言属于言论自由,但是也要认识到,自由是有限制的,说要杀人虽然不是犯罪,但是也会产生一些影响,甚至可能需要承担一些法律后果。
法律分析
仅仅是犯意表露的话不属于犯罪,不具备故意杀人的构成要件。根据法律规定,刑法处罚犯罪的形态最少是犯罪预备,即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如果进行犯罪预备,不论既遂与否,由于故意杀人罪巨大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犯罪分子自动中止犯罪并且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出现,成立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故意杀人存在未遂形式,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如果在网上发表说要去杀人,后续也实施了杀人行为,则在网上发言的行为就会对行为人不利,使得”故意“被认可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发表杀人言论可能会导致其他法律后果,比如治安处分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⑻ 网络是言论传播的一种新方式。在我国,公民的网上言论如果不违反《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

①网络是言论传播的一种新方式,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利。②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网民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不能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网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必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不得损害国家利益。

热点内容
经营风险包括哪些经济法 发布:2025-05-01 02:05:11 浏览:981
司法考试2016年改革 发布:2025-05-01 00:51:19 浏览:429
劳动法实习规定 发布:2025-05-01 00:05:48 浏览:168
法院合同法警 发布:2025-05-01 00:01:21 浏览:182
中国法官协会成员 发布:2025-04-30 23:32:23 浏览:141
法院办公室先进材料 发布:2025-04-30 23:26:23 浏览:272
环卫工人有劳动法吗 发布:2025-04-30 23:11:12 浏览:682
北大国际经济法大纲 发布:2025-04-30 23:10:58 浏览:137
司法局签名 发布:2025-04-30 22:23:56 浏览:124
街道机关规章制度总则 发布:2025-04-30 22:04:22 浏览: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