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牛津条例

牛津条例

发布时间: 2020-12-23 20:21:58

『壹』 英国和美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区别

英国的政治体制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政治体制是总统共和制,区别如下:

一、概念不同

1、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简称议会君主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议会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组织政府,是真正的国家权力中心。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

2、美国总统共和制

指国家最高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的一种政体形式。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又称之为组阁),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总统共和制是指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而对总统负责的国家政体形式。

二、实行国家不同

1、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这一政体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西班牙、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瑞典、摩纳哥、安道尔、挪威、日本、丹麦、马来西亚、柬埔寨等。

2、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国家。目前美国、巴西、墨西哥、智利、菲律宾、埃及、刚果民主共和国、土耳其等国采用总统共和制。

三、特点不同

1、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交出所有的权力(有些国家的纪年由君主指定),首相是国家的主要行政首脑,其缺点在于国家内仍存在着特权阶级,优点是不用战争就可实现宪政。

2、美国总统共和制

总统由全民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又是三军总司令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政府由总统组织和领导,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实行比较严格的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和总统都由全民普选产生。议会与政府完全分立,政府成员不能兼任议员,也不能参与议会立法的讨论和表决。

『贰』 英国历史上共经历了几个封建王朝

一共10个,分别是:西萨克森王朝(829-1016年)、诺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4年)、约克王朝(1461—1485年)。

都铎王朝(1485-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1603年-1714年)、汉诺威王朝(1714年-1901年)、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年)、温莎王朝(1917-至今)。

一、都铎王朝

1、朝代资料

都铎王朝(英语: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后,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周围地区。

伯爵亨利·都铎于1485年8月,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史称亨利七世。

都铎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直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为止,历经118年,共经历了五代君主。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2、国王世系

①、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在位)

②、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国王1509-1547)

③、爱德华六世(1537 – 1553)(英格兰国王1547-1553)

④、玛丽一世(1516—1558)(英格兰女王1553—1558)

⑤、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兰女王1558-1603)

二、诺曼底王朝

1、朝代资料

诺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House of Normandy):简称诺曼王朝,是英格兰的一个王朝。

一共有四位国王曾统治英格兰,统治时间由征服王威廉之后的1066年开始,直至1154年。斯蒂芬死后他的表甥亨利二世继位,金雀花王朝的统治开始。

2、国王世系

①、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兰国王1066-1087在位)

②、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兰国王1087-1100 )

③、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兰国王1100-1135)

④、斯蒂芬(1096-1154)(英格兰国王1135-1154)

三、金雀花王朝

1、朝代资料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国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斯蒂芬命归西天后,亨利一世的外孙继位,称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国的安茹伯爵,纹章以金雀花为图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争的百年战争就是在这个朝代爆发的。此王朝传八世而终,其中包括约翰王。

1154年,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君辈出的黄金时期。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学造诣,对英国的法律体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

其子理查一世继位后,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打败了萨拉丁而名声大噪,获得了“狮心王”的称号。

理查一世之弟“无地王”约翰继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败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但1215年在大贵族胁迫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是世界宪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无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同样被大贵族所胁迫通过了《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开设了立法机构议会。

亨利三世之子“长腿”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议会制发育成熟,并完善了英格兰法律体系,还吞并了威尔士、远征苏格兰,为英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到爱德华一世之孙爱德华三世时代,因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揭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并屡败数倍于己的法国骑士军团。

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理查二世被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废黜,金雀花王朝被兰开斯特王朝取代。实际上亨利四世也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是受封为兰开斯特公爵的王子冈特之子。

2、国王世系

①、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1154-1189在位)

②、理查一世(狮心王)(1157-1199)(英格兰国王1189-1199)

③、约翰王(失地王)(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

④、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

⑤、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

⑥、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

⑦、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

⑧、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

四、兰开斯特王朝

1、朝代资料

该王朝属于安茹家族的后代,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动宫廷政变废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惨剧。

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兰开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这个王朝历亨利四世、五世、六世三代,被约克公爵的后裔推翻。

这两个家族本是同根,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纹章,约克家族则以白玫瑰为纹章。两个家族争夺英格兰王位的战争被称为“红白玫瑰战争(红白蔷薇战争)”。

2、国王世系

①、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兰国王1399-1413在位)

②、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兰国王1413-1422)

③、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兰国王1422-1461,1470—1471)

五、约克王朝

1、朝代资料

这个朝代只有25年,约克家族同样属于安茹家族,大部分时间都是爱德华四世在位。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开英法百年战争,蹂躏了大半个法国,迫使法王承认他为继承人,可惜暴病死在法国战场上。

他的儿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岁就成为英、法两国的国王,但圣女贞德的出现扭转了法国的战局,英国人被赶出了法兰西。

亨利六世在英国的统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爱德华三世孙女菲丽帕的后代、约克公爵起兵造反,这场战争史称“红白玫瑰战争”,亨利六世废而复立,立而复废,最终败于约克家族之手。

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继位,建立了约克王朝。但玫瑰战争仍未结束,1485年,兰开斯特公爵冈特曾孙女的儿子亨利七世从国外攻回英国,杀了约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铎王朝。

2、国王世系

①、爱德华四世(1442-1483)(英格兰国王1461-1483)

②、爱德华五世(1470-1483)(英格兰国王1483)

③、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兰国王1483-1485)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国王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雀花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约克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兰开斯特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诺曼底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都铎王朝

『叁』 名词解释 德国联邦法院 英国令状制度

联邦宪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主要负责解释《基本法》,监督《基本法》的执行,有16名法官,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各推选一半,由总统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长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轮流推举。此外设有联邦法院(负责民事和刑事案件)、联邦行政法院(负责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联邦惩戒法院(负责公职人员违纪案件)、联邦财政法院(负责财政案件)、联邦劳工法院(审理劳工案件)、联邦社会法院(审理社会福利纠纷)和联邦专利法院(审理有关专利问题的案件)。各级法院设检察机关,任务是对违法、犯罪提出起诉,但不受法院的管辖,不干预法院的审判工作,也不独立行使职权,而受各级司法部门的领导。联邦行政法院设联邦最高检察院,由联邦检察长和数名联邦检察官进行工作。

普通法中的令状制度
李红海
普通法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制度是令状制度。所谓令状,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条子”,起初它由国王或教皇基于臣下的申请而针对某一特定主体(主要是权贵)发出。在12世纪初期以前,无论从内容还是用语方面,令状都反映了统治者的权威及命令式的口吻,如“你必须将某物返还给某人”。但自亨利二世起,这些令状不再直接命令相对人如何做,而是要求他们到王室法官面前解决争讼,由法官而不是国王决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分配。从此,令状由直接分配权利义务的“命令书”演变成了启动诉讼的司法文书——这便是在普通法法庭上开始诉讼的起始令状。我们把令状的这一发展过程称之为行政令状的司法化。此时,起始令状成为在王室法庭开始诉讼的一个必备的条件,国王通过自己的文秘署签发令状,当事人需出钱购买,因此它成为王室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但其意义却并不限于或不主要限于财政方面,而主要在争夺案件的司法管辖权方面。
王室通过颁发令状使普通法法庭的管辖权不断扩大,同时事实上也是在剥夺其他法庭的管辖权。我们通常所能想像得到的方式是,文秘署不断地基于各种案由为各种案件签发不同的起始令状,允许它们在王室法庭审理;又因为王室法庭与其他法庭相比有很大优势,如采用更理性的陪审方式来裁断事实问题,王室更能保证判决的最终执行等。因此人们不管遇到什么纠纷都纷至沓来,而原本依据“习惯”或“法律”对这些案件有管辖权的法院却“吃不饱”了。这就是起始令状对于王室法庭司法管辖权的直接扩大,也是最常规的方式。
令人更感兴趣的是通过一些技巧达到此目的的间接方式。通过令状来获取司法管辖权的措施主要有:1.“无须应诉”。即被告在未见到王室令状时,无须出席在封建法庭开始的针对他的自由保有地的诉讼,这为封建法庭审理原来“当然”属于它的案件设置了前提条件,即需要王室令状开始诉讼。2.被告的选择权。在庄园法庭开始的地产权利诉讼中,被告可在传统的决斗裁断和王室法庭的陪审裁决之间进行选择。鉴于决斗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多数当事人会选择在王室法庭进行诉讼,这在实质上限制或剥夺了庄园法庭在这一问题上的管辖权。3.移卷令和错判令。这是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将案件移至王室法庭进行审理或改判的令状。4.在某些诉讼上设立前置诉讼令。如在涉及可能是教会地产的纠纷中创设地产性质令状,遇此纠纷时首先由12名邻人组成陪审团在王室法官面前决定该争议地产的性质。若为世俗保有性质,则归王室法庭审理,否则归教会法院。5.还有些令状通过转换问题的重点来获取管辖权。由此可以看出,令状在国王手里是一种便捷的文书工具,他可以直接规定,也可以采取各种间接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
起初令状是针对个案签发的,因此差异很大。但后来类似案由多次出现,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令状的格式化及随之而来的格式诉讼。每一类案由及相应的诉讼都采用相同的程式,这便是普通法中著名的格式诉讼。而格式诉讼发展的一个极端的后果是,只有符合了既有令状的格式才可能获得普通法的救济,而如果得不到普通法的救济,即使你说自己有再多的权利,也只能是虚权利而已。因此,后来在普通法中出现了如下的观念和公式:没有令状就没有救济,有了令状才有救济,有了救济才有权利,最后的等式就是有令状才有权利。反观大陆法的观念通常认为,人的权利或者来源于立法的规定,或者来源于某些先验的观念,它不因是否存在司法救济而受影响,这体现了一种立法至上的立场,而与普通法的司法中心主义形成了对比。
王室法庭为扩展自己的司法管辖权而不断签发新令状的做法,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侵害了贵族领地法庭的管辖权,使其收入减少。这激起了贵族们的不满,1258年的《牛津条例》宣布停止签发新的令状;若必须签发,要经贵族组成的大谘议会同意方可。新令状的停止签发意味着新的不法侵害无法得到救济。于是负责签发令状的文秘署官员就套用以前类似案件的令状格式,签发令状以开始诉讼,这类诉讼被称为类案诉讼或例案诉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有身体接触的侵权之诉中发展出对无身体接触的侵权行为的救济。衡平法是新令状停止签发后的另一个新生事物,虽然这二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联系,但后者无疑是导致前者产生的重要因素。
令状制经过漫长的发展,这一主宰中世纪普通法诉讼方式的制度,最终在1875年英国司法改革时被废除。这次改革规定,今后所有的诉讼都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即各种诉讼在起诉条件、传唤方式、诉答方式等方面,都采取和我们今天类似的方式,这样也就在体制上实现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统一。不过诚如梅特兰所言:“我们虽然埋葬了令状制度,但它却仍从坟墓里统治着我们。”由令状制度所导致的对权利的分类、对不同法律原则的适用,都对今天英国法律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肆』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什么时候确立的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1689年的《权利法案》正式确立了英国的议会制。
议会的前身是大议会和小议会,13世纪后小议会逐渐变为御前议会。
起源于《大宪章》——王在法下;
议会的雏形:牛津议会(公众选举性)——生而自由;
1264年和1265年的西门议会(中产阶级进入议会)
1295年的模范议会(中等阶级被普遍认可,为下院的产生奠定基础)
1322年《约克法令》——王在议会
1689年《权利法案》(议会的权力高过王权,议会主权确立)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经济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英国于1640年爆发议会与国王冲突的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标志者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1640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那时英国资产阶级力量已经非常强大,早在数十年前,资产阶级已经同英国女王为专卖权归属展开斗争,标志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已经再不是王权的附庸。那时资本主义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业(比如羊毛纺织业)、船舶运输业等等,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拥有强大的资产和实力。
光荣革命之后的内阁是向议会负责的(尤其是18世纪之后),宪法中明确写着的。因此英国政治并非二元或者封建制,而是披着君主制外衣的三元宪政(立法、行政、司法各相独立)。
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而工业革命才是真正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因为一个制度不仅包括政治方面的成分,而且还囊括经济文化等等很多方面。资本主义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而逐步确立的。
祝楼主新年快乐。

『伍』 亨利三世为什么拒行《牛津条例》

英王亨利三世亲政后,宠信法国侍从, 使得贵族大为不满。1258年,贵族趁群情激 愤之机,发动兵谏,迫使亨利签订《牛津条例》。 根据这个条例,又成立了一个15人常设会 议,有权否决国王决定,这就大大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我们仍要注意到的是,在这个会议中,还允许地方选取骑士代表,参与到国家行政的监督当中,这为英格兰的上层市民进入议会开创了条件。13世纪前期,英格兰的乡村家庭手工作坊已经在东南部形成规模,采矿业和冶金业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自治的权利进一步扩大,适应各地去的行会会规和城市法规都进一步完善,这就造就了一批家境殷实,富有管理经验和满怀政治欲望的上层市民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英格兰的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形成。

『陆』 美国总统所否决的法律的实例

美国总统否决权的历史渊源

陈刚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昌430072)

摘要:否决权是美国总统发挥立法指导作用的一项重要武器。它在实践上的最初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罗马,此后又曾出现过英王的否决权、北美殖民地时期总督的否决权和北美独立后一些州行政长官的否决权等几种形式。在制宪会议上总统否决权问题曾引起很多的争论,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美国总统;否决权;历史渊源;制宪会议
中图分类号: K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 - 3291 (2003) 04 - 0064 - 06

否决权是美国总统在立法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武器,它的范围及有效性是测量总统实际权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总统对否决权的行使及国会对总统否决的推翻体现的是总统与国会,即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相互制约,而联邦最高法院也通过对宪法中否决权条款的进一步说明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对美国总统否决权进行详尽探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美国政治中三权分立体制特点的认识。

一、历史上的否决权形态

英文中的“否决”(veto)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汇“vetare”,其意为“我反对”〔1〕( P2) 。在日常用语中,否决含义等同于反对、否定等。在政治生活中,否决通常与立法过程相连①,且往往专指行政机关首脑对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案实施其不批准权。否决权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而其最初的形态可以一直追溯至古罗马共和国早期。
古罗马:执政官与保民官的否决权。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曾出现过两种类型的否决权,一种否决权为2 名执政官所拥有,另一种否决权则由保民官行使。执政官是古罗马共和国的最高官吏,它由百人团大会选出的2 名贵族共同担任。两名执政官职权相等,彼此都有否决对方的权力。因此一切重要民政事务必须由他们共同决定,共同行动〔2〕( P139) 。对于最初执政官为何要设2 人,存在几种不同解释,古代人自己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故意削弱最高权力,从而保证国家不再企图迷恋暴政〔2〕( P90) 。很多学者以为此点解释过于牵强,因为如何产生与产生之后具有何种功用是两个不同问题,这种解释毋宁说是对已有政治实践的一种理论“粉饰”。在笔者看来,不论这一设计的产生缘由为何,既然它能够沿用较长时间,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普遍认同如下观念:同时并存的2名执政官通过相互制约可以防止专断独裁。正是这一点对后世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保民官是公元前494 年随着平民力量的不断增强而出现的,他们由平民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一年。保民官在平民利益受到侵犯时,能否决共和国官吏(独裁官除外) 的一切决定,也可以否决元老院决定而使之成为单纯的意见表达,甚至有权反对将某一建议提交公民大会讨论,可谓权力极大。最初保民官仅设2名,后增至10 名。由于每位保民官都有此种否决权,“因而妨碍全体保民官协议一致的行动,并常常引起滥用职权的行为”〔3〕( P83) 。这种情况在2 名执政官之间也时有发生。因此,虽然古罗马共和国否决权设计的意图是为了通过权力制约来防止专制独裁,但是如果只有权力制约的话,那么专制独裁固然能够暂时避免,权力的相互协作及相互平衡却不可能达到,而一旦权力不能有效行使,则权力制约也将失去意义。同时,权力不能有效行使还意味着社会经济事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这种状况会使民众产生对权力制约的反感,从而为有效行政而要求实行集权。所以,正如我们后来所看到的,古罗马的这种否决权制度并没能防止后来暴君政治的粉墨登场。
英国:国王的否决权。古罗马共和国的否决权实践及其所尊崇的权力制约观对后来英国及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众所周知,诺曼征服后英国国王的权力处在增长与巩固之中,然而贵族为争权所展开的斗争也从未平息过,并最终通过大宪章与牛津条例有效限制了王权。从立法事务来看,尽管英王是至上的权威,但是这一权威是通过贵族来行使的,而且议会——一般认为英国议会的雏形可归到1265 年的孟福尔议会——是形式上的立法机构。在初期,议会的议事日程基本上为英王所控制。从14 世纪起,议会开始主动要求英王就某些特定事项进行立法〔4〕( P156) ,从而走出了重要的一步。随着议会权力的上升,议会对立法的控制在逐渐增强。到16 世纪初,由于议会坚持其对法案的精确表述应有决定权,国王在立法上的权力就越发缩小了。这时其职权局限为要么接受议会通过的法案,要么通过表示“国王会仔细考虑”来拒绝同意它,而再没有议案的创议权了〔4〕( P156) 。自此,否决权成了英王影响立法的惟一途径。当然,这种否决权与上述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否决权不同,后者主要发生在行政领域,目的在于保护特定人群,即平民的利益,因此它是一个阶级即平民阶级对抗另一个阶级即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手段;而英王尽管也应算是英国议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否决权体现的主要是政府中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制约〔1〕( P6) 。此外,还须强调一点,即古罗马的否决权体现的是权力有限的思想,而英王的否决权却是原先主权在君和君权至高无上这样一种观念的遗留。因而从形式上看,后者与美国总统的否决权更相近,但从宪政精神即权力有限这一实质内容来看,古罗马实为其滥觞。
在否决权的行使上,不同的英国国王采取了不同的态度。1597 年,伊丽莎白女王所拒绝的法案要多于其所接受的法案,而在1606 年詹姆士二世却同意了议会所通过的所有法案〔1〕( P5) 。自从安妮女王于1707 年拒绝签署苏格兰民兵法案以来,英王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向来都是予以批准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英王已丧失了其对议会所通过法案的否决权。“因为英国宪法的一个根本原则,便是英王的权利决不能由于他长久不行使就算丧失了”〔5〕(P69—70)。在1852年,迪斯累利还认为国王的拒绝批准法案权仍然是有效的〔4〕( P158) 。而在1913 年乔治五世也差一点对爱尔兰自治案实行不批准权〔6〕( P122) 。但是,这样一种权力在事实上又是虚置的。其原因在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已用主权在民这一宪政原则代替了封建制度下的主权在君,英王逐渐成为一个只具象征意义的虚位君主。加之现代民主观念的广泛传播,作为原来君王封建特权即君权无限之体现的否决权已失去了其行使的合理依据。另一方面,随着责任内阁制与政党制度的发展,英国立法上的实际大权已被首相及其领导的执政党所控制,一般为他们所支持的议案总能获得议会通过。在这种情况下,英王若实施其对议会所通过法案的否决权,将意味着他对议会所支持的内阁不再信任。这种违背英王“统而不治”及“临朝不理政”惯例的作法必然会掀起轩然大波,带来政治动荡,甚至立宪君主制的延续也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从对自身政治命运的考虑出发,英王们是不会轻易冒此种风险的。
北美独立后某些州:州行政长官的否决权。独立后的南卡莱罗纳州在1776 年的临时宪法中就曾写入绝对否决权,因此它是独立后美国第一个设立否决权的州。但是后来最高行政长官约翰·拉特来奇却利用这种权力反对创建一部永久性的州宪法,而这部宪法是该州人民强烈支持的。所以,这次否决权的行使招致人们的愤恨与反对,并直接导致拉特来奇辞职及1778 年宪法的通过〔1〕(P8)。在新宪法中并没有写入否决权的条款,因此制宪会议之前该州的否决权实践仅有两年。而且由于这种否决权具有绝对的性质,不符合拟议宪法的限权精神,所以对制宪会议上总统否决权的设计贡献不大。
马萨诸塞州在这方面则刚好与之相反。在其立法机构最初设计的1778 年州宪法草案中,并未给予州长否决法案之权。但该宪法草案遭到了镇民大会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该宪法草案并未提供足够的制衡机制,包括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的有效制衡。于是,1780 年通过的马萨诸塞州宪法就赋予了州长有限的否决权。按照该宪法规定,州长可以在立法机构向其提出法案后的5 天内否决它,并将所否决的法案连同自己的反对意见送还该法案最初提出的那个院,他的否决可以由立法机构两院各以2/ 3 票数予以推翻。如若在所限定的5 天之内他没有对法案采取行动,则该法案自动成为法律〔1〕(P8—9)。尽管1780 年的马萨诸塞州宪法对州长否决权作了规定,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其行使次数是极少的。在该宪法通过后10 年中,马萨诸塞州州长仅将一个法案与两个决议送还给立法机关〔4〕(P162)。但是,对否决权的这种设计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中关于否决权行使应有一定期限,行政首脑否决议案必须附上反对意见,立法机关可以特定多数推翻行政首脑否决来使法案成为法律的规定等都成为后来设计总统否决权时的重要参考。
纽约州是美国独立后各州中行使否决权时间最长的州。在其1777年州宪法中设计了一种罕有的否决权,这种否决权是由一个审查委员会(the Council of Revision)来行使的,它由州长、州平衡法院院长及州最高法院法官组成。审查委员会在对州立法机关通过的法案进行审查后,可以经其成员多数票予以否决,并将反对意见连同被否决法案一起送还立法机关中该法案最初被提出的那一院。当然,它的否决也可由两院各以2/3票数推翻。此外,该州宪法规定,审查委员会有10天时间对法案进行审查,如果10天之内法案未被退回,则它将自动成为法律,除非在同时期内州立法机关休会。这种情况下,法案将在立法机关复会后的第一天被送还,而此时立法机关亦可着手进行对否决的推翻〔1〕(P9)。总体上看,纽约州审查委员会对否决权的行使是比较成功的。在它存在的44年期间,它一共否决了169个法案,其中有51个法案重新经议会表决通过成为法律〔7〕(P241)。后来制宪会议上很多代表之所以赞同把总统的否决权写进宪法,也正是看到了否决权在纽约州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柒』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问题。

宪法本身就来是限制和约束本国自任何一个公民的。君主立宪制本身就是把君主的权力给削弱甚至没有任何权力。作为政府组织,法律的实施和制定,所谓的执行者都依靠是政府,政府实行权力,作为政府机构的首脑,当然他本身也会被宪法所约束。(详细请网络三权分立)

『捌』 什么时候英国主权在议会

1688年光荣革命,把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请到英国当国王。

由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回7位名人答出面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请,并于9月30日发布宣言,要求恢复他的妻子玛丽,即詹姆斯二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长女的继承权。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领1.5万人在托尔湾登陆

『玖』 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君主立宪制
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到20世纪初,欧洲所有剩余的君主(假如不将教皇列入计算)都是立宪的君主。立宪的君主虽然依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或多或少受到宪法明确地规定。这样君主的权利多少受到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权利被限制到仅仅作为国家的代表,而没有实际的权力,称为“虚位元首”——英国、日本、泰国等都是此类例子,但君主依然很受人民爱戴和尊重。今天也依然有一些立宪的、拥有很大权利(比如组织或解散政府、指挥军队)的君主,例如位于中欧的列支敦士登;君主的权利被限制到仅仅作为国家的代表者,往往前身是走向“军国主义”之“帝国主义”却先胜后败之君主,例如:1945年日本昭和天皇。
英国
君主立宪制是现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实质是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是最重要的国家权力。英国的议会制度奠基于中世纪的“自由大宪章”“牛津条例”等封建法律文献。它们所确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基本原则,构成了英国立宪政治的政治基础。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而作为重要成果的《权利法案》是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文本。现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在保留古老的宪政传统和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上,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英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过,除9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袭贵族失去上院议员资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议员将由专门的皇家委员会推荐。下院也叫平民院,议员由普选产生,采取最多票当选的小选区选举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决定提前大选。政府实行内阁制,由女王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向议会负责。英国陪审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至今已经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组成部分了。从价值选择来看,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人为地将法理与情理结合在一起的制度设计。法律固然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但“法有限而情无穷”的固有矛盾从未消失过;法官固然是精通法律的,但存在着机械执法、无视情理的可能性。来自社会的陪审员们虽然不懂法律,却懂社会情理。一个人难以代表复杂的社会心理,但来自方方面面的12个人应当说差不多了。知晓情理的陪审团和精通法理的法官结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妙的组合。这不等于诟病没有陪审团的诉讼模式,更不等于说不设陪审制度就必然会出现情与法的冲突。那么多大陆法系国家都没有陪审团,定然有别的结合方式,比如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理念应是相近的,即刚性之法和柔性之理的统筹兼顾。有一点还需注意,情理是柔性的和不具体的,但吸纳情理的途径和范围应是刚性的和具体的,严防情对法的随意侵蚀。
议会民主制 议会民主制,也称议会制,是一种民主政治制度,特点是其政府首脑需要获得议会的支持才能工作,而这种支持一般通过信任投票的方式得到体现。因此,在采用这种政治体制的国家中,立法体系与行政体系并不完全分立。议会民主制的政府一般拥有多个党派,而且政府首脑与国家元首分开。
行政体系一般就是政府的内阁,由政府首脑(一般是总理或首相)领导。总理或首相以及全体内阁成员一般也是从议会议员中产生,并在任职后保留议会中的议席。政府首脑往往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在很多国家,内阁或内阁内的任何成员都可以通过议会对其的不信任投票而被免职。此外,行政体系也可以决定解散议会,重新举行选举。
在议会民主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职务分开。在大多数议会民主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君主或是总统)是象征性的职位,只拥有些无关政局的权力,例如任命公务员等。不过国家元首也会保留一些在紧急状态中可以使用的特别权力,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依惯例还是依法律规定)此类权力是在得到政府首脑支持后才会得到实行。
议会民主制在各国之间也有些微的不同,例如有些国家通过宪法或法律的形式明文确定了政府各部门的分工,而有些则只是照惯例执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中政党的数目也可能因选举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出入。此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无论是联邦制还是中央集权的国家都适用议会民主制。
议会民主制甚至可以被用于地方政府中:例如奥斯陆的行政体系就是立法体系的一部分。
现代意义上的议会民主制可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虽然同一时期的瑞典也已经拥有类似的政治制度,但其影响力较小。
议会民主制的开始可被认为是在1707年,当时的英国理论上还是应由国王主持内阁,挑选阁员。但因当时的国王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使得内阁中一名大臣能够负责主持内阁会议,逐渐就发展出首相一职。随着议会的逐渐民主化和议会权力的增大,议会开始控制政府,并最终能够决定国王必须任命谁来组建内阁。《1832年大改革方案》最终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议会能够挑选首相并决定内阁的组成。
威斯敏斯特体系由此发展出来,行政体系必须向立法体系负责,政府首脑以国家元首的名义行驶职权。这种体系在原来的英国殖民地中颇为流行,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爱尔兰共和国等国都使用威斯敏斯特体系的议会民主制。不过这些国家也不是完全照搬英国的制度,例如澳大利亚的参议院更接近于美国的参议院,而不是英国的上议院,而新西兰则索性废除了上议院。
议会民主制在欧洲大陆的传播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胜的民主国家英国和法国向战败国输出了自己的民主政治体系,例如德国魏玛共和国和奥地利就是在此时采用了议会民主制。当然之前19世纪欧洲左派政治力量的活跃已经为这些国家的民主化和议会民主制做好了铺垫。一战后这种民主化运动也被视为是抵抗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极端政治势力的手段之一,也因此议会民主制遭到右翼政治势力和许多群众的抵制。
议会民主制在欧洲大陆遭遇到的另一个挑战是多党制所带来的政治不稳定。各政党间的不合作导致了所谓“少数议会民主制”的产生,少数党执政往往导致政府遭到议会的不信任投票,从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危机。在一战后的欧洲,由于这种议会民主制初次尝试的失败,在很多国家引起极端势力通过民主体制取得政权却可逃避民主制度的制约,例如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上台,和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的执政,以及同一时期在西班牙得到国王支持的独裁统治。欧洲的议会民主制真正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目前除了法国采用的是混和的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政治体制外,大多数西欧国家都采用议会民主制。
代议制民主 代议制民主思想的一些基本要素是在中世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孕育形成的。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共同体是政治权力的最终来源;王权源于人民权力的转让,但人民仍保留着对它的所有权和终极控制权;公共权力的使用应以社会共同体的同意为基础,“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应成为立法、建立政府及其他政治决策的基本原则;由各等级或社会团体选派的代表组成的机构能够行使共同体的政治权力,特别是立法权和征税权。本文从政治权力的来源、归属和行使等方面分析代议制民主思想的原初内涵及其在中世纪的起源与成长发育过程。

『拾』 牛津条例的主要内容

牛津条例 - 规定内容
牛津条例 规定, 议会法 是最高权威,一切法令不得与其 相悖 ,并组成回由答15 名 贵族 参加的委员会与 国王 共同施政,国王采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们同意,方能实施.如此形成贵族 寡头政治 .

热点内容
违法行为都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9 20:24:19 浏览:898
16字方针是依法治国的 发布:2025-05-09 20:01:16 浏览:623
大一期末考试经济法 发布:2025-05-09 19:37:01 浏览:432
江门司法热线 发布:2025-05-09 19:35:01 浏览:767
电网应急管理规章 发布:2025-05-09 19:24:57 浏览:908
业主委员能聘法律顾问吗 发布:2025-05-09 19:08:55 浏览:78
2015年法律硕士法学统考大纲 发布:2025-05-09 19:07:39 浏览:228
规章规定落实方面问题和整改措施 发布:2025-05-09 18:28:37 浏览:989
多少岁负责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9 18:27:52 浏览:289
听法治教育心得体会 发布:2025-05-09 18:11:25 浏览: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