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法条例
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全文)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已于2024年5月11日通过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旨在通过规范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总理李强在2024年6月6日签署命令公布该条例。条例总则共7条,明确了审查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参与主体。
第一条,本条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法律为基础,规范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第二条,涉及经营者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起草单位均须进行公平竞争审查。第三至第五条,强调党的领导、保障各类经营者依法平等权利、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审查协调机制。第六条,国务院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指导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第七条,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考核。
条例第二章规定了审查标准,共6条。第八条至第十一条列出了不得出现的限制或变相限制市场准入、自由流动和影响生产经营的内容。第十条至第十一条进一步明确政策措施不得影响生产经营成本与行为,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条例第三章定义了审查机制,第十三至十六条明确政策措施审查流程,保障审查意见的公正性。第七条至第八条确保审查结论的详细说明,确保政策措施的合规性。
第四章监督保障共5条,强化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的监督与支持。第二十条,国务院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监督保障机制。第二十一条,通过抽查机制监督审查工作,纠正违法决策。第二十二条,提供了举报途径,确保公众利益得到保护。第二十三条与第二十四至二十五条规定了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对直接负责者给予警告与处分。
最后,第二十六与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公平竞争审查的具体实施办法与条例的有效日期,确保条例的全面执行与持续监督。
㈡ 什么是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
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是反垄断法的一项具体制度,由程序性规定与实体性规范构成,旨在保障并购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抗辩权利行使,规范执法机构审查程序,维护公平自由竞争秩序。并购当事人应当有机会与权利为并购行为进行辩解,即以事实证明,并购不会损害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从而也不损害公平自由市场竞争秩序。并购当事人对具体抗辩事由的主张与举证,可能会使一些本来未能通过实质审查标准测试的企业并购,得到竞争当局批准。
实体上的抗辩权是实体性规则确认和保障的抗辩权利。并购反垄断审查制度规定了市场进入抗辩权、效率抗辩权、破产企业抗辩权和公共利益抗辩权等实体性抗辩权利。一项并购行为本身可能会产生限制竞争性影响,但因存在市场进入、效率、破产企业、公共利益等特殊抗辩理由而产生“阻却违法”的效果,即被豁免而不予禁止。抗辩理由被采纳的法律效果为:依照反垄断法本来应当或可以禁止的并购行为,基于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而不予禁止或不予追究法律责任。
日本禁止垄断法对企业结合限制竞争行为予以规制,相应地也形成了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体系。1947年,日本制定《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平交易法》,先后于1949年、1953年、1977年、1991年、1992年、1996年、1997年、1998年、2002年、2005年、2009年进行多次修订。日本并购反垄断审查采用“实质性限制竞争”标准。并购并不是发生在企业并购合约本身,而是因为特定市场结构变化将造成实质性限制竞争的发生,因此必须以中长期的竞争结构和经济分析为中心进行思考。这就需要从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新企业参与市场的难易度、经营效率化程序、竞争者的状况、技术革新的情况、未来竞争的形态以及市场的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以破产企业抗辩制度为例,日本《关于审查公司拥有股份的事务处理基准》规定,并购当事人就破产企业抗辩,应当证明一方当事公司于不久的将来破产、从市场退出的盖然性很高,以其他手段难以恢复其财务状况的情形下,以救济该公司为目的而拥有其股份的,一般构成禁止垄断法上问题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另外的当事公司是有力的事业人时有可能成为禁止垄断法上的问题。
(二)判例法立法模式
英美等判例法国家并购反垄断审查相关裁决、判决本身即具有法律的效力,发挥着重要的法律调整功能。例如,美国破产企业抗辩原则就是由美国最高法院在1930年“国际鞋业公司诉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一案中提出并确立。美国的大量并购审查案例是其重要法律渊源之一,是其并购控制反垄断抗辩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作为判例法国家,反垄断法中的成文法不能完全替代判例法的重要作用。美国的反垄断法成文法的规定相对比较原则,而判例则构成成文法原则性规定的有效解释。重要的并购审查实体性抗辩事由或称抗辩原则,最先均是由美国法院判例予以确立并得以逐步发展成熟美国并购审查制度主要规定了市场进入抗辩、效率抗辩、破产企业抗辩等抗辩情形及适用要件。
(三)结合式立法模式
目前世界范围内,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就并购审查抗辩法律制度而言,英国、美国等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也重视采取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英国、美国都颁布了控制企业并购的基本法律。如英国2002年《企业法》即是规范并购反垄断审查的重要法律。随着判例法与成文法逐渐融合,美国并购审查抗辩制度不仅由判例法来调整,也制定了诸如《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等成文法,成文法与判例法协同对并购行为予以规制。德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在重视成文法的同时,也逐步重视判例的调整与引导作用。
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的实施效应
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具有良好的实施效应,有利于实现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保障并购当事人的程序性与实体性抗辩权利,平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主体利益等利益关系,降低反垄断执法成本,增强反垄断执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维护公平自由竞争秩序。
(一)有利于保障并购当事人的程序性与实体性权利
考察各国或地区相关立法可见,其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均重视程序正义规则的设计,规定了并购当事人享有的申辩、表达意见、申请参加听证会、提出抗辩事由等权利,有效维护了并购当事人程序性与实体性抗辩权利,有利于维护并购当事人合法权益。例如,美国相关立法对抗辩权保障和正当程序非常重视,并购审查及裁决过程须经过正当的行政程序或司法程序方为有效。如果在审查机构形成其判断与裁决之前,当事方可以充分陈述关于交易的理由,审查机构得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估与决定。可见,该项制度能够有效平衡协调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和并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并购反垄断审查的立法宗旨和价值目标。
(二)有利于平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主体利益等利益关系
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能够有效保障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市场主体利益之间的平衡协调。实体性和程序性抗辩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既有利于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秩序,维护消费者福利,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又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势,促进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并购活动,维护社会市场主体的正当利益。此项制度不仅重视维护公平自由竞争秩序,促进企业提升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和服务价格,而且重视促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欧盟《关于在控制企业集中的理事会条例下评估横向合并的指南》亦规定,委员会对当事人提出的合并提高效率的抗辩,必须考虑该效率的提高是否有益于消费者的福利,并且效率的提高必须是由并购直接带来的,同时效率还必须可以实现和可以得到证明。该项规定即体现了立法部门及竞争当局通过抗辩制度的设计,平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主体利益等利益关系的目的。
(三)有利于降低反垄断执法与审查成本
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制定了合理的程序性规范和实体性规范。法律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以调查、审查、制裁等行政性权限的同时,重视并购当事人和利益相关第三方表明意见和提出抗辩的权利行使,鼓励相关当事人提供全面系统客观真实的相关信息和证据材料。该项制度重视发挥社会大众的监督和评议作用,畅通信息渠道,有效克服行政执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利于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与审查效率。并购当事方提供相关信息,提供相关证据,提出相应抗辩主张和事实证据,既是并购当事方的权利,又是并购当事人的义务。反垄断执法机构通过主动调查和审查并购当事人提交的申报材料、抗辩材料和证据等信息,分析评估其他竞争者、客户、消费者、社会团体、公共部门提供的信息、提出的意见和证据等综合信息,有利于降低执法与调查成本,全面掌握并购交易的信息与资料,进行准确分析与评估,得出科学的审查结论。
(四)有利于增强反垄断执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均十分重视公开性和透明度建设。抗辩制度的立法及实施贯彻公开透明原则,对审查的规范、进程、裁决结果等情况依法予以公开,加强并购当事人、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审查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机制,避免暗箱操作,控制权力寻租和执法腐败,有利于保障审查过程和结果的公正。例如,欧盟官方理论认为,对企业结合控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特别是“透明度”与“可预见性”。公开公平透明的并购审查机制,也有利于增强并购当事人的合理预期,有效控制和减少并购交易成本;同时有利于培养市场主体的竞争文化和守法意识,营造良好的反垄断执法环境,增强执法机构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保障审查及裁决的公开公平公正。
综上所述,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作为反垄断法的具体制度,其成因在于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与市场经济机制的耦合作用。垄断等市场失灵现象不能由市场本身予以矫正,需要国家予以规制;政府失灵现象也需要严格科学的规则体系予以克服。国家通过规制并购交易活动,实现国家管理职能与市场经济调节的良好互动与平衡协调。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须符合经济法治的基本要求,注重经济分析,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既要致力于维护公平自由竞争,又要促进符合市场规律、促进规模经济效益的正常并购活动。我国须进一步构建完善公开公平透明的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体系,规范竞争当局的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实现维护公平自由竞争秩序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吴长军.并购反垄断审查抗辩制度的成因、立法模式及效应.《商业时代》.2013,9
㈢ 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条例及法律法规有哪些急求!
经济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分类,包括经济建设和管理经济活动的各种法律法规。在这个部门法中,按照具体领域不同,又有11个分类。下面,每一分类举一例:
1.公司、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12.29通过 1999.12.25、2004.8.28、2005.10.27修订 2005.10.27公布 自2006.1.1起施行)
2.生产、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22日通过 2000年7月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修正)
3.财政、税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0年9月10日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3年10月31日、1999年8月30日、2005年10月27日、2007年6月29日、2007年12月29日、2011年6月30日修正 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4.统计、会计、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八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 2006年2月28日十届人大二十次会议《修正)
5.金融、证券: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1998.12.29通过 2004.8.28 2005.10.27修订 同日公布 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6.土地管理、建设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6.25通过 1988.12.29、1998.8.29、2004.8.28修正 2004.8.28公布施行)
7.农林、自然资源、环保: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6月1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2号公布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8.政府采购、拍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2年6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同日公布 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9.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 同日公布 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10.对外贸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04年4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11.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反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07年8月30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同日公布 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如还需要找什么法律,我都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