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㈠ 辽宁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效果
辽宁省根据国发 [2005]28号文件要求,成立了整顿和规范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下发了 《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按照各项规定开展了各个阶段工作的动员和部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乱采滥挖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以来,省整规办按照国务院和国家九部委的具体要求,以 “三查”为重点,制定了 “拉网排查、执法跟进、部门联动、逐矿登记”的 “十六字方针”。编制了一套包含36类296个排查内容的登记表,并组织国土资源、公安、工商、环保等多部门对全省所有矿山企业一个不漏地进行了拉网式清查。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了实地核查,对清查的内容全部列表登记,对清查出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由排查人员逐一填写,县乡领导和企业法人签字确认,逐矿形成清查档案。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9个市22个重点矿业县区开展了卫片数据检查,共填写登记表3万多份,采集数据近200万个,为有效开展治乱、治散、治本工作奠定了数据管理的基础。通过拉网排查,逐矿登记,完成各类排查登记表7744份,排查现有持采矿许可证矿山企业6700个,持勘查许可证单位或个人701个,选 (洗)矿厂868个。通过这次集中排查,弄清了各市矿产资源开发基本情况。集中整顿以来,共驳回不符合条件的涉矿登记申请255个,出动执法人员3万多人次,检查涉矿企业6830余家,下达整改通知书930件,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违法涉矿点760个;共破获涉矿案件403起,关闭686家矿山企业,查出并责令整改各类事故隐患865处;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214矿次,煤炭生产许可证252矿次,使煤矿采矿秩序明显好转,事故总量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共申报登记撤出投资入股21人,涉及资金987.5万元,遏制了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
(2)优势矿种和重点地区的开发秩序明显好转。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注意突出工作重点,分期分批进行专项治理。一是重点治理了小选 (洗)矿厂过多过滥问题。对无合法矿石来源、无政府部门许可的选 (洗)矿厂坚决予以取缔;对未依法征用土地、无尾矿库和无环境评价报告及批复文件的选 (洗)矿厂,责令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予以取缔。5年来,全省累计停产整顿、关闭选 (洗)矿厂812个,斩断了非法采矿的销售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二是对菱镁矿进行专项治理。整顿期间,省政府明确规定暂停审批和颁发新设置开采菱镁资源采矿许可证。在 《辽宁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方案》中,明确规定年生产规模低于3万吨的菱镁矿山企业,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不予办理延续登记手续。为促进菱镁专项治理工作顺利实施,省国土资源厅指导鞍山、营口两市分别制定了 《鞍山市菱镁矿资源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营口市菱镁矿资源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 《大石桥市 (南楼经济开发区)圣水寺菱镁矿区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使菱镁专项治理取得了阶段成效。三是开展了古生物化石专项整治。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专门调研,提出实施关于化石保护的可行性措施。通过召开省古生物化石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制定化石保护条例,建立化石保护专门队伍,探讨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利用、开发的政策、发展等事宜,使该省的古生物化石专项整治工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肯定。四是加强对葫芦岛钼矿专项治理。针对长期以来葫芦岛钼矿开采失控、问题严重的情况,省政府组成专门工作组进驻葫芦岛进行重点整治。国土、监察、公安、工商等多部门联手重拳出击,没收非法开采矿石。共处理违法违纪党员干部59人,查办党政机关工作人员12人,打掉犯罪团伙27个,刑事拘留110人,治安拘留1300人,挽回经济损失近2亿元,同时对违法采矿行为进行实地处理。关闭没有主体矿山的选矿厂,实现集中选矿;改造坑口,拓宽巷道,加固支护,安装照明、增设安全设施、更新陈旧设备。投资2400万元,修筑了7条矿区公路、投资4500万元完成了矿区内河流的治理工程。与此同时,配套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职业病防治、饮用水和各项建设工程也相继启动,使矿容矿貌焕然一新。
(3)矿山企业多、小、散、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调整矿山布局、压缩矿山企业总量、全面整合资源、实现矿产资源的集约化开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治本之策。通过重新登记审批发证,对一些到期、不符合产业政策、开采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规模小、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律注销;对探矿、采矿登记发证权实行一口控制。同时,为严把发证关,省国土资源对所有的矿业审批事项一律实行内部会审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审批发证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通过上述调控措施,压缩、合并、关闭、取缔各类矿山企业4203个,到2006年8月末,矿山企业总量从1999年的10780个减少到6577个,减少幅度达39%。2007年以来,省政府在 “治乱”的同时,积极开展 “治散”工作。提出了坚持科学规划、依法有序、合理开发、明晰产权、以大并小、以优并劣、先关闭后整合、政府协调指导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审批原则,对矿山生产规模小、布局散乱、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开采工艺落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矿区进行资源整合。对鞍山、本溪、朝阳三市的铁矿,葫芦岛市的钼矿,营口市的菱镁矿和白云石矿等重点矿区和重点矿种,进行了强力整合,有效支持了辽宁原材料工业基地特别是精品钢材基地建设。葫芦岛市将原有的38个钼矿采矿权整合为7个;营口市将19个菱镁矿和35个白云石矿整合为5个大矿;鞍山胡家庙子地区24家民营企业采矿权到期后一律依法终止矿权,全部由鞍钢收购。鞍山地区的铁矿资源整合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储备了可供鞍钢使用百年的铁矿资源。
㈡ 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五章 法律责任
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的第五章明确了各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首先,对于无证勘查或越界勘查的行为,地矿主管部门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并恢复植被,对相关工具、设备等进行先行登记保存,罚款金额最高可达勘查项目资金的30%,不超过10万元。无证采矿者将被没收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越界采矿者同样面临没收和罚款,违法所得的罚款比例为30%以下。
对于未按规定进行勘查施工或建矿,逾期未办理相关登记手续的,地矿主管部门会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逾期不改将吊销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破坏或擅自移动矿区标志的行为将面临罚款,情节严重者罚款金额可达5000元至3万元。
矿山企业连续两年未能达到“三率”指标,将面临开采回采率系数提高和相当于矿产资源损失价值50%的罚款,最高不超过10万元。不按规定进行地质测量的企业将受到停产整顿或吊销采矿许可证的处罚。
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未按规定年检将被吊销证件,破坏性开采者将面临高额罚款并可能吊销采矿许可证,严重者需承担刑事责任。采矿权人未按规定闭坑,将受到罚款并可能赔偿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情节严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买卖探矿权、采矿权将导致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情节严重者将吊销相关许可证。地矿主管部门的不当行为将受到上级部门的监督和纠正,工作人员的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行为将受到行政处分,构成犯罪者将面临刑事追究。
当事人如对行政处罚不满,可申请行政复议或直接起诉。若逾期未执行处罚决定,将由作出处罚的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扩展阅读
《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经1997年11月29日辽宁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1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3月30日辽宁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关于修改〈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的决定》第2次修正,2012年3月30日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4号公布。《条理》分总则、矿产资源的勘查、矿产资源的开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6章52条,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辽宁省集体和个体采矿条例》予以废止。
㈢ 辽宁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紧紧围绕省国土资源厅党组2005年初制定的四个突破(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服务经济建设全局及理顺管理体系和加强国土资源队伍建设),联系实际,狠抓落实,创造性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在前进的道路上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立足经济发展全局,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保证。经过努力在农用地转用计划上全省争取了国家的追加计划指标;通过大力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整理整合零星地块,挖潜存量土地5 000公顷,全面保障了全省用地需求。
●深化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土地利用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编制土地《辽宁省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三年规划(2005~2007年)》,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有关技术规程,进一步推进了土地管理的全面规范。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连续9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措施,保证全省耕地、基本农田不减少。同时将土地整理项目与中低产田改造、村屯搬迁、建设高产出率、高附加值保护地相结合,在项目实施中划出部分项目由农民实施整理,让农民既在项目实施中有收入,又在项目实施后有致富出路。
●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整顿和规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配合省人大《矿产资源法》执法检查,对全省无证探采、滥采乱挖、破坏资源、拖欠税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清查;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落实办事机构,成为全国行动最早、部署最快的省份;对全省6 000多个大小矿山进行了清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同时积极开展了资源整合。
●坚持依法行政,国土资源部门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树立。2005年,监督制约机制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省厅再次被省政府评为落实执法责任制先进单位,盘锦、阜新等6个市县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国土资源执法体系基本理顺,执法力量、力度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进一步规范。
●国土资源管理体系逐步理顺,国土资源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省省以下国土资源部门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领导班子调整全面到位。全系统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教育,实施了文化素质梯次培训工程。
●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创造了适应当代矿产资源管理要求的新经验,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国土规划工作全面启动,已完成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30多个专题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顺利进行。修订了《辽宁省化石保护管理条例》,进一步整顿规范化石市场秩序。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土地总面积1 480.64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0%,海陆兼备,地理位置优越。
辽宁省土地资源具有三个基本特点:①土地类型多样,大体成“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土地结构;②土地资源地域差异性明显;③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后备资源少。
1.土地资源现状
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省有土地资源总面积14 806 366.67公顷。其中,农用地11 228 420.00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83%,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4 090 840.00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63%;园地面积为598 213.33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4%;林地面积为5 690 140.00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8.43%;牧草地面积为349 87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6%;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99 353.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7%。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 370 09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 133 99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6%;交通用地88 16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0%;水利设施用地147 94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未利用地总面积为2 207 853.34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91%,其中,未利用土地1 382 386.67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34%,其他土地825 466.67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图1)。
图8 2001~2005年辽宁省行政复议案件变化情况图
(1)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为了创造物质财富,利益之间的纷争越来越多。
(2)立法和行政执法力度加大 为把生活中无序的社会经济关系转化为有序的社会法律关系,我国逐步健全和完善立法,与此同时,行政执法力度也在加大,随着行政处罚案件的增多,复议行政处罚案件也随之增多。
(3)法制宣传教育成果显著 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教育,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显著增强,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都希望先通过行政复议这条方便快捷的途径得到解决。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到2005年底,全省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不含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共3 622人,行政人员2 345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8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97%;大本及大专3 03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3.68%;高中及中专362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00%;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4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5%。直属事业单位418个,在职职工6 580人。
2005年全省三级管理部门经费收入15.9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61亿元,地方财政拨款11.47亿元,其他收入1.83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20万元。
2005年,全省参加各种院校及培训机构毕业或结业人数(省级以上证书)达504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134人次;行政学院学习32人次;其他培训338人次,其中国外培训5人次,学历教育94人次,其中博士结业7人、研究生结业10人、本科生结业68人、大专结业9人、本年取得学位12人,其中硕士学位3人、学士学位9人。
2005年全省从事信息化建设人员173人,其中研究生10人,大本、大专143人,中专、高中20人。技术人员153人,其中高级技术员18人,中级技术人员90人。历年投入经费2 838.46万元,其中2005年投入958.97万元。
七、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现时政策规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依法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
(2)健全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加大土地变更调查和专项调查投入,保证调查成果的真实准确,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3)加强土地利用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工作管理,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作用。
(4)建立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继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强化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的基础作用。
㈣ 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章名 第六章 罚则
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中关于罚则的具体规定,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对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以期达到维护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本条例中,环保部门或其他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将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情节,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或罚款等措施。以下是条例中关于罚则的详细内容: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环保部门或其他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根据情况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或处以三百元至三千元罚款:拒绝环保部门现场检查或弄虚作假;拒报或谎报污染物排放情况;未经批准在人口集中地区熔化或焚烧有害物质;施工单位不履行临时占地修整复原责任;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设备;建设污染或破坏环境的项目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环保部门可根据情况责令纠正违法行为,并处以二千元至五万元罚款:施工单位不采取保护环境措施,造成环境污染;未治理原有污染源,再建污染环境建设项目;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将严重污染设备转移给无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夜间施工产生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休息;在自然保护区内建设污染环境的生产设施或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第四十八条:未取得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擅自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环保部门将给予警告,责令限期办理许可证,并处以三百元至五千元罚款;未取得许可证且排放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环保部门将责令改正并补办许可证,处以一万元至十万元罚款。未按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环保部门将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千元至十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能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条:违反防治污染设施管理规定,建设项目防治污染设施未建成或未达到国家要求而投产使用,环保部门将责令停产或停用,并补建污染设施,处以一万元至五万元罚款;未经批准擅自拆除或闲置设施,导致污染物排放超过标准的,环保部门将要求修复或重新安装使用,并处以五百元罚款。
第五十一条:未按规定缴纳排污费、超标准排污费的单位,环保部门将追缴费用、滞纳金,并处以一千元至一万元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条例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环保部门将根据事故后果处以一万元至五万元罚款;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二十万元。情节严重者,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未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务且继续超标准排污的单位,环保部门除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处以一万元至十万元罚款或责令停产、关闭。罚款由当地环保部门决定;责令停产、关闭由做出决定的人民政府执行;中直企业则需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十四条:各级环保部门的处罚权限依次为:县级环保部门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超过一万元需报上一级环保部门批准;市级环保部门可处五万元以下罚款,超过五万元需报上一级环保部门批准;省环保部门可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在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六条: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责任排除危害并赔偿直接受损单位或个人的损失。因不可抗力并采取合理措施仍无法避免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赔偿纠纷可由环保部门或其他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或调解后反悔的,可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直接向法院起诉。
第五十七条:违反条例造成土地、森林、草原、矿产、渔业、野生动植物、水等资源破坏或其它污染环境行为,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生产经营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环境保护产品,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实施处罚。
第五十九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扩展阅读
《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经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1993年09月27日实施。该条例对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证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