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政策法规
Ⅰ 船舶引航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船舶引航活动,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水上人命财产安全,适应水上运输和港口生产的需要,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内河和港口从事船舶引航活动适用本规定。第三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船舶引航是指引领船舶航行、靠泊、离泊、移泊的活动(以下简称引航);
(二)引航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内河和港口为引航划定的区域;
(三)引航机构是指专业提供引航服务的法人;
(四)引航员是指持有有效引航员适任证书,在某一引航机构从事引航工作的人员;
(五)船舶是指任何用于水面、近水面和水下航行或者移动的船、艇、筏、移动式海上平台,包括国内外商船、军用船舶、公务船舶、工程船舶和渔船等。第四条交通部主管全国引航工作。
市(设区的市,下同)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引航行政管理工作。交通部设置的长江航务管理部门负责长江干线引航行政管理工作。
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引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第五条交通部的引航管理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国家引航政策和规章,并监督实施;
(二)负责划定、调整并对外公布引航区;
(三)负责批准引航机构的设置;
(四)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引航收费标准和管理规定,并监督实施;
(五)负责引航业务管理和指导;
(六)负责引航员培训、考试和发证的管理工作。第六条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门的引航管理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引航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负责筹建引航机构;
(三)负责监督管理引航收费;
(四)负责引航业务监督和协调。第七条海事管理机构的引航管理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引航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负责对引航实施安全监督管理;
(三)组织实施引航员培训、考试和发证工作。第八条国家鼓励采取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提高引航工作科技水平,鼓励引航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提高引航安全水平和工作效率。第九条下列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引航区内航行或者靠泊、离泊、移泊(顺岸相邻两个泊位之间的平行移动除外)以及靠离引航区外系泊点、装卸站应当申请引航:
(一)外国籍船舶;
(二)为保障船舶航行和港口设施的安全,由海事管理机构会同市级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门提出报交通部批准发布的应当申请引航的中国籍船舶;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申请引航的其他中国籍船舶。
本条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船舶在引航区内外航行或者靠泊、离泊、移泊,可根据需要申请引航。第二章引航机构第十条依据下列原则设置引航机构:
(一)有为外国籍船舶和必须申请引航的中国籍船舶提供引航服务,且年引领船舶在600艘次以上的需要,或者在引航区内未设立引航机构的;
(二)引航区内有三名以上持有有效引航员适任证书的引航员。第十一条引航机构的设置方案和引航具体范围,由市级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门根据引航业务发展需要商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省级地方人民政府港口主管部门(直辖市除外)审核后,报交通部批准。第十二条引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制订引航工作章程和管理制度;
(二)制订引航方案和引航调度计划;
(三)接受引航申请,提供引航服务;
(四)负责引航费的计收和财务管理工作;
(五)负责引航员的聘用、培训、晋升、奖惩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
(六)参与涉及引航的港口、航道等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七)按国家规定负责引航信息统计工作。第十三条引航机构的负责人应当从具有丰富引航经验和良好管理能力的引航员中选拔。第十四条引航机构应当不断提高引航工作服务质量和水平,对引航安全隐患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第三章引航员第十五条从事引航的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引航员适任证书。
引航员应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引航服务,服从引航机构的安排和管理。第十六条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申领引航员适任证书: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20周岁、未满60周岁;
(三)身体健康;
(四)具备大专以上航海或者船舶驾驶专业学历并完成规定的专业培训。
(五)无重大船舶交通责任事故记录和严重违反船舶及船员管理的违章记录。
Ⅱ 海洋工程政策法规有哪些 全面点的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进行海洋工程建设活动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海洋工程的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报有核准权的海洋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核准部门)核准。
第四条 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核准下列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
(一)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海洋工程;
(二)涉及国家海洋权益、国防安全、核设施等特殊性质的海洋工程;
(三)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程;
(四)50公顷以上的填海工程,100公顷以上的围海工程;
(五)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的海洋工程;
(六)因需要经批准调整海洋功能区划的海洋工程;
(七)其他需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核准的海洋工程。
前款规定以外的海洋工程报告书(表)由省级以下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海洋工程可能造成跨区域环境影响的,或者有关海洋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报告书(表)由共同的上一级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海洋主管部门在核准报告书(表)之前,必须征求同级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应组织现场踏勘。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将核准后的报告书(表)报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 从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家颁发的环评资质证书,并对环评结论负责。
用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现状等调查监测数据资料,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监测机构提供。
第六条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核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文件、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其他相关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核准的决定。
第七条 应当编制报告书的项目,首先应当编写环境影响评价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报有核准权的海洋主管部门审查。
第八条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邀请有关专家对大纲进行审查,并征求同级渔业、海事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审查可以采取审查会、函审或者其他形式。采取审查会的形式进行审查的,应当由包括海洋化学、海洋水文、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专业的不少于五人的单数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出具专家评审意见,签署审查会专家评审意见签名表,并对评审意见负责。
第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修改后的大纲报批稿一式2份连同文件一并报送核准部门备案,并附具对专家和部门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同时抄报渔业、海事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核准部门对大纲内容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逾期未提出处理意见的,视为同意,建设单位可以按照上报备案的大纲开展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需要补充有关材料的,应当立即通知建设单位,备案时间从收到补充材料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十条 上报报告书时,建设单位应当将报告书送审稿一式4份连同申请文件一并报送核准部门。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应当同时抄报其行业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核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召开评审会,听取有关专家和同级渔业、海事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并邀请有关省市海洋主管部门的代表参加。
第十二条 渔业、海事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填写《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部门征求意见表》,并加盖单位公章, 自评审会或预审会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反馈核准部门。逾期未反馈意见的,视为无意见。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修改后的报告书一式3份连同报批文件一并报送核准部门并附具对专家和部门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同时抄送渔业、海事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渔业、海事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应当自收到报告书报批稿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对报告书的意见反馈核准部门,逾期视为无意见。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将报告书报批稿报送核准部门时,应当同时抄送核准部门的下一级海洋主管部门。
下一级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单位报告书报批稿及报批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核准部门。
第十五条 核准部门应当自收到报告书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核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十六条 海洋工程项目自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核准之日起超过5年尚未开工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建设前将原经批准的报告书(表)重新报原核准部门核准。
原核准部门应当自收到要求重新审核的申请及报告书(表)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审核同意。
第十七条 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核准后,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或者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发生重大改变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报原核准机关核准。
第十八条 海洋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核准工作实行定期备案制度,每半年备案一次。
地方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分别于每年的7月中旬和1月中旬前将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的核准情况,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专家评审意见、核准意见等报上一级海洋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的7月底和1月底前将其下级海洋主管部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核准情况汇总后报国家海洋局。
第十九条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报告书(表)的审核, 由审批该项目报告书的环保主管部门的同级海洋主管部门负责。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具体程序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按《海洋石油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Ⅲ 海事局管什么啊
海事局负责行使国家水上安全监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回海保障管理和答行政执法,并履行交通部安全生产等管理职能。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涉外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简称中国海事局(英语:China MS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正司局级直属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海事主管部门。
1998年10月,中国海事局由中国港务监督局和中国船舶检验局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实行垂直管理体制。负责行使国家水上安全监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管理和行政执法,船员行政管理、履行交通部安全生产等管理职能;也负责调查沉船事故。
(3)海事政策法规扩展阅读:
直属海事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连云港海事局、
Ⅳ 国家对海事管理有什么职责要求
一、贯彻执行国家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水上设施检验、航行保障以及水上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二、 统一管理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监督管理船舶所有人安全生产条件和水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调查、处理水上交通事故、船舶污染事故及水上交通违法案件;归口管理水上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三、 负责船舶、水上设施检验行业管理以及船舶适航和船舶技术管理;管理船舶及水上设施法定检验、发证工作;负责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及其他货物的安全监督。四、负责船员适任资格培训、考试、发证管理。五、管理通航秩序、通航环境。负责航道、禁航区、交通管制区、港外锚地和安全作业区等水域的划定和监督管理,维护水上交通秩序;核定船舶靠泊安全条件;核准与通航安全有关的岸线使用和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管理沉船沉物打捞和碍航物清除;管理和发布航行警(通)告,负责港区港口的审批工作。六、组织、协调和指导水上搜寻救助,负责水上搜救中心的日常工作。七、 组织编制长阳清江库区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关计划。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