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投资我促进局法律法规
❶ 关于就业用地的规定
北海市关于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用地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建设的健
康发展,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
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时,要根据实
际情况,留出一定数量的土地供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使用。安置农民就业用地仍
归被征地单位集体所有。
第三条 征用集体土地时留出安置就业用地的标准按市委、市政府〔199
2〕25号文规定执行。
第四条 安置就业用地由规划部门统一定点后,须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手续。在划定安置就业用地时,应将宗地位置,四至界限、面积绘制成图,进行
编号,并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制成一式三份,分别由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
和被征地单位保存备案。在本暂行规定执行之前已划定的安置农民就业用地手续
未完备的,应按本规定完善有关手续。
第五条 安置农民就业用地的开发利用在不改变权属的前提下,由区、乡政
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使用。
第六条 安置就业用地应用于兴办各种产业,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经营收
益用作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和扩大再生产。
第七条 在安置就业用地上进行开发建设,必须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小
区开发规划,开发建设项目须报所在区人民政府批准,市规划局发给建设用地规
划许可证,市土地管理局审核发给集体建设用地许可证。
第八条 安置就业用地除可以由被征地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开发建设外,也可
以作为土地资产作价入股,兴办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联乡镇企业,入股联营项目要
按规定办理报批手续。集体土地股份不得擅自转让。
第九条 由区、乡镇和被征地单位自筹资金利用安置就业用地兴办各种产
业,一律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土地资产入股联营用于兴办生产性企业的,
收50%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用于兴办商业及房地产业的,收足城市基础设
施配套费。
第十条 安置就业用地作价入股时,由具有国家认可资格的土地评估机构评
估地价,评估结果须经市土地管理局确认。
第十一条 安置就业用地及已经作价入股的土地股份确需转让的,应经集体
讨论同意,并逐级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先征为国有土地后,再按照《北海市城
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规定》(北政发〔1992〕56号)等有关
规定办理出让和转让手续。安置就业用地按前款规定出让后,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可将部分出让收入拨给被征地单位或所在区、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原来土地
所属单位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的专项资金,该项资金不得挪作他用。转让原安置就
业用地所得资金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安排被征地农民就业和长期生活,不得
分光吃光。
第十二条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分别不同情况,按照下列各项给
予处罚:
(一)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或
者买卖和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安置农民就业用地的,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
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罚款;对非
法占地单位的主管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报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土地管理部门
和房产管理部门不发给土地、房产权属证书。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被征地单位从安置就业用地获取的各项安置
农民就业费用的,责令退赔,可以并处罚款,对主管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
关给予行政处分;个人非法侵占的,以贪污论处。
(三)在安置就业用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中,被征地单位及其主管部门、
规划部门、土地部门及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贪污
受贿、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过去市政府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市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❷ 北海市商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详细内容
北海市商务局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详细内容如下:
- 职责调整:
- 取消已由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 将原市经济委员会的“报废汽车管理,老旧汽车更新”、“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的职责划入市商务局。
- 将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市内中国公民出境就业管理政策,境外就业职业介绍机构资格认定、审批和监督检查等职责划入市商务局。
- 加强内贸工作,推动内外贸融合,搞好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监测,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维护公平的对外贸易秩序,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良好服务。
- 主要职责:
- 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政策;拟订全市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国际经济合作、内贸流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研究提出促进内外贸融合、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的建议。
- 负责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流通企业改革、商贸服务业和社区商业发展;推动流通标准化和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及商贸领域信息化发展;指导、监督各种经贸交易会和展览展销会;承担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责任。
- 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负责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指导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规范经营和改造工作,推进大宗商品批发市场和内外贸一体化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建设;指导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 承担牵头协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责任,拟订规范市场运行、流通秩序的政策;负责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建立流通领域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指导商业信用销售;按有关规定对畜禽屠宰等特殊流通行业进行监督管理。
- 承担组织实施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的责任;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商品供求状况,建立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管理机制,按分工负责重要消费品的储备管理工作;按有关规定对成品油流通、再生资源回收进行监督管理。
- 负责全市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拟订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国家和自治区下达我市的重要商品进出口计划;监测分析外贸运行情况,规范外贸经营秩序,指导外贸促进体系建设;负责核准机电产品自动进口许可、加工贸易业务审批、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工作。
- 负责牵头组织实施科技兴贸发展规划、战略,推进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建设,建立科技兴贸公共服务平台;指导培育出口自主品牌,推进进出口贸易标准化;负责技术进出口管理和服务贸易促进工作;推动服务出口和服务外包平台建设。
- 承担组织协调全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实施及其他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工作的责任,建立进出口公平贸易预警机制;组织产业损害调查,指导协调产业安全应对工作以及国外对我市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应诉工作。
- 指导全市利用外资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研究提出引导外商投资的政策建议;依法核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其变更事项;依法监督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 负责全市对外经济合作的管理工作,拟订执行对外经济合作政策的工作措施;依法管理和监督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等对外经济合作业务;负责境外就业职业介绍机构资格认定、审批和监督检查;办理公民出境就业有关事务,负责牵头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
- 拟订并组织实施我市对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研究并建立我市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越“两廊一圈”等次区域的经贸合作机制;负责我市与港澳台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与交流工作。
- 负责国内区域和城际间经济技术合作相关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我市与各类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合作事项的开展;负责建立区域合作的联系机制,指导投资服务平台建设,指导和服务企业利用区域经贸政策开展贸易与投资活动。
- 负责本市对国内友好城市及地区的友好往来工作,开展我市与国内友好城市开展合作交流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拟定参加区域协作活动方案,负责异地商会(投资协会)和外省市驻北海办事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
- 承担口岸管理工作的责任;拟订口岸开放和建设的规划并组织实施;研究提出口岸通关便利化的政策措施;协调口岸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参与口岸经济建设有关工作。
- 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内设机构:
市商务局设14个内设机构,分别负责办公室、市场秩序和运行调节、市场体系建设、商贸服务管理、对外贸易、机电和科技产业、外国投资管理、对外经济合作、边境贸易管理、政策法规、海港、空港、人事科及监察室等职能。
人员编制:
北海市商务局机关人员编制43名,其中行政编制38名(含监察单列编制1名),机关事业编制1名,后勤编制4名。部门领导职数6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5名(其中1名兼任市招商促进局局长、1名兼任市口岸办主任);科级领导职数21名,其中正科长级领导职数14名,副科长级领导职数7名。
北海市招商促进局归口统筹、协调北海市招商引资工作,设4个内设机构,分别负责综合科、投资促进科、项目督办科及区域合作科等职能。招商促进局机关人员编制14名,其中行政编制10名,机关事业编制2名,后勤编制2名。核定科级领导职数7名,其中正科长级领导职数4名,副科长级领导职数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