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民主协商
①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有什么要点吗
1、程序合法
合法的企业规章制度要经过民主程序制定。也就是说,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经过与工会或职工代表或全体职工的协商与讨论,这个协商讨论过程的存在是认定企业规章制度合腊颤法的重要依据。陪局碧
2、向员工公示
公示是指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最可靠的作法是:一人发一本《员工手册》,在手册中列明企业与员工管理相关的所有规章制度,发放过程要员工签字。
组织员工培训《员工手册》,要有培训的签到,培训考试的答卷与成绩,这些都可以成为向员工公示的证据。
内容合法
不与法律法规相抵触。这一点容易理解,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企业规章制度肯定得不到认可。 公司对员工过失的处罚是否有理,在于公司是否有相关的制度,是否对员工的此类行为进行了界定,例如:一员工没有穿工作服,在有的企业可能不是问题,但在有的企业可能就是严重问题,这要视企业的工作需要而定。
如果公司有规章制度对这种情况进行规定,并芦举约定了处罚措施,员工出现此类问题,企业进行处罚是完全合法的。如果没有相关规章制度,公司的处罚相对依据不足。
另外需要注意的,在处罚员工的过程中,企业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并对处罚结果签字或公示。
② 如果企业规章制度经过员工同意,是否不经过民主程序就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回安全卫生、保答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具体情况,请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核实。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③ 劳动者不服从公司的新的规章制度,怎么处理
法律赋予了用人单位自主用工的权利,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有管理权,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依法指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同时,为了避免用人单位滥用管理权,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公司如果要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应当经过法定民主程序充分协商,并在制定后向劳动者公示。新的劳动规章制度制定后,应当严格依照该劳动规章制度的规定对劳动者进行管理。
如果员工确实存在违反公司纪律的行为,需要经过调查核实和民主讨论的形式进行处理。包括部门主管会同工会主席与员工进行谈话,听取员工申辩,所有程序都必须公开透明且记录在案。确保对员工的处罚合理合规。只有经过所有的查证程序、谈话流程,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样,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是正当合法的。否则将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④ 2. 规章制度在制定时有哪些要求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规章制度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且应当将规章制度“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必须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是,如果制定规章制度时没有按照以上程序进行,那么结果是被“责令改正”呢,还是导致规章制度无效?劳动合同法对此没有规定。但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的规定,规章制度可以作为法院审理依据的前提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及“已向劳动者公示”,这个规定的旨意跟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判断,以上程序性要求是规章制度有效的要件。就是说,如果规章制度制定时没有经过以上的法定程序,或者,诉讼时没有证据证明经过以上法定程序,内容再完美的规章制度仍然只是一纸空文。程序安排和内容设计是同等重要的事。接下来,还需要明确的是,所谓“平等协商确定”是指需要达成一致的结果呢还是只要有协商的过程即可?对此实践中的争议很多,莫衷一是。2006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中提到:草案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有些常委委员则认为,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少属于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草案规定企业规章制度要由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实践中难以操作,也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尽一致。法律委员会经同国务院法制办、劳动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研究,建议将这一款修改为:“……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这个汇报的内容说明,劳动合同法草案中的规定原为“讨论通过”,后改为“协商确定”,并且是出于单位经营自主权的考虑,说明立法者最后摒弃了“讨论通过”这样的结果性要求。考察立法者的本意是法律解释的重要方法,因此 所谓“平等协商确定”可以理解为只是个过程性要求。此外,如果将“平等协商确定”理解为“达成一致”的话,实践中几乎做不到。具体操作上,建议采取的步骤是,1、首先选举职工代表(如无),保留选举材料;2、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保留召开大会的通知或公告,或保留召开大会时的签到表;3、将规章制度文本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保留讨论的会议记录;4、请职工代表提出方案或意见,保留其意见文本;5、对方案或意见进行协商,保留协商的会议记录,如前所述,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记录协商时各自发表的意见应当也是可以的;6、确定最后文本,将其公示,或告知每位员工。公示、告知的方法包括在公告栏张贴、公司内网上发布、发E-mail到每位员工、规章制度文本签收或培训记录签名。
⑤ 规章制度制定中的民主程序流程怎样设计与操作
一、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制定应当经过民主、公示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的范围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
二、民主程序的流程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讨论稿→职工代表或全体职工对讨论稿进行讨论→职工代表或全体职工提出方案和意见→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三、公示或告知方式
1、通过网站、电子邮件、微信、QQ、OA系统等电子传输方式告知;
2、通过公告栏公示;
3、通过员工手册公示;
4、通过培训或开会学习公示;
5、通过劳动合同附件公示;
6、规章制度传阅公示。
【延伸知识】
特别说明:
1、职工人数在一百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职工人数不足一百人的企事业单位一般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讨论。
2、用人单位应保留职工代表或全体职工讨论、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的书面证据(如会议签到表、参加者签字的会议记录、讨论稿征求意见表等)。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制度应符合《中国工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企业民主管理规定》等规定。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第八十条,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⑥ 公司规章制度问题,公司规章制度如何才能生效呢
李先奇律复师解答:您好制,很高兴回答您提出的关于公司规章制度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要具有法律效力,能有效地约束员工,应当具备3个条件:第一、规章制度的内容具有合法性;第二、制定和通过应经过民主程序;第三、应向劳动者公示。1、合法性。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是保证其内容合法的基础。对于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以及法律没有禁止性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劳动法律立法的基本精神以及公平合理原则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2、民主程序。民主程序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讨论程序,第二步是协商确定制度。3、公示程序。未经公示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员工不具有约束力。实践中可用作公示或告知的手段很多。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注意其内容的合理性及标准的细化。如果企业的规章制度超出合理的范围,也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如果规章制度多而全但缺乏明确的适用标准,导致面临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