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条例违反财经纪律
①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2023年最新版)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最新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人社部发〔2023〕58号),旨在严明事业单位纪律规矩,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为,保障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此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制定,适用于省级、中央部委、人民团体以及部分高校的组织人事部门,旨在确保公正、公平,惩教结合,确保处分与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规违纪违法,应承担纪律责任时,将依据本规定给予处分。任免机关或事业单位对管理岗位人员的处分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相关章节规定,处分的程序、申诉等则适用本规定。规定强调处分应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公正、公平,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确保处分与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严重性相匹配。
《规定》详细列出了处分的种类与适用范围,包括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和开除等处分。规定了处分的期间,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降低岗位等级为二十四个月。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处分期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
在处分执行方面,规定了受警告处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处分期内不得被评为优秀,受记过处分的当年及之后若干年参加年度考核仅作评语,不得晋升档次。受降低岗位等级处分的,需按照收入分配规定调整工资待遇,并在管理和专业两类岗位中,根据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与岗位性质的关联性确定主次。受处分期间,不得聘用到高于现聘岗位等级。受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终止与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
《规定》还详细列举了受记过以上处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处分期间内,不得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或工勤技能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同时,对于共同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应根据各自责任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在从重或减轻处分方面,《规定》明确了多种从重和从轻情节,包括多次违规、共同违法行为中的主要角色、隐匿证据等行为应从重处分;而主动交代、检举他人、采取措施避免损失、上交违规所得等行为可从轻或减轻处分。
《规定》还规定,对于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轻微且具有从轻情节的,可以采取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诫勉等措施,免予或不予处分。对于不明真相被裹挟参与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经批评教育后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或不予处分。
《规定》还详细阐述了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包括散布不当言论、参加非法活动、违反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泄露国家秘密、违反财经纪律、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等行为的处分标准。
《规定》详细阐述了处分的权限、程序、复核与申诉机制,确保处理过程的公正与透明。此外,《规定》还对处分决定的执行、解除、档案处理、复核申诉以及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规定》的实施旨在加强事业单位纪律管理,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保障依法履行职责,维护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② 利用不真实材料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后果怎样
《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与一百二十六条,分别对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或补贴的行为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集中在《条例》第十一章,涉及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从行为的客观方面来看,两者都违反了财经纪律,具有相似的性质。然而,第一百二十六条则是一个兜底条款,它与第十一章中的其他条款之间存在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这意味着,当行为不符合第十一章中具体违纪行为的构成要件,但依然存在财经方面的违规要素时,可以依据第一百二十六条进行定性处理。
具体而言,第一百一十四条主要针对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或补贴的行为,而第一百二十六条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条款,适用于那些虽然不符合第一百一十四条或其他具体条款规定的行为,但仍然存在财经方面违规的情况。例如,某些行为可能涉及虚报项目、伪造材料等手段,以获取国家财政补贴,这类行为如果不符合第一百一十四条的具体描述,但仍属于财经纪律的范畴,则可以根据第一百二十六条进行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百二十六条为处理那些具有类似性质但具体情形不符合其他条款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它确保了对财经纪律的全面覆盖,同时也避免了因具体条款的局限性而遗漏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这有助于维护国家财经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合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行为均会对国家财经管理制度造成损害,影响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无论是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还是补贴,都应受到法律的严格惩处。这不仅是维护财经纪律的需要,也是确保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总之,第一百一十四条和第一百二十六条在处理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时,不仅明确了具体的违纪行为,还通过兜底条款确保了对所有违规行为的全面覆盖。这对于维护国家财经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③ 什么是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如何处分
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是指违反财经管理法规、破坏国家财经管理秩序,按照党纪处分条例规定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行为。一般行为批评教育,严重的依法处理。
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主要有:
一、隐瞒、截留、坐支应当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的。
二、将隐瞒、截留款合伙私分的。
三、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或补贴的。
四、将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的钱款合伙私分的。
五、不按预算或用款计划核拨国家财政经费、资金的。
六、擅自动用国库款项或财政专户资金的。
七、个人借用公款超过6个月不还的。
八、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
九、在对内对外活动中接受礼品应当上交而不上交的。
十、将接受的礼品集体私分的。
(3)新条例违反财经纪律扩展阅读:
第一条为了纠正财政违法行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审计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应当在规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应当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根据需要,国务院可以依法调整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
有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个人,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由监察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条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补收应当收取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一)违反规定设立财政收入项目;
(二)违反规定擅自改变财政收入项目的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
(三)对已明令取消、暂停执行或者降低标准的财政收入项目,仍然依照原定项目、标准征收或者变换名称征收;
(四)缓收、不收财政收入;
(五)擅自将预算收入转为预算外收入;
(六)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条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三)坐支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四)不依照规定的财政收入预算级次、预算科目入库;
(五)违反规定退付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六)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条财政部门、国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上解、下拨财政资金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延解、占压应当上解的财政收入;
(二)不依照预算或者用款计划核拨财政资金;
(三)违反规定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四)将应当纳入国库核算的财政收入放在财政专户核算;
(五)擅自动用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六)其他违反国家有关上解、下拨财政资金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④ 国家财经纪律管理办法
法律分析: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是指违反财经管理法规、破坏国家财经管理秩序,按照党纪处分条例规定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三十九条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第四十条 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处分、组织调整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严重违纪、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
党内严格禁止用违反党章和国家法律的手段对待党员,严格禁止打击报复和诬告陷害。违反这些规定的组织或个人必须受到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追究。
⑤ 违反财经纪律属于违反什么纪律
法律分析: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是指违反财经管理法规、破坏国家财经管理秩序,按照党纪处分条例规定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行为。一般行为批评教育,严重的依法处理。
法律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三条 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补收应当收取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一)违反规定设立财政收入项目;
(二)违反规定擅自改变财政收入项目的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
(三)对已明令取消、暂停执行或者降低标准的财政收入项目,仍然依照原定项目、标准征收或者变换名称征收;
(四)缓收、不收财政收入;
(五)擅自将预算收入转为预算外收入;
(六)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行政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