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条例
⑴ 古时的钱币制度和钱币单位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经查,得出初步答案。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据描述:“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据查资料:“上白米(石)九钱五分,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八钱三分,白面(斤)九文,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另记:“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所看电视剧中,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注:
这两个月黄金价格升幅较大.比如
3月份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千足金报价达到179元/克,南京宝庆银楼金饰品价格已经涨到每克188元,而周大福每克金饰品价格已经接近197元。广州、兰州等地的价格也早就超过了180元/克的大关。
所以文中所提的黄金白银价格都要变化.
⑵ 钞票可能正在偷拍你,损坏人民币犯什么法
损坏人民币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管理条例第43条。关于各样能进行偷拍的电子产品,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会感到非常惧怕,哪怕被有心人用偷拍设备拿来对准我们,那么我们日常生活将不复存在,连个人隐私都会暴露在他人的聚光灯下。但是如今,最新信息表明我们日常使用的人民币正在偷拍你个人隐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管理条例第43条规定:故意损毁人民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故意毁损人民币是指明知是人民币,而用各种手段对其予以毁灭或损坏。故意毁损人民币包括: 将完整人民币纸币故意剪成数段或撕坏的; 将完整人民币纸币故意用烟火部分或全部烧毁的;在人民币纸上乱写乱画的; 用人民币制作工艺品的;熔炼硬币的。
⑶ 透明胶带粘贴的钱银行收吗能换吗
可以。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相关规定:
第三条凡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金融机构)应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不得拒绝兑换。
第四条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分“全额”、“半额”两种情况。
(一)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四分之三(含四分之三)以上,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全额兑换。
(二)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纸币呈正十字形缺少四分之一的,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
(3)纸币条例扩展阅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
第六条金融机构在办理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业务时,应向残缺、污损人民币持有人说明认定的兑换结果。不予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应退回原持有人。
第七条残缺、污损人民币持有人同意金融机构认定结果的,对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纸币,金融机构应当面将带有本行行名的“全额”或“半额”戳记加盖在票面上;对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硬币,金融机构应当面使用专用袋密封保管,并在袋外封签上加盖“兑换”戳记。
第八条残缺、污损人民币持有人对金融机构认定的兑换结果有异议的,经持有人要求,金融机构应出具认定证明并退回该残缺、污损人民币。
持有人可凭认定证明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请鉴定,中国人民银行应自申请日起5个工作日内做出鉴定并出具鉴定书。持有人可持中国人民银行的鉴定书及可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到金融机构进行兑换。
⑷ 如何正确的处理破损的钱币
可以到银行的营业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损伤人民币兑换规定兑换,其标准是:
一、凡残缺人民币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全额兑换:
(1)票面残缺不超过五分之一,其余部分的图案、文字能照原样连接者;
(2)票面污损熏焦、水湿、油浸、变色,但仍能辨识,其票面完整或残缺不超过五分之一,票面其余部分的图案、文字能照样连接者。
二、票面残缺五分之一以上至二分之一以下,其余部分的图案、文字能照原样连接者,应按原面额半数兑换,原残损币不得流通使用。
三、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兑换。
(1)票面残缺二分之一以上者;
(2)票面污损、熏焦、水湿、油浸、变色不能辨别真假者;(3)故意挖补、涂改、剪贴拼凑、揭去一面者。
(4)纸币条例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经2003年12月15日第20次行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行长周小川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兑换办法
第一条为维护人民币信誉,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和人民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民币正常流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残缺、污损人民币是指票面撕裂、损缺,或因自然磨损、侵蚀,外观、质地受损,颜色变化,图案不清晰,防伪特征受损,不宜再继续流通使用的人民币。
第三条凡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金融机构)应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不得拒绝兑换。
第四条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分“全额”、“半额”两种情况。
(一)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四分之三(含四分之三)以上,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全额兑换。
(二)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
纸币呈正十字形缺少四分之一的,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
第五条兑付额不足一分的,不予兑换;五分按半额兑换的,兑付二分。
第六条金融机构在办理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业务时,应向残缺、污损人民币持有人说明认定的兑换结果。不予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应退回原持有人。
第七条残缺、污损人民币持有人同意金融机构认定结果的,对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纸币,金融机构应当面将带有本行行名的“全额”或“半额”戳记加盖在票面上;对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硬币,金融机构应当面使用专用袋密封保管,并在袋外封签上加盖“兑换”戳记。
第八条残缺、污损人民币持有人对金融机构认定的兑换结果有异议的,经持有人要求,金融机构应出具认定证明并退回该残缺、污损人民币。
持有人可凭认定证明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请鉴定,中国人民银行应自申请日起5个工作日内做出鉴定并出具鉴定书。持有人可持中国人民银行的鉴定书及可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到金融机构进行兑换。
⑸ 元代纸钞的管理条例主要以什么构成的
元代朝廷以诏令的形式颁布的纸钞管理条例很多,全部具有法律回效力。元代的纸钞管理答条例主要以两个“条画”和若干具体法令规定构成。
这两个条画是1282年中书省颁布的《整治钞法条画》和1286年由尚书省颁布的《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其中,《至元宝钞通行条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较为完备的不兑换纸币管理文件。《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综合了自有纸币以来的管理经验,以一个专门文件的形式作为朝廷的法令规定下来,不但从制度上、政策上看是空前的,从纸币管理的思想上来看,也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⑹ 银行可以换硬币吗
你换硬币的范围在银行有能力兑换的情况下,可以前往柜台换取。
提示:在银行硬币充足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把硬币换成纸币。要记得柜台可以换,ATM机不行。
银行柜台换硬币的注意事项:
1、如果换的硬币多记得最好挑一家业务量比较少,人少的银行换钱。因为人多的时候,柜员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帮忙数钱的,换硬币不是那种能挣很多利润的业务,还有就是业务繁忙的银行后面还有很多人排队等着。
(6)纸币条例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人民币的管理,维护人民币的信誉,稳定金融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从事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发行、流通和回收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第四条、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依其面额支付。
第五条、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损害人民币和妨碍人民币流通。
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⑺ 元代是怎样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流通制度的
元代朝廷远在漠北的和林,即今蒙古共和国库伦西南、西北的畏吾儿,即今天山南路一带,都设置了纸币管理机构,在海南岛地区是否设立纸币管理机构文献无证,但那里也有纸币流通。
另外,元代朝廷为了确保纸币的权威性得到民众的认同,纸币的发行有足够的金银准备金作为后盾,基本上做到了有本发钞,决不滥发。1260年规定:“诸路领钞,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
纸币的发行以金银作为后盾,这对保证纸币的信用,促进纸币的流通起了积极作用。显然,初期纸币的发行实行金银准备金的做法是正确的。
只有这样,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才能得到民众的信赖。否则,纸币根本无法通行。元初纸币的发行权统归朝廷,严格控制发行额。在中统钞使用的最初20多年的时间里,每年的发行量不过几万至几十万锭,这对疆域辽阔的元代而言是并不多的,它和后期元代朝廷每年发行几百万锭相比,显然是非常有节制的。
正是由于纸钞价值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民间才出现“视钞重于金银”的现象。元代朝廷的这项纸币政策,恰好反映了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
元代朝廷以诏令的形式颁布的纸钞管理条例很多,全部具有法律效力。元代的纸钞管理条例主要以两个“条画”和若干具体法令规定构成。
这两个条画是1282年中书省颁布的《整治钞法条画》和1286年由尚书省颁布的《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其中,《至元宝钞通行条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较为完备的不兑换纸币管理文件。
《至元宝钞通行条画》综合了自有纸币以来的管理经验,以一个专门文件的形式作为朝廷的法令规定下来,不但从制度上、政策上看是空前的,从纸币管理的思想上来看,也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当时,朝廷的一切经费出纳都以中统元宝交钞为准,于商旅货运也极轻便。元时来华外商与外宾,看到仅是一张印刷品的元代纸钞可以购得各种商品,与金银无异,都深感奇特新鲜。
元代纸钞不仅通行于内地,而且也通行于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今西藏、新疆、云南、东北各地无不流通。对此,不仅有古代文献可证,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元代的出土经济文物可以证明。
其中的中统钞,大概由于信誉昭著的原因,其流通领域又并不只限于国内。在东南亚许多地方,直至明代仍有流通。
可见,元纸币实际上在当时国际商业交往中已成为通用货币。另外,当时一些国家不但欢迎元代纸币在其国内流通使用,而且还仿效发行自己的纸币。这类情况在亚洲各国家中出现过,最早在波斯出现,足见其世界影响之大。
元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元代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
至元宝钞通行条画
⑻ 一角的硬币能去银行换成纸币吗
一角的硬币能去银行换成纸币,直接拿着硬币去银行的柜台兑换即可。
根据《中版华人民共和国权人民币管理条例》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不得拒收新版人民币
《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和职能手段:要求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切实提高对人民币的正确认识。
《条例》第3、6条中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人民币支付境内的一切公共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禁止妨害人民币的流通。这将有效解决人们在实际使用第五套新版人民币时遇到的屡屡被“拒收”、流通不畅的问题。
(8)纸币条例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第二十二条 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挑剔残缺、污损的人民币,并将其交存当地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将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支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不得将残缺、污损的人民币对外支付。
第二十三条 停止流通的人民币和残缺、污损的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回收、销毁。具体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
⑼ 一角的硬币能去银行换成纸币吗
一角的硬币能去银行换成纸币,直接拿着硬币去银行的柜台兑换即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不得拒收新版人民币
《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和职能手段:要求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切实提高对人民币的正确认识。
《条例》第3、6条中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人民币支付境内的一切公共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禁止妨害人民币的流通。这将有效解决人们在实际使用第五套新版人民币时遇到的屡屡被“拒收”、流通不畅的问题。
(9)纸币条例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第二十二条
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挑剔残缺、污损的人民币,并将其交存当地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将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支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不得将残缺、污损的人民币对外支付。
第二十三条
停止流通的人民币和残缺、污损的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回收、销毁。具体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⑽ 袁世凯钱币为何如此深受藏者欢迎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又成为正式大总统。当时,为了巩固国内政局稳定,发展民族经济,也为“制宪”和“称帝”作准备,于是发布《国币条例》,毅然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51年,总发行量超过7.5亿枚。
清代国币称为龙洋,以银币为主币,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银币、宣统元宝等,总重量为(26.3--27克),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25.克),其含银量90%进行铸造
清朝灭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北洋政府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形式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其主要内容是规定钱币的铸造发行权归民国政府所有,原先的各个官局所铸造发行的1元银元,由民国政府兑换并改铸,在一点的时期内,承认它们的价值等同于国币1元的价值。国币中的主币是1元银元,其重量是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材质是银占90%,铜占10%,以后就改为了银占89%,铜占1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国币条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
袁大头在货币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因其重量、成色、含银量非常稳定,是中国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也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因此,袁大头的价格一直颇为可观,少则几百上千,多则可达几百万(关于袁大头价格,决定其市价的主要是年份、版别和品相因素。)袁大头是很有收藏价值的藏品.
粗发版。袁头发较粗,发型呈波浪。嘉禾结带没有形成纵横交“8”的结花,右边一束嘉禾结带处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目前市场价值在120~160万左右。三角圆版。此币背面圆字内的“口”字形成“△”形,而其他版别是“开口”形。目前市场价值在180~230万左右。
袁大头价格也随着古钱币市场的兴盛而水涨船高。袁大头因品种版式等因素,价格也大不相同,而它才是袁大头里面最值钱的――“签字版”袁大头。目前市场价值在400万左右。
中华民国三年版袁大头的主要版别有这几种:“O”记版。即在嘉禾图案中有“O”形暗记,在嘉禾结带处呈横“8”字形,左上方的带孔中有一极小的“O”形圆圈,而且袁像下巴前衣领未封领,肩章较宽,五星比较凸出。目前市场价值在80~100万左右。
加铸“甘肃”两字版。此币系甘肃兰州造币厂沿用民国三年版旧模,在袁像左右民国三年袁大头背面(三角圆)加铸“甘肃”两字,其余与开口贝版相同,铸量仅数万枚。目前市场价值在260~300万左右。
“T”字边、鹰洋边。此两种币均稀见,系天津造币总厂试铸样币。正、背图案与流通的一般“袁大头”相同,仅在边齿上有区别,为“T”字形边或鹰洋币形边。目前市场价值在32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