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渊源有法律效力吗
A. 普通法国家正式的国家渊源是判例法和制定法,这句话怎么理解
你想问的是国家渊源还是国家法律渊源?
恩!明白了!
先了解下法系吧!西方社会存在两大法系,一是大陆法系,一是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为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罗马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它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法国和德国是该法系的两个典型代表。
普通法法系,又称英美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法律渊源就是法律的表现形式和来源,(呵呵这以前上课时候老师说的~)来源主要有制定法和判例法。所谓判例、判例法,就是基于法院的判决而形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这种判定对以后的判决具有法律规范效力,能够作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据。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它是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或制定法而言的。判例法的来源不是专门的立法机构,而是法官对案件的审理结果,它不是立法者创造的,而是司法者创造 的,因此,判例法又称为法官法或普通法。
判例法的基本思想是承认法律本身是不可能完备的,立法者只可 能注重于一部法律的原则性条款,法官在遇到具体案情时,应根据具 体情况和法律条款的实质,作出具体的解释和判定。其基本原则是 “遵循先例”,即法院审理案件时,必须将先前法院的判例作为审理 和裁决的法律依据;对于本院和上级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所处理过的 问题,如果再遇到与其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在没有新情况和提不出更 充分的理由时,就不得作出与过去的判决相反或不一致的判决,直到 将来某一天最高法院在另外一个同类案件中作出不同的判决为止。
从法律渊源传统来看,大陆法系具有制定法的传统,制定法为其主要法律渊源,判例一般不被作为正式法律渊源(除行政案件外),对法院审判无约束力;而英美法系具有判例传统,判例法为其正式法律渊源,即上级法院的判例对下级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有约束力。
所以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普通法的国家(比如英美国家)的法律来自能够作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据的案件作为的法律和他们法律制定机构(比如我国的人大及其常委)制定的法律!
希望你有用~
B. 怎么理解司法解释是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但却有普遍法律效力
法的渊来源可以分为成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司法解释属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但是依旧属于成文法范畴中,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司法解释是足够成为法源的。且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只包括习惯、政策和判例,没有你所说的司法解释。
C. 法律渊源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法律渊源及各自的法律效力
一、法律渊源的概念:现在国内的教材说法的渊源指的都是法的形式渊源,即法内以什么形式表容现出来,那么这个表现形式就是法的渊源,比如说我国刑法规范主要就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97年修订)表现,因而97《刑法》就是我国刑法的主要渊源,还有就是那些散见于其它部门法中的刑事法律规范也是刑法渊源之一。
二/三、我国的主要法律渊源(按效力排名):
(一)、正式的法律渊源:
1.
宪法
2.
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4.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5.
自治法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自治机关制定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
6.
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经济特区在不违背前3种规律规范下制定的经济法规。
7.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香港、澳门在不违背全国人大制定的该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的前提下制定的法律、法规。
8.
国际条约与协定: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与协定。
(二)、非正式渊源:
1.
习惯:特殊情况下认可的个别习惯。
2.
政策:国家或共产党为了完成一定时期的任务而制定的活动准则。
3.
判例:在我国仅具有参考作用。
D. 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算我国正式法律渊源吗我国正式法律渊源有哪些
必须是的。。司法解释 立法解释 行政解释,都是我国的正式解释具有法律效力的。
因而必须是正式法律渊源~~~
E. 简述中国法律的渊源
法律渊源的含义及分类
1、法律渊源的含义
法律渊源是指法的源泉、来源、源头。作为法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法律的渊源是一个比喻性并且极端模糊不清的说法,不同法系、地域、国家对其均有不同的表述。法学家奥斯汀将法律的渊源理解为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克拉克则认为法律的渊源则指法的形式。同样,在我国法理学界,学者们也曾在多种含义上使用过法律的渊源这一概念:
有的学者将其理解为历史渊源,即引起特定法律、法律制度、法律原则、法律规范产生的历史事件和行为。
有的学者认为,法律的渊源是法的本质渊源,即
法的根本性质,法律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还有学者从其它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比如法律的思想理论渊源,即对一国法律制度、法律规范起指导作用的理论原则和思想体系;载入,法律的文件渊源,即对法律规范的权威性解释和记载的文件。目前,在我国法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法律的渊源是法律的效力来源,包括法的创制方式和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其意义在于说明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何种方式产生,并且具有何种外部表现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才具有法律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的规范性依据。在
此问题上,有的学者将这种效力上的渊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拘束力的渊源;另一类是虽无拘束力,但有参考价值的具有说服力的渊源。
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的渊源一般是指法律的形式渊源。其意义在于说明,某一规则如何产生,或者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并成为司法机关判案的权威性根据。
这两种观点共同之处是将法律渊源定位于法律效力的来源,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规范性根据",侧重的是立法层面的意义;而后者将其界定为"权威性根据"旨在突出法律渊源的司法意义。
2、法律渊源的分类
由于法律渊源的含义不同,学者们对其分类的依据也响应的多种多样。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有的学者依据其载体形式将法律渊源分为:成文法渊源与不成文法渊源。凡表现为文字形式的制定法者为成文法渊源,反之则为不成文法渊源。
有的学者依据其制定是否经过国家立法程序将其分为制定法渊源和非制定法渊源。凡是立法机关依据严格的立法程序及法定职权所制定的法律即为制定法渊源,反之则为非制定法渊源。
有的学者依据能否直接援引为定罪处刑的依据将其分为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凡是可以直接援引作为司法机关定罪量刑的依据的均为直接渊源,反之则为
间接渊源。
除此之外,有的学者采用美国学者博登海默的分类方法,将法律的渊源分为
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即
那些可以从体现为权威性法律文件的明确文本形式中得到的渊源为正式渊源;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资料和值得考虑的材料,而这些资料和材料尚未在正式的法律文件中得到权威性的或至少是明文的阐述和体现。
同时,还有学者认为,法律的正式渊源等同与法律的直接渊源,法律的非正式渊源等同于法律的间接渊源。
F. 在劳动法的渊源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应该是宪法,因为我国法律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等,其中最高法律效力的是宪法。
G. 法律的非正式渊源在法律使用中有什么意义
.非正式法源对于正式法源局限性的弥补作用
任何国家的法的正式渊源都回不可能是一个包答罗万象的体系,也就是说,它不可能为法律实践中的每个法律问题都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即总会有一些问题不可能从正式的法的渊源中寻找确定的大前提。这包括下列情况:
第一.正式的法源完全不能为法律绝定提供大前提;
第二.使用某种正式的法的渊源会与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强制性要求和占支配地位的要求发生冲突;
第三.一项正式的法的渊源可能会差生两种解释的莫能两可性和不确定性。
在以上三种情况下,法律人为了给法律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就要诉诸于法的非正式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