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支使他人违法负什么法律责任

支使他人违法负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2-02 10:24:06

① 侵犯他人隐私权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现行立法及有关司法解释,隐私利益是受法律明确保护的一项人格利益,因此构成侵害隐私利益的,行为人就应承担侵权民事责任。
相关法律责任
(1)停止侵害 受害人对于正在发生的侵害,如加害人正在宣扬传播受害人的隐私资料、侵入受害人的私生活领域等,可以请求停止侵害,防止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扩大等。
(2)赔礼道歉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规定,在适用此种民事责任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3)赔偿损失 隐私权的赔偿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二是对受害人因隐私权受到侵害而产生的其他损失进行赔偿,主要指财产损失。
法律适用上应类推适用《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侵害隐私利益的民事责任方式,应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侵害他人隐私,造成财产损失的,应按照全部赔偿原则,予以全部赔偿。侵害他人隐私,致他人精神损害,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人有权请求精神抚慰金赔偿。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数额,根据侵害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侵害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侵害人的得利情况,侵害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受诉法院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予以酌定。
隐私权的保护方法
(1)直接保护方法。法律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当公民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以侵害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寻求法律保护与救济。这就是隐私权的直接保护方法。如美国、德国。
(2)间接保护方法。法律不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当公民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不能以侵害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寻求法律保护与救济,而只能将这种损害附从于(或称“寄生”于)其他诉因(如名誉损害、非法入侵等)寻求保护与救济。这就是隐私权的间接保护方法,如英国。
(3)概括保护方法。在民法或相关法律及判例中笼统地规定保护人格权或人格尊严,不列举具体内容,在实践中仍然保护个人隐私权,如日本。

② 侵犯他人人格权,要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消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者侵版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应承权担以下几种形式的民事法律责任:
(1)停止侵害;
(2)恢复名誉;
(3)消除影响;
(4)赔礼道歉;
(5)赔偿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经营者因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承担了上述民事法律责任后,并不排除根据其行为性质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或其他形式的民事法律责任。

③ 故意破坏他人财物该负什么法律责任

故意破坏他人财产没有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对违法者给予拘留或罚款处罚。
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以毁坏公私财物罪追究刑事责任。《刑法》275条规定,故意毁灭或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认定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情节为:
1、毁坏公私财物价值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
2、毁坏公私财物3次以上的;
3、纠集3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造成财物损失2000元以上不满2万元的。

④ 辱骂他人应该负什么法律责任

辱骂他人的治安处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版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权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如果骂的内容属于虚构,可以构成侵犯名誉权,能构成诽谤或者侮辱,可以起诉到法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⑤ 诽谤他人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专严受法律保护,禁属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刑事责任:《刑法》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⑥ 要让一个人负法律责任要有什么证据。

可以抄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有所不同。

《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刑事诉讼法》
第四十八条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216条 发布:2025-10-03 16:47:40 浏览:877
教育道德与 发布:2025-10-03 16:46:49 浏览:159
工作法律咨询 发布:2025-10-03 16:46:42 浏览:758
借款合同怎样写才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10-03 16:20:44 浏览:940
谢志刚律师 发布:2025-10-03 16:16:38 浏览:439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致48条 发布:2025-10-03 16:06:34 浏览:219
快递安全规章制度登记 发布:2025-10-03 16:01:58 浏览:614
外面有小三范婚姻法吗 发布:2025-10-03 15:54:35 浏览:207
我国民事诉讼法作用 发布:2025-10-03 15:53:56 浏览:279
电子合同法的特征 发布:2025-10-03 15:52:34 浏览: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