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短信承诺有法律效力吗

短信承诺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时间: 2021-02-06 05:59:14

A. 口头承诺,短信承诺有法律效力吗有录音短信记录

同学,合同来法第十条【合同的形源式】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房东首先要证明你们订立了合同,如果没有书面、录音、短信等证据,他的主张得不到法院支持。
其实你的问题不是有效和无效的问题,是证明责任和证明力的问题。

B. 手机短信形式发送的协议具有法律效用吗

有效。
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版电权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用手机发送短信协议属于法律规定的“数据电文”的一种类型,具有法律效力。
由于这种形式的合同和其他数据电文的合同一样,存在难辩真伪的缺陷,虽然合同有效,但最好事后再补签一份纸质的书面合同。

C. 微信上的承诺有法律效力吗

微信上的承诺有法律效力。

微信聊天记录属于证据中的电子数据,属于证据类型的一种。

具体到民间纠纷案件中,作为证明关系存在的电子数据则集中表现为网上聊天记录(比如通过微信、QQ等软件)、电子邮件、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3)短信承诺有法律效力吗扩展阅读:

承诺书实际上是合同的一种,当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有效的承诺书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反映。承诺书的内容应当是当事人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能被强迫或威胁或利诱、欺骗等。

2、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承诺书的内容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不能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否则可能导致承诺书无效。

3、没有侵犯他人利益。承诺人只能基于自己有权处分的物进行处分,而不能因此侵犯到了他人的合法利益。

总而言之,承诺书有无法律效力主要依据承诺书是否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当然,在实践中,只有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达,且没有违法法律相关规定和没有侵犯他人利益的承诺书才算有效,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 承诺具有法律效力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54条、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为了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所实施的合法行为。
56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它形式。法律规定使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其规定。
57条、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之日起具备法律效力,行为人除非依照法律规定或对方当事人同意,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
综上所述,口头承诺系公民、法人为了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所实施的合法行为的一种。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它形式。
因此,可以认定口头承诺具有法律效力,其效力自承诺开始,也就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生效。承诺之人受承诺的约束,除非依照法律规定或对方当事人同意,口头承诺之人不得对自己的承诺随意变更或解除。
这亦符合民事法律行为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精神之体现。法律的渊源来自于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我国自古就有“人无信而不立”。这亦体现了,社会道德与法律对于信守承诺的看重!
然而,客观事实与你能够证明的客观事实未必一致!接受承诺一方,如果不能证明口头承诺的客观存在,恐怕维权方面讲面临巨大障碍。
所以,很多时候,无论是在实践之中还是法律方面,都尽量主张将相关承诺落实与纸面上。
关于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口头承诺,只要在其行为实施之时,不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等符合无效或可撤销、可变更的情形下
该民事法律行为依法成立,依法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口头承诺)自成立之日具有法律约束力

E. 短信具有法律效力吗

1、短信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根据情况证明力不同。
2、针对本案。短信也是可以作为证据,如果没有其它证据来支撑这个短信内容的真实性,也是不会被法官采集的。

F. 对方在短信中承诺可以构成法律责任

根据最高法发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可以视为民事案件中的证据。

G. 法律上承认以短信形式发出的承诺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中将“立案登版记制权”写入民事诉讼,明确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聊记录、微博等可作为民事案证据。

手机短信应当庭出示,并将短信内容、发(收)件人、发(收)时间、保存位置等相关信息予以书面摘录,作为庭审笔录的一部分。举证方也可自愿申请短信公证,并将公证文书作为证据出示。
(建议作短信保全证据公证,公证人员会对短信的内容、存储短信的设备进行拍照或摄像,方便法院客观采纳事实)

经过法院审查核实符合证据“三性”要求的手机短信,可以作为定案依据。但因手机短信存在删改的特性,一般情况下不宜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应结合其他证据予以补强。
(1)审查发、收件人(姓名及手机号码)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发、收件人与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2)审查手机短信的位置是否出现变动,发出(收到)的信息是否仍在发(收)件箱中;
(3)审查手机短信的内容是否完整,与其他证据是否有矛盾,与待证事实是否有关联;
(4)必要时可申请鉴定或向电信运营商作调查。

H. 短信上的承诺具有法律效力吗

看具体情况,最好能和其他证据相互证明,有一定的证明力。

I. 发出的短信是否有法律承诺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如:信息敲诈勒索在法庭上还是有法律效应的!

J. 请问手机短信的法律效力

目前我国法律上规定有以下七种类型: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无论是哪一类证据均应当具备客观、关联及合法三大性能。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调查人员收集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

评定手机短信能否作为证据来使用,首先要考量手机短信是否具备证据效力,即手机短信亦应具备证据的三大性能: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1、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作为已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遗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证据的客观性要求手机短信必须真实的反映案件事实、手机短信的内容应当未曾受到过任何删改;

2、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其他争议事实具有一定的联系。具体到手机短信,因每一个手机号码均对应一个唯一用户,手机短信的收发只能在特定的两个手机号码间进行,在没有其他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两个特定的手机号码间的短信收发,可认定为两个特定的用户之间在特定的时间发生的通信行为;

3、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应当程序合法(指证据的来源、收集过程或提取方法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形式合法、主体合法(主要针对人证而言)。对于手机短信的来源,严格来说应推定审查以下内容:

(1)手机短信证据是否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2)手机短信证据收集的主体、时间、地点、过程、对象等是否合法;

(3)手机短信证据是否被他人非法输入和控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手机短信作为证据,已具备了证据的关联特性,但因手机短信内容的易删改性以及来源的复杂性,而直接影响到对案件事实进行客观、真实的认定,在法无明文规定的前提下,如何判断手机短信的证明效力,就要靠主审法官利用自由裁量权来综合认定。

(10)短信承诺有法律效力吗扩展阅读:

从手机短信的合法性来看,要通过合法的入网手续后,合法使用手机,手机收到的短信是合法的证据。因此,符合下列情况,法院还是有依据将短信作为有效证据的。

1、保证手机短信不被删除,在手机储存空间或储存卡总保存。

2、将手机短信内容固定,可以请公证处的人员公证一下,摘成书面文字,进行公证,使其具有较强的证明效力。在公证时,公证机关应当机库手机的品牌,和型号,以便以后核查。这样提交的证据,对方要提供更强效力的证据才恩呢该推翻。多数情况下,公证机关的公证材料会被法院采纳。

3、提起诉讼后,将公证文书或将固定的手机短信证据交给法院,或有法官对手机内容进行检验,并当场制成笔录。做笔录时,同样应著名手机型号与品牌。除极少数款型的手机短信内容可以修改外,目前对大多数市面上出售的收集短信内容是不可修改的。

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热点内容
联邦司法部 发布:2025-10-02 21:45:00 浏览:981
司法考试商法出题 发布:2025-10-02 21:31:19 浏览:973
民事诉讼法的撤诉 发布:2025-10-02 20:47:45 浏览:976
美国联邦法院的大法官实行的是 发布:2025-10-02 20:40:51 浏览:38
行政法主要内容 发布:2025-10-02 20:36:06 浏览:664
厦门市思明区法律援助 发布:2025-10-02 20:15:36 浏览:805
司法考试紧张 发布:2025-10-02 20:11:12 浏览:819
阜南律师电话 发布:2025-10-02 20:04:36 浏览:700
机械租赁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5-10-02 19:59:22 浏览:149
法官的权利大 发布:2025-10-02 19:54:24 浏览: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