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法律责任的后果
Ⅰ 我刚刚看见法理学书上对法律行为的概念是,人们在其意志控制下实施的受法律调整并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两者并无来矛盾。
前者是概述源了后者的延伸,人们和民事主体同属一事物乃人,法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其实就是张三穿了一件棉大衣,脱掉后就是西装,但人还是张三本人。
合法与否,两者的结果是否是在其规定受肯定的允许范畴,反之,不合法。
Ⅱ 法律责任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法律责任的构成条件概括为: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1、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一般认为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3、损害事实。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对财产、对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损失和伤害。
4、主观过错。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5、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Ⅲ 司考法理学中法律责任的竞合如何理解
因为抄法律关系的不同,所以会袭有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还有行政责任等。
民事责任里又有侵权责任,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等责任。
一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共存,并且民事责任一般会优先。这三个没什么问题。
通常讨论的法律责任竞合,应该多是讲民事责任中的那些责任的竞合。
比如你买了一样电饭锅,那你跟卖家之间就会有合同关系。如果那个电饭锅在你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炸了,炸伤了你,就会发生侵权关系。 这个时候卖家就会有因为违约产生的违约责任跟因为侵权产生的侵权责任,也就是违约责任跟侵权责任的竞合。
顺便说一句,这种情况时候,你只能选择一种,即只能主张一种权利,不能同时主张卖家违约和侵权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Ⅳ 法律责任是否是法律义务,为什麽
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其不同的本质内。法律要求容当事人应为的行为,称为义务。义务与权利是相对应的。义务的履行即为权利的实现。义务的违反即发生责任。可见,法律责任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要先有义务,然后才谈得上责任。无义务,即无责任。虽有义务存在,如果义务人能正确履行义务,也不发生责任。只在义务人违反义务时,才发生责任。换言之,法律责任为违反法律义务的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现有些《民法概论》中将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的区别归结为:义务是应为的行为,责任是必为的行为。此说未能划清二者界线
Ⅳ 对法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的认识
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法律还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规范不同于其他规范的男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严谨性。它有特殊的逻辑构成。构成一个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每一个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行为模式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所提供的标准和方向。其中行为模式一般有三种情况:
(1)可以这样行为,称为授权性规范;
(2)必须这样行为,称为命令性规范;
(3)不许这样行为,称为禁止性规范。其中(2)和(3)又称为义务性规范。法律后果是指行为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在法律上所应承受的结果。法律后果分为两种:
一个是肯定性法律后果,指行为人按照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从而导致的一种积极的结果,包括国家承认行为合法、有效、应予保护甚至奖励。
另一个是否定性法律后果,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规定而行为,从而导致的一种消极的结果,包括国家不承认行为合法、行为无效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
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
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或认可和保障的一种关系,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
4,法律是以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它的实施就由国家来保障。
法的要素即是当法律被看作一个系统时,它与任 何系统一样,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 的统一整体。[1](P61)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就是深 入到法的系统内部,从微观的层面进一步考察和更 好地揭示法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同样,对于法律 规范的有效性(Validity)的探求也只能缘此而入,否 则,别无他径。笔者不揣浅陋陈一孔之见,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 在 法学史上,最先对法律进行要素分析并概括出 较系统的法的模式理论的法学家,首推19世纪英国 的约翰·奥斯丁(JohnAustin)的“命令模式论”。所谓 法的模式即是在解释法律由何种要素所组成时使用 的概念。根据奥斯丁的理论,实在法最为本质的特 征乃是法的强制性或命令性。法律被认为是主权者 的一种命令。“任何一种实在法都是由特定的主权 者对其统治下的某个人或某些人制定的”,但是,他 又认为,并非每一种命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 令———强制某个人或某些人必须为某类行为或不为 某类行为———才具有法律的性质。[2](P201,P22-24)奥斯 丁把命令、义务和制裁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即把 法所包含的众多要素全部归结为以制裁为后盾的命 令的总和。照此看来,法律中所有的特点和规范都 用命令来概括,这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事情,也是一种 过于简单和片面的概括。正因如此,20世纪的西方 法理学界,又不断有人提出新的法的理论模式理论 。
美国的社会法学派代表人物罗斯柯·庞德( RoscoePound)认为法律就是由律令、技术和理想三种 要素或成分所组成的,其中法律的“律令”本身又包 括规则、原则、概念和标准。他认为“规则”是对一个 具体的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后果的律令,“原则 ”是用来进行法律推理的权威性出发点,“概念”是可 以容纳某些情况的权威性范畴,“标准”则是根据每 个案件具体情况加以适用的行为尺度。英国的新分 析法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哈特(HerbertHart),在批 判奥斯丁的命令模式论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规则 模式论”。他认为在所有发达的法律制度中都有一 套规则,即分为设定义务的第一性规则和授予权利 或权力的第二性规则,其中,第二性规则又包括确认 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三种成分。确认规则是 规定一定规则在符合何种条件下才能取得法律效力 ,它能够消除单纯第一性规则的不确定性,并能够将 调整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区别正义行为与行政 行为的“首要”社会行为规则区分开来。[3](P89-93)美国 新自然法学派罗纳德·德沃金(RonaldDworkin)则反 对哈特把法的要素归结为规则的观点,他坚持法律 除了规则成分之外,还包括原则和政策的成分。特 别是在那些疑难案件中,原则和政策起的作用将会 更大。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 odenheimer)对于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的论述,也持“ 规则—原则—政策模式论”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法 律制度,从其总体来看,是一个由一般性规范同适用 与执行规范的个殊性行为构成的综合体。它既有规 范的一面,又有事实的一面。在法律规范的有效性 上,他坚持“法律的规范性结构,可以说是一种‘应然 ’体的集合,这当然是从这些规范要求人们服从但在 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得到遵守或执行的意义上而言 的”。[4](P238-239)
就 国内法学家而言,对于法的要素所持的观点,主 要有如下几种学说:(1)四要素说。即认为构成要素 主要是规范,但不限于规范。一般地说法由法律概 念、法律原则、法律技术性规定以及法律规范四个要 素构成。[5](P37)(2)三要素说。
其一是认为法的要素 区分为三类,即:规则、原则和概念三种基本成分 。[1](P73)
其二是认为法由概念、原则和规范所构成 。[6](P149)(3)一要素说。即认为法律规范是法的最基 本的细胞,它与整体的法的关系是系统的个别因素 同整个系统的关系,并且认为原则不过是原则性规 范、概念不过是定义性规范而已,它们实际上都是调 整人们行为不可少的部分,是法的职能专门化的结 果和表现。[7](P353-362)综观国内外各家对于法的要素 的不同阐述,到目前为止,虽然每一种分析都未能在 法学界取得一致同意,但是各种观点间的争鸣,对于 深化“法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的认识和理解却是大 有裨益的。
笔者以为,法的要素区分为三类,即:规 范、原则和概念三种基本要素。
理由是:第一,持四 要素说所认定的“法律技术性规定”这一要素,如法 律、法规中关于该法何时开始生效、凡与该法抵触者 无效等规定,究其实,笔者认为法的要素中无论是规 范、概念还是原则,都是从法的本质亦或内容层面上 说的,而相对于法律技术性规定,应该是形式层面上 的,是为规范、概念和原则服务的。
第二,持一要素 说将“原则性规范”、“定义性规范”等同于“原则”和 “概念”,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法律原则是可以作 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 原理和准则。[1](P71)法律概念指的是在法律上对各 种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 权威性范畴。[1](P75)《牛津法律大辞典》定义为:概念 是法律思想的基本要素,并是我们将杂乱无章的具 体事项进行重新整理归类的基础。[8](P533)例如,法律 上的“故意”和“过失”,这样一些概念,它虽然存在于 规范之中,但它并不等同于规范。原因很简单,因为 “故意”或“过失”等基本概念是无法以规范的逻辑结 构去分析的。
第三,对于三要素说中的“规则”和“ 规范”,笔者以为这更多的是语义和习惯上的区分,二 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但相较而言,“规范”似乎更合符 法律的历史发展和习惯一些。二 ( 一)法律规范的含义、特征“ 规范”,从语义上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规范”的英文为n orm,这一术语源出于拉丁文norma一词,它意指规则 、标准或尺度。博登海默认为:“规范的特征———从 这个概念同法律过程相关的意义上讲———乃在于它 含有一种允许、命令、禁止或调整人的行为与行动的 概括性声明或指令。在这一术语的惯常用法中,并 不含有对个别的情形做完全个殊性的特定处理的意 思”。[4](P234)在法的要素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法律规 范。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一是我们经 常把法律界定为某种行为规范或规则的总和或体系 。在这里,法律和法律规范大致上在内涵和外延方 面同一;
二是从法的要素本身出发,则法律与法律规 范不再是同一关系,而是互相包含的种属关系。即 除了规范,还有原则和概念,而这三个成分或构成要 素之间是并行不悖的。由此看来,法律规范应该是 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 状态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1](P63-64)对于这一 定义,笔者以为包含三种含义:
(1)赋予一种事实状 态以法律意义,即是指在某种法律关系当中,当某事 件和行为发生以后,则会产生法律关系的内容即相 关的权利和义务的产生、变化或消灭,也有可能引发 某种法律责任的出现。在此当中,法律规范作为法 的要素其作用就是为之调整且将其法律意义明确下 来。例如自然人的出生和死亡,它会引起某些人身 权和财产权的形成和消灭。
(2)对某种事实状态的 法律意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相比于法的要素中 概念和原则而言的。法律意义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即是 法律后果的承担。
(3)法律规范中的一般性规定,这 是指法律规范的普遍性而言的。奥斯丁认为,只有 那种“对某类作为或不作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命令 ,才是法律。[9](P15)普遍性指的是法律规范对某一类 事实状态而不是对某一件特定的人或事作出的规定 。正因为如此,“人们就能够预见到尚未被起诉的情 形的法律后果,进而能够在因此而变得较为确定的 未来时间中安排他们的行为”。[4](P234)
( 二)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范式、种类法 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范式,也称为逻辑结构、逻辑 构成,是一种特殊的在逻辑上周全的规范,一般来说 ,一条完整的法律规范由那些必备的要素或成分组 成,这些要素或成分又是以一种逻辑联系结为一个 整体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结构范式。目 前,国内外法学界对此问题莫衷一是。就国内而言 ,主要有:(1)假定、处理、制裁三因素构成说,这是一 种很古老的学说。[7](P356)(2)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 因素构成说[5](P37-38),[7](P149-150)(3)假定、处理和法 律后果三因素构成说。[1](P65)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结合法律规范的有效性,考察分析其理由如下:
1 、假定。它是法律规范中关于适用该规范的条件 下的一种设定,是其必要因素之一。故而有人称之 为条件或条件假设。通过假定把规范同事实状态联 系起来,它指出在什么情状之下,这一规范的适用和 生效,即只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情况下才产生规范 的有效性。
2 、处理。它是行为模式的本身,即法律关于允许 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也即是关 于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可以、有权 、不受……侵犯、有……自由,或应当、必须、不得禁 止等。
3 、法律后果。它是基于前两种因素而为的法律后 果归结,即法律规范中对遵守规范或违反规范的行 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规定。在这里,法律后果分为 奖惩两种形式。奖,即肯定性后果;惩,即否定性后 果。肯定性后果确认事实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 等具有合法性,否定性后果则是对某种事实状态的 否定、谴责或不予确认,甚至是对行为人的施以制裁 。由 此,
第一,如果将法律后果单纯的归结为“制裁 ”,则法律规范显得过于片面化,从而忽视了肯定性 法律后果,也排除了诸如宣布无效等非奖非惩的中 性法律后果。
第二,从法律规范的逻辑周全上看,如 果有人认为三因素构成说在许多规范上并不具备 ,如宪法即只有两因素,而缺少法律后果因素,这其 实也是一种误解。法律条文的表达是反映规范,但 并不等同于规范本身。从否定性法律后果来看,一 个条文包括“如果”、“则”、“否则”固然显得法律规范 完整,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多数是几个条文表述一 个逻辑完整的规范,或者也有一个条文表述了几个 规范的不同部分。如在宪法中虽然条文没有规定制 裁,但在部门法(主要是刑法)中却规定得甚为详尽 。申言之,
(1)任何一项周全的法律规范都是由前述 三因素按一定的逻辑结构而形成的;
(2)在立法实践 中,出于法律文本的考虑,在表述时运用了立法技术 的处理,对某种因素构成可能会省略,但其逻辑关系 及实质仍在,否则,不成其为法律规范,更无有效性 可言。与 此同时,法律规范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 的分类。
比较重要的而又普遍的分类有:(1)按照法 律规范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不同,可将其分为权利 规范、义务规范和权务复合规范。权利规范又称授 权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及 可以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义务 规范规定的是人们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 范。它又包括命令式和禁止式两种。命令式是要求 积极行为,即设定作为义务的规范;禁止式是要求消 极行为,即设定不作为义务的规范。权务复合规范 即兼有上述双重性质的规范。如我国《宪法》第4 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即是。
(2)法律规范按其内容是否确定,还可划分 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确定性 规范是指规范本身明确而具体地设定某种行为规则 的法律规范;而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需授 权某一机构加以确定的法律规范则为委任性法律规 范;准用性规范则是规定行为规则的某一部分须参 照其他法律规范才能实施的法律规范。此 外,法律规范可按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职能而 分为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按照权利、义务的刚 性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强行制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 三)法律规范的有效性从 上面关于法的要素的构成、法律规范的含义及 结构和种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人们说 一项法律规范是有效的,这就意味着该规范对于它所 指向的那一类人或事是具有约束力。“如果一项有 效的法律设定了义务和禁令,那么它就只能要求此 义务达及的那些人服从与依从它。如果它授予私人 以权利或权力,那么这些权利和权力就必须得到其 他私人的尊重,而且在它们遭到侵损时应当得到司 法机关的保护。[4](P332)如果说法的要素是以法律规 范为最主要的基本成分进行铺陈与设定的话,那么 ,法律规范则主要是以其是否具有有效性作为规范 最终的归依和存在的起点的。囿于各种原因,我国 以往的学者在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尤其是在分 析法律规范时,总是侧重于法律规范的含义、逻辑结 构范式和种类等方面,而对法律规范的有效性这一 核心主旨却鲜有论及的。因而,对于法律规范的理 解和研究总是游离在表象的层面上,而缺乏对法律 规范内在机理的深层挖掘和剖析。正因为这样,才 导致对“法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的看法不一和争论 不休。由法的各要素所构成的法(律)为什么而存在 ?法律规范又为什么而存在?这是一个勿庸回避的 现实问题。其实,法也罢,法律规范也罢,它们存在 的合理内核应该是它们的效力问题。遗憾的是,一 般的观点总是将法律规范和其他要素组成的法律作 为考察的对象,即一方面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约束 力和法律的强制力,另一方面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 或适用范围,却偏偏漠视或忽视了对法律规范的考 察。笔者认为,构成某一部法律这一整体的效力其 来源在于法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子系统———法律规范 的有效性。我 们已经知道,法可以区分为应然的法和实然的 法。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自身的存在及其约束力,属 于“应然”的范畴,而与有效的法律在实际中被执行 、适用和遵守即实际法律的效力是有区别的,后者属 于“实然”的范畴。
同样的道理,笔者认为法律规范 的有效性也应包含应然有效性和实然有效性两方面 。所 谓应然有效性“乃是一个植根于法律过程之中 的问题”[4](P332),它决定了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博登 海默认为“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 justsocialorder)”[4](P318),因而他认为法律规范所具有 应然有效性乃是“法律—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的表 现与集结。在当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和立法体制中 ,平等、自由、人权与安全、公平与效率以及社会功利 ,是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11](P145)笔者认为,这也 是法律规范应然有效性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和价 值判断所在。所 谓实然有效性“所涉及的乃是法律规范适用于 那些人是否真正遵守这些规范的问题”,“只有当构 成社会的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大多数私人公民— ——的实际行为与宪法规定、制定法规定或判例法规 定所指定或认可的标准相一致时,这些规定才在该 社会中具有实效”。[12](P3-4)换言之,即法律规范的 应然有效性是一方面,而其实然有效性却是另一方 面。笔者认为,在一项法律规范的应然有效性和实 然有效性之间完全有可能产生冲突。而只有当平常 意义上说的法律规范的有效性(亦或法律效力)都应 该包含上述两者并相一致时,法律规范的有效性才 能体现出来。
由 此,可以将实然有效性分成两部分:
(1)本质上 有效,形式上亦有效。即一项法律规范它在实际社 会生活中产生了其应有的效力,它在司法审判中被 合法、合理地适用和实施,在人们行使权利和履行义 务中得到遵守,因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有效性。所以 ,我们认定这一法律规范是生效(或有效)的。
(2)形 式上有效,本质上未必有效。即一项法律规范它在 形式上业已经立法通过并颁行,获得了立法者认可 的形式上的有效性,但是,由于这样一项法律规范因 为违背了应然的有效性,即制定的是非正义的、不是 最终为导致或创造社会良好秩序的法律,比如反人 类的或种族歧视的法律,那么,“当一条规则或一套 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 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只有用服从 正义的基本要求来补充法律安排的形式程序,才能 使这个法律制度免于全部或部分崩溃”。[4](P340)因而 ,一项空徒形式有效性的法律规范,它有可能会不被 适用、实施或遵守,从而使之无效或失效。
总 言之,对于法律规范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只有 把它从规范性“应然”的领域中切割出来,并将其牢 固地扎根于社会关系这个“实然”的土壤之中,才能 长出繁茂的枝叶和硕果,即做到:(1)应然有效性与 实然有效性的结合。(2)本质上有效与形式上有效 的结合。由于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如此纷繁复杂 ,而法律规范是对某类事实状态适法的最直接和最 基本的依据,故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存在或权威与否 是决定法制规范的关键所在,而法律规范作为法 的最主要要素直接决定了法律效力的高下与有无。上述内容图示如下: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 2]J·Austin.[M].H.L .Hart,London,1954.
[ 3]H·L·A·Hart,TheConceptofLaw[M].Oxford,1961.
[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 来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5]沈宗灵.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98.
[ 6]王果纯.现代法理学—历史与理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95.
[ 7]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4.
[ 8]郭道晖.中国立法的价值取向[A].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研 究[C]
Ⅵ 论述法律责任的构成.... 法理学的角度/两三百字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回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答就其性质而言,法律关系可以分为法律上的功利关系和法律上的道义关系,与此相适应,法律责任方式也可以分为补偿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我们把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1.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过错。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3.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一般认为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4.损害事实。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对财产、对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损失和伤害。
5.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Ⅶ 法理学中,法律规则包括三个部分,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是否缺一不可的那是否所有的法条都
并非缺一不可
Ⅷ 法律责任的法理学
法律责任是法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法律义务履行的保障机制和法律义务违反的矫正机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法律责任问题是法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切实的关系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责任是具体的,而法理学是抽象的,这就使得从法理学的角度研究法律责任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法理学作为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是法学领域中所有问题的研究基础,因此,从法理学角度研究法律责任问题十分必要。本文从法律责任的概念谈起,按照从本质到形式,从一般到个别的整体脉络,对法律责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法律责任是因特殊法律事实所引起的特殊义务。对于法律责任产生的合理性根据,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价值论意义上概括为基于理性约定、意志自由基础上的行为选择自由;从经济学意义上,概括为一种社会契约即社会成员共同选择的博弈。文章的第二部分在分析已有且比较流行的学说基础上以辩证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把法律责任放到整个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中,提出法律责任的价值本位为统治阶级国家对违反法定义务、超越法定权利界限或滥用权力违法行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是国家强制违法者做出一定行为或禁止其做出一定行为,从而补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恢复被破坏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法律责任的功能和构成要素。法律责任的目的是通过法律责任的功能来实现的,法律责任的功能主要包括:预防功能、救济功能和惩罚功能。界定了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是指在认定法律责任时所必须考虑的条件。第四部分归纳出在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的分类。法律责任区别与道德责任的主要之点就在于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由国家特设并授权的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因此,在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另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责任作不同的分类,实践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将法律责任分为违宪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等。文章最后在上述构建的法律责任法理学框架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法律责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法律责任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提出了完善我国法律责任体系的几点建议。
Ⅸ 法理学中的法律责任竞合 请举例说明
通俗的说,法条竞合就是一个行为触犯了两个法律规定。比如你冒充警察骗人回家钱,那答么你就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
想象竞合就是一个行为侵犯了两个客体,你比如你一棍子下去非但把人给打死了还砸坏了旁边一个价值连城的文物,那你即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构成损坏财物罪。
Ⅹ 法理学中法律责任的构成与刑法学中犯罪构成四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与联系?法理学是所有基本法或部门法的基础,
法理学中的法律责任是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有法律规定的行为产生的不利于行为人的后果
有法律责任不一定受到法律制裁,因为法律责任有责任制和免责制,法律制裁是被动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形态。
现代主流刑法学中,追求主客观相一致,并且行为已经上升到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罪刑法定)
区别应该体现在刑法中和民法中,刑法中法律责任的承担必须主客观相一致,民法中仅有客观违法行为(例如无过错责任)也承担法律责任
联系那是必然的,因为法理学中的原理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