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法制史论述
Ⅰ 法硕专业综合(法理,宪法,法制史)怎么复习呢最后二十天了
准备法硕复习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记忆。法硕内容庞杂,专业课加起来就有五门,因此复习工程相当的大。对于这五门专业课的复习,应该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来安排具体的复习应对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每一科的特点以及复习建议。
法理 是比较难懂的一门。往往没学过法律的考生看书的时候觉得很枯燥。所以最好看书的顺序不要按指南每门课的先后顺序看,而是要先看刑法,因为刑法条理非常清楚,容易理解,接着再看法理,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因为法理其实就是把各个部门法内部的东西抽象出来了。法理内部的“线”其实比较简单,归根到底法理就是在讲法律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存在,以及法律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内部的那条线就是:先讲法律建立的原因和形式是什么,法律建立以后对社会和每个人都产生了怎么样的结果,法是如何才能满足我们需要的,我们又是怎样制定出对我们更加有利的法律的。
民法 的复习重在理解,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才能答好民法题。
刑法 的脉络比较清晰,复习起来比较容易。总则和分则是同等重要的,每年出题分值各占50%。刑法拿高分的最主要办法就是抓重点,有的放矢地复习。刑法的重点内容很好判断,重点都有一些特征的,可以帮助大家判断哪些是可以出题的地方。
特征如下:有明显的大写的一、二、三,大写的标题下标有小标题的数字如①、②、③,小写的1、2、3下多涉及法律方面重要的概念。这些方面一定要想办法理解并且背会。先并后减,先减后并不是重点,搞不懂就放弃。分则当中各罪里会有很细的需要解释的地方。比如抢劫罪中,什么是以非法目的占有,什么是暴力,这些都要搞清楚,细细地扣。往往很多同学考完刑法觉得很不错,觉得四个要件都写出来了,但结果出来分并不高。问题就出在需要好好解释的地方没有去好好解释。根据《考试大纲》,在刑法分则所确定的413个具体罪名中,需要考生作为重点掌握的有170个,约占总数的40%。其实不需要那么多,每章最重要的几个罪都是前几个罪名。另外,刑法除要看刑法法条外,还要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其他几个司法解释。
宪法 理论要求并不是很高,复习起来难度不大。不过里面的细小知识点特别容易混,所以一定要把宪法法条常备身边,复习的时候还可以专门做一些知识点的比较。此外,《香港基本法》也比较重要,应该找来好好看看。
法制史 复习起来最大障碍可能就是生僻的文言文,可是每年的考察重点恰恰不在这个地方。所以复习的时候尽量不要死抠文言文,跳过去就行了。法制史每年的重点变化不大,具体来说法制史的重点集中在秦朝、隋唐、明、清、民国还有建国初期等年代的法制思想。刑法法律制度、重要的法典等等内容,最好的帮助记忆的办法就是做表格。按照年代顺序把重点内容列出来,做个比较。每个朝代的民事经济法律制度不是重点,只是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名词要记住。
Ⅱ 中国法制史论述题回答(急需)
这些书上应该都有....我也不去抄了 当自己复习好了
1,宋代因为内忧外患 所以在大臣的建议下皇帝采用了加强中央集权严刑峻法
主要是3种刑罚的出现(或者说恢复)
折杖法 减刑用 除了死刑外都适用 以杖脊和杖臀代替
刺配 就是古代墨型+发配 是一种历史上的倒退....
凌迟 的出现 与我们所知的“千刀万剐”的凌迟不同 虽然也很残忍 也是历史上的倒退 但比起千刀万剐相对来说步骤简单 肢解四肢 割喉 等死
2,清末基本没有什么大清的法典了 基本上法典谁的意识都没反映 最大的用途是向帝国主义妥协和欺骗手段缓和社会矛盾 背景大概就分2个时期
一,是百日维新提出制宪被慈禧否决 到慈禧发觉不得不制宪《钦定宪法大纲》分 君主和大臣2篇 依然是封建专制
二,是武昌起义的力量 让慈禧被迫下令制定《十九信条》缩小了皇帝权利 但让人未提到民主 最后革命胜利 清政府完蛋....
要说意义的话 就是中间提出过《大清新刑法》 里面第一次把民法与刑法分开 还有上面说的2个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法典的体例和思想上借鉴了部分外国资本主义的原则和条例
3,神捏。。。明国时期有北京?南京吧?借鉴了德日等国外的结构 也借鉴了之前民律草案 整体来说就是继受法与固有法的合体..
4,诸法合一 法就是刑 礼法并用(严刑峻法) 内容上君主权利至上 凌驾法律 明显的特权等级之分
5,最早是周吧 不过当时没孔子 所以就不存在儒家了-.-春秋之后可以看到基本上比较兴盛的朝代 都是德主刑辅 比如汉 唐
基本上汉开始儒家思想就一直占有半壁江山 个别时候形势动荡 采用严刑峻法 或者君主个人问题 比如朱元璋...
评价和看待放一块吧...
最早提出了“德治”以及“礼法并用”之类的先进的法律观念 从周朝开始 陆续出现审理判决时的标准和手段
特别是大唐时期的法典更是封建制法的代表...
不过长期受到封建专制的影响 立法方面虽然早早的提出了法治 但却依旧是维护的君主专制 在民主和经济方面守到了极大的影响 也给如今的法制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因素
很杂乱回答的 不过一些重点LZ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 应该就可以了解的更深了
Ⅲ 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学)考试各科的具体题型和分值情况是如何的
初试共四门: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刑法、民法)、综合课(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其中政治、外语是全国统考,专业基础课和综合课的命题
从2004 年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法律硕士联考科目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分析, 为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各科的具体分值和考试时间:政治(100 分、3 小时)全国统考外语(100 分、3 小时)全国统考
综合课(150 分、3 小时)联考专业基础课(150 分、3 小时)联考)其中综合课为(法理学,宪法学,法制史),专业基础课为(民法学,刑法学)其中刑法:75 分,民法75 分。法理学60 分,宪法学50 分,法制史40 分。具体分值如下:刑法:4 O1、单选题20 分(20×1 分)2、多选题10 分(5×2 分)
简答题12 分(2×6 分) 4、辨析题8 分(1×8 分)5、法条分析题10 分(1×10 分) 6、案例分析题15 分(1×15 分)
、总题量共计30 题(客观性试题30 分,主观性试题45 分。
民法:
1、单选题20 分(20×1 分) 2、多选题10 分(5×2 分)
、简答题12 分(2×6 分) 4、辨析题10 分(1×10 分)
、法条分析题8 分(1×8 分) 6、案例分析题15 分(1×15 分)
6 P! }& i9 q3 t5 {7、总题量共计30 题,其中客观题30 分,主观题45 分i
综合课:150 分,其中法理60 分,宪法50 分,法制史40 分。具体题型及分
值分布情况如下:
、单选题45 分(45×1 分)(法理15 宪法18 法制史14
2、多选题36 分(18×2 分)(法理6 宪法7 法制史4)
、简答题24 分(3×8 分)(法理8 宪法8 法制史8)4、分析题30 分(3×10 分)(法理10 宪法10 法制史10)
5、论述题15 分(1×15 分)(法理15)
、总题量共计70 题,其中客观题81 分,主观题69 分
Ⅳ 法律硕士联考考试科目和具体分值多少!
初试共四门: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刑法、民法)、专业综合课(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其中政治、外语是全国统考,专业基础课和综合课的命题从2004年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也是全国考生一样的试卷。也就是说,法律硕士是全国联考,在初试部分,无论您报考哪所学校,咱们初试考得都是一样的试卷。
法律硕士各科的具体分值和考试时间:
政治(100分、3小时)全国统考;外语(100分、3小时)全国统考;
专业基础课(150分、3小时)联考; 综合课(150分、3小时)联考。
其中专业基础课为(民法学,刑法学),综合课为(法理学,宪法学,法制史)。
专业基础课中,刑法:75分,民法75分。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综合课中,法理学59分,宪法学47分,法制史44分。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综合课中,法理学60分,宪法学50分,法制史40分。
具体分值如下:
考研英语一:完形填空20个题目,总分10分;阅读理解4篇文章,20个题目,总分40分;新题型5个题目,总分10分;翻译5个题目,总分10分;写作部分,小作文一篇10分,大作为一篇20分。考研英语总分100分。
考研政治:单选题16个,共计16分;多选择题17个,共计34分;材料分析题5个,共计50分。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课分值分布:
专业基础课部分:单选题40个,共计40分,其中刑法和民法题目各20个。多选题10个,共计20分,其中刑法和民法题目各5个。简答题4个,共计24分,刑法和民法各2个。辨析题2个,共计16分,刑法和民法各1个。法条分析题2个,共计20分,刑法和民法各1个。案例分析题2个,共计30分,刑法和民法各1个。
专业综合课部分:单选题45个,共计45分,其中法理学14个题目,宪法学15个题目,法制史16个。多选题18个,共计36分,其中法理学6个题目,宪法学7个题目,法制史5个。简答题3个,共计24分,法理、宪法、法制史各1个题目。分析题3个,共计30分,法理、宪法、法制史各1个题目。法理学论述题1个,共计15分。刑法和民法题目各20个。多选题10个,共计20分,其中刑法和民法题目各5个。简答题4个,共计24分,刑法和民法各2个。辨析题2个,共计16分,刑法和民法各1个。法条分析题2个,共计20分,刑法和民法各1个。案例分析题2个,共计30分,刑法和民法各1个。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课分值分布:
专业基础课部分:单选题20个,共计20分,其中刑法和民法题目各10个。多选题10个,共计20分,其中刑法和民法题目各5个。简答题4个,共计40分,刑法和民法各2个。论述题2个,共计30分,刑法和民法各1个。案例分析题2个,共计40分,刑法和民法各1个。
专业综合课部分:单选题20个,共计20分,其中法理学8个题目,宪法学6个题目,法制史6个。多选题10个,共计20分,其中法理学6个题目,宪法学2个题目,法制史2个。简答题3个,共计30分,法理、宪法、法制史各1个题目。分析题5个,共计80分,其中法理学两个题目,共计30分,宪法两个题目,共计30分,法制史一个题目共计20分。
Ⅳ 考研,法硕联考!求历年中国法制史的 简答题,给题目既可!
05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民法典的主要特点
06简述《大清新刑律》特点
0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版司法改革权主要措施
08简述1935年《中华民国刑法》主要特点
09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法律体系主要构成
10简述清末领事裁判权制度
Ⅵ 法律硕士
法律硕士(非法学)属于全国联考,就是说无论你考哪所学校,初试的考试内容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各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法律硕士的专业课是全国联考:
专业基础课(150分、3小时):民法(75分)、刑法(75分);综合课(150分、3小时):宪法(50分)、法理(60分)、法制史(40分) 考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具体分值如下:
刑法:1、单选题20 分(20×1 分)2、多选题10 分(5×2 分)简答题12 分(2×6 分) 4、辨析题8 分(1×8 分)5、法条分析题10 分(1×10 分) 6、案例分析题15 分(1×15 分)、总题量共计30 题(客观性试题30 分,主观性试题45 分。
民法:
1、单选题20 分(20×1 分) 2、多选题10 分(5×2 分)、简答题12 分(2×6 分) 4、辨析题10 分(1×10 分)、法条分析题8 分(1×8 分) 6、案例分析题15 分(1×15 分)总题量共计30 题,其中客观题30 分,主观题45 分i
综合课:150 分,其中法理60 分,宪法50 分,法制史40 分。具体题型及分
值分布情况如下:
1、单选题45 分(45×1 分)(法理15 宪法18 法制史14)2、多选题36 分(18×2 分)(法理6 宪法7 法制史4)3、简答题24 分(3×8 分)(法理8 宪法8 法制史8)4、分析题30 分(3×10 分)(法理10 宪法10 法制史10)5、论述题15 分(1×15 分)(法理15)、总题量共计70 题,其中客观题81 分,主观题69 分
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学的内容比较困难的,我建议选择三公律博法律硕士考前辅导班他们的通过率很高。
教材:
(1)《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
(2)《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教育部考试中心)
(3)《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考试指南》(以下简称联考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总主编:曾宪义)
Ⅶ 考研法硕法制史怎么背
一般考生准备就是用的高教版的考试分析,如果想拓展一下知识面,可以额外买些资料看。
Ⅷ 几道法制史的论述题 希望指点一下 比较急
封建法典儒家化的进程
摘要 该文章主要对中国法律儒家化出现的理由以及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一些对中国法律儒家化产生巨大影响人物的法学观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法律儒家化 董仲舒 朱熹 法律思想发展
礼法融合即儒家法律文化与法家法律文化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主要线索。
一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国传统上是农业立国,自然经济在其两千多年封建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从而养成了我们民族“敬天尊祖”重视血缘亲情,追求上下尊卑和谐有序的中和性格,而这种品格习惯的集中体现就是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封建专制国家体现了一种家国一体的特性。因此儒家所强调的礼的法律文化的普遍接受是不容置疑的。
在家国一体的封建国家中,家是主要的方面。维系家的礼同样对维护国家秩序起着重大作用,,而维系国的法则在礼面前显得过于严苛,令人生畏。于是采用法家法典形式而灌输以儒家礼的精神,成为封建宗法国家在法律文化建构中的必然选择。陈顾远说过:“在中国法系的形成方面,如就其系统性之建立而言,可知有法家创造其体格,由儒家赋予以灵魂。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礼法融合的思想基础。人性论的发展,以及从限制和规范君主行为的角度讲儒家文化优于法家法律文化。
二礼法融合的孕育期
东汉初立,吏治混乱,叔孙通制定礼义即礼器制度掀开了礼法融合大幕的开始,陆贾的“中和”之治说,贾谊以民为本重视礼治,礼法融合论以及“礼不及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法律不平等论,以及汉文帝刑制改革对礼法融合的推动。汉代对礼法融合的推动其最终作用的是董仲舒,德主刑辅—董仲舒对礼法融合理论模式的初步建构。
董仲舒以深厚的春秋公羊为基础,综合儒家、阴阳家、法家等学派的观点理论,建构了儒家学说的新体系,即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在体系中,天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他赋予了天的运行规律的伦理意义,从阴阳的运行及相互关系中,可以看出天的意志和德行是“仁”,天四时的运行体现了义,五行相生相继体现了孝,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人伦规范找到基础,在他看来,人是天的映照,天道决定人道,人性也必决定于天道,天有阴阳人有善恶两面,于是提出了两重三品的人性论。他将人性按其善质分为三个品级:圣人之性纯为善和仁;中民之性两具仁贪;斗篙之性只有贪念。同时董仲舒提出了“四时赏罚”的为政思路。最后,董仲舒的观点是,天喜欢的必定是具有“仁”、“爱”、“生”等特征的阳,而不是“恶”、“杀”、“戾”的阴。通过这种方式,董仲舒最终想要表达的正是通过“天人感应”学说来对王权进行限制。并且在从而确立了“德主刑辅”的德刑关系的同时他提出规范礼仪教化,从而否定了秦朝的任刑。而且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中“据法听讼”,“依法刑人”等原则也在后世立法体系中得到应用并且影响深远。
三法律儒家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修律使儒家法治思想更急深入到刑法中去,也使得刑法的儒家化过程继续深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礼法结合的形成的封建法律的原则主要有,魏明帝时期的“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议”源以《周礼》的八辟。《晋律》“准五服制罪”,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范围和等级的制度。服制不但确立的是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也是亲属相犯时确立刑罚轻重的依据。依五服治罪成为封建法律的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广泛,直到明清。《北齐律》将严重危害君权和父权的十种犯罪行为列为“重罪十条”,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这十种罪名是:“一曰反逆(谋危社稷、企图推翻皇帝的统治),二曰大逆(指毁坏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叛(叛国投敌),四曰降(投降敌人),五曰恶逆(指殴打、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等谋害尊亲属的行为),六曰不道(指残忍酷毒,如杀非死罪家人、肢解人体等),七曰不敬(指对皇帝、家长的各种失礼行为),八曰不孝(指子女不善事父母的行为),九曰不义(指卑下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十曰内乱(指家族内的犯奸行为)犯此十种大罪者,不在八议、赎刑之列,通常是极刑处死。”
四法律儒家化的成型
唐朝统治者在目睹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立法上,统治上强调予民休憩,“礼法合一”“一准乎礼”的立法思想。据此提出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扰昏晓阳秋相而成者也”。唐统治者更注重以儒家的礼教道德思想来教化人民的思想,将犯罪的苗头扼杀于思想的源头,以达到治久安,维护其世代统治的目的。“一准乎礼”的原则,即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依据。更以“三纲”之意按顺序,轻重制定了定罪量刑之标准。将“十恶”修改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调整“十恶”的次序,体现在量刑上的轻重,体现了“三纲”中轻重次序的精神体现,首先是维护君臣之纲的君权统治的犯罪,并予以最重的刑罚,其次告维护“父子之纲”的律例,现再次便是维护“夫妻之纲”的条文。而在亲属关系的长幼尊卑,亲疏远近也左右其定罪量刑的标准。可见唐代,礼学不仅成为其立法依据,更成为其定罪量刑的标准,除此以外还以礼注律,唐统治者依照儒家的仁政思想做为指导,在刑罚方面体现出“用刑持平”和在律条上更追求简约的精神。唐律在封建法典中被公认是“得古今之平”的经世之典,其死刑条文只有111条,在封建法中较之前任何一代都少,较明、清也简要。而即使是死刑,也为须三复奏甚至五复奏,皆因唐皇深明死者不可复生的道理,而其它刑罚也有严格规定,如流刑、徒刑均有最高刑期,不得无期服刑;而死刑只有绞、斩、而较其它任何封建王朝更为人道,而量刑幅度也比秦、汉、隋、明、清各律相对为轻。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造晋室,统制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集之,辗转嬗蜕,经由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统不祧之正宗。”儒家思想法律化这一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中有关法律原则和基本观点直接融入律文中,确定“一准于礼”的标准后,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最终完成
五法律儒家化的进一步发展
当法律儒家化成型之后,对法律儒家化作出更大推动作用,就是理学大师朱熹,他的思想对法律儒家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在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中,“理”是创造和主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最高精神主体,“理”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就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即“天理”,立法、司法当然必须以它为指导。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间的德、礼、政、刑等措施、方法,其目的无非是根除人们的“人欲”,恢复“天理”,或日“存天理,灭人欲”。这样,在“理”的理论外衣下面,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具备了更缜密、更系统和思辨的色彩,这样便完成了封建正统的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在“德礼”、“政刑”的关系上,朱熹不是简单地重复儒家的传统观念,而是进行了新的阐发。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注意到“政”与“刑”之间,“德”与“礼”之间的内部联系;第二,从运动的角度去研究“德”、“礼”、“政”、“刑”四者的外部关系,并把它们纳入“存天理、灭人欲”的轨道。他认为,作为统治方法的德、礼、政、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统一于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盖三纲五常,天理民之大节而治道之根本也,故圣人之治,为教之以明之,为之以弼之”。这些思想对以后统治者法律制定起着重大的影响。理学适应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统一学术、统一思想、巩固三纲五常,强化封建礼教进而维护日渐腐朽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因此才被统治阶级奉为教条,程朱理学被奉为正统哲学,这种思想倾向直接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领域达七百余。
六中国法律儒家化总结
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理论几乎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华文明性格的塑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汉代时是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春秋决狱,以经解律;魏晋之时是引礼入律,礼法结合;到唐时是礼法合一,刑律“一准乎礼”。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此“法家披上了儒家的外衣,儒家也披上了法家的外衣”,当应用礼能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时,那么统治者就推崇礼;当应用礼危害到统治者的利益时,统治者则避而不谈礼,直接应用法。中国法律儒家化是在更好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逐步成长的,也是儒法两家的“联姻”。我们都知道中国一向以中庸为最美,法家是一端,儒家是另一端,法律儒家化则是两者到达平衡的过程,最终以中庸定型,中庸美再次体现!
Ⅸ 法律硕士考试科目有哪些分别占多少分值
法律硕士(非法学)是全国联考,考研科目都是全国统一的。
初试共四门: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刑法、民法)、综合课(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
专业基础课(150分、3小时):民法(75分)、刑法(75分);综合课(150分、3小时):宪法(50分)、法理(60分)、法制史(40分) 考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具体分值如下:
刑法:1、单选题20 分(20×1 分)2、多选题10 分(5×2 分)简答题12 分(2×6 分) 4、辨析题8 分(1×8 分)5、法条分析题10 分(1×10 分) 6、案例分析题15 分(1×15 分)、总题量共计30 题(客观性试题30 分,主观性试题45 分。
民法:
1、单选题20 分(20×1 分) 2、多选题10 分(5×2 分)、简答题12 分(2×6 分) 4、辨析题10 分(1×10 分)、法条分析题8 分(1×8 分) 6、案例分析题15 分(1×15 分)总题量共计30 题,其中客观题30 分,主观题45 分i
综合课:150 分,其中法理60 分,宪法50 分,法制史40 分。具体题型及分
值分布情况如下:
1、单选题45 分(45×1 分)(法理15 宪法18 法制史14)2、多选题36 分(18×2 分)(法理6 宪法7 法制史4)3、简答题24 分(3×8 分)(法理8 宪法8 法制史8)4、分析题30 分(3×10 分)(法理10 宪法10 法制史10)5、论述题15 分(1×15 分)(法理15)、总题量共计70 题,其中客观题81 分,主观题69 分
Ⅹ 法律硕士 法制史主观题 会重复吗
法制史就那些内容,知识点肯定有重复,但是主观题一模一样的概率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