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的处理意见有法律效力吗
A. 政府职能部门文件作出的决定有法律效力吗
律师意见:
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不能与上位法冲突。如果上位法的规定与之违背,以上位法为准。
B. 市政府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吗
市政府的文件不属于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回系是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答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协调统一的整体。
法院审理案件依据是法律、法规。规章只是参考。文件就更谈不上了。在没有相关法律的情况下,应运用法理。
C. 政府机关集体决议有没有法律效力
按照我的理解,你说的政府机关集体决议指的是政府决策吧。
分两个方面来说吧:
一、政府作为行政机关,没有立法权(法律),政府作出的决策一般是政策性的。但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拥有行政立法权。此外,经权力机关特别授权,某些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也拥有行政立法权。(深圳、厦门、汕头、珠海市等) ,如果这些政府作出的决策是有关行政法规的,在不抵触法律(各级有立法权的人大机关指定的法律)的前提下,是有效的;
二、如果政府作出的决策是属行政行为的,也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和底线,否则,行政行为无效。
PS:无效行政行为的判断标准就是如何区分一般违法和重大而明显违法,一般违法的行政行为属于可撤销行政行为,那么比一般违法更为严重的、达到重大而明显程度的违法行为,则属于无效行政行为。相对于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行为主体有重大明显违法情形。
第一,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应当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这里所说的资格是形式上的资格,并非行政权能资格。如果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则属于无效行政行为。需要注意的是,非行政主体进行的“假象行政行为”不是无权行政行为,因为这类行为根本不属于行政行为。
第二,行为主体超越权限或无权限作出的行政行为无效。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中将“超越职权的”作为撤销判决的情形之一,未将无权情形进行单列,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将无权处分的情形作为超越职权处理,所以广义上的超越职权包括无权限的情形,主要有两种情形:一、行为主体行使了属于其他行政主体的专有职权。国家对行政权利的划分处于管理的需要,分别由不同的行政机关行使不同的行政权力。行为主体实施了超出自己权限范围的行政行为,即实施了应由其他行政主体享有权限的行为,则该行政行为无效。比如,公安机关吊销企业的营业执照,就是实施了应属于工商管理部门享有权限的行为。二、行为主体实施了其他国家机关的专有职权。主要是强制执行权。对于行政机关是否享有执行权,均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否则不能享有强制执行权。
2、行政行为内容存在重大、明显违法。
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不明确;意思表示受到胁迫;行为内容的作出基于明显的错误事实;行为内容明显违反公序良俗;相对人与公务员恶意串通实施的行为;行政行为的内容不可能的,都属于这类重大、明显违法。
3、行政行为程序上存在重大明显违法或极不正当,违反最低限度的程序规定。
由于正当程序原则体现了“最低程度的公正”,是对行政行为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因此如果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违背这一原则,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重大而且明显的违法而视为无效行政行为。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4、行政行为形式上存在重大明显缺陷。
严重违反法定形式的,也属于重大而明显的违法。行政行为主体违反法律法规关于行政行为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的规定,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应当认定为形式上存在重大缺陷而无效。比如,工商行政许可体现在工商营业执照的发放,仅有决定,则属于形式上的重大、明显违法。此外,书面形式欠缺的,例如未加盖公章的情形也属于上述情形。
D. 政府会议纪要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吗
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如果会议纪要仅仅作为记录会议情况之用,并在行政机关内部传阅,则不存在对外发生效力的问题。但是当前,区政府各部门,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园区管委会、镇、街道办事处等没有能够准确辨别会议纪要与其他行政公文的区别和差异,直接对外适用会议纪要指导和管理相关行政事务,将会议纪要作为依据制定规范性文件或依据会议纪要签订各类协议,这实际上是以“会议纪要”之名,行“行政决定”、“行政指导”、“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合同”等等之实,同时也违背了依法行政的原则。对此,应明确会议纪要的法律性质,细化会议纪要的效力范围、发布程序和形式;规范会议纪要记载事项转化适用的程序和流程;加强政府依法行政,严格行政公文的依法适用。
一、政府会议纪要与其他行政公文的对比
(一)会议纪要的含义和特点
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规定:“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作为法定公文种类的政府会议纪要是根据政府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主要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行政公文,是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其主要具有综合性、纪实性、概括性、备查性等特点。
1.综合性。会议纪要记载的内容不是会议内容一字不差的全部记录,而是会议记录员经过提炼、概括归纳后形成的结果。
2.纪实性。会议纪要必须是会议宗旨、基本精神和所议定事项的概要纪实,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议情况和基本精神,不能随意增减和更改会议纪要内容。
3.概括性。会议纪要是对所有会议材料的概括、综合和提炼,以极为简洁精炼的文字高度概括会议的内容和结论,既要反映与会者的一致意见,又可兼顾其他有价值的看法。
4.备查性。会议纪要对会议精神和议定事项分类别、分层次予以归纳、概括,使之成为条理清楚的记载,对会议内容的真实记录和全面概括,可以为之后的争议提供备查、参考。
(二)会议纪要与其他行政公文的区别
《条例》第8条中,一共规定了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决议、公报、意见、函、纪要等15个文种,单就这15种不同公文的具体格式、行文规则、发文程序等并未分门别类的具体规定,只是予以笼统地规定和说明。但就政府会议纪要的形式、内容和作用来讲,纪要与另外的14类公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1.会议纪要的内容和作用与其他公文不同。《条例》第8条第15款规定:“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从《条例》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并未对政府会议纪要的作用予以明确的规定,只说明了适用的情形;从其范围来看,政府会议纪要所记载的内容以会议讨论的事项和结果为主要内容,是对会议核心研讨内容的归纳整理和记录,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而其他公文的内容主要针对具体事项的详细全面的规定和记载。会议纪要的作用与其他公文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作用对象的不同:会议纪要的作用对象主要针对行政机关内部,具有在行政机关内部流通、备查的作用,不具有对外行政的效力。
2.会议纪要的适用范围与其他公文不同。就政府会议纪要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来讲,它不同于其他公文,是对政府各类会议的会议内容、议定事项和会议情况进行记载,有记录和待查看、进行传达会议精神的效用。从政府会议纪要的作用可以反推出会议纪要的适用对象是以参会的相关部门或者会议纪要记载事项所涉及的部门为主,其适用范围限于行政机关内部。而其他公文以对外公布并对特定或者不特定行政相对人发生效力为主,其适用范围以行政机关以外的公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为主,具有显著的对外性。如果政府会议纪要所记载的事项需要对外发生效力,那么相关部门应以会议纪要所记载的内容为依据,制作相应的公文对外公布。
3.会议纪要的形式要求和其他公文不同。《条例》对公文的格式予以较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但未能在对纪要法律属性准确辨别的基础上对纪要这类公文予以特别的说明,将纪要类公文和其他公文笼统地规定统一的格式规范和要求的做法有待商榷。在对外公布的公文上,行文格式要求应予以严格的规范和明确化,纪要类公文的对内性也应予以明确地指出,以避免将会议纪要内容直接对应于适用情形的发生。
二、政府会议纪要的法律性质分析
会议纪要虽然是法定公文的一种类型,但它与其他公文有着明显的区别。当前政府办公室以及各部门未能准确地区分会议纪要与其他公文的不同性质,因此,对政府会议纪要的性质做深入、明确的定位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政府会议纪要的抽象性和抽象行政行为性
抽象性指对会议事项及内容做抽象、凝练的表达记载,并非一字不落的全部记录,这与会议记录有一定的区别。会议纪要记录内容的形成过程,不是对会议过程中所有话语的全部记录,会议纪要本身的“记载”功能也不是对会议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归纳、凝练和整合的过程。会议纪要中记载的关于某个事项的内容,不是解决该具体问题的详细流程和最终结论,而仅是处理某一具体问题的原则和办法。
抽象行政行为指由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单方做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有四种形式: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就会议纪要的内容来讲,其记载的事项可能会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做出某种约束,也可能针对具体的行政相对人做出某项约束。但会议纪要在规范性、程序性、法定性方面来讲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四种形式并不相符。即使其记载的事项中部分涉及不特定行政相对人的部分权益,其本身也不具有抽象行政行为的各项特征,需经过相关部门将会议纪要中的事项依法进行转化为有法律依据的行政行为,方能产生法律效力。所以会议纪要的形成不是抽象行政行为,其记载的事项也不能直接反复地适用于行政相对人,不具有普遍约束力,需将会议纪要内容转化成合同(协议)、规范性文件等,方可对行政相对人产生影响。
(二)政府会议纪要非具体行政行为性
具体行政行为,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为对象的特定性和具体化,属于个人或组织,或者某一具体社会事项。从会议纪要所记载的内容和其本身的特点来看,会议纪要不具有行政行为的特征。因会议而形成的会议纪要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在会议纪要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对某些具体的行政事项进行讨论,并产生具有指导性、原则性的解决办法和方式,从表面上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有影响,但实际上还是需通过相关行政机关的转化才能对外产生效力。
(三)政府会议纪要的内部性
就会议的形成过程、记载内容和适用范围来讲,会议纪要具有内部性,即只在政府内部适用。会议纪要作为公文的一种,其适用于记载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应明确其内部性,即只在政府内部发生效力,不应直接对外发生效力。政府会议纪要记载的内容和事项是经过凝练和总结过的具有抽象性过程的内容,其对行政管理事务和行政相对人权益产生的影响应该只是具有原则性、指导性和抽象性的,并不能就此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或是直接对行政相对人进行适用。
综上所述,会议纪要只能对政府内部具有相应的约束力,这与其纪实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有很大关系。会议纪要以其记载、传达的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主要在行政机关内部产生效力,一是约束与会单位和机关根据会议精神和决定处理相关事项,二是如果与会单位没有按照会议议定的情况处理时可以有据可查。
E. 市政府的会议纪要有法律效力吗
会议纪要不具来有法律效力。自
1、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主要具有综合性、指导性、备考性等特点。
2、会议纪要无非是地方党委、政府与下属各局、委共同协商地方政策的会议记录,无法上升到法律、法规、规章的高度,不是规范性文件,其效力远远低于法律、法规、规章。
F. 政府会议纪要的法律效力
会议纪要不具抄有法律效力。
1、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主要具有综合性、指导性、备考性等特点。
2、会议纪要无非是地方党委、政府与下属各局、委共同协商地方政策的会议记录,无法上升到法律、法规、规章的高度,不是规范性文件,其效力远远低于法律、法规、规章。
G. 政府部门出据的处理意见与事实相违怎么办
政府部门出具的处理意见与事实相违,可以向上级政府要求符合。如果上级政府还是维持原来的处理决定,可以向法院起诉,如果行政诉讼,要求法院撤销政府的处理意见。
H. 政府办发会议纪要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会议纪要无非是抄地方党委、政府与下属各局、委共同协商地方政策的会议记录,无法上升到法律、法规、规章的高度,不是规范性文件,没有法律效应。
I. 关于山林纠纷镇政府处理意见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只是调解,有参考价值,何况一方没签字,肯定没有法律效力。仲裁和法院判的才有。
J. 《规定》《意见》具有法律效力吗
规定和意见要看具体的制定部门和法律程序,可能是法规、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都有可能。内只要不和上容位法律抵触,并符合制定程序,在一定范围内都具有法律效力。
一般来说,国家机关以“国家机关以令第**号”公布的,属于部门规章,依法制定并公布的,肯定有法律效力;对于国家机关发布的《xxxx的意见》(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查处广告违法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反复适用,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