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乐清女孩滴滴法律责任

乐清女孩滴滴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2-12 07:52:34

⑴ 女孩滴滴遇害案时间轴披露了什么细节

“女孩乘顺风车遇害”案时间轴披露大量细节,这些疑问谁来解答?

浙江温州乐清女孩被顺风车司机杀害案持续受关注。【案情回顾】

从25日-26日,警方、滴滴等多方通报或回应此事。梳理相关时间轴,以期还原女孩遇难前后的几个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时间轴

【24日13时许】

遇害女孩赵某某乘坐滴滴顺风车从乐清出发,目的地是永嘉上塘,常规路况应在14:40左右到达目的地。

【14:09】

遇害女孩在微信群中表示进入无人山区。

网友质疑来源:微博截图

有网友提出假设:

@慈溪BLACK:如果事件是这样,受害人14时14分发出求救信号,朋友第一时间报警,接警的警察立即向滴滴索要嫌疑人车牌和手机号,滴滴通过紧急通道向警察提供车牌、手机号信息,警察通过运营商手机定位快速锁定位置,并出动最近的派出所赶往成功在14:50之前10分钟赶到并且救下受害者...

可惜,没有如果。

愿类似悲剧,永远不要再发生!

时间能到转,相信女孩子就不会死亡!

来源:凤凰网资讯

⑵ 再出现空姐,乐清女等恶性死亡,伤忘案件,滴滴怎么办赔钱了事

其实这复种事件根本不制能避免的,正常就是赔钱了事,出租车行业这种案件太多了,可以说每年都有,司机自己想搞事想干违法的事,区区一个平台又控制不了他,只不过当时滴滴比较火,处于风口浪尖上,出了事肯定大肆报道,现在再出这种事估计关注度就不会那么高了

⑶ 乐清女子遇害这个滴滴司机怎么处置了,是不是死刑,怎么这么长时间没消息

还在审理阶段,如果是死刑,没有一两年一般不会宣判执行的

⑷ 乐清女孩搭滴滴车遇害是否反映出滴滴车客服系统存在的问题

8月24日下午1点半左右,20岁女孩赵某在乐清虹桥镇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永嘉县时失联。25日凌晨4点,犯罪嫌疑人、滴滴顺风车司机钟某落网。7点,遇害的赵某遗体被找到。

滴滴顺风车的问题,根源出在哪里?从一开始,滴滴就想把顺风车设计为陌生人交友平台,还鼓励司机对女乘客的长相、气质做评价,评价中充斥了“肤白貌美”等评语。乐清案后被免职的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比如2016年七夕滴滴推出的顺风车广告,广告语就充满了强烈的性暧昧:“顺路是最好的套路”“早晚都是你的”。

美国Uber(优步)公司从去年11月以来,也出现了类似恶性案件,多名女乘客以自己在乘坐Uber时被司机强奸,对Uber公司提起诉讼。Uber公司被控没有尽到对司机的审核义务,没有在乘客遭遇险情时提供及时的协助,这和滴滴遇到的情况何其类似?随后,Uber公司在软件中内置了一键报警功能。如果乘客感到不安全,可以在Uber软件中一键拨打911,当电话接通之后,车辆的GPS定位和车牌信息等就实时显示在警方的电脑上。这些最重要的信息,本来就不该是滴滴客服口中的隐私信息。

⑸ 最近8.24温州乐清滴滴杀人犯罪已经逮捕了,什么时候会判刑希望是死刑

温州永清滴滴专车司机强奸、杀人案件,涉嫌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应当按照规定两罪并罚,判处死刑、无期徒刑。

⑹ 交通部如何看浙江乐清女孩事件

8月24日,浙江乐清女孩赵某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永嘉途中,惨遭司机奸杀。3个月前,在河南郑州,一名空姐乘客遭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两案如出一辙,同是滴滴,同是顺风车,同是女乘客死于非命。我们震惊于凶手的残忍,更无法容忍企业对生命安全和社会责任的漠视。

事前不做有效防范,事中不能积极干预,事后标榜高价补偿,滴滴的安全底线在哪里!生命只有一次,岂是金钱可以赎买的?安全漏洞的背后是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机械僵化,根源上却是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的严重缺位。

任何事后的补偿和追责都无法挽回已失去的生命。保护乘客生命安全,最关键的措施就是事前防范,需要企业的责任担当,更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这也是国务院保留出租汽车(包括网约车)“三项行政许可”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开展顺风车业务,对社会有积极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尽安全管理的责任。尤其是个别企业,打政策擦边球、钻法律空档,以顺风车之名行非法营运之实,逃避甚至抵制政府依法监管;大量占用公共道路资源干着营利的买卖,却试图逃避承运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此漠视生命安全、藐视法律权威的行为,必须依法受到严惩,必须坚决严格纠正。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任何市场主体都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在法治框架内运营,特别是涉及生命安全的运营行为,绝不能游离于法治之外。平台企业不能仗着自己钱多,掌握的车辆、驾驶员、乘客信息流量多,就有恃无恐、任性而为。

滴滴事后称“无法将乘客和车主任何一方的个人信息给到警方之外的人”,且不论这种借口能否说得通,即便这种理由能成立,这不也恰恰说明了政府掌握平台运营数据、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性吗?如果警方可第一时间从政府监管平台拿到相关信息,救援行动是不是可以更快展开呢?

市场主体是多元化的,具备同样服务能力的平台企业不止一家,如果某家企业不服管又不自律,总拿乘客的生命当儿戏,社会公众会用“脚”投票,政府也绝不会袖手旁观。换句话说,如果不能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

回到“8·24”案件,除了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作为平台企业的滴滴及其负责人,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有关方面应该认真研究,今后不能再模棱两可。最要者,必须以此为戒,痛下决心,彻底纠正个别企业长期存在的组织非法运营的行为。如果不能有效约束企业漠视生命、罔顾法治的行为,这便是法律的耻辱。

本文来源:交通运输部

⑺ 如何看待8.24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滴滴未来应如何改进

  • 郑州空姐乘坐网约顺风车遇害刚过101天,乐清女孩赵某乘坐网约顺风车就再次遇害。上次郑州空姐遇害后,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责令滴滴公司进行安全整改。但从媒体及警方披露的赵某遇害事件经过来看,滴滴公司的安全措施仍有漏洞,安全应对仍不合格。

  • 赵某遇害前一天,差点遇害的林女士曾向滴滴公司投诉,要求滴滴公司封掉司机钟某的账号,但未获采纳。滴滴公司的理由是,不可能乘客一有投诉就立即处理司机,中间应当有个调查核实的过程。滴滴公司的理由并非全无道理。但问题是,乘客投诉的不是绕路或者服务态度不好,而是司机存在刑事犯案的可能。这是乘客生命安全在和滴滴公司的处置程序在争夺时间!在如此危急事态之下,滴滴公司毫无疑问应当先行暂停该司机的账号,等待查清事情原委后再做后续决定。

  • 遗憾的是,滴滴公司错过的机会不止一次。乐清女孩赵某的朋友向滴滴公司求助时,滴滴公司工作人员以隐私为由延缓了答复时间。乘客司机的个人信息,滴滴公司在某种程度上确有保密义务,但隐私权和生命权并不对等,两者并不在同一个位阶上。以隐私保护为由置乘客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只能说滴滴公司并未真正从郑州空姐案中学到教训。滴滴公司的“官僚主义”已经病的不轻。

  • 乐清事发后,滴滴公司主动担责并再次表示会进行安全整改。犯罪是社会极端事件。虽然任何社会、任何企业都不能完全阻止极端事件的发生,但都应该在安全问题上做出最大努力。对于滴滴公司而言,司机的身份审查、行车路线的全程监控等都该进一步加强。但这些都不能在危机来临后的短短几十分钟内发挥作用,因此更加重要的安全措施应当是,赋予乘客随时可及的求助手段,确保滴滴和警方能第一时间响应乘客的求助。

  • 滴滴可以在客户打开软件页面时,强制进行安全提示,比如:提高安全警惕,尽量坐在后排,发现行车路线异常应立即制止并向滴滴公司投诉,如何第一时间下车逃离现场等。一般来说,行车过程中很难实施犯罪。因此要求司机及时停车并趁机下车,是乘客必备的安全常识。林女士能逃脱虎口,跟她个人更强的安全意识、更多的生活经验不无关系。除了安全提示,便捷、有效的求救渠道至关重要。美国的Uber也曾发生过恶性案件,其在优化APP的安全设计方面,值得滴滴公司学习和借鉴。

  • Uber公司在自己的软件里,设置了内置报警功能。如果乘客感到不安全,可以通过Uber软件中的安全标志拨打报警电话。一旦电话接通之后,乘客可以根据 Uber 显示的实时地点快速说清自己的地理位置。在一些大城市,Uber还在测试和警方合作,在呼叫时乘客不需要说出自己的地址,Uber软件会自动将GPS定位、乘客信息、车辆外观以及车牌号实时自动分享给警方。如果乘客不方便报警,还可以通过Uber悄悄将自己的地理位置共享给特定的人。

  • 滴滴公司也当优化APP的安全求助功能,节省掉内部繁文缛节的程序,为生命营救赢得时间。当然了,这一切都需要警方的配合和帮助。在制止犯罪,保卫生命安全方面,警方的作用和责任是无可取代的。因此,警方第一时间进行响应和出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有媒体援引某律师观点,认为警方立案后才能要求滴滴公司协助提供司机信息是对法律的错误理解。凡是需要警方帮助或介入的案件,警方接警后都有权力、有义务采取紧急措施。

  • 乐清悲剧发生后,各方都该认真检讨,查找并填补安全漏洞。如果恶性案件不止,网约顺风车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整个社会治安形势也会持续紧绷。

⑻ 女孩搭顺风车遇害的背后滴滴还存在着多少罪恶

浙江乐清一女生搭顺风车遇害,滴滴道歉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凶手确实罪大恶极,但车主有前科被投诉不处理,悲剧再上演又反应迟缓,平台的连连失误同样难辞其咎。

尽管凶手嫌疑犯目前已经被捕,但3个月前,21岁的空姐在郑州遭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随后滴滴道歉赔偿;3个月后的浙江温州,又一名女孩遭遇类似的不幸。滴滴曾承诺一系列整改,但从最新的惨剧看,指望平台改进机制来捍卫乘客安全的期望是不大可能的。

又是滴滴,又是顺风车,又是女乘客死于非命!整改期再出惨剧,称得上怙恶不悛。这起悲剧完全可避免,平台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道歉再及时,但若无纠错能力,便显廉价。当事人死于无良司机的谋杀,也死于推诿,死于扯皮。警示一再响起,给监管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热点内容
婚姻法中帮扶费怎么规定 发布:2025-10-01 08:35:38 浏览:559
英国刑法与欧盟立法的区别 发布:2025-10-01 08:30:30 浏览:366
新西兰劳动法中文版 发布:2025-10-01 08:30:20 浏览:278
刑法恐怖主义犯罪 发布:2025-10-01 08:24:40 浏览:88
借贷刑法最新 发布:2025-10-01 08:15:29 浏览:680
法学第五轮 发布:2025-10-01 08:14:33 浏览:136
合同法讲座课程简介 发布:2025-10-01 07:39:05 浏览:331
法律顾问高级合伙人 发布:2025-10-01 07:30:38 浏览:886
甘肃森林防火条例 发布:2025-10-01 07:25:39 浏览:213
201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义 发布:2025-10-01 07:25:38 浏览: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