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民事责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㈠ 急求有关商法课程论文的论文题目~~不要整篇文章,只要相关题目即可~最好多点选择~~谢谢~在线等~
1. 论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互动关系
2.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辨正
3. 经济法与弱势群体的保护
4. 市场经济与反垄断的立法建设
5. 论规模经济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6. 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
7. 反垄断法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
8. 加入WTO与加强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研究
9. 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精神
10. 新型消费领域消费者权利保护研究
11. 税负公平原则和农村税费改革
12. 税收司法保障研究
13. 税法公平价值论
14. 政策性银行运行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15.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策略研究
16. 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的若干法律问题
17.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18. 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
19.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20. 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法律制度的建构
21. 国外社会保障税对我国社会保障税法的借鉴
22.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23. 工伤保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24. 论土地征用制度
25. 房地产项目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
26. 土地储备制度研究
27. 论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28. 农村土地权属法律模式研究
29. 城市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思考
30. 罢工权法律制度研究
31. 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32. 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研究
33. 论商法的基本原则
34. 我国《证券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
35. 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36. 证券发行保荐人民事责任研究
37. 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
38. 试论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的完善
39. 试论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重构
40. 合伙协议法律性质研究
41. 公司章程法律性质研究
42. 论有限责任与债权人保护
43.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创新研究
44. 上市公司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研究
45. 《破产法》若干问题研究
46. 论独立董事的义务
47. 公司资本制度研究
48. 论股权
49. 我国股份回购的现实意义与立法完善
50. 股东知情权研究
51. 企业并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52. 关联交易法律问题研究
53. 股东诉权的司法实务研究
54. 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东登记的法律问题研究
55.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立法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56. 清算中公司的性质及其责任的承担
57. 审理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法律问题研究
58. 论保险利益
59. 票据权利研究
60. 信托的法律性质与基本理念
61. 保险委付研究
62. 论保险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
需要更多内容可参考中国论文援助中心
㈡ 证券纠纷中哪些法规规定了民事责任
我国证券法律法规中对不实陈述行为也予以禁止,并规定了相应的民事责任制度。这主要体现在公司、证券法律法规条文中,那么,证券纠纷中哪些法规规定了民事责任?本文就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经过梳理后整理如下:
1.《公司法》第207条规定:“制作虚假的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发行股票或者公司债券的,责令停止发行,退还所募资金及其利息,处以非法募集资金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证券法》第24条规定:“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应当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发现含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不得进行销售活动;已经销售的,必须立即停止销售活动,并采取纠正措施。”
3.《证券法》第59条规定:“公司公告,的股票或者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上市文件,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4.《证券法》第63条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5.《证券法》第202条规定:“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就其所应负责的内容弄虚作假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并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该机构停业,吊销直接责任人员的资格证书。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股票条例》第17条规定:“全体发起人或者董事以及主承销商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上签字,保证招股说明书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保证对其承担连带责任。”
7.《股票条例》第21条规定:“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股票,应当对招股说明书和其他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发现含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不得发出要约邀请或者要约;已经发出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活动,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8.《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11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证券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动的事实、性质、前景、法律等事项作出不实、严重误导或者含有重大遗漏的、任何形式的虚假陈述或者诱导、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
9.《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12条规定:“前条所称虚假陈述行为包括:
(1)发行人、证券经营机构在招募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公司报告及其他文件中作出虚假陈述;
(2)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性证券服务机构在其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参与制作的其他文件中作出虚假陈述;
(3)证券交易场所、证券业协会或者其他证券业自律性组织作出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的虚假陈述;(4)发行人、证券经营机构、专业性证券服务机构、证券业自律性组织在向证券监管部门提交的各种文件、报告和说明中作出虚假陈述;
(5)在证券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中的其他虚假陈述。
根据证券发行交易程序和信息公开的阶段性,可以将不实陈述分为:发行市场的不实陈述与交易市场的不实陈述。本文仅研究证券发行市场的不实陈述。所谓证券发行市场的不实陈述,是指证券发行过程中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证券发行的事实、性质、前景以及法律等事项作出虚假、严重误导或有重大遗漏的任何形式的陈述,此种陈述致使投资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作出投资决定。
㈢ 证券民事责任的认定与赔偿规则是什么
(2002年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61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规范证券市场民事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证券市场实际情况和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一、一般规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以下简称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是指证券市场投资人以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法律规定,进行虚假陈述并致使其遭受损失为由,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民事赔偿案件。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投资人,是指在证券市场上从事证券认购和交易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本规定所称证券市场,是指发行人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的发行市场,通过证券交易所报价系统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 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市场以及国家批准设立的其他证券市场。
第三条因下列交易发生的民事诉讼,不适用本规定:
(一)在国家批准设立的证券市场以外进行的交易;
(二)在国家批准设立的证券市场上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进行的交易。
第四条人民法院审理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应当着重调解,鼓励当事人和解。
第五条投资人对虚假陈述行为人提起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根据下列不同情况分别起算:
(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公布对虚假陈述行为人作出处罚决定之日;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其他行政机关以及有权作出行政处罚的机构公布对虚假陈述行为人作出处罚决定之日;
(三)虚假陈述行为人未受行政处罚,但已被人民法院认定有罪的,作出刑事判决生效之日。
因同一虚假陈述行为,对不同虚假陈述行为人作出两个以上行政处罚;或者既有行政处罚,又有刑事处罚的,以最先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公告之日或者作出的刑事判决生效之日,为诉讼时效起算之日。
二、受理与管辖
第六条投资人以自己受到虚假陈述侵害为由,依据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对虚假陈述行为人提起的民事赔偿诉讼,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投资人提起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诉讼,除提交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公告,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以外,还须提交以下证据:
(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身份证明文件,不能提供原件的,应当提交经公证证明的复印件;
(二)进行交易的凭证等投资损失证据材料。
第七条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被告,应当是虚假陈述行为人,包括:
(一)发起人、控股股东等实际控制人;
(二)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
(三)证券承销商;
(四)证券上市推荐人;
(五)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
(六)上述(二)、(三)、(四)项所涉单位中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五)项中直接责任人;
(七)其他作出虚假陈述的机构或者自然人。
第八条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的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条投资人对多个被告提起证券民事赔偿诉讼的,按下列原则确定管辖:
(一)由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但有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除外。
(二)对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以外的虚假陈述行为人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三)仅以自然人为被告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条人民法院受理以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以外的虚假陈述行为人为被告提起的诉讼后,经当事人申请或者征得所有原告同意后,可以追加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为共同被告。人民法院追加后,应当将案件移送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当事人不申请或者原告不同意追加,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追加的,应当通知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但不得移送案件。
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受理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后,受行政处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裁定中止审理。
人民法院受理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后,有关行政处罚被撤销的,应当裁定终结诉讼。
三、诉讼方式
第十二条本规定所涉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原告可以选择单独诉讼或者共同诉讼方式提起诉讼。
第十三条多个原告因同一虚假陈述事实对相同被告提起的诉讼,既有单独诉讼也有共同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提起单独诉讼的原告参加共同诉讼。
多个原告因同一虚假陈述事实对相同被告同时提起两个以上共同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将其合并为一个共同诉讼。
第十四条共同诉讼的原告人数应当在开庭审理前确定。原告人数众多的可以推选二至五名诉讼代表人,每名诉讼代表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
第十五条诉讼代表人应当经过其所代表的原告特别授权,代表原告参加开庭审理,变更或者放弃诉讼请求、与被告进行和解或者达成调解协议。
第十六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对人数众多的原告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时,可以在判决主文中对赔偿总额作出判决,并将每个原告的姓名、应获得赔偿金额等列表附于民事判决书后。
四、虚假陈述的认定
第十七条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
对于重大事件,应当结合证券法第五十九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七十二条及相关规定的内容认定。
虚假记载,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将不存在的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记载的行为。
误导性陈述,是指虚假陈述行为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过媒体,作出使投资人对其投资行为发生错误判断并产生重大影响的陈述。
重大遗漏,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或者部分予以记载。
不正当披露,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未在适当期限内或者未以法定方式公开披露应当披露的信息。
第十八条投资人具有以下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虚假陈述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一)投资人所投资的是与虚假陈述直接关联的证券;
(二)投资人在虚假陈述实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买入该证券;
(三)投资人在虚假陈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因卖出该证券发生亏损,或者因持续持有该证券而产生亏损。
第十九条被告举证证明原告具有以下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虚假陈述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一)在虚假陈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已经卖出证券;
(二)在虚假陈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进行的投资;
(三)明知虚假陈述存在而进行的投资;
(四)损失或者部分损失是由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等其他因素所导致;
(五)属于恶意投资、操纵证券价格的。
第二十条本规定所指的虚假陈述实施日,是指作出虚假陈述或者发生虚假陈述之日。
虚假陈述揭露日,是指虚假陈述在全国范围发行或者播放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首次被公开揭露之日。
虚假陈述更正日,是指虚假陈述行为人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证券市场信息的媒体上,自行公告更正虚假陈述并按规定履行停牌手续之日。
五、归责与免责事由
第二十一条发起人、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对其虚假陈述给投资人造成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发行人、上市公司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对前款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有证据证明无过错的,应予免责。
第二十二条实际控制人操纵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违反证券法律规定,以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名义虚假陈述并给投资人造成损失的,可以由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实际控制人追偿。
实际控制人违反证券法第四条、第五条以及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虚假陈述,给投资人造成损失的,由实际控制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证券承销商、证券上市推荐人对虚假陈述给投资人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但有证据证明无过错的,应予免责。
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对证券承销商、证券上市推荐人承担的赔偿责任负连带责任。其免责事由同前款规定。
第二十四条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及其直接责任人违反证券法第一百六十一条和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虚假陈述,给投资人造成损失的,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赔偿责任。但有证据证明无过错的,应予免责。
第二十五条本规定第七条第(七)项规定的其他作出虚假陈述行为的机构或者自然人,违反证券法第五条、第七十二条、第一百八十八条和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给投资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六、共同侵权责任
第二十六条发起人对发行人信息披露提供担保的,发起人与发行人对投资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七条证券承销商、证券上市推荐人或者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虚假陈述, 而不予纠正或者不出具保留意见的,构成共同侵权,对投资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八条发行人、上市公司、证券承销商、证券上市推荐人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共同虚假陈述,分别与发行人、上市公司、证券承销商、证券上市推荐人对投资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
(一)参与虚假陈述的;
(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虚假陈述而未明确表示反对的;
(三)其他应当负有责任的情形。
七、损失认定
第二十九条虚假陈述行为人在证券发行市场虚假陈述,导致投资人损失的,投资人有权要求虚假陈述行为人按本规定第三十条赔偿损失;导致证券被停止发行的,投资人有权要求返还和赔偿所缴股款及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的利息。
第三十条虚假陈述行为人在证券交易市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范围,以投资人因虚假陈述而实际发生的损失为限。投资人实际损失包括:
(一)投资差额损失;
(二)投资差额损失部分的佣金和印花税。
前款所涉资金利息,自买入至卖出证券日或者基准日,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计算。
第三十一条投资人在基准日及以前卖出证券的,其投资差额损失,以买入证券平均价格与实际卖出证券平均价格之差 ,乘以投资人所持证券数量计算。
第三十二条投资人在基准日之后卖出或者仍持有证券的,其投资差额损失,以买入证券平均价格与虚假陈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起至基准日期间,每个交易日收盘价的平均价格之差,乘以投资人所持证券数量计算。
第三十三条投资差额损失计算的基准日,是指虚假陈述揭露或者更正后,为将投资人应获赔偿限定在虚假陈述所造成的损失范围内,确定损失计算的合理期间而规定的截止日期。基准日分别按下列情况确定:
(一)揭露日或者更正日起,至被虚假陈述影响的证券累计成交量达到其可流通部分100%之日。但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的证券成交量不予计算。
(二)按前项规定在开庭审理前尚不能确定的,则以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后第30个交易日为基准日。
(三)已经退出证券交易市场的,以摘牌日前一交易日为基准日。
(四)已经停止证券交易的,可以停牌日前一交易日为基准日;恢复交易的,可以本条第(一)项规定确定基准日。
第三十四条投资人持股期间基于股东身份取得的收益,包括红利、红股、公积金转增所得的股份以及投资人持股期间出资购买的配股、增发股和转配股,不得冲抵虚假陈述行为人的赔偿金额。
第三十五条已经除权的证券,计算投资差额损失时,证券价格和证券数量应当复权计算。
八、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规定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七条本院2002年1月15日发布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㈣ 证券法律关系中民事责任性质原则
找度娘吧
㈤ 请结合《证券法》 修订谈谈证券民事责任应如何完善
修订长江证券民事责任来说的报文线的话,你要根据他的证券里面的任务去完成。
㈥ 证券法的法律责任
新《证券法》对违反证券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使之更加系统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证券法》规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证券违法行为主要有:
(1)未经法定的机关核准,擅自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发行证券的;
……(46项) 《证券法》规定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责令停止;责令改正;责令依法处理;责令关闭;退还资金;依法赔偿;取缔;撤销证券任职或从业资格;暂停或撤销相关业务许可;暂停或撤销自营业务许可;撤销证券业务许可;吊销公司营业执照;警告;罚款;依治安处罚条例处罚;没收;行政处分;刑事处分等等。其中,罚款有的是在一定标准内按一定比例罚款,最高达20%;有的按一定标准的倍数罚款,最高达5倍;有的按金额罚款,最高达人民币60万元;有的则是按其非法买卖的证券等值以下罚款等等。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有关责任人员采取证券市场禁人的措施。所谓证券市场禁人,是指在一定期限内直至终身不得从事证券业务或者不得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制度。
违反《证券法》的规定,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依法收缴的罚款和没收的违法所得应全部上缴国库。
当事人对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违反《证券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为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罪,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中介组织人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等。
㈦ 证券民事责任的认定与赔偿规则:资差额损失部分的佣金和印花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三版十条规定的投权资差额损失按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计算,而投资差额损失部分的佣金和印花税,则按以上面的办法计算出的投资差额损失计算相应的佣金和印花税。
㈧ 郭雳的科研成果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Takeovers in China (with Cristiano Rizzi&Joseph Chiristian) Wolters
Kluwer,July 2012,Netherlands&US(英文版)
M&A E Takeover,Giuffre Editore,Feb 2012,Italy(意大利文版)
《证券律师的行业发展与制度规范》,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信用征信框架研究》(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银行业创新与发展的法律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思在录:金融法律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核心类:
1、“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最新发展——《公司法司法解释(三)》解读”,《法商研究》2012年4月发表
2、“我国证券律师业的发展出路与规范建议”,《法学》2012年4月发表
3、“WTO争端裁决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发表
4、“创寻制度乔布斯(JOBS)红利——美国证券监管再平衡探析”,《证券市场导报》2012年5月发表
5、“美国证券域外纠纷诉权新解”,《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11月发表
6、“证券律师的职责规范与业务拓展”,《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4月发表
7、“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职责配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发表
8、“信用卡套现责任体系之完善”,《法学》2010年12月发表
9、“个人理财业务中银行和客户的义务配置——基于产品和契约类型差异性的分析框架”,《金融论坛》2010年7月发表
10、“我国证券私募的立法完善与行为规制”,《政府法制》2010/16发表
11、“中投境外投资并购的监管环境与模式选择”,《清华法学》2010年5月发表
12、“证券欺诈法律责任的边界新近美国最高法院虚假陈述判例研究”,《中外法学》2010年4月发表
13、“信托主体之股东身份的法律解析——以信托型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为展开”,《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3月发表
14、“美国私募基金规范的发展及其启示”,《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4月发表
15、“交叉持股现象的分析框架与规范思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发表
16、“中投:主权财富基金的控股公司路径”,《中外法学》2009年4月发表
17、“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制度反思”,《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2月发表
18、“美国证券执法中的行政法官制度”,《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4月发表
19、“我国征信体系的经济分析与法制构建”,《经济问题》2007年11月发表
20、“证券客户资金安全的法律和实践保障”,《生产力研究》2007/15发表
21、“我国证券登记结算法律的进展与疑惑”,《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2月发表
22、“担保公司参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法律政策分析”,《法学》2007年1月发表
23、“金融机构保底理财的合法性迷局与困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发表
24、“特定对象发行:制度构建与疑义相析”,《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1月发表
25、“《证券法》修订草案中的若干问题及完善”,《法学》2005年8月发表
26、“美国两级证券监管实践、理念分歧及其思考”,《生产力研究》2004年8月发表
27、“发展规范我国私募发行的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8月发表
28、“WTO争端解决的个案剖析与启示——以美国、印度药品及农用化学品专利保护纠纷为例”,《法学评论》2002年4月发表
29、“证券私募发行中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以虚假陈述制度为中心”;袁平海,《法学评论》2001年5月发表
30、“美国“301条款”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互动及其前景预测”,《中国法学》2001年5月发表
31、“开放式基金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法学》2001年3月发表
32、“开放式基金的相关法律问题探讨”,《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11月发表
33、“韩国金融、企业危机起因、对策及启示”,《生产力研究》1998年4月发表
34、“农村剩余劳动力何处去”,《生产力研究》1996年6月发表
35、“浅谈(票据法)中的一些问题”,《财金贸易》1996年4月发表
其他类:
1、“证券非公开发行法律制度的反思与变革——以中美比较为视角”,《新视野》2011年3月发表
2、“美国证券私募发行的两级监管”,《产权导刊》2009年9月发表
3、“私募发行在美国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产权导刊》2009年8月发表
4、“美国证券私募发行的两级监管”,《首席财务官》2008年6月发表
5、“私募发行在美国证券市场中的重要地位”,《首席财务官》2008年4月发表
6、“《证券法》修订:见微知著,慎思明决”,《金融法苑》2005年7月发表
7、“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中的法律问题”,《金融法苑》2005年6月发表
8、“理不清的理财,保不得的保底(下”,《金融法苑》2005年5月发表
9、“理不清的理财,保不得的保底(上)”,《金融法苑》2005年3月发表
10、“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热”(上)”,《金融法苑》2005年1月发表
11、“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热”(下)”,《金融法苑》2005年2月发表
12、“又见基金黑幕——美国基金业监管的新发展”,《金融法苑》2003年8月发表
13、“美国《证券法》注册豁免规定研究”,《金融法苑》2003年6月发表
14、“比坚持更重要的是坚持什么——美国证券监管的二元实践与理念分歧”,《金融法苑》2003年5月发表
15、“私募基金规范:英美实践与中国尝试”,《金融法苑》2003年4月发表
16、“信心、金融与金融法”,《金融法苑》2003年3月发表
17、“信用、金融与金融法”,《金融法苑》2003年2月发表
18、“信息、金融与金融法”,《金融法苑》2003年1月发表
19、“我国发展认股权证的设想与法律思考(上)”,《金融法苑》2001年10月发表
20、“我国发展认股权证的设想与法律思考(下)”,《金融法苑》2001年11月发表
21、“第八讲票据上的保证”,《金融法苑》2001年6月发表
22、“投资型保险及其法律问题”,《金融法苑》2001年4月发表
23、“关于医疗纠纷概念与处理的两点法律思考”,《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年3月发表
24、“开放式基金及其法律问题(中)”,《金融法苑》2000年12月发表
25、“开放式基金及其法律问题(下)”,《金融法苑》2001年1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