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产生法律效力
A. 什么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民事法律事实,按照其是否直接包含人的意志,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
1.事件 事件是指不直接包含当事人意志的法律事实。这些事实的出现与否,是当事人本身无法预见或控制的。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事件一般有:1)自然人的死亡。2)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事实。3)时间的经过的法律事实。
2.行为 行为是指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即与当事人意志直接相关的法律事实。行为可以分为合法的行为与违法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或为国家法律所认可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这种行为在民法上主要表现为民事法律行为。凡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这些行为的出现均可以在一定主体之间发生、变更或者消灭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
此外,有关民事方面的行政行为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仲裁机关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等,也是一种法律事实,也可以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
(1)沉默产生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1、具有客观性:法律事实不同于客观事实,任何引起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产生、变更、消灭的事实首先应当满足客观性的要求,当事人或法官不能无中生有,编造、伪造事实以增加权利或减少义务。所以,客观性是法律事实的首要特征,法律事实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竞合,否则就是伪事实。
2、具有规范性:必须是法律中涵盖的事实。“虽然法律事实是法官等在适用法律的时候认定的,但这种认定同时也是用法律规范衡量生活事实的一种结果。所以法律事实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规范所设计的事实模型。”规范性实际上体现了法律的评价功能,一种事实发生后,是否应当产生法律后果,产生何种法律后果,承担何种责任,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这就要求立法者在设定法律的时候进行取舍、权衡,消除认识上的分歧,作出权威性的评价,将各种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用法律规范固定下来。
B. 法律上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怎样区分
法律上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区分,根据身份、现行行为等,看该行为人对该行为是否有为、不为的义务,而不是常识中的好与不好的方面。
一、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权利和义务的相对性方面,形式如下:
1、积极行为,又称作为,是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比如当事人依照合同约定按期交货的行为。
比如:我想签订买卖合同,于是我积极的找买家、谈价钱,这是积极行为;我依法到税务机关缴纳税款,这也是积极行为。积极行为,就是主动的去实施行为。
2、消极行为,又称不作为,是指以消极、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比如甲向乙发出要约,乙在承诺期内未作出任何意思表示的行为。
比如:应当依法纳税我却不缴税,这是消极的行为。应当办理登记我不去变更,这些都是消极的行为。
3、积极行为:它是以循证的方式,通过发展积极行为的策略和系统改变的方法,调整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达到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改善生活质量效果的行为干预模式。
4、消极行为:根据身份、现行行为等,看该行为人对该行为是否有为、不为的义务。
比如:区别主要在于权利和义务的相对性方面,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主观上有一个目的,并在客观上作出了行为以达到这一目的,就是积极行为;否则,就是消极行为。
(2)沉默产生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一、法律上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区分:
1、积极行为,又称作为,是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2、消极行为,又称不作为,则是指以消极的、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二、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区分:
1、意思表示行为为,又称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意思表示而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2、非表示行为,是指非经行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状态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等。
C. 以对话方式,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什么时间生效
1、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2、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拓展资料:
《民法总则》
第一百三十七条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一百三十八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三十九条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第一百四十条 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第一百四十一条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第一百四十二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参考资料:网络:民法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