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的三个法律效力
① 法院的立案条件是什么
一、原告是与来本案有直接利源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1)立案的三个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
第一百三十六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第一百四十一条 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② 三个的合同只有二个人起诉开发商具有法律效力吗
只要起诉,法院受理法院判了。都具有法律效力,不管是几个人。
③ 立案证明是立案一庭出具的,有法律效力吗
立案庭代表的是法院,出具的证明当然具有法律效力
④ 发案,立案,破案这三个有什么区别
律师介入案件后,得全面分析,先了解具体案情,再作时进一步是否构罪与非罪等处理
⑤ 法律效力
朋友你好,我是一名法官,你的问题是这样的。法院立案的依据是以立案内庭的庭长签字的容日期为立案日期。这个时间可以视为诉讼时间的中断。而不是以立案审查的时间定为时效中断,因为这个阶段是审查是否决定立案,无外乎是两种结果。我们目前实行了微机化管理,案件的审判流程表也能体现法院决定立案的日期,有立案庭庭长的签名。立案庭是法院立案的窗口,以其负责人的签名为立案日期。这是我们法院依法规定的程序,属于法定的除斥期间,当然也是诉讼时效的中断。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是否能满意,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再见朋友!
⑥ 法院立案时依据什么对法律关系进行确认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依据上述规定可知,立案的法定条件是有主张权利的适格原告,明确的被告,诉求、事实与理由,属于法院的受理范围及受诉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一百二十一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第一百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一)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二)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三)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四)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五)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
(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综上,在立案前一定要遵循上述法定条件和因素。从而达到顺利立案之目的。
⑦ 行政诉讼法学 法律效力包括哪些
主要目的
中国制定行政诉讼法法典的目的明确、具体地规定在法典第一条中,即:
①为了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②为了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③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主要特点
中国行政诉讼法的主要特点是:
①规定被告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案件是当事人控告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案件。
②它解决的纠纷,是政府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对一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行政纠纷。
③它规定的行政诉讼,是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诉讼。
④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所争议的,只能是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⑤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
“民告官”更加畅通 明年5月1日起施行
2014年11月1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全文共计61条,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这是行政诉讼法自1989年制定后作出的首次修改。修改的最大亮点,是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表现在:一是具体列举了除人身权、财产权以外的其他一些社会权利,比如社会保障权、公平竞争权等等;二是把部分行政合同也纳入到受案范围;三是把“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更加便利了立案难问题的解决。此外,对于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也就是俗称的红头文件,《决定》规定可以在提起具体诉求时提出审查请求。
另外,《决定》明确提出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起诉的权利,扩大原告资格,延长起诉期限等等,进一步加强对公民诉讼权利保护,切实解决立案难问题;提出要适时解决行政争议,避免程序空转,并增加了调解制度;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明确复议机关维持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和作出原行政行为的机关作为共同被告,并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完善管辖制度,规定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以确定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一审行政案件;完善判决形式,增加了确认违法判决和确认无效判决等判决形式,切实强化了法院审判权力,等等。
行政诉讼法是一部“民告官”的法律,实施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公民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行政诉讼案件逐渐增多,一些行政机关千方百计不当被告,导致很多应当通过诉讼解决的纠纷进入信访渠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信访不信法”情况。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国法院年均受理行政案件仅有十几万件,占全部案件总量的比例很低。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对于拓宽“民告官”法律渠道,完善依法维权和化解行政纠纷机制,改进和完善行政诉讼起诉、审理、判决、执行等机制,强化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监督,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⑧ 什么是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这三个哪个没有法律效力,为什么 大哥大姐们千万别复制啊,我百
立法解释是全国人大和各级有立法权的人大对法律、法规的条款解释;司法回解释是指最答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就程序和实体问题的解释;学理解释是指学者、专家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就效力而言,学理解释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其他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经常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