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买车假按揭的法律责任

买车假按揭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3-03 14:10:16

『壹』 全款买车,4S店要我做假按揭,会不会有什

别搭理他们,全款为什么要假按揭?这家不卖换一家,你答应了就他们就会弄假成真

『贰』 按揭买车,签了贷款公司的合同,回家发现贷款合同有问题,带有欺骗性,现在要怎么解决。

车辆登记证是要抵抄押给银行的袭。
办理按揭车贷款的流程:
在银行特约经销商处选择汽车并签订购车协议或合同;
借款人向贷款行申请个人汽车按揭贷款;
经调查同意后签订合同;
办理汽车公证、抵押等手续;
银行放款;
贷款还清后,注销质押凭证,并退还给客户。

『叁』 全款买车,4S店要我做假按揭,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是违法行为。

假按揭危害大:

一方面假按揭会使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会受到伤害,因为消费者的贷款最终违约的话,有可能个人信用记录上会有不良记载,这将导致个人信用的负面评价,这是从所谓不知情的消费者角度带来的危害。

而即便是知情的消费者,如果去帮忙签字,也有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从银行借款以后,借款要进行偿还,但是这又不是消费者真实的意思表示。



(3)买车假按揭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车贷风险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涵盖面广,涉及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及风险控制等多方面因素,涵盖个人、销售商、汽车信贷服务公司及银行等。

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消费信贷中心副总经理陈鸣忠将汽车信贷风险划为贷款前、还款期、逾期、赖账、逃账等不同区间。他将信贷风险的成因归纳为三个方面:信贷政策及业务程序有缺陷,包括信贷条款过松、财务不透明、过度杠杆举债、信用档案不全、过分依赖担保物等;

对贷款类别和信贷组合的监控不严,包括假按揭、业务增长过快及违规操作;风险机制不完善,缺乏跟踪处理、催讨不足、诉讼手段不善等。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则认为最关键的还在银行这一环,他说,不管是“直客式”或“间客式”,都是银行转嫁风险的花招,不管车贷是什么方式,最终都离不开银行的钱。

所以关键是银行要加强风险控制,加强管理,作好客户调查、密切追踪还款情况、制定不同情况的不同处理办法。

『肆』 按揭买车时,若与车行发生纠纷消费者如何维权

您好
您只要搜集好相关证据,如购买发票单据、录音、银行支付记录等等,就可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1.向当地工商局举报
2.拨打12315热线举报
3.向电视,期刊杂志等媒体揭发
4.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伍』 开发商办假按揭骗且贷款要负刑事责任吗

假按揭属于骗取银行贷款,会有刑事责任的。如果是以本人名义借款,已负有还本付息的责任。

《刑事诉讼法

第四十五条第三款凡是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者毁灭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必须受法律追究。

第四十七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5)买车假按揭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一、假按揭会使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会受到伤害。消费者的贷款最终违约的话,将导致个人信用记录上会有不良记载,导致其个人信用的负面评价,这是从所谓不知情的消费者角度带来的危害。

而即便是知情的消费者,如果他去帮忙签字,也有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样,其今后的人生道路将因此而受到很大影响。

二、假按揭会导致银行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的下降,将对银行经营产生极为严重的恶劣影响。在房地产按揭贷款质量下降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几个方面,一方面可能会影响银行的盈利,也会影响到银行的股东,有可能又变成持有银行股的广大公众,收益会受到影响。

同时,对银行本身来讲,可能由于资产质量的恶化导致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而流动性出现问题就会给银行带来声誉风险。如果流动性问题比较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银行的挤兑。如果银行发生挤兑,甚至发生破产将损害存款人也就是广大储户的利益。

『陆』 关于假按揭的几个问题

1.法律上肯定是你的义务了,因为贷款人是你了,房子也是你的

2.如果不还,银行可以采内取法律措施,拍卖房子还款容,找补你们50W,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你们还欠银行50W

3.有严重的影响,这个情况发生,意味着你以后不能跟银行再申请贷款、信用卡等业务,只能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之类的业务

4.现在的银行都是股份制,只是国有银行,国家是大股东,在没有发生像美国这样的严重情况下,是不需要国家出手的,银行可以消化这些不良贷款的

对业务员的影响,那得问银行了,应该是有的

『柒』 开发商办假按揭骗且贷款要负刑事责任吗

假按揭是指开发商为资金套现,将手中的存量住房以虚构的买房人(内部职工或开发商亲属或素不相识的人)的名字购买,从银行套取购房贷款。程序一般如下:开发商通过给身份证持有人一定数额的报酬,有偿使用对方身份证,并由身份证持有人在按揭贷款合同上签字,签字完成,银行即根据合同向开发商放款,开发商提前收回投资。开发商和身份证持有人之间还会有一个协议,包含开发商承诺不需要身份证持有人承担任何债务以及保密条款等内容。

举个例子:案情介绍:
原告:A 银行
被告:王某
被告:B房产公司
2000年12月,王某及B房产公司与A银行签订《个人住房抵押借款合同》,合同约定王某购买B房产公司开发建造的某小区房屋,由王某向A银行借款110万元,期限18年,并以王某所购房屋作抵押,由B房产公司提供阶段性担保。贷款发放后,王某仅按合同约定履行了一次还款义务,随后停止还款。
2003年9月,B房产公司骗贷案爆发,法院认定B房产公司指使职工或亲朋(包括本案王某等)向A银行办理虚假按揭贷款,共计骗取银行资金705万元,判处B房产公司犯合同诈骗罪,追缴违法所得返还受害人,并处罚金100万元。
2003年12月,A银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B房产公司对刑事判决中追缴不足的部分及本金110万元的利息损失部分进行赔偿,并要求王某对上述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法院审理及判决: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B房产公司为获取银行资金,指使王某向银行办理虚假的按揭贷款。其以欺诈手段与原告A银行订立的《个人住房抵押借款合同》,系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认定无效。由于合同无效系被告B房产公司和王某共同故意实施欺诈行为所致,故两被告应共同承担无效合同责任。被告B房产公司因该无效行为取得原告的贷款,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被告王某作为有行为能力的公民,在明知的情况下,帮助被告B房产公司以非正当手段骗取原告贷款,致使合同无效,由此造成原告经济损失的,依法亦应承担连带责任。被告李某,在本案虚假按揭贷款中,经查证未帮助被告B房产公司进行骗贷,故不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故法院判决B房产公司赔偿原告贷款本金及利息,被告王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案件评析
本案中,依据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第59条还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上述法律条款清楚地界定了无效合同成立的条件,合同无效后相关财产的处置分配,就造成合同无效的相关责任方应承担责任的比例。
本案中,B房产公司为获取资金,采用不正当手段,指使公司内部员工,虚构房屋买卖事实,骗取A银行资金,明显违反《合同法》规定, 过错明显。而王某在庭审中辨称其为B房产公司员工,至A银行办理贷款是受单位委派,是职务行为,且单位也给其书面承诺,本案贷款本息应由单位归还,与其无关。而A银行则认为王某作为有行为能力的公民,在明知为假按揭的情况下,仍以个人名义帮助B房产公司实施骗贷,系共同骗贷,而非职务代理行为,给A银行造成损失的,同样应担责。A银行的观点最终被法院采纳,王某因此被判承担本案的连带赔偿责任。
案件启示
为缓解资金紧张矛盾,房产公司销售过程中动员和鼓励单位员工以虚假房屋买卖方式,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套取资金。而银行在审核贷款申请时,一些开发商利用员工的亲属申请贷款,行为方式更加隐蔽,银行往往难以发现。
在假按揭案中,一旦法院认定其为假按揭,法院往往判决借款合同无效,抵押担保合同无效,由实际用款人房产公司返还贷款,而对名义借款人,法院往往会认同其是职务代理行为,或是从社会稳定等多种因素出发,豁免其责。本案在诉讼过程中,A银行依据《合同法》相关条款,从B房产公司和王某对A银行的各自过错损害角度进行申诉,最终取得成功,为银行同类型案件维权创新了思路。因此在出现假按揭时,需仔细分析形成的过程,进行辩护,以期提升保护债权的能力。

『捌』 我做过牢,可以买车按揭吗

这都不相关的。

『玖』 帮开发商假按揭申请人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 需要承担伪来证自罪和骗取贷款罪。

  2. 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第三款凡是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者毁灭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必须受法律追究。

    第四十七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3. 骗取贷款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本罪的法定刑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热点内容
福州法治报 发布:2025-09-27 22:18:47 浏览:660
新加坡刑法鞭刑 发布:2025-09-27 22:17:44 浏览:311
没有编号的限期拆除决定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27 22:02:22 浏览:700
司法体制改革情况 发布:2025-09-27 21:53:32 浏览:966
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 发布:2025-09-27 21:50:14 浏览:869
法院改革法官的工资 发布:2025-09-27 21:48:49 浏览:696
解读准则条例 发布:2025-09-27 21:37:19 浏览:687
劳动法关于职工供暖费物业费补贴依据 发布:2025-09-27 21:24:49 浏览:124
婚姻法中对同房 发布:2025-09-27 21:11:33 浏览:647
社会与法男主人失踪案 发布:2025-09-27 21:00:54 浏览: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