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发布时间: 2021-03-03 20:49:23

㈠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侵权人可以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侵权责任法》第三章有集中规定。如下:
第二十六条 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专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属侵权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八条 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㈡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侵权人可以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侵权责任复法》第三章制有集中规定。如下:
第二十六条 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八条 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㈢ 生产者不承担法律责任的几种法律情形

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㈣ 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主要有哪些

这道题的a答案实际上在考察你《行政诉讼法》李得两个相近内容内:1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容

2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实际的损害,应当给予赔偿,以弥补相对人的损失,这种制度称为行政赔偿。

3行政补偿,即行政损失补偿,是指行政主体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的合法,使本不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失,国家基于当事人事前或事后的协商一致,以公平合理为原则,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的规定,从经济上、生活上或者工作上等诸方面对其所受损失予以适当补偿的过程或者制度。

终上所述:二者相异在于补偿是针对合法行为,赔偿是针对违法行为。a答案应为行政补偿而非题目要求的赔偿。

㈤ 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有哪些

1、法律无明文规定的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2、根据中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未满14周岁的自然人,在生理、智力上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具备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能力,也不具备自觉地控制自己行为和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所以,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其监护人加以管教。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对于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实施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3、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实践中,免责的条件和情况
(1)时效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惩罚性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的已过追诉时效(如:死刑20年)和民法中的已过诉讼时效(一般时效两年,人身伤害时效一年),都属于时效免责的情况。
(2)不诉免责。即法律规定只要当事人不告,国家就不会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就属于不诉免责的情况。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须追究的。但是,民法是不告不理的。
(3)自首和立功免责。即刑法规定犯罪者在犯罪后有自首和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补救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造成一定损害后,在有关国家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或应当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责任。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应当免除或减轻处罚。
(5)协议或议定免责。即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协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这种免责仅适用于民事活动。
4、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实行这一原则,可以防止和及时纠正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人的错误追究,可以节约司法资源,避免无效劳动。 免于刑事处罚 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指根据《刑法》规定,不构成犯罪的。这是罪与非罪的界限,对于不构成犯罪的,当然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刑事犯罪的追诉期限,法定最高刑为不满 5 年有期徒刑的,经过 5 年;法定最高刑为 5 年以上不满 10 年有期徒刑 的,经过 10 年;法定最高刑为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 15 年;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 20 年;等等。追诉时效具有法定约束力,超过追诉时 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特赦。一经特赦,对罪犯不得再予追究。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类案件告诉才处理:第 246 条规定的侮辱、诽谤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的除外);第 257 条第 1 款规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 260 条第 1 款规定的虐待案和第 270 条规定的侵占案。这几种犯罪的追究以被害人等的告诉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法定人员告诉,或者告诉以后又撤诉的,不得追究刑事责任。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我国刑法实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原则,加之刑事诉讼中没有缺席审判,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责任已经没有意义,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如果按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其他生效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不予追究。

㈥ 简述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六种情形,但在具体办理刑事赔偿案件过程中,由于对具体条款理解上分歧,特别是检、法两家认识不一致,影响了对赔偿案件的处理。
(一)如何理解“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假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要适用该免责条款,犯罪嫌疑人必须有“故意作虚假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的行为,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六点:
(1)必须是受害公民本人作出虚假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这种供述必须是本人亲自作出,不能由其他人转告;这种供述必须是向司法机关作出,不能向其他机关、团体作出,而且受害人应无精神疾病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情况;
(2)必须是受害公民本人故意出虚假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
(3)必须是受害公民本人在自愿状态下作出的虚假供述,排除任何外界压力和强制作用;
(4)必须是受害公民本人在具有非法动机下作出的虚假有罪供述;
(5)必须是受害公民本人所作出的虚假供述或伪造证据,对认定犯罪具有决定性作用;
(6)必须是由司法机关对于受害公民故意作出虚假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进行举证。
(二)如何理解“依照原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有三类:
(1)不满14周岁的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被羁押的;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人除8种应负刑事责任外的其他危害行为被羁押的;
(3)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被羁押的。
上述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如果曾经受到过羁押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是出于法律上的人道主义的考虑而豁免了他们的刑事责任,因此司法机关对他们的羁押不属于错误羁押,国家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以下三种情形,国家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第一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没有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被错误羁押的;第二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有危害社会行为,但自其无刑事责任能力确认后,因迟延释放而导致违法羁押的期间;第三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被判决有罪,该判决是违法错误判决,被判决后被错误羁押的期间。
(三)如何理解“依照原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原刑诉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六种情况: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法令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按照该条款规定,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第一,有违法行为但不构成犯罪的情形;如违反治安管理,或者违反工商、金融、税收、海关等行政法规,或者属于违反公务人员纪律规定的行为,即属于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的范畴的,国家对其被羁押不承担赔偿责任。第二、缺乏追诉条件的,包括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三种情形。第三、法律规定免除刑罚的,包括经特赦令免除刑罚和其他法律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两种情形。
(四)如何理解“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主要有这样两种情况:
一是非行使职权时作出的行为,如刑警与邻居争吵而动手打伤邻居,这属于一般民事侵权造成的损害,是民事赔偿;
二是利用司法人员的身份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五)如何理解“因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致损害发生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监狱或劳改场所服刑的被告人采取自伤、自残的手段,以达到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目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反改造行为,国家当然不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刑事追究,而故意白伤、自残。这种公民白残行为,国家当然不承担赔偿责任。
(六)对于“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上给国家赔偿责任的免责范围留有余地,目前除本法明确列举的五种情形外,尚没有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

㈦ 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抗辩事由)有哪些

《侵权责任法》第三章有集中规定。如下: 第二十六条 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回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答权人的责任。第二十七条 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第二十八条 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二十九条 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三十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第三十一条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㈧ 由于下列情形,行为人造成他人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有

行为人造成他人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有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的过错、正当防卫、回紧急避险。选答ABCD。

免责事由一般由法律规定,在不违法和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从俗的前提下,可以由当事人约定。免责事由包括两类:

1、正当理由:职务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受害人同意。

2、外来原因: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第三人过错、意外事件。

(8)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扩展阅读:

民事责任可以分为违约责任、侵权责任与其他责任。侵权责任一般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可以分为一般侵权责任与特殊侵权责任。需要说明的是,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多于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行;

(八)赔偿损失;

(九)支付违约金;

(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一)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㈨ 哪些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您好,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六种情形,但在具体办理刑事赔偿案件过程中,由于对具体条款理解上分歧,特别是检、法两家认识不一致,影响了对赔偿案件的处理。
(一)如何理解“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假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要适用该免责条款,犯罪嫌疑人必须有“故意作虚假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的行为,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六点
(1)必须是受害公民本人作出虚假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这种供述必须是本人亲自作出,不能由其他人转告;这种供述必须是向司法机关作出,不能向其他机关、团体作出,而且受害人应无精神疾病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情况
(2)必须是受害公民本人故意出虚假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
(3)必须是受害公民本人在自愿状态下作出的虚假供述,排除任何外界压力和强制作用
(4)必须是受害公民本人在具有非法动机下作出的虚假有罪供述
(5)必须是受害公民本人所作出的虚假供述或伪造证据,对认定犯罪具有决定性作用
(6)必须是由司法机关对于受害公民故意作出虚假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进行举证
(二)如何理解“依照原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有三类:
(1)不满14周岁的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被羁押的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人除8种应负刑事责任外的其他危害行为被羁押的
(3)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被羁押的
上述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如果曾经受到过羁押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是出于法律上的人道主义的考虑而豁免了他们的刑事责任,因此司法机关对他们的羁押不属于错误羁押,国家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以下三种情形,国家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第一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没有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被错误羁押的;第二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有危害社会行为,但自其无刑事责任能力确认后,因迟延释放而导致违法羁押的期间;第三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被判决有罪,该判决是违法错误判决,被判决后被错误羁押的期间。
(三)如何理解“依照原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原刑诉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六种情况: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法令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按照该条款规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第一,有违法行为但不构成犯罪的情形;如违反治安管理,或者违反工商、金融、税收、海关等行政法规,或者属于违反公务人员纪律规定的行为,即属于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的范畴的,国家对其被羁押不承担赔偿责任。第二、缺乏追诉条件的,包括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三种情形。第三、法律规定免除刑罚的,包括经特赦令免除刑罚和其他法律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两种情形。
(四)如何理解“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主要有这样两种情况:
一是非行使职权时作出的行为,如刑警与邻居争吵而动手打伤邻居,这属于一般民事侵权造成的损害,是民事赔偿;
二是利用司法人员的身份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五)如何理解“因公民自伤、自残等故意行为致损害发生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监狱或劳改场所服刑的被告人采取自伤、自残的手段,以达到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目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反改造行为,国家当然不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刑事追究,而故意白伤、自残。这种公民白残行为,国家当然不承担赔偿责任。
(六)对于“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上给国家赔偿责任的免责范围留有余地,目前除本法明确列举的五种情形外,尚没有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

㈩ 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哪些情形不承担违约责任

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是:首先是合同当事人发生了违约行为,即有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其次,非违约方只需证明违钓方的行为不符合合同约定,便可以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而不需要证明其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第三,违约方若想免于承担违约责任,必须举证证明其存在法定的或约定的免责事由,而法定免责事由主要限于不可抗力,约定的免责事由主要是合同中的免责条款。
以下情形不承担违约责任:
1.不可抗力的概念。

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的要件为:(1)不能预见,即当事人无法知道事件是否发生、何时何地发生、发生的情况如何。对此应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加以判断;(2)不能避免,即无论当事人采取什么措施,或即使尽了最大努力,也不能防止或避免事件的发生;(3)不能克服,即以当事人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无法战胜这种客观力量;(4)客观情况,即外在于当事人的行为的客观现象(包括第三人的行为)。
2.不可抗力的范围。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在不可抗力的适用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1)合同中是否约定不可抗力条款,不影响直接援用法律规定;(2)不可抗力条款是法定免责条款,约定不可抗力条款如小于法定范围,当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规定主张免责;如大于法定范围,超出部分应视为另外成立了免责条款,依其约定;(3)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款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得约定将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责事由之外。
3.不可抗力的免责效力。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违约方可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有以下例外:(1)金钱的迟延责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2)迟延履行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责效力。 免责条款 免责条款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免除将来可能发生的违约责任的条款,其所规定的免责事由即约定免责事由。对此,未作一般性规定(仅规定格式合同的免责条款)。值得注意的是:免责条款必须在合同中明示做出,并且其构成合同的组成部分是合同有效的前提之一。免责条款不能排除当事人的基本义务,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免责条款必须不得违背法律规定和社会公益,也就是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以免造成对相对人的不利。

热点内容
没有编号的限期拆除决定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27 22:02:22 浏览:700
司法体制改革情况 发布:2025-09-27 21:53:32 浏览:966
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 发布:2025-09-27 21:50:14 浏览:869
法院改革法官的工资 发布:2025-09-27 21:48:49 浏览:696
解读准则条例 发布:2025-09-27 21:37:19 浏览:687
劳动法关于职工供暖费物业费补贴依据 发布:2025-09-27 21:24:49 浏览:124
婚姻法中对同房 发布:2025-09-27 21:11:33 浏览:647
社会与法男主人失踪案 发布:2025-09-27 21:00:54 浏览:166
无耻律师 发布:2025-09-27 20:58:26 浏览:702
王轶法学院 发布:2025-09-27 20:39:09 浏览:180